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5萬抵抗軍華沙起義與德軍激戰63天

2021-01-20 華夏經緯網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波蘭作為完整的交戰國只存在了兩周,就淪為納粹德國閃電戰的犧牲品。但素有抵抗外族侵略傳統的波蘭人不僅建立流亡政府,還積極在國內組織抵抗運動。70年前的8月1日,數十萬波蘭國內軍戰士和平民在中歐名城華沙舉行大起義,與窮兇極惡的納粹軍隊激戰63天,雖然最終功敗垂成,但仍彰顯了「波蘭永不亡」的精神。

政治要求華沙舉事

1939年10月,納粹德國完全佔領波蘭後,發起旨在粉碎波蘭民族精英,徹底奴役該國人民的行動,代號為「塔能博格」的蓋世太保別動隊到處搜殺波蘭精英人士,同時將波蘭最精華的波莫瑞、西裡西亞等地直接劃入德國版圖,剩下的部分則變成「波蘭被佔領區總督管轄區」,實施殘酷的軍管統治。但波蘭人沒有屈服,呆在倫敦的波蘭流亡政府利用戰前在國內構建的軍事體系,發展出一個龐大的抵抗運動網絡,不僅擁有遊擊隊,就連政府機關、立法議會都樣樣俱全,形成「白天的波蘭屬於納粹,夜晚的波蘭則屬於人民」的局面。

1942年,根據流亡政府的指示,波蘭各地的抵抗力量合編為「國內軍」,他們克服種種困難,通過自行製造、黑市購買、盟軍空投和挖出波蘭軍隊潰敗前的物資等方式獲取武器。至1944年,「國內軍」發展至頂峰,總人數估計超過40萬人,擁有步槍、輕機槍、重機槍、反坦克炮、反坦克步槍和手榴彈等各類武器。

1943年初,德軍在東線的史達林格勒戰役中慘敗給蘇聯紅軍,之後蘇軍逐步向西反攻,德軍被迫向白俄羅斯和烏克蘭方向投入大量兵力,對波蘭的控制變得鬆懈起來,國內軍決定趁勢發起「風暴行動」,痛擊德軍。該行動分三步:首先在靠近蘇聯的東部發動大規模起義;接著在蘇波舊國境線至維斯瓦河之間襲擊德軍;最後在波蘭全境發動起義,趕走德軍。在這個規模宏大的計劃中,收復華沙至關重要。

1944年1月2日,「風暴行動」正式展開。在蘇軍進攻的道路上,波蘭遊擊隊掀起鋪天蓋地的暴動潮,把德軍後方攪得無一處安寧。由於親西方的波蘭流亡政府與蘇聯存在結構性矛盾,流亡政府總理米科拉伊奇克嚴令「國內軍」司令博爾,不惜代價地搶先控制華沙,在同盟國夥伴面前製造既成事實,避免因華沙被蘇聯控制而使國家走上蘇聯道路。

客觀而言,出於政治因素展開的華沙起義不符合「風暴行動」的行動總目標,因為之前「國內軍」取得成功的關鍵在於充分發揮「打了就跑」的遊擊戰特點,可這一回卻要與德軍重兵爭奪大城市,且得手後不能放棄,完全忽視了「國內軍」尚不是正規武裝的現實。可是面對倫敦方面的嚴令,博爾將軍選擇了服從。

「小蜜蜂」讓納粹膽寒

在華沙起義前,「國內軍」在城內集結了5萬多名戰士,但只有1300多支槍和35門反坦克炮,反觀城內的德國衛戍部隊雖然僅4000人,但武器其全,裝備精良,城郊還有10餘萬軍隊和600多輛坦克。

按照博爾等人的安排,起義定在8月1日17時許(暗語「W時間」)展開,可讓人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蓋世太保的特工向德國華沙總督菲舍爾和華沙城防司令羅爾密報,透露了「國內軍」的行動概況,德軍迅速出動,不僅佔領重要的政府機構,在街上建立崗哨、火力點,還出動炮兵奇襲華沙西郊的「國內軍」指揮部。雖然博爾倖免於難,但「國內軍」的2部電臺都被炸壞,無法與外界聯繫。

