宕昌南陽鎮,舊稱良恭,轄韓院鄉、竹院鄉、興化鄉、好梯鄉「一鎮四鄉」。此地山澤淑靈,人文蔚起,教化昌明,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和人文背景,深刻影響了南陽人的精神氣韻。說媒話,便是南陽的一大傳統民俗特色,方言叫「下茶」,即定婚。媒話,就是由提親方邀請媒人(月老媒公)到女方家定婚過程中所說的話歷來在南陽一帶民間流行。
「門神門神兩避開,把XX人家的三代祖宗請進來。
一張桌子四四方,放在XX人家的金土之地上。
四個角角朝四方,四塊牙板掛四方。
四塊圈邊圈四方,一塊填心填中央。
油蠟香火、盤果獻食放中央,
在桌子中心放紅光……」
這是南陽媒話起頭第一節的說詞。
面對我們的走訪,胡早層,這位性情溫和的中年漢子,隨口就給我們說了上面這麼一段媒話,激起了我們更大的興趣。在述說媒話的過程中,他語氣舒緩悠揚,氣息飽滿,神採奕奕,人顯得很有精神。
胡早層是宕昌縣南陽鎮南山村的一名普通農民,但他還有一個重要身份:南陽媒話項目傳承人。人到中年的他,近三十年來,足跡踏遍方圓數百裡村鎮,大天之下,不知多出了多少恩愛夫妻,成就了多少青年男女的婚姻。
南陽媒話是南陽一帶人智慧的結晶,更是代代傳承的結果。2011年被隴南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非遺保護項目,有記載的第一代傳承人胡佔彪是胡早層的一位伯父。在以往的多次定親場合說媒話,胡早層都跟著伯父看在眼裡、聽在腦裡、記在心裡。
南陽媒話是定親時才說的。定親當日,說媒的月老便隨男方家帶著茶禮去往女方家。而女方家則早早就請來親戚鄰居,在堂前高燒紅燭,寫上男女的年庚帖子,託在茶盤裡,在天地祖先及家堂菩薩面前供過後,說媒話的人被請到正房,在房門內靠門檻擺放一張方桌,桌上擺放提親方拿來的香蠟紙燭,糖酒煙茶等禮物,媒公跪於地中心,其餘女婿等來者則分列兩側而跪,面向門外,對著天地,媒公手端香茶,口裡念念有詞:
「這一杯茶,
由XX人家買,送到XX人家用。
這一杯茶,
不是初一的茶,也不是十五的茶,
是在金門口上,當天對地、婚配嫁娶的喜茶。
這一杯茶,
一敬了天了,
二敬了地了,
三敬了三大菩薩、羅漢聖僧、韋陀護法、送子娘娘一堂的善神……」
胡早層跟隨伯父從事「媒話」生涯已有三十年。在七十多歲的伯父去世後,胡早層就單獨挑起了傳承人的重任。說媒話的人除了人機靈、記性好外,還得有一副好嗓子。一場定親禮,稍有不慎便危機四伏,全憑說媒話的化解。說媒的成敗基本上全由媒人一人擔當,能在短則三五分鐘,長則半小時內讓雙方喜笑顏開。因此,媒人也是雙方婚禮上最尊貴的人。胡早層的說辭活靈活現,以古喻今,教化新人尊老愛幼,夫妻和睦,勤儉持家,婚姻幸福,子孫發達。他說的媒話通俗易懂,琅琅上口,風靡一地,深受南陽人的喜愛。對於胡早層來說,給人在定親宴上說媒話,並不是養家餬口的門路,而是沉甸甸的一份責任,只因祖祖輩輩傳下來的那句話:「老祖宗留下來的好東西不能丟!」
胡早層出生於1968年。讀到小學四年級,他就因家貧輟學了。因為太爺和爺爺還有大伯都說過媒話,胡早層自幼受家庭薰陶,對南陽民間的說媒話耳濡目染,也慢慢喜歡上了這門行當。胡早層在南陽一帶給人說媒話,由於熟能生巧,他在定親宴上說媒話時靜氣凝神,吐字清晰,聲調抑揚頓挫,那精氣神,都為當日的定親喜事平添了幾分喜氣,很快就在當地打開了局面。每當說成一樁好事,他總是非常開心,很有成就感。
南陽媒話是沒有文字記錄的。由於傳承人基本上都沒上過學,數百年來,全是耳提面命傳下來的,中間難免出現舛誤。為了不讓老祖宗的好東西斷了根,胡早層覺得自己這代人更要肩負起文化傳承的重任。為此,只讀過小學四年級的胡早層竟萌發了一個大膽的念頭,那就是整理出一份文字記錄稿來。但要付諸行動談何容易。為了實現這一願望,他白天下地勞作,晚上伏案整理唱詞。因為文化水平有限,想整理出一篇精準的媒話稿來,實屬不易。思前想後,他決定利用晚上的空閒時間,去找村小學的老教師幫他補課識字,然後回家將唱詞寫在本子上,反覆比對,又和老教師切磋,經數日的努力,終於形成了初稿,這才有了有以文字形式留存的南陽媒話記錄,填補了這方面的空白,為南陽媒話的交流發展發揮了積極作用。一說起胡早層給人說媒話的事,他那樸實的妻子給我們說了一件往事。十年前的一個夏天,胡早層被十五裡外的一戶人家請去替他們說媒話。當日晚上,胡早層回來時,不小心被一塊埋在地上只露出一截的小石頭拌了一跤,順勢跌下路邊兩米深的水溝,崴了腳踝。最後是胡早層的妻子得了口信,帶了兩個人把他從水溝裡用架子車拉回家的。當時正是麥收時節,胡早層卻在床上躺了半個月,收麥的活兒全靠在妻子身上。事情過後,妻子三天沒給他說話,但此後胡早層被人請去說媒話,妻子也從沒多說過什麼。
如今,隨著科技的進步,經濟的發展,整個社會像一趟高速運行的列車,而需要保護的東西就像一張薄紙從列車的窗口一瓢而過,如果抓不住,就會錯失。胡早層已經五十多歲了,隨著年歲逐漸增大,後繼乏人的問題也讓他憂慮。好在他的大兒子不再出門打工,準備在村裡搞養殖和種植,並打算在農閒時跟他學習南陽媒話。
南陽媒話這一當地先輩們傳下來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它不是博物館裡的成列品,而是鮮活的介入現實生活很深的好東西。在什麼都是流水線生產的今天,南陽媒話的傳承人胡早層依舊在用實際行動守護著這片土地上的傳統文化。
張舟平,甘肅省作家協會會員、隴南市作家協會理事,自由職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