中國的宋代是茶與器歷史上的一個高峰,從宮廷到坊間鬥茶成風,鬥茶風俗成就了中國八大名瓷之一的「黑瓷」,就是今天我們所說的「建盞」。建盞造型古樸、胎體厚重、器型飽滿、釉汁肥潤。尤其是它的釉色變幻莫測、絢麗多彩,將黑瓷的神妙和深邃展現得淋漓盡致,與青瓷、白瓷形成「三分天下」之勢。建窯茶盞因壁厚保溫、含鐵元素可優化水質、黑色便於映襯茶湯等諸多與眾不同的特點倍受茶人喜愛。其實建盞真正迷人的地方不僅是它適合盛茶,而是它一生中的兩次神奇變化,而且是變化萬千卻無章可循,第一次變化是燒制中的「窯變」,第二次是使用中的「茶變」。
窯變野兔紅毫束口盞
一、窯變
所謂窯變,是指瓷器在高溫燒制過程中,由於器物的釉中含有多種呈色元素,經氧化和還原作用,開窯後得到的產品,在釉彩、釉質等方面發生了引人注目的變化, 這是在無數次火與土的交融之中大自然造物賜予的瑰寶。
我們所熟悉的窯變是從鈞瓷開始的。鈞瓷的釉層較厚,用0.5%~0.9%的氧化銅為呈色劑,在1200多攝氏度的還原焰中,還原成膠體銅粒子,散布在釉中即可形成紅色釉,由於銅粒大小不同,或青色或紅色的混合,有時會呈現玫瑰紫、海棠紅等釉色。這是因為瓷器在燒制過程中,會發生一系列非常複雜的物理、化學變化,如果釉的組成不均勻或兩種不同性質的釉施於同一器上,因其變化複雜和難以預料,就會形成窯變。
在一定的燒制氣氛下,能否產生窯變,與釉的著色劑分子、發色機理以及色質有很大關係。我們所知道的高溫釉有兩種,一種為高溫顏色釉,另一種為高溫窯變顏色釉。如藍色釉與窯變藍色釉,從字面上看都是藍色,但藍的顏色不同。藍釉只是一種普通的釉,高溫後僅會發生深淺變化,而窯變藍色釉在高溫熔化時晶料物質在表層形成垂流的雨線,釉色隨著窯內溫度與藍底色釉隱約互動,幻化出五彩繽紛的色彩。窯變為一氣呵成,入窯一色出窯萬彩,不管成功與否,只有這一次機會。
二、茶變
茶變是建盞在使用過程中受到茶湯沁、潤所發生的變化,可遇而不可求,每天都有不一樣的變化。也就是咱們經常說的「養盞」! 當我們選擇了可以養的盞、適合養盞的茶、正確養盞的方式,時間上並未完全能夠受以控制,在長長短短的與盞相伴的日子裡,盞友們會漸漸發現,建盞散發出「七色寶光」,用這樣恰到其處的驚喜,來回報愛盞的你。
建盞與人生,養盞即養性。有句話叫「修於內而形於外」,是講人的修身養性,如此看來養盞之道,其實就是養人之道。如果脾氣急躁,又急功近利,那是養不得好盞的。
有些朋友發現喝完茶不洗盞,很快出現彩光,其實那並不是真正的七彩寶光,喝完茶建議及時清洗做好衛生,所以養盞不洗盞的方式並不可取。養盞需要平常心對待,一隻用心去對待的建盞,用茶湯滋養過後,它的光澤溫潤卻又內斂,而且給人感覺是那麼的樸實無華,猶如謙謙君子,端莊穩重,坦蕩又不失靈氣。養盞過程是漫長的,養盞的同時你的心境也會潛移默化。
當然,對於建盞七彩光的出現是人為不可控的,是不可預知的結果,它是一場美麗的意外。並不是所有的建盞都能養出七彩光,它就像是曜變一樣,是自然天成的,不可強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