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論壇》創刊於1994年,是由四川省社會科學院主管主辦的綜合性人文社科類學術理論刊物。國際標準刊號:ISSN 1008—0139,國內統一刊號:CN 51—1504/GO ,郵發代號:6252。
《中華文化論壇》現為雙月刊,為全國中文核心期刊、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擴展版)、四川省一級期刊、四川品牌報刊。
《中華文化論壇》目前常設欄目有:歷史論衡、文學研究、儒釋道研究、學術述評、巴蜀文化研究、中國學·漢學研究、文化視野等。
投稿方式:
(一)中國知網在線投稿系統;
(二)投稿信箱:
zhwhltls@126.com(歷史考古)
zhwhltwx@126.com(文學藝術)
zhwhltzx@126.com(哲學宗教)
zhwhltwh@126.com(文化視野)
聯繫方式:
地址:成都市一環路西一段155號四川省社會科學院科研樓A605室《中華文化論壇》編輯部
電話:028-61355989
2020年第2期目錄◎ 萬明 陳奉林 李雪濤 趙現海
主持人語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中外關係史已經成為中國歷史學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個 重要學科方向,產生了豐碩的研究成果。當前中國改革開放的驕人業績舉世矚目,中國已日 益走向世界舞臺的中心。跨學科探討和交叉綜合研究體現了本學科的屬性意義,建立立足中 國、面向世界的史學三大體系,是新時代賦予我們的歷史使命,需要我們做好中國中外關係 史研究回顧與展望——傳承與創新的工作。為此,中國中外關係史學會與《中華文化論壇》編 輯部合作組織了「中國中外關係史學科體系建設」筆談。筆談學者圍繞中國中外關係史研究 中存在的不足、中外關係史學科的定位、理論構建、研究方法以及拓展領域等展開了深入討論。我們期望,這組討論有助於構建中外關係史學科體系,推動中國史與世界史研究的深度融合, 攜手共建彰顯中國特色、中國風格和中國氣派的中國歷史學三大體系。
【作者簡介】萬明,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員;陳奉林,北京師範大學歷史學院教授;李雪濤,北京外國語大學歷史學院教授;趙現海,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員
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古代中越關係史研究述略◎ 於向東 成思佳
【摘 要】 自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中越兩國關係的不斷變動和發展,中國學界關於古代中越 關係史的研究進入了一個快速發展時期,取得了相對豐碩的成果:首先,發掘、整理和出 版了一大批中越古代文獻材料,為古代中越關係史的研究奠定了相對堅實的基礎;其次, 在唯物史觀的指導下,運用相關理論和分析方法,梳理和構建了古代中越關係史的發展 脈絡,為中國古代中越關係研究的良性發展打下基礎;最後,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中 越關係研究逐步突破了傳統側重於政治、軍事交往史和朝貢貿易的局限,向重視民間經 濟交流、文化典籍傳播、思想觀念影響、人員流動融合等多個層面拓展。
【關鍵詞】 越南;中越關係;交趾;安南;宗藩關係
【作者簡介】於向東,鄭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越南研究所教授;成思佳,鄭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越南研究所講師
中琉歷史關係研究的現狀及展望◎ 謝 忱 謝必震
【摘 要】 古代中國與琉球有著500多年的友好關係史,近40年來,學術界對中琉歷史關係的研究成 績斐然,涉及到中琉之間的封貢與貿易、移民與社會、生產科技與文化交流、宗藩制度與東 亞秩序等,客觀地說,中琉歷史關係的研究有成績亦有不足,尚有諸多的拓展空間。
【關鍵詞】 琉球;宗藩體制;閩人三十六姓;冊封;中琉貿易;朝貢
【作者簡介】謝 忱,福建師範大學圖書館館員;謝必震,福建師範大學中琉關係研究所教授