儘管開局不利,但波蘭人以高昂的熱情投入到起義中。到8月1日傍晚,華沙80%的城區都落入起義者之手,博爾坐鎮華沙老城,通過四通八達的下水道,向其他街區調遣部隊,從而避開敵人的優勢火力。反觀昔日耀武揚威的法西斯分子,卻被波蘭愛國者分割包圍在布呂赫宮、軍事代表處、安全警察局、中央車站等據點裡,稍一露頭就可能命喪黃泉。

在圍攻德軍據點的行動中,「國內軍」裡活躍著一大批童子軍,他們按照年齡分工,年齡較小的負責宣傳和傳遞情報,17歲左右的成員則組成敢死隊,參與針對德軍據點的進攻。有意思的是,為了保密,參戰的童子軍各組織都用代號稱呼,最基層的機構是「小蜜蜂」(一個班,由7名青少年組成),上一級機構是「家庭」(由數個班組成的中隊),再上一級是「蜂群」(由數個小隊組成的區隊),然後是「蜂窩」(由各區隊組成),各級機構之間還有專門的「觀察者」負責聯絡工作。

法西斯展開大屠殺

鑑於「國內軍」攻勢兇猛,希特勒害怕華沙有失,影響德軍防線的穩定,迅速任命黨衛軍上將巴赫為華沙軍事代表,全權指揮鎮壓作戰,並要求「斬草除根」。由於華沙起義之際正趕上蘇軍在維斯瓦河方向發動攻勢,巴赫難以抽調解圍部隊,只好先把黨衛軍裡的雜牌部隊派上去應急,其中一些部隊紀律敗壞,惡行昭彰,例如由季勒萬格爾指揮的罪犯旅就全部由刑事犯組成。

在鎮壓行動前,季勒萬格爾還威脅手下:「如果敗了,你們將被重新送進強制收容所;如果你們被俘,那更是死路一條。」於是,這些暴徒投入戰鬥後,完全不擇手段。他們威逼居民離開住宅,許諾帶他們去安全之處,當成百上千的波蘭平民被帶到空曠的墓地後,機槍響了,沒有人能夠逃出去。

8月5日至8日,僅華沙的沃拉區,季勒萬格爾的部隊就殺害了數萬名平民。可是,法西斯軍隊的野蠻屠殺不僅沒有嚇倒波蘭人,反而堅定了波蘭軍民拼死奮戰的決心。該部隊初到華沙時有881人,戰鬥期間又補充了2500人,可等到撤出華沙時只剩下648人。

可歌可泣的63天

就整個戰局而言,8月6日是個轉折點。由於有更多德軍投入,加上希特勒要求無區別地轟炸華沙街區,「國內軍」控制區被逐步壓縮,就在6日深夜,德軍奪取了華沙老城通往郊區的道路,宣告市中心地帶的「國內軍」與其他陣地的聯繫被切斷。11日,「國內軍」最重要的陣地奧霍塔區陷落。為了阻止起義者撤退,德軍向下水道出口處投放手榴彈和毒氣彈,造成大量起義軍傷亡。

隨著戰鬥向華沙老城逼近,「國內軍」的有生力量只剩下9000餘人,而德軍則增至5萬人,還有大炮、坦克和飛機配合作戰。由於起義軍利用樓房阻擊德軍,法西斯分子索性用重炮進行直接轟擊,或用火焰噴射器進行焚燒。9月2日,華沙老城的最後一批「國內軍」撤出陣地,抵抗一個多月的華沙老城陷落。德軍佔領老城後,殺害了起義軍的全部傷員,還把5萬餘名平民趕進集中營。

