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處送份子的DT君DT財經
長假才第4天,小馬卻過得比連上7天班還累。
「假期參加了好幾個婚禮,還體驗了下當伴郎。我發現婚禮真是又累又費錢,老家的規矩還多。我以後是一點也不想辦婚禮了。」目前還是單身漢的小馬感嘆道。
想要拋棄繁瑣婚禮儀式的年輕人,可能不止小馬一個。
今年3月, 因為一場在直播平臺舉辦的婚禮,「雲婚禮」成為熱門話題。
(圖片說明:3月,新郎劉文超和新娘孫曉晗舉辦了一場雲婚禮,來自網友的祝福以彈幕的形式刷滿了屏幕。圖片來源:B站)
儘管「雲婚禮」的出現很大程度上是受到疫情的影響,但許多年輕人對這種形式表示認同。
微博網友@小沈的信箱 還對雲婚禮就展開了更多「遐想」:「電子賀卡發出去後大家紛紛微信/支付寶打禮金,給新郎新娘曬的恩愛照片/視頻點讚,然後坐等快遞小哥敲門送上喜糖……」
這條微博收到了不少人的點讚認同。不辦酒席、不請司儀、不用招待不認識的親戚,這種不用組織繁瑣儀式的婚禮,呼聲似乎越來越高。
但現實中的年輕人,真的都不看重辦婚禮了嗎?越來越磨人的婚禮,到底是怎麼來的?
年輕人真的不想辦婚禮了嗎?
「招待那麼多你根本都不認識的親戚,從婚慶公司複製粘貼所有人都一樣的婚禮流程,有什麼意思呢?」90後女生小群眼看著老家的朋友一個個結了婚,卻對婚禮憧憬不起來。
她覺得「很多婚禮根本就辦得很尬」。
小群的想法道出了許多年輕人對當代婚禮儀式感到抗拒的真實原因。
年輕人眼中的傳統婚禮,本質上就是一個大型形式主義表演大賽。這場大賽邀請了形形色色的觀眾,來見證新郎新娘和雙方父母的「高光時刻」。
你大概只有在婚禮這天,才能看到小時候抱過你一次的三姑六婆、三五成群爭奪毛絨玩具的熊孩子、講著冷笑話甚至葷段子的司儀,以及最複雜的社會人情圖譜……
但這麼大的工程,掌控權卻往往不在自己。在這場理應由新郎新娘主演的婚禮裡,你卻只是群眾演員中盒飯吃得比較貴的那一個。
除了要聽老一輩人的規矩,囿於時間精力,大部分的流程設計也只能交給市面上的婚慶公司。而不管是哪個城市的婚慶公司,似乎都有一套統一的婚禮標準模板。他們能做到的,頂多是一場不出錯的婚禮而已。
(圖源:知乎)
更讓年輕人受不了的是各種奇怪的婚俗。
北方婚禮凌晨就要去接親,南方更是把這場儀式從清晨辦到深夜,體力強如超人估計都要直呼頂不住。部分地區鬧洞房、鬧伴娘等惡俗行為更是拉滿了生理不適感,結婚要給長輩挨個磕頭也在很多鄉村是常規操作。
(圖源:知乎)
所以,今年剛領證的90後廖雲飛並不急著辦婚禮,他想先和家人談談自己的想法。
「那種傳統的婚禮儀式,我是拒絕的。不過婚禮真的不辦,也不太可能吧。我們可能會更想按照自己的想法來策劃婚禮。」廖雲飛認為自己考慮到現實因素,大概率還是會辦一場婚禮,但在一些環節上會參考「雲婚禮」,採取一些折中方案。
將婚禮輕量化,在社交網絡上已經成了不少人的共識。
根據微博的一項調查,大概有一半的年輕人可以不辦婚禮或者旅行結婚。但你發現沒有,實際生活中,我們身邊並沒有那麼多的人選擇不辦婚禮。現在喊著不要辦婚禮的年輕人,到頭來有很大概率還是會辦一場讓父母感到滿意的婚禮。
我們也看到,還有1/3的網友堅定表示「不能不舉行,必須眾知、有儀式感」,還有近2成網友選擇「看情況、有條件就辦」。
DT君仔細研究了下大家在社交平臺上對於婚禮的討論,發現對於很多年輕人來說,他們想要拋棄的是傳統婚禮的繁文縟節,以及自己只能充當群演的不可控感和形式主義,而並非婚禮這個儀式本身——很多年輕人有自己想要的、真正有紀念意義的婚禮。
「其實我也有心中的理想婚禮,比如草坪婚禮,海島婚禮…只請一些至親好友的那種。」小群告訴我們。
在小紅書上,圍繞婚禮的筆記數量達到了154萬篇。口口聲聲婚禮無趣、婚禮太落俗套的年輕人,卻在社交平臺留下了口嫌體正直的典型例證。
年輕人到底想要什麼樣的婚禮?
那麼,年輕人自己真正想要的婚禮,到底是啥樣的?
