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遷辦的大錘,二戰華沙起義期間的德國巨炮

2020-12-06 就是一些老照片

著名的卡爾重型自行臼炮是由德國萊茵金屬公司於1935年研發的一款武器,原本計劃用於攻擊法國馬奇諾防線,但當第一輛卡爾服役時法國已經投降,於是它就參與了巴巴羅薩行動,首次參戰是蘇聯布列斯特要塞,後來還參與對塞瓦斯託波爾的進攻,到1942年初一共服役了六輛,由於種種原因直到1944年才又在波蘭華沙大顯身手,因為華沙爆發了起義。圖為1944年華沙起義前在波蘭集結的三輛長身管卡爾。

包括試驗車在內卡爾一共生產了7輛,分別為1號亞當、2號夏娃、3號奧丁、4號索爾、5號洛基、6號提爾和7號測試車,卡爾全重124噸配備一門8.45倍徑的600毫米火炮,最大射程6.6千米,1942年為增加射程,研發了一款名為041設備的540毫米新炮管,射程達到了10千米,1944年1號車亞當、4號車索爾和5號車洛基換裝了新炮。

1944年參與鎮壓華沙起義的6號車提爾正在吊裝一枚600毫米炮彈。

1944年參與鎮壓華沙起義的6號車提爾正在吊裝一枚600毫米炮彈。

1944年參與鎮壓華沙起義的6號車提爾上德軍士兵正在檢查即將入膛的炮彈,上面還有6號車的標記。

裝填完畢的6號車提爾,注意上面刷的名字是Ziu,Ziu是北歐神話中戰神提爾的古德語名稱。

裝填完畢的6號車提爾。

在對華沙舊城做攻擊準備的6號車提爾,6號車因需要維修於9月22日撤離華沙,1945年德國戰敗後,2號車、5號車和7號車被美軍繳獲,4號車和6號車被蘇軍繳獲,1號車和3號車下落不明,很可能也是被蘇軍繳獲,現存俄羅斯庫賓卡的卡爾重型自行臼炮為6號車提爾,不過上面的塗裝卻是1號車亞當「Adam"。

1944年8月28日,華沙保誠大廈遭到卡爾重型自行臼炮的一次炮擊,一共有四輛卡爾重型自行臼炮被用來鎮壓華沙起義,其中還有第一次實戰的540毫米長身管型卡爾重型自行臼炮。在巨炮的打擊下,華沙變成一片廢墟。

1944年8月28日,華沙保誠大廈遭到卡爾重型自行臼炮的一次炮擊。

1944年8月28日,華沙保誠大廈遭到卡爾重型自行臼炮的一次炮擊。

1944年8月30日,一名士兵在測量保誠大廈內的一枚卡爾重型自行臼炮的啞彈,起義期間曾有起義軍士兵使用啞彈內的炸藥製造手榴彈。

兩名波蘭工兵正在嘗試拆除一枚卡爾重型自行臼炮的啞彈,這枚啞彈砸穿了數層樓。二戰後波蘭曾多次在華沙發現卡爾重型自行臼炮的啞彈,最近一次是2012年8月28日在華沙地鐵二號線建設過程中發現的。

