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盞的魅力之窯變與茶變

2020-12-16 唐龍陶瓷

中國的宋代是茶與器歷史上的一個高峰,從宮廷到坊間鬥茶成風,鬥茶風俗成就了中國八大名瓷之一的「黑瓷」,就是今天我們所說的「建盞」。建盞造型古樸、胎體厚重、器型飽滿、釉汁肥潤。尤其是它的釉色變幻莫測、絢麗多彩,將黑瓷的神妙和深邃展現得淋漓盡致,與青瓷、白瓷形成「三分天下」之勢。建窯茶盞因壁厚保溫、含鐵元素可優化水質、黑色便於映襯茶湯等諸多與眾不同的特點倍受茶人喜愛。其實建盞真正迷人的地方不僅是它適合盛茶,而是它一生中的兩次神奇變化,而且是變化萬千卻無章可循,第一次變化是燒制中的「窯變」,第二次是使用中的「茶變」。

窯變野兔紅毫束口盞

一、窯變

所謂窯變,是指瓷器在高溫燒制過程中,由於器物的釉中含有多種呈色元素,經氧化和還原作用,開窯後得到的產品,在釉彩、釉質等方面發生了引人注目的變化, 這是在無數次火與土的交融之中大自然造物賜予的瑰寶。

我們所熟悉的窯變是從鈞瓷開始的。鈞瓷的釉層較厚,用0.5%~0.9%的氧化銅為呈色劑,在1200多攝氏度的還原焰中,還原成膠體銅粒子,散布在釉中即可形成紅色釉,由於銅粒大小不同,或青色或紅色的混合,有時會呈現玫瑰紫、海棠紅等釉色。這是因為瓷器在燒制過程中,會發生一系列非常複雜的物理、化學變化,如果釉的組成不均勻或兩種不同性質的釉施於同一器上,因其變化複雜和難以預料,就會形成窯變。

在一定的燒制氣氛下,能否產生窯變,與釉的著色劑分子、發色機理以及色質有很大關係。我們所知道的高溫釉有兩種,一種為高溫顏色釉,另一種為高溫窯變顏色釉。如藍色釉與窯變藍色釉,從字面上看都是藍色,但藍的顏色不同。藍釉只是一種普通的釉,高溫後僅會發生深淺變化,而窯變藍色釉在高溫熔化時晶料物質在表層形成垂流的雨線,釉色隨著窯內溫度與藍底色釉隱約互動,幻化出五彩繽紛的色彩。窯變為一氣呵成,入窯一色出窯萬彩,不管成功與否,只有這一次機會。

二、茶變

茶變是建盞在使用過程中受到茶湯沁、潤所發生的變化,可遇而不可求,每天都有不一樣的變化。也就是咱們經常說的「養盞」! 當我們選擇了可以養的盞、適合養盞的茶、正確養盞的方式,時間上並未完全能夠受以控制,在長長短短的與盞相伴的日子裡,盞友們會漸漸發現,建盞散發出「七色寶光」,用這樣恰到其處的驚喜,來回報愛盞的你。

建盞與人生,養盞即養性。有句話叫「修於內而形於外」,是講人的修身養性,如此看來養盞之道,其實就是養人之道。如果脾氣急躁,又急功近利,那是養不得好盞的。

有些朋友發現喝完茶不洗盞,很快出現彩光,其實那並不是真正的七彩寶光,喝完茶建議及時清洗做好衛生,所以養盞不洗盞的方式並不可取。養盞需要平常心對待,一隻用心去對待的建盞,用茶湯滋養過後,它的光澤溫潤卻又內斂,而且給人感覺是那麼的樸實無華,猶如謙謙君子,端莊穩重,坦蕩又不失靈氣。養盞過程是漫長的,養盞的同時你的心境也會潛移默化。

