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湯陰大地,各種特色農產品如彩練般點綴於鄉間田野,一望無際的沃野處處生金,為脫貧攻堅增添了強勁動能。果蔬大棚裡,粉嘟嘟的西紅柿結出碩果;種植園內,紅豔豔的辣椒掛滿枝頭;田間地頭,農戶們育苗、栽種、採摘,忙個不停,臉上洋溢著燦爛的笑容。
蔬菜大棚裡的西紅柿喜獲豐收 郭凡 攝
「你看這西紅柿長得多好,粉裡透紅。俺以後的日子就像這果實一樣,會越過越紅火的。」2020年11月18日,在河南省安陽市湯陰縣伏道鎮後攸曇村的蔬菜大棚內,剛剛摘下的西紅柿堆成了一座小山,正在裝箱的王文亮樂呵呵地說。
2016年底,在扶貧工作隊和伏道鎮政府的幫助下,王文亮申請了5萬元扶貧貼息貸款,承包了3棟大棚,種植了西紅柿等蔬菜,成功走出了貧困戶的行列。「借著政府精準扶貧的春風,2019年我們家成功脫貧。」王文亮高興地說,「大棚裡的西紅柿畝產2萬斤,按照目前的行情,每畝至少收益1萬元。下一步,我打算擴大種植規模,增加種植品種,進一步提高收益,早日過上幸福生活。」
和王文亮一樣,湯陰縣韓莊鎮劉黃村的貧困戶呂漢華也是靠產業帶動實現脫貧增收。在呂漢華的辣椒地裡,成熟的辣椒紅透了半邊天,幾十名村民正忙著採摘。呂漢華不僅自己脫了貧,還給其他貧困戶創造了就業機會。育苗、整地覆膜、移栽、採摘人手不夠時,他就僱用本村、周邊村的貧困戶來幫忙,每個貧困戶平均每天能得到60元的工資。
湯陰縣艾草種植產業發展勢頭良好 郭曉芳 攝
脫貧攻堅以來,湯陰縣堅持把產業扶貧作為實現貧困戶持續增收、穩定脫貧的根本手段,制定出臺了一系列發展措施,圍繞特色農業、藥材種植加工、服裝加工、畜牧養殖、光伏發電等五大產業,因地制宜,科學布局,打好產業扶貧「組合拳」,構建了「全、有、代」的產業扶貧格局,湯陰縣戶均產業扶持措施超過3項,實現貧困戶可持續增收。
「全」指的是艾草產業帶貧實現全覆蓋。湯陰縣採取「政府+公司+基地+合作社+貧困戶」模式,依託安陽九頭仙艾業公司和富民扶貧公司,各鄉鎮成立艾草種植加工合作社並吸納貧困戶入社,遵循市場經濟規律構建艾草種植、收購、加工、銷售「一條龍」產業發展體系,建立健全與貧困戶社員的利潤分配機制,著力打造「湯陰北艾」品牌,實現優質產業帶貧目標。
作為「北艾之鄉」的湯陰縣伏道鎮,用艾草發展產業、帶動群眾增收致富的例子有許多。在該鎮後攸曇村,很多農戶在農閒時都會在家中縫製布鞋、鞋墊、抱枕等特色產品。「伏道鎮的特色就是艾草,我們利用這一優勢發展手工布鞋以及艾絨養生鞋墊等艾草產業,拓寬了農村閒散婦女勞動力就業增收的渠道,以此助力打贏脫貧攻堅戰、築牢『未貧先防』的防火牆。」後攸曇村黨支部第一書記常鑫說道。
村民手工縫製花樣繁多、做工精良的艾絨鞋墊 郭凡 攝
「有」指的是湯陰縣構建的鄉鄉有產業基地、村村有集體經濟收入、戶戶有入股的產業帶貧體系。2016年以來,湯陰縣已成功培育創建產業扶貧基地85個,全面消除了村級集體經濟「空白村」。村集體收入5萬元以上的村有215個,佔比72.1%,10萬元以上的村120個,佔比40.3%。
「代」指的是湯陰縣採取的代種代養產業扶貧新模式。貧困戶使用扶貧項目資金、金融扶貧小額貸款資金購買種畜、種苗等,由規模化養殖場或綠化公司負責代種代養,企業與貧困戶協議約定代種代養、利潤分配、風險防控等具體事宜。
湯陰縣發展飛防植保特色產業助力村民創業脫貧 郭凡 攝
放眼嶽鄉大地,沃野千裡地生金,果蔬種植、服裝加工、飛防植保、手工藝品等特色產業的快速發展,點亮了貧困戶脫貧致富的新希望,為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奠定了堅實基礎。(安陽日報記者 郭凡)
(原載於2020年11月19日《安陽日報》1版)
來源:河南學習平臺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我們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