相關焦點

  • 爸爸軍團、華沙起義……不出名的二戰老照片看圖說事,歐洲篇之一
    他所在的單位剛於一周前在阿登與德國的反擊部隊交火。1944年12月21日,德軍失敗的攻勢消耗了大量布置在西線的戰略資源。德國的這場挫敗為盟軍打開了攻破齊格菲防線的門戶。1942年7月20日,在一次突擊演習中,唐卡斯特家庭警衛隊的成員頭上套著迷彩網紗正在渡河。家庭警衛隊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由英國軍隊成立,運作於 1940 年至 1944 年。
  • 華沙起義,為何波蘭人從一開始就悲劇了?
    華沙起義,是發生在二戰末期,也就是從1944年8月1日開始的,被德軍已經佔領了接近5年之久的波蘭首都華沙的起義。在二戰中算是規模最大的一次被佔領大城市的反抗行動,但是卻被德國佔領軍殘酷的鎮壓,起義堅持了2個月零1天,最終導致波蘭方面損失了超過25萬人。二戰以後,英美長期指責是蘇聯方面見死不救。但從實際過程來看,英美基本是在倒打一耙。實際是離間當時作為華約成員的波蘭和蘇聯關係的長期心理戰的一部分。實際上華沙起義從一開始,就註定要悲劇。首先,發動華沙起義的是長期在英國的波蘭流亡政府。
  • 被放鴿子的起義,二戰末期的突擊虎和卡爾臼炮把華沙轟成碎片
    華沙起義的一開始,就註定了是一場悲劇  1944年8月,英美聯軍已經在諾曼第登陸,而在東線的德國也一步步潰敗,此時蘇軍距離波蘭首都華沙僅隔著一條河。波蘭流亡政府既不想被德國佔領,也不想被蘇聯解放,看準時機發動起義,計劃堅持幾天德軍就會在蘇聯的進攻下放棄華沙,由此華沙便會被自己人解放。
  • 拍攝於華沙起義期間的老照片,兩個月死亡27萬波蘭人
    今天為各位讀者朋友們分享的這一組圖組,是來自於二戰時期華沙起義期間的老照片。通過這一組照片,我們可以來回顧一下這段,在1944年發生的波蘭為了驅逐德軍所掀起的反抗戰爭。在這場持續了兩個月的戰爭中,波蘭約有27萬人戰死,其中有接近25萬是平民。
  • 二戰中,蘇聯為何要對波蘭趕盡殺絕,不發一兵支援華沙起義?
    二戰中,蘇聯積極扶持波蘭傀儡政權,打擊流亡政府組建的國家軍,大批波蘭精英被處決,為蘇聯將戰後的波蘭擴展到自己勢力範圍之內,建立親蘇政權奠定了基礎。 坐觀華沙起義失敗 1944年7月之後,盟國的部隊開始向華沙挺進,波蘭人民認為自己奮起自救的時刻到了。
  • 華沙起義75周年 | 華沙這些景點背後悲壯的歷史你都知道嗎?
    每年8月1日,在波蘭的各個地區都會舉行華沙起義的紀念活動,市民們紛紛自發前往烈士犧牲紀念地敬獻花圈、花束,並點燃蠟燭,緬懷在1944年華沙起義中為波蘭獨立與自由捐軀的同胞。而在首都華沙還有較為獨特的紀念方式,以銘記起義當時的「W時刻」,即起義爆發的時刻——17:00。
  • 二戰中1944年華沙起義,銘記苦難,願世界和平
    波蘭華沙在二戰當中被納粹德國侵佔了5年之久,蘇軍進攻前夕,一場起義正在醞釀之中。青年史蒂芬的父親是一名軍人,為了保衛家園而犧牲,和母親弟弟一起生活。史蒂芬偷偷加入波蘭陸軍,母親極度不支持,不希望兒子像他父親一樣死去。
  • 探訪華沙起義博物館 觸摸城市不屈的靈魂
    今天就請跟隨本臺駐波蘭記者韓新忠一起探訪華沙起義博物館,觸摸這座城市不屈的靈魂。   華沙起義博物館位於華沙市中心的沃拉區。2004年,在華沙起義60周年紀念日之際,為了紀念所有華沙起義的參加者,這座博物館正式建成並對外開放。在這10多年當中已經有近500萬人參觀了這座博物館並從中了解了1944年那場壯烈的起義。
  • 華沙起義後,蘇聯軍隊為何按兵不動?史達林為何這樣做?
    華沙起義之後蘇聯面對的,就是這樣一個情況。甚至在二戰爆發之初波蘭之所以滅亡,除了德國的閃擊之外,蘇聯共同出兵瓜分了波蘭,也是波蘭迅速滅亡的關鍵原因之一。而隨著德國的接連失敗,二戰的勝利即將明朗之時,以英美為首的西方國家,也逐漸顯露出了與蘇聯的格格不入。波蘭流亡政府的這種態度,自然也得到了英美等國的默許和支持。
  • 二戰珍貴彩照,華沙起義遭到德軍殘酷鎮壓,平民流離失所!
    回顧歷史,守望未來,繼續為大家帶來【有觀點大歷史】精心整理考據的二戰珍貴彩照,為你講述影像背後的故事。這是一張拍攝於1944年9月9日的照片,華沙居民們正在逃離這座城市,8月1日,5萬波蘭地下軍發動了旨在解放華沙的戰役,但遭到了殘酷的鎮壓。
  • 二戰1944年8月華沙起義最終演變成一場德軍屠城戰役25萬人喪生