張栻湖湘詩中的文學交遊與景觀形塑◎ 王友勝
【摘 要】 張栻長期生活於湖湘,與湖湘本土及外籍寓湘詩人保持著密切的關係。其文學交遊或 因學術結緣,或由社會聯誼,或屬親友過從,從地方大員到普通鄉紳,遍布士人各個群 體。他們書院論學之餘,還經常結伴訪友、遊山玩水,這一特殊的生活經歷導致張栻湖 湘詩中文學景觀的大量呈現。張栻的湖湘詩中理學家的身份並不明顯,他對湖湘詩人聲 名的提高,對湖湘文學景觀的形塑,推而廣之,對湖湘文化的發掘與弘揚厥功甚偉,其詩 歌成就不應被其理學的盛名所掩蓋。
【關鍵詞】 張栻;嶽麓書院;文學交遊;湖湘文化;景觀形塑
【作者簡介】王友勝,湖南科技大學中國古代文學與社會文化研究中心教授
從崑山歸氏的家學傳承看中國古代文學世家的宗族意識◎ 許菁頻
【摘 要】 崑山歸氏家族成員紛紛以繼承歸有光文學傳統、發揚家學為己任,其標誌性事件是對歸 有光文集的整理和刊刻。但是在此過程中,產生了若干矛盾衝突:昌盛家學與家道衰微 的矛盾;反清復明與倚靠貳臣的矛盾;以人論詩與褒揚逆臣詩文的矛盾。歸氏在面對這 些矛盾時,選擇了以丕振家聲、弘揚家學為要務,從而陷入了崇宗族意識輕國家意識的反 傳統境地。從崑山歸氏的家學傳承,我們可以一窺中國古代文學世家以尊祖敬宗為中心 的宗族意識。
【關鍵詞】 崑山;歸有光;家學;宗族意識;文學世家
【作者簡介】許菁頻,浙江外國語學院中文學院教授
兩宋行記與紀行詩的互文呈現◎ 秦 蓁
【摘 要】 從漢魏到兩宋,行記從史部著述到獨立文體,從紀行程到紀日程,其書寫模式演變的背 後是社會文化的轉型。從中唐開始,在編年史學觀的影響下,行記與詩歌逐漸日記化。兩 宋文人將日記化的行記和詩歌同時紀行,互文參照,終於在南宋時期實現了行記與紀行 詩的「史地互證」。在這個互文呈現的世界裡,行記和紀行詩全面展現了宋人的知識興 趣與學術取向,即遊心翰墨的人文旨趣、地理考證與存在還原。
【關鍵詞】 宋代;日記;行記;紀行詩;史地互證
【作者簡介】秦 蓁,四川大學錦城學院文學與傳媒學院副教授
歷代竹枝詞中的貴州形象◎ 管新福
【摘 要】 唐宋以降,全國各地均有竹枝詞流播,或書寫地域,或描摹民風,遂成人們喜聞樂見的詩歌 形式。而描寫貴州的竹枝詞亦不少,主要以三個維度為其關要: 一是想像貴州的地理山川, 書寫黔地偏遠、民生多艱;二是描述貴州的歷史人文,原生性和落後性並存;三是摹畫貴州 的民族風情,凸顯婚俗、飲食文化的特異性。這些竹枝詞成為認知貴州民風民情的重要材料,值得我們今天認真梳讀。
【關鍵詞】 竹枝詞;貴州形象;地理山川;歷史人文;民族風情
【作者簡介】管新福,貴州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
傳統的誤讀與再造◎ 唐代興
【摘 要】 19世紀末以來,反傳統成為新文化及其激進運動的根本標誌。當生存發展遭遇文化的尷尬 時,弘揚傳統成為必需。弘揚傳統的實質,是重續傳統,這需要重新理解傳統並檢討對傳 統的誤讀:傳統文化無所不在且與時共存,它內駐為民族國家生存奮進的方向並彰顯其精 神苦鬥的整體風貌。反傳統根源於喜新厭舊的人類本性,它生成建構起激進主義衝動、利 己偏見和史實虛構這三種誤讀動機,形成對傳統的歷史性誤讀和異化性重建,其典型例子 是漢代形成的以「三綱五常」為基本內容的禮教,最終取代了孔學傳統;五四運動「打倒孔 家店」,就是這種誤讀造成的結果。面對如此歷史境遇和現實狀況,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必 要超越誤讀,這既需要開放視域,更需要重建方法。
【關鍵詞】 誤讀傳統;激進主義衝動;利己主義偏見;史實虛構;再造傳統
【作者簡介】唐代興,四川師範大學倫理學研究所教授
儒學復興與兩漢語類文獻的演進
◎ 夏德靠
【摘 要】 兩漢語類文獻部分延續了先秦記言、編言傳統,但由先秦的重在編纂向重在撰述轉化,從 而顯示新的文獻生成方式。從文獻編撰及功能角度來看,兩漢語類文獻可劃分為奏疏體、 經解體、紀傳體、模擬型、編纂型、混合型等類型。兩漢語類文獻在篇章「語體」方面延續 先秦時期問對體、事語體等形態,並極大地發展了專論體;專書「語體」則創製紀傳體、擬 語錄等體式。由於篇章「語體」與專書「語體」的多緣關係,兩漢語類文體又呈現複雜的文 體形態。整體言之,兩漢語類文獻在篇章「語體」方面大抵只是繼承先秦傳統,其中只有專 論體得到跨越式發展;然而兩漢語類文獻在專書「語體」方面取得較大的突破,紀傳體的 綜合性較國別體有質的飛躍。因此,在早期語類文獻演進過程中,兩漢時期是一個重要的 發展階段,兩漢語類文獻無論是生成方式還是文體形態均有著自身的特質。