9月5日,德軍集中幾乎全部兵力壓向城中心區,博爾指揮的「國內軍」多次擊退敵人的進攻,但雙方力量實在太過懸殊,除非蘇軍在維斯瓦河方向的攻勢起到作用,否則德國人是不會從華沙分兵的。9月10日,補給線已經拉到極限的蘇聯白俄羅斯第1方面軍為了策應華沙起義,在準備很不充分的情況下,從正面向維斯瓦河東岸的德軍發起進攻,其麾下的波蘭人民軍第1柯希秋什克師甚至突破到維斯瓦河西岸,差一點就能與被圍的「國內軍」會合。但是,德軍動員的預備隊也在此時參戰,最終孤軍深入的第1柯希秋什克師沒能守住西岸橋頭堡,起義者的最後希望破滅了。儘管蘇軍的飛機還冒著德軍的高射炮火,向起義者空投補給,但由於天氣惡劣,加之「國內軍」失去大多數陣地,大部分物資落入敵手。

9月24日,德軍向「國內軍」殘存的陣地發起總攻。面對無可挽回的敗局,「國內軍」司令部決定投降,但要求被俘人員可以獲得戰俘身份。10月3日,「國內軍」司令博爾帶領部下向德軍司令巴赫投降。

據統計,在63天的戰鬥中,「國內軍」犧牲1.5萬人,2.5萬人受傷,約18萬華沙市民喪生,華沙全城變成瓦礫場,而德國法西斯也付出重大代價,1.6萬人被擊斃,9000人受傷,損失300餘輛裝甲車輛。

新華網作者:蕭蕭

 