當然,對於建盞七彩光的出現是人為不可控的,是不可預知的結果,它是一場美麗的意外。並不是所有的建盞都能養出七彩光,它就像是曜變一樣,是自然天成的,不可強求。

相關焦點

  • 柴燒建盞的窯變與茶變色彩
    【壹盞香茗】 太保綠 柴燒窯變建盞建盞一生中有兩次非常重要的變化:窯變和茶變,最令人驚嘆和讚美之處便在於,這些變化均呈現出隨機性和不確定性的天工之勢。窯變:入窯一色,出窯萬彩《稗史彙編》認為:「瓷有同是一質,遂成異質,同是一色,遂成異色者。水土所合,非人力之巧所能加,是之謂窯變。」簡單地說,窯變指的是瓷器在高溫燒制過程中,由於窯內溫度發生變化導致其表面釉色發生的不確定性自然變化。窯變,是建盞經歷的第一道不可控變化。
  • 建盞窯變你知道嗎
    古人對窯變的定義,相對來說,更加寬泛,甚至將瓷器器型的變化也包括在內。例如《稗史彙編》認為:「瓷有同是一質,遂成異質,同是一色,遂成異色者。水土所合,非人力之巧所能加,是之謂窯變。窯變的結果,不外兩種情況:一是窯病,二是窯寶。
  • 窯變?曜變?茶變?建盞一生中最重要的變化究竟是什麼……
    而建盞,充滿著未知與奇趣的一面。建盞藝術就是在追求不變中的變,在窯火中去捕捉最佳的影像。建盞的一生,有多次最重要的變化,並且這些變化均無章可循。那麼窯變?曜變?茶變?建盞一生中最重要的變化究竟是什麼……所謂窯變,是指瓷器在高溫燒制過程中,由於器物的釉中含有多種呈色元素,經氧化和還原作用,開窯後得到的產品,在釉彩、釉質等方面發生了引人注目的變化,這是在無數次火與土的交融之中大自然造物賜予的瑰寶,而並非人為添加其它成分。我們所熟悉的窯變是從鈞瓷開始的。
  • 何為窯變建盞?何為茶變?建盞一生中最重要的兩次變化是什麼?
    人這一生的經歷可謂是數不勝數,而建盞一生中,也有兩個最重要的變化,和人一樣,這兩次變化皆是無章可循。第一次變化就是燒制時的「窯變」,第二次是日常生活中的「茶變」。比如藍色釉與窯變藍色釉,看著都是顏色相同,但它們的藍的顏色卻有差別。
  • 建盞窯變——圖解建盞5大釉色
    解讀宋式美學 傳承建盞文化導語建窯的之所以迷人,主要是因為結晶釉的窯變花紋。此篇,就讓武夷建盞為藏友們帶來建盞的五種釉色圖鑑。這種由於釉水本身的變化,而不是人工通過色釉控制產生的花紋,稱之為「窯變」,古人也將其視為窯神賜於的禮物。建窯的之所以迷人,主要是因為結晶釉的窯變花紋。
  • 你知道什麼是建盞窯變嗎?窯變是怎麼形成的?其實沒那麼簡單
    建盞窯變,指瓷器在高溫燒制過程中,由器物的釉中含有多種呈色元素,經氧化和還原作用,得到的產品,在釉彩、釉質等方面發生了引人注目的變化,是無數次交融之中大自然造物賜予的瑰寶。《清波雜誌》記載:"饒州景德鎮,大觀間有窯變,色紅如硃砂。
  • 建盞的曜變、窯變和色變分別是什麼?
    大家別看標題,覺得建盞的變化如此之多,就連孫悟空都有七十二變呢,怎奈何這個各不相同的建盞呢。那麼今天我們就來介紹一下它們的構成原理。一、曜變曜變,這種建盞其實和它的名字一樣,是一種特別難得的建盞,目前發現的三隻完好的建盞在日本。這是因為在宋朝的巔峰時期,所製作出來的建盞流傳到了日本,並使它們收藏,然後成為了日本的國寶。
  • 建盞怎麼養七彩 方法不對 上萬的盞都是白搭
    建盞就是在濃厚的鬥茶氛圍下的產物,不僅符合當時實用的需求並且帶有獨特的美學魅力,建盞的窯變幻彩是自然的饋贈。但是還有一種是喜歡用建盞喝茶的盞友們更青睞的建盞在日常使用中的茶變萬象,感受養盞過程中的一期一變。但是不懂得養盞的話,上萬的好盞也會如明珠蒙塵,最後「泯然眾人矣」。
  • 「變」才是歸宿,建盞的曜變和窯變有何不同,你清楚嗎?
    在這其中我們還可以分為「曜變」和「窯變」。許多瓷器在燒制的過程中最先出現窯變的狀態,這在許多的文獻中都有記錄。宋乳白釉束口盞《景德鎮陶錄》:「窯變之器有三:二為天工,-為人巧。其由天工者,火性幻化,天然而……其由人巧者,則工故以釉作幻色物態,直名之日窯變,殊數見不鮮耳。」
  • 為什麼建盞的價格如此昂貴?老玩家說出了真相!
    為什麼建盞的價格如此昂貴?老玩家說出了真相!建盞窯變斑紋奇特,有的像星光點點的宇宙,斑駁閃耀;有的像銀光閃閃的鱗片,層層相疊;還有的像柔軟絲滑的兔毫,纖細修長。每一中窯變都驚豔世人,因此建盞得到不少茶友的喜愛。
  • 建盞怎麼看好壞?美在釉色,貴在線條?如何欣賞真正的建盞之美?