我們搜集了小紅書上關於婚禮的熱門話題,發現「婚禮策劃」「婚禮造型」「婚禮布置」等關鍵詞有著最高的討論度。
除此以外,婚禮角角落落的細節也都得精細打磨。
比如「婚禮跟拍」,人們拆分到了婚禮必拍的69個鏡頭,力爭完美記錄婚禮全過程。
「婚禮視頻」也就是婚禮開場的暖場視頻,僅僅是新郎新娘的回憶還不夠,還得編排、剪輯得有趣、浪漫、驚豔。如果只是婚紗照的輪播展示,那可能做個換頭模板就夠了。
婚禮作為一場大型晚會,優秀的活動內容和周邊設計當然也不能落下。
從婚禮伴手禮、蛋糕、甜品臺的挑選,再到婚禮誓言、請柬、婚禮logo的設計、籌劃婚禮的流程和助興環節,安排好所有人員的分工……怪不得有些朋友的婚禮,光籌劃就準備了小半年。
小紅書上圍繞婚禮的熱門筆記裡,討論度最高的有新人出場的創意、備婚所需的所有excel文件和資料包、結婚當天新娘從頭到腳的服裝、配飾分享等等。
年輕人自己籌辦的婚禮,要組織的細節和儀式感,和傳統婚禮比起來也是有過之無不及。辦成一場婚禮,不亞於籌辦一場群星演唱會啊。
有研究者採訪過上海某酒店的婚宴部經理,這位從事婚禮行業多年的經理就表示,現在新人最關心的是婚禮設計有沒有「看點」、「新穎不新穎」,看一場婚宴就跟一場演出活動一樣的。
(相關採訪資料。圖片來源:李曉雲《都市中的婚禮儀式變遷——以上海市區婚禮為例》)
當代年輕人對於婚禮的看重,也使得婚禮成為新人價值觀和情感體驗的展示臺,並促成了以婚禮為核心的一場大型體驗經濟。
在年輕人對婚禮的個性化要求下,婚慶行業開展的產品和服務也越來越細。不同婚禮風格、不同標準的婚禮策劃,都被明碼標價,等著年輕人們為儀式感買單。
根據《中國城鎮家庭結婚消費演變研究:1980-2010 年代》的調查數據,從1980年代到2010年代,在結婚消費項目中,錄像的滲透率從80年代的3%飆升至如今的76%,播放短片的滲透率從1%上升至48%。
除此以外,婚紗照、婚戒等這些在以前並不是結婚完全必要的項目,費用也在不斷提升。
根據調查數據,現在動輒上萬元的婚戒佔到了結婚整體費用的12%,而80年代這一數字為8%。婚紗照也從80年代佔到結婚費用的4%,上升到現在的7%左右。
這樣看起來,相當多的年輕人不僅沒有放下辦婚禮的執念,甚至比父輩母輩付出更多了的心思和成本,鐵了心要把婚禮操辦成一次人生裡程碑。
婚禮為什麼會變成現在這樣?
我們嘗試著去探求當代年輕人把婚禮辦得越來越重的原因。
婚禮誕生之初,其實只是一種取得社會信用的手續。換言之,在用結婚證規定婚姻的合法性之前,讓婚姻產生法律效力的正是婚禮。
婚禮被普遍賦予愛情、永恆、浪漫等象徵意義,其實只是最近幾十年才有的事兒。
隨著物質水平的提升和消費文化的盛行,人們對婚禮所展現的儀式感也越來越看重。
過去,一張婚紗照就是一種記錄,如今婚紗照要拍幾大本,還要做成海報、展板,投屏在婚禮現場,擺放在婚宴入口。婚禮跟拍、實時出片的項目的興起,也是出於人們對婚禮儀式完整記錄和第一時間能夠「曬出來」的需求。
有傳播學研究者認為,鏡頭的介入,對現代婚禮儀式產生了較大的影響。
婚禮中的鏡頭消費實際上是一種符號消費,是對鏡頭後面的身份認同。婚禮中鏡頭消費的盛行,也隨之帶動了婚禮場景布置、造型設計、花藝甚至婚禮音樂等各種婚禮包裝細節的消費興起。
新人們在婚禮鏡頭裡展現愛情的美好,也在婚禮籌備過程中,扮演了熱心消費者的角色。
而另一方面,個體情感和價值感的展現,與傳統的儀式框架仍然無法一刀兩斷。
如今的婚禮要同時承載兩代人的不同觀念,年輕人想要按照自己的喜好和個性來辦一場婚禮,也不得不在婚禮中添加家長期盼的傳統要素。此外,婚禮還要擔起維護家族社交、回收禮金等重任。
被各種符號和觀念綁架的婚禮,自然也就越來越複雜了。
人們常說,婚禮一輩子就一次,怎麼能不辦得隆重些。
當代婚禮確實足夠隆重,但回頭想想,這份儀式感到底是成為了承載美好回憶的載體,還是真的就只是一個大型儀式表演的點綴?
當年輕人一邊覺得「婚禮無意義」,一邊又選擇自己大操大辦時,可能也會有些迷思,自己討厭的到底是複雜的婚禮流程,還是在複雜流程中無力的自己。
又一個「宜結婚」的國慶長假,你參加了幾場婚禮?自己又想要一場怎樣的婚禮呢?歡迎在留言區與我們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