責任編輯:胡光曲

相關焦點

  • 波蘭華沙起義:約5萬波蘭抵抗軍展開自由之戰(圖)
    但素有抵抗外族侵略傳統的波蘭人不僅建立流亡政府,還積極在國內組織抵抗運動。70年前的8月1日,數十萬波蘭國內軍戰士和平民在中歐名城華沙舉行大起義,與窮兇極惡的納粹軍隊激戰63天,雖然最終功敗垂成,但仍彰顯了「波蘭永不亡」的精神。
  • 不屈之城:1944年波蘭華沙起義
    但素有抵抗外族侵略傳統的波蘭人不僅建立流亡政府,還積極在國內組織抵抗運動。70年前的8月1日,數十萬波蘭國內軍戰士和平民在中歐名城華沙舉行大起義,與窮兇極惡的納粹軍隊激戰63天,雖然最終功敗垂成,但仍彰顯了「波蘭永不亡」的精神。
  • 華沙起義的失敗 是否因為蘇軍見死不救
    1944年10月2日,華沙起義結束,華沙全毀,超過250,000名平民死亡。華沙起義在1944年8月1日開始,是蘇聯盧布林–布列斯特攻勢中全國性的計劃暴風雪行動的一部分。波蘭家鄉軍的這次起義被安排在與蘇聯紅軍配合到達華沙的東部郊區和迫使德軍撤離。然而,蘇聯卻突然停止了行動,使得德軍重振旗鼓,剿滅波蘭在華沙的抵抗軍。50,000波蘭家鄉軍採用了遊擊戰對抗25,000德軍,整個起義持續了63日,直到1944年10月2日,波蘭軍隊方才向德軍投降。
  • 華沙起義後,波蘭義軍遭德軍鎮壓,蘇軍一河之隔為什麼見死不救?
    自「史達林格勒戰役」被打敗後,德軍在東線戰場上的形勢便每況愈下,到了1944年時,二戰局勢已完全倒向同盟國這一邊。在蘇軍凌厲的反擊下,德軍被徹底驅逐出蘇聯境內。隨後蘇軍繼續向西推進,德軍雖堅持抵抗,但也無法扭轉頹勢。
  • 華沙起義後波蘭起義軍遭德軍鎮壓,蘇軍一河之隔為什麼見死不救?
    波蘭流亡政府是親英美的  華沙起義的領導者是親英美的波蘭流亡政府,反蘇色彩濃厚,起義是針對德軍,但有強烈的反蘇意圖,起義不是為了幫助蘇軍解放華沙,而恰恰是為了阻止蘇軍解放華沙。  起義軍並不清楚自己的絕望處境  後世責怪蘇聯見死不救的人,其實是不了解戰場形勢和蘇軍的困難,是怪錯了對象。
  • 華沙起義失敗,主要原因在于波蘭自己過於冒險,並非蘇聯見死不救
    1944年8月1日,波蘭地下抵抗組織在華沙發動起義。不過這場起義在經過63天的戰鬥以後,最終以失敗告終。波蘭地下抵抗組織損失慘重,有1.8萬抵抗組織士兵和25萬平民死亡,華沙也幾乎被夷為平地。波蘭和西方國家經常把華沙起義失敗歸咎於蘇軍見死不救。
  • 華沙起義博物館:用日曆記錄苦難
    在波蘭的華沙起義博物館,《環球時報》記者收集了63張特別的日曆,它們記錄的是波蘭歷史上最驚心動魄的一段———1944年8月1日,5萬名波蘭抵抗軍在數十萬華沙市民的支持下,發起了對納粹德國佔領者的起義。起義堅持了63天最終失敗。波蘭是第一個被納粹德國攻陷的國家,而在這裡爆發的抗爭則是二戰史上歐洲最富標誌性的一次抵抗。有人說,來華沙,如果不到起義博物館,你就無法完成與波蘭人的心靈對話。
  • 爸爸軍團、華沙起義……不出名的二戰老照片看圖說事,歐洲篇之一
    蟄伏的蘇聯反坦克步槍小組正準備擊退德軍對沃羅涅日南郊發動的攻勢。PTRD-41是1941年二戰開始時蘇聯紅軍開始生產和使用的反坦克步槍。作為一支單發武器,它發射14.5×114毫米的子彈。雖然無法穿透德國坦克的正面裝甲,但它可以穿透德國早期型號坦克和裝甲自行火炮的薄弱側面。
  • 二戰1944年8月華沙起義最終演變成一場德軍屠城戰役25萬人喪生
    因為米科萊奇克英國和美國扶持政權,當時還有一個政權是親蘇派,從中我們就可以看見當時起義軍內部混亂性,根本沒有什麼所謂的統一指揮,而當時波蘭所謂領導人也沒有想過,為什麼蘇聯紅軍抵達華沙城外維斯瓦河東岸就停了下來,原因在於蘇聯人已經第一時間,得到了德軍已經在華沙城郊外兩翼東岸已經做出了重大戰略部署,華沙城只是德軍陷阱而已,這就是為什麼當時華沙城內,德軍正規野戰部隊消失無影無蹤的原因
  • 波蘭的重生,1944年華沙起義,20多萬犧牲,城市變成一片瓦礫
    二戰末期最激烈的戰鬥當屬波蘭起義,這場戰鬥持續63天,波蘭軍民死亡20多萬人,至今波蘭起義還有很多謎題沒有解開,當時起義時候為何蘇聯在城外不支援,在70幾年之後分析了一些公開的波蘭蘇聯德國情報之後,真相越來越清晰起來。
  • 二戰珍貴彩照,華沙起義遭到德軍殘酷鎮壓,平民流離失所!