    由於每個人的審美不同,我們在欣賞建盞的時候,通常會有不同的視角。就拿古代文豪來說,黃庭堅喜歡鷓鴣斑,認為建盞本身就很美;歐陽修喜歡品茗,就認為建盞在使用之時很美,所以又說建盞美在釉色,貴在線條,那麼到底該怎麼去欣賞建盞呢?其實這兩種說法都不算錯。
  • 建盞「文藝復興」之路
    「文脈頌中華」系列專題報導之五東南網3月27日訊(本網記者 繆志濤 文/圖)燒制工藝慢慢失傳,造成建盞文化近800年的歷史斷層。1979年9月,中央工藝美院、福建省科委、福建省輕工所、建陽瓷廠組成攻關小組,進行仿古建盞實驗。1981年5月,仿宋兔毫釉建盞通過專家鑑定,失傳的建窯建盞工藝重見天日。1999年,建窯遺址考古發掘被評為新中國成立以來福建省十大考古發現。
  • 建盞一般多少錢?你對自己的建盞估過價嗎?估價有沒有意義?
    不少盞友,買一個建盞或者看一個建盞,喜歡找人評價,一是可能真的沒有什麼經驗,不太確定;二是可能也想驗證一下自己的品味和眼光怎麼樣?不過找人估價建盞,真的能解決心中的不安嗎?俗話說:千金難買心頭好。其實手工製作的器物都有溫度。
  • 建盞一盞一世界
    導讀:建盞是漢族傳統名瓷。為宋朝皇室御用茶具。都用正燒,故口沿釉層較薄,而器內底聚釉較厚;外壁往往施半釉,以避免在燒窯中底部產生粘窯;由於釉在高溫中易流動,故有掛釉現象,俗稱「釉淚」、「釉滴珠」。這是建盞的特點之一。
  • 高端建盞直播丨與去年不一樣的端午之夜!
    建盞的斑紋是「窯變」天成,非人力可以左右的,所以說建盞的每個個體都是不可複製的藝術品,每一件建盞都是世上獨一無二的絕品!建盞之所以妙絕天下,因為用建盞鬥茶有四大妙處: 一是盞形底小口大,茶香充分顯露;二是盞胎古樸厚重,茶湯久熱難冷;三是盞質高鐵紅琅
  • 為何選擇建盞作為首選茶器?建盞受歡迎僅僅是因為功效嗎?
    差距之大有時令人驚訝。有的茶盞雖然看起來顏色和樣式好像都一樣,但其中土質、釉料、燒結溫度的細微差別,肉眼根本不能分辨出來,而嗅覺卻可以。有的茶友喜歡外觀漂亮的仿汝窯杯,也有的茶友喜歡白瓷或者青花瓷的杯子,以便觀察茶之湯色;而有的朋友,則喜歡建盞,迷戀那靜而不暄,舉則大氣的氣質。
  • 福建建盞首登中國茶葉博物館 助推「中國建盞城」建設
    人民網南平3月4日電 記者從福建南平市建陽區建窯建盞協會獲悉,當地建盞作品近日首次被中國茶葉博物館收藏,標誌著福建省建盞製作工藝水平提升到一個新的歷史高度。 本次入選中國茶葉博物館的建盞有兩件,分別是南平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建窯建盞製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黃美金與黃文勇創作的,中國茶葉博物館館長吳曉力日前向他們頒發了收藏證書。黃美金的入選作品是22cmx7.5cm的金油滴敞口大盞,另一件黃文勇創作的「星雲缽盞」規格為13cmx7cm,兩件作品的「金油滴」釉面飽滿華貴,流光溢彩,採用創新燒制工藝製作而成。
  • 建盞簡史
    ▲超級「網紅」宋徽宗趙佶那麼何謂建盞?簡單地說,建盞就是建窯燒制的窯變結晶黑釉茶盞,是由建窯的「建」和茶盞的「盞」的合成的茶具名稱。事實上,建盞的盞、碗、甌之稱甚為混亂,歷代文獻資料中亦不明確,市場上更是盞、碗、甌互稱。有學者比較得出,盞、碗之別在於器壁,壁直者為盞,圓弧者為碗;而碗的器形比甌大,甌的器腹又比碗深。有點混亂是吧,姑且聽之,建盞之名就是建窯黑釉茶盞、茶碗、茶甌的通稱。為敘述方便,本文所言「建盞」之名包括盞、碗、甌,且保留原始材料中的叫法。
  • 建盞喝茶安全嗎?幾十塊錢的建盞有毒嗎?宋韻建盞為你解析
    宋代建窯釉瓷,通常會在建盞上布滿精美的釉,但上面參差多態的釉色,會讓很多新入門的盞友產生疑問,建盞喝茶真的安全嗎?甚至有人還會藉此傳播,建盞有毒不能喝茶的謠言。其實這是不對的,建盞的獨特技藝,雖然使用了含鐵量很高的原材料,但它的代價是降低可塑性和成品率。有人不喜歡建盞很正常,但建盞不應該背上「有毒」的名頭。
  • 宋代建盞的鑑賞與鑑定
    歷史上有的學者誤以為窯址原在建甌,後來搬到水吉,殊不知窯址沒有搬遷,只是行政隸屬關係發生了變化,結果以訛傳訛,現代的一些著作或文章中還在採用,實為大繆。    1985年,建窯被福建省政府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6月,經國務院批准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