    ,也正因為德軍正規野戰部隊的消失,才導致波蘭領導者認為了華沙城已經具備起義條件,當時起義軍領導者幼稚的以為蘇聯會在幾天打進華沙,所以也為了政治和日後可以蘇聯談價還價,才秘密倉促的發起華沙起義。就這樣在華沙城起義部隊按照上面的命令,在8月1日起義軍正式全面發起起義,重點攻擊敵方是政府辦公大樓和警察署等象徵政府部門市中心建築,而不是提前佔領華沙城所有交通要道,控制住整個華沙城進出,高傲的所謂起義軍領導人說道只要三天就能解決戰鬥,還要城中給德國人留條後路好讓他們撤出華沙城。對!各位讀者沒有看錯。
  • 紀念華沙起義66周年 波蘭3D電影還原二戰廢墟
    據美國媒體報導,波蘭首都華沙7月28日展映了一部特殊的3D電影,真實地還原了1945年春天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華沙一片廢墟的情景。這部影片名叫《毀滅之城》(City of Ruins),由40名專家耗時2年完成,片長只有5分鐘。
  • 十部關於1944華沙起義的二戰電影,別告訴我你一部也沒看過
    1944年華沙起義,是波蘭獨立史上的又一悲壯一幕,4.9萬名波蘭國家軍戰士,僅憑簡陋的輕武器和擁有飛機大炮的德國國防軍和黨衛軍血戰三個月。最後雖然因為彈盡糧絕而被迫投降,但也使德國人付出了2.6萬人的傷亡代價,還迫使德國人給予國家軍戰俘以交戰國戰俘待遇。
  • 二戰火炮巔峰:古斯塔夫巨炮一次「表演」,輕鬆毀掉一座城
    作者:Agvensome 無論是一戰還是二戰,德國人對超級大炮都有一種特殊的迷戀。早在一戰,就有叱吒風雲的巴黎大炮。二戰,納粹更擁有了600毫米口徑的「卡爾」重型臼炮,還有家喻戶曉的800毫米口徑的「古斯塔夫」鐵道列車炮,其中後者名氣更大。
  • 華沙起義是對是錯?波蘭人是這麼說的
    二戰後期,蘇軍進逼東歐,為了戰後不被蘇聯控制,波蘭地下抵抗軍決定搶在蘇軍前面解放首都,在華沙發動了起義。德軍迅速調兵遣將,兩個月後起義被鎮壓,抵抗軍加上被炮火轟死的平民,總計20多萬人殞命。
  • 為何華沙起義時不取華沙卻隔岸觀火
    二戰開始,德國和蘇聯相繼開進波蘭,蘇聯重新奪回了被波蘭佔領的西烏克蘭、西白俄羅斯,德國則乾脆佔領了華沙,波蘭又亡國了。由於邊緣地理和信仰關係,信仰天主教的波蘭和信仰東正教的俄羅斯始終尿不到一塊,他們是一對冤家,波蘭強大時蹂躪俄羅斯,俄羅斯強大時蹂躪波蘭,恨不能吃掉對方,這是雙方的大趨勢。
  • 二戰5萬抵抗軍華沙起義與德軍激戰63天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波蘭作為完整的交戰國只存在了兩周,就淪為納粹德國閃電戰的犧牲品。但素有抵抗外族侵略傳統的波蘭人不僅建立流亡政府,還積極在國內組織抵抗運動。70年前的8月1日,數十萬波蘭國內軍戰士和平民在中歐名城華沙舉行大起義,與窮兇極惡的納粹軍隊激戰63天,雖然最終功敗垂成,但仍彰顯了「波蘭永不亡」的精神。
  • 二戰紀實影像:1943年納粹毀滅華沙隔都,猶太人被送集中營
    華沙猶太區起義(Warsaw Ghetto Uprising)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佔波蘭的猶太抵抗組織於1943年在華沙猶太區發動的一次大規模猶太區起義,也是二戰期間猶太人規模最大的一次起義。美國大屠殺紀念博物館稱其為「猶太人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之一」。圖為1943年,華沙猶太區起義者被德軍包圍後舉著雙手。
  • 華沙起義博物館:用日曆記錄苦難
    在波蘭的華沙起義博物館,《環球時報》記者收集了63張特別的日曆,它們記錄的是波蘭歷史上最驚心動魄的一段———1944年8月1日,5萬名波蘭抵抗軍在數十萬華沙市民的支持下,發起了對納粹德國佔領者的起義。起義堅持了63天最終失敗。波蘭是第一個被納粹德國攻陷的國家,而在這裡爆發的抗爭則是二戰史上歐洲最富標誌性的一次抵抗。有人說,來華沙,如果不到起義博物館,你就無法完成與波蘭人的心靈對話。
  • 華沙起義失敗,主要原因在于波蘭自己過於冒險,並非蘇聯見死不救
    而在二戰爆發以前,蘇聯多次試圖聯合東歐國家壓制德國的野心,也遭到了波蘭的阻撓。在這種情況下,蘇聯最終選擇了和德國聯手,在德國發動二戰以後,奪取了波蘭佔據的西烏克蘭和西白俄羅斯。波蘭滅亡,波蘭政府流亡英國,繼續領導波蘭國內的抵抗組織國內軍展開遊擊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