    回顧歷史,守望未來,繼續為大家帶來【有觀點大歷史】精心整理考據的二戰珍貴彩照,為你講述影像背後的故事。這是一張拍攝於1944年9月9日的照片,華沙居民們正在逃離這座城市,8月1日,5萬波蘭地下軍發動了旨在解放華沙的戰役,但遭到了殘酷的鎮壓。
  • 1944年華沙起義蘇軍隔岸觀火見死不救?蘇聯:不好意思這鍋我不背
    今天,咱們就再來扒一扒這個事兒,以及淺析華沙起義失敗的原因。 1.波蘭方面懷有私心 不想被紅色蘇聯染指 波蘭在二戰剛開始時就已經慘遭滅國,但波蘭人一直沒有放棄抵抗。 流亡倫敦的波蘭流亡政府,在波蘭組建了一支強大的抵抗運動網絡,到1944年,波蘭國內已經擁有一支40萬人的部隊。
  • 華沙起義是對是錯?波蘭人是這麼說的
    二戰後期,蘇軍進逼東歐,為了戰後不被蘇聯控制,波蘭地下抵抗軍決定搶在蘇軍前面解放首都,在華沙發動了起義。德軍迅速調兵遣將,兩個月後起義被鎮壓,抵抗軍加上被炮火轟死的平民,總計20多萬人殞命。
  • 二戰中,蘇聯為何要對波蘭趕盡殺絕,不發一兵支援華沙起義?
    蘇聯把西烏克蘭和西白俄羅斯的13.5萬平方公裡的土地割給波蘭,換來了年輕的蘇維埃共和國休養生息的機會。但是,蘇聯這只是權宜之計,這份條約也為日後的蘇波問題埋下了伏筆。 卡廷森林慘案 俄波戰爭的失利,不僅挫敗和傷害了俄羅斯民族的自尊心和自豪感,也使俄羅斯民族的利益蒙受巨大損失。
  • 為何華沙起義時不取華沙卻隔岸觀火
    實際上,自1939年9月波蘭在蘇德雙方打擊下敗亡後,波蘭抵抗運動就形成了,這支抵抗運動在德國人眼皮底下不斷發展壯大,形成了一支名為「國家軍」的武裝力量,到1944年,這支波蘭國家軍達到了四十萬人,其中,在華沙的國家軍有約五萬餘人。通過自行自造,黑市購買,接受盟軍空投以及獲得原來波蘭軍隊的物資等方式,國家軍獲得了大量的武器裝備。
  • 二戰紀實影像:1943年納粹毀滅華沙隔都,猶太人被送集中營
    華沙猶太區起義(Warsaw Ghetto Uprising)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佔波蘭的猶太抵抗組織於1943年在華沙猶太區發動的一次大規模猶太區起義,也是二戰期間猶太人規模最大的一次起義。美國大屠殺紀念博物館稱其為「猶太人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之一」。圖為1943年,華沙猶太區起義者被德軍包圍後舉著雙手。
  • 華沙起義75周年 | 華沙這些景點背後悲壯的歷史你都知道嗎?
    每年8月1日,在波蘭的各個地區都會舉行華沙起義的紀念活動,市民們紛紛自發前往烈士犧牲紀念地敬獻花圈、花束,並點燃蠟燭,緬懷在1944年華沙起義中為波蘭獨立與自由捐軀的同胞。而在首都華沙還有較為獨特的紀念方式,以銘記起義當時的「W時刻」,即起義爆發的時刻——17:00。
  • 探訪華沙起義博物館(組圖)
    原標題:探訪華沙起義博物館(組圖) 博物館內大廳   國際在線報導(記者 韓新忠):華沙起義博物館位於華沙市中心的沃拉區。2004年,在華沙起義60周年紀念日之際,為了紀念所有華沙起義的參加者,華沙起義博物館正式建成並對外開放。   從2004年開放至今年,有近500萬人參觀了這座博物館,並從中了解1944年爆發的華沙起義。博物館的館址原本是一座老式的發電廠,在博物館當中展示了起義軍戰士們用過的武器、被納粹德軍摧毀的城市圖片、起義軍戰士和平民們曾經生活過的下水道複製品等等。
  • 悲壯的波蘭華沙起義,蘇聯軍隊已殺至城下,但是卻選擇見死不救!
    當時的華沙城內舉行了聲勢浩大的抗議遊行,反抗德國納粹黨的統治。蘇聯本來對於此事應該是樂見其成,這時候應該和城內起義軍裡應外合一舉擊敗德軍才是,然而不知道為什麼蘇聯紅軍卻一直選擇袖手旁觀,眼睜睜的看著華沙起義軍被德軍撲滅。
  • 被放鴿子的起義,二戰末期的突擊虎和卡爾臼炮把華沙轟成碎片
    波蘭流亡政府既不想被德國佔領,也不想被蘇聯解放,看準時機發動起義,計劃堅持幾天德軍就會在蘇聯的進攻下放棄華沙,由此華沙便會被自己人解放。  戰爭開始後興奮的華沙起義軍士兵,他們有的拿著繳獲的德軍98K步槍,有的掛著自製的閃電衝鋒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