【關鍵詞】 語類文獻;記言;編言;篇章「語體」;專書「語體」
【作者簡介】夏德靠,湖州師範學院文學院教授
王陽明和海德格爾的本體論思想研究◎ 徐 良
【摘 要】 海德格爾和王陽明,是西方文化和東方文化最有代表性的思想家之一。他們的思想分別在 西方和東方產生了巨大的迴響,並深刻地影響了人們的世界觀與哲學理念。雖然前後相隔 400多年,出現於兩個不同文化背景的國度,然而其本體論思想卻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由 此展開的比較對話意味著中西哲學有著高度共鑑的一致性,蘊含著東西方文明共同的理性 精神。本文從存在與心在、根據律與致良知、此在與此心、領會與格物四個方面考察分析了 中西本體論的共同態度和基本立場,揭示了中西思想賴以溝通的可能性和共同方法,從而預 示著人類命運共同體可能構建的思想根基。
【關鍵詞】 本體;存在;此在;致良知;格物;形上學
【作者簡介】徐 良,青島大學文學院教授
古文獻「睪」「皋」混同及其讀音問題◎ 洪 颺
【摘 要】 「睪」與「皋」形體相近發生混同,在文獻中二者常常發生混用。古注和現代工具書中注 釋說「睪有皋音」,又往往以通假來解釋。我們認為二者聲音遠隔,不得相通。「睪有皋 音」屬於兩字形體相近混用導致的「音隨字轉」。
【關鍵詞】 睪;皋;形近混用;音隨字轉
【作者簡介】洪 颺,遼寧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
文化遺產視角下我國西南地區古代交通線路的研究與保護◎ 王雨晨
【摘 要】 自20世紀中葉開始,西南地區古代交通的研究興起第一個熱潮,發展至今天,在文獻 考證、田野踏查和專項考古上分別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結合三者進行的綜合性研究較 少,對部分相關概念也有所混淆。以文化遺產的視角,對古代交通遺產進行研究和保 護,是近幾年的發展趨勢,也為解決上述問題提供了可能的方向。「線性遺產」是生發於 我國本土的一個遺產概念,西南地區的古代交通線路是線性遺產的代表類型。從線性 遺產的特性出發,闡釋西南地區古代交通線路的遺產構成,分析其遺產價值,可以促進 對其進行系統性的研究與保護。同時,建立相對統一、分工明確的管理體制,在保護的 基礎上進行合理利用,能夠使其發揮更大的社會價值。
【關鍵詞】 交通線路;文化遺產;線性遺產;遺產保護
【作者簡介】王雨晨,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博士生
歷史名人公眾關注度差異性 對區域文化產業發展的啟發◎ 張輝輝 王小紅
【摘 要】 歷史名人的公眾關注度差異性,是確立區域文化產業差異化定位和構建差異化競爭力的關 鍵動力。而這種公眾關注度差異,可基於多項大數據結果建立一套以公眾綜合關注指數為 核心的歷史名人公眾關注度綜合評價體系。據此評價體系,首批四川十大歷史名人的公眾 關注度顯著可分為高、中、低三個等級,且在地域、年齡、性別、學術的公眾關注度之間也 存在顯著差異。這些差異有助於優化產業定位和文化內容創作生產,加速四川文化強省建 設;也有助於驅動研究轉化,建立產業深度創新機制,從而提高四川文化的軟實力。
【關鍵詞】 歷史名人;關注度;公眾綜合關注指數;文化產業;大數據
【作者簡介】張輝輝,成都信息工程大學銀杏酒店管理學院講師;王小紅,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
中國佛教寺廟中的樹栽文化研究◎ 董粉和 吳方意
【摘 要】 中國的佛教寺廟,除了寺院的建築,例如山門、寶殿、藏經樓、禪房等,寺院供奉的佛像,寺院中的僧人,乃至寺院中的樹栽,都是構成寺院的重要元素。僧人或是信徒通過在寺廟種植 特定的樹栽,來傳達佛教的文化內涵,彰顯其實際功效。目前學界關於佛教寺廟樹栽研究 鮮有涉獵。本文通過佛教寺廟樹栽種植及目的、意義,說明其中的文化現象。
【關鍵詞】 佛教;寺廟;樹栽
【作者簡介】董粉和,蘇州科技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吳方意,蘇州科技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管理學院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