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9月,原淮陰地區的泗洪縣上塘公社墊湖大隊實行分田到戶,揭開了淮安改革開放的序幕。40年來,淮安廣大幹群始終堅持「敢」字當頭、「闖」字為先,綜合實力不斷增強,走出了一條獨特的強市富民之路,地區生產總值由1978年的12.09億元增長至2017年的3328.88億元,增長274倍。2017年人均GDP突破1萬美元。
淮安市委書記姚曉東說,進入新時代,淮安處於崛起江淮、重現輝煌的攻堅期、爆發期、圓夢期。特別是江淮生態經濟區、淮河生態經濟帶、大運河文化帶、航空貨運樞紐「一區兩帶一樞紐」建設在淮安疊加交匯,為淮安高質量發展注入新活力,拓展了新空間。淮安將突出創新驅動、特色發展、綠色崛起、富民優先「四個導向」,譜寫新時代「崛起江淮」精彩篇章。
向改革要發展,51項改革列入國家和省級試點
2018年11月,國務院辦公廳將淮安市「數位化聯合審圖」作為典型經驗做法予以通報表揚。淮安首創並在全國率先實現的「數位化聯合審圖」模式,最受矚目的成效是:審圖時間由原來的至少85個工作日縮短為現在的7個工作日。
「過去企業用平板車拉圖紙去審,如今坐在辦公室等審批;以往審圖需要三四個月,現在最快7個工作日就能審結。政府變成『店小二』,代辦服務熱火朝天。用新技術手段打破原有的壁壘,是淮安在建設審批領域做的最新嘗試。」2018年12月4日,央視《經濟半小時》聚焦淮安,用16分鐘介紹淮安數位化聯合審圖和項目代辦服務。
2018年初,國務院辦公廳發文督查激勵真抓實幹成效明顯地方,淮安市公立醫院綜合改革榜上有名,成為全省唯一獲此項表彰的設區市。淮安市衛計委主任孫邦貴告訴記者,自2015年淮安被確定為第三批公立醫院改革國家聯繫試點城市以來,市委、市政府以「健康淮安」為統領、以「醫在淮安」為抓手、以健康惠民為宗旨,把公立醫院改革作為深化醫改的「重頭戲」抓緊抓實。以分級診療來說,基層首診目標基本實現,2017年6個縣區縣域內就診率92.57%,基層醫療機構服務量佔比74.01%,基本實現「九成人看病不出縣區,六成人住院在鄉鎮社區」的目標。
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改革因子,無處不在。市長蔡麗新說,淮安聚焦重點領域、關鍵環節精準發力,系統化、集成化推動改革,51項改革列入國家和省級試點。「多規合一」等多項改革經驗在全國全省推廣,食品藥品「透明智慧監管」得到李克強總理批示肯定,在全國率先開展「先照後證」工商登記制度改革,「網際網路+政務服務」列入國家惠民工程試點,在蘇北率先成立市級行政審批局。改革極大激發了創新創業熱情,5年來全市私營企業、個體工商戶年均增幅分別達到15%和17%,市場主體總數突破41萬戶。
厚植產業優勢,打造有影響力的產業標杆
酣暢的弧線扭轉、錯落的建築空間、倚水而建的水上辦公大樓,位於蘇淮高新區的實聯化工(江蘇)有限公司,將建築物與水景、廠房巧妙融合,成為現代化工廠的樣板。公司負責人林先景說,「企業依託淮安豐富的鹽巖資源,採用世界最先進的技術,實現了年產100萬噸聯鹼和120萬噸真空製鹽的生產能力,成為全球鹽鹼行業的領跑者。」眼下公司正進行新一輪供給側改革,將重心逐步轉移到醫療用鹽和高端食用鹽,年產30萬噸醫用鹽項目即將投產,成為全球最大的醫用鹽生產基地。
上世紀90年代前,淮安是以農業為主的城市,進入21世紀,按照高端化、特色化、規模化、綠色化方向,產業層次由中低端向中高端不斷邁進,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升級。1991年,全市第二產業增加值首次超一產;2015年第三產業增加值首次超二產,三次產業比重實現從「二三一」到「三二一」的跨越,淮安經濟從此進入到三產主導經濟發展的全新格局。
2018年11月2日,首輛「淮安造」純電動新能源汽車亮相,作為敏安集團整車製造計劃和全球戰略布局的「關鍵一躍」,它掀開了淮安工業發展史的嶄新篇章。先前,敏安汽車已拿到國家第五塊新能源汽車牌照,到2023年將實現年產銷10萬輛以上,產值突破200億元。淮安將用3-5年時間,以敏安為龍頭全力推動新能源汽車產業向「千億級」邁進。
2013年以來,淮安實行一個產業一項規劃、一套政策、一個班子,聚力發展以工業「4+2」、服務業「4+3」、農業「4+1」為重點的優勢特色產業,大力實施「158」骨幹企業培育工程,打造一批具有淮安標誌、在全省乃至全國有影響的產業標杆,一批綠色、低碳的先進位造業企業加速集聚,成為淮安加快綠色發展的「新引擎」!
「加快百億工業企業培育,力爭到2022年全市應稅開票銷售超100億元企業總數達10戶以上,50億元-100億元企業總數達15戶以上。」市經信委主任沙傑說,目前電子信息、食品產業產值先後突破千億元大關。2018年淮安成功入選產業競爭力百強城市,在中國先進位造業城市發展指數排名中位列全國城市第33名。
堅持創新驅動,打好經濟轉型主動仗
寬敞明亮的車間、先進高端的設備,位於淮陰區的江蘇時代芯存半導體項目正在進行最後的設備安裝調試。作為中國第一家擁有獨立智慧財產權、全球僅有的3家掌握相變存儲器生產技術的廠家之一,項目達產後可實現年產10萬片相變存儲器、3億元以上利稅,將改變中國大陸不能自主研發、自主生產存儲器的現狀。
「未來兩到三年將對更高的科技產品發起衝擊,成為國內存儲市場主流企業,年銷售從50億元提高到500億元。」公司董事長張龍介紹說。
黨的十八大以來,淮安堅持創新驅動戰略,高質量打好經濟轉型主動仗。高新技術產業產值逐年攀升,科技進步貢獻率達55%,超千戶企業實施技術改造,新培育入庫國家高新技術企業71戶,企業「兩站三中心」超過1000個。
「我們要在騰籠換鳥、鳳凰涅槃上做更多文章,到2020年各開發園區重點發展一個主導產業,產值佔比50%以上,國家級開發區形成1—2個銷售超500億元主導產業,省級開發區至少打造1個銷售超200億元主導產業。」市發改委主任黃克清說,淮安積極搶抓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重大機遇,建立創新激勵機制,支持時代芯存、德淮、敏安、納沛斯、澳洋順昌、勒克斯科技等企業建設高水平研發機構,力爭到2020年累計培育國家高新技術企業400家以上,實現優勢特色產業全覆蓋。 記者 蔡志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