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亞一帶的國家,如菲律賓、印尼、泰國、馬來西亞等國家都是東協國家,地處在亞熱帶與熱帶之中,資源豐源、樹上有果實、水裡有魚,土地只要稍微管理一下就能生產糧食,一年兩三次熟。
但是相比之下日本卻是一個島國,資源匱乏,經濟上卻勝過東南亞成為世界著名的發達國家。很多人奇怪,東南亞國家的工業生產可利用資源勝過日本,為什麼都是發展中國家。在這裡,可以從地理條件、制度、人口素質這三個方面來說明。
一 地理條件影響
有一句話叫做「熱帶無強國」,也就是熱帶地區很難產生強大的國家。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等東南亞國家地處熱帶地區,氣候炎熱潮溼、日照時間長、土地肥沃、有利於農作物生長,人們要獲取食物,如蔬菜水果、魚蝦肉類等都比較容易,使東南亞國家容易形成自給自足的經濟特徵。再加上熱帶地區生存難度極低,也就沒有什麼生存挑戰,因而也就難以激發出人的創造力。沒有持續的創造力,文明就無法持續向更高級發展。
從地形上來看,東南亞國家的地形多,大多數是大洋上的山地與高原,古代都是比較偏僻的地方,在文化與科學技術上都是發展緩慢。如印尼、菲律賓、馬來西亞被重重海洋隔成數目眾多的島嶼,印尼更可以是「千島之國」。這一種細碎的國土造成物流的困難,更難建設公路、橋梁、鐵路等大規模運輸網絡體系,僅僅在船在島嶼之間運輸是需要昂貴的成本,這很難提高工業產品的競爭力。
在氣候上,印尼、菲律賓等國家容易遭受強熱帶風暴、颱風與海嘯,對工農業生產也是致命的,很難積累財富。
相比之下,日本全部處在北溫帶,乃一個島國,自然條件也不是非常優越,颱風與地震都是頻繁發生。由於環境的惡劣,人們為了求生存,自然有一種拼搏奮鬥的心態。如古代日本克服海上風浪的艱險,頻繁派遣「遣唐使」到唐朝學習先進文化技術。
觀察亞洲與歐洲,就會發現日本與英國也是非常相似,都是距離大陸不遠的島國,與外界也自然有交流的機會。而且,這兩個島國面積不大不小,人口不多,卻也有幾千萬到一億。由於島國的特徵,地形比較封閉,很少受其他國家的控制與幹擾,能夠集中財力發展經濟。
再加上日本的國土面積不大、容易建立完善的法律制度。要知道,工商業的發展需要完善的法律制度保障資本家的利益,再加上幾千萬的人口也能形成足夠大的國內市場,這也是完成工業化成為現代強國的基礎,日本與英國這一種類型的島國都具有這一種條件。
日本雖然是島國,但都是大島嶼。早在江戶時代,就以江戶為中心,連接各個藩的五條交通幹線,之外還有地方街道。同時,海上交通運輸路線也比較發達。由於交通的完善,也為工業化創造條件。所以,由於氣候與地理條件的原因,這也使日本容易成為工業強國的國家。
二 制度問題
制度的優劣成為決定國家是否先進一個重要標誌。日本至從「黑船事件」之後,上層階級清晰地看到日本的差距,以及落後的狀況,於是就開展卓有成效的改革,也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明治維新。通過改革,使舊的封建幕僚制度變為現代的國會制度與內閣制度,這樣就有了近現代政治體制的模型,作為統治階級積極向歐美西方國家學習先進文化與制度。所以,日本「勤於學習」的思維方式是東南亞國家學不來的。
在十九世紀日本明治維新時代,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國家都是西方列強「美英法荷」等國的殖民地,很難與日本這樣的主權國家相媲美。而且,殖民者統治殖民地,在文化上奴役民眾,使民眾也喪失積極上進的靈魂。即使在二戰之後,東南亞國家脫離了殖民統治,成了獨立國家,但是長期以來沒有民眾無國家的概念,自然也沒為國家奮鬥的精神動力,。
三 人口素質
人口素質水平的高低,決定一個國家生產力的發展水平,提高人口素質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教育水平與能力。現在日本的高等入學率達到60%以上,韓國卻是高達95%。而東南亞國家的人口入學率較低。
日本是有現代國家概念的,這比東南亞早一百年。即使二戰變為焦土,但是國民基本都受過小學以上教育,經濟恢復也是非常快。
四 結語:
東南亞國家很多都還處於從農業化向工業化發展的過程中,經濟水平較低,增長速度較慢,國家怎麼發展,也還是要看政策的導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