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毯子往肩上一搭,這戲法就來了!」
一眨眼的工夫,蛋糕、葡萄、月餅等10種食物就從李陽的大褂裡冒出來,被端上了桌。
這是中央電視臺綜藝頻道中秋特別節目的現場。李陽作為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古彩戲法的傳承人,受邀登臺表演。
李陽是一位80後魔術師,深愛中國傳統文化,深愛傳統戲法。
七八歲時,李陽和中國古彩戲法老藝人班秀蘭(藝名「小荷花」)是鄰居。李陽總喜歡拎著箱子跟在奶奶後邊,去老天橋看奶奶表演。班秀蘭也很喜歡李陽,「這孩子看著看著,倒還真能自己鼓搗出點東西來了。」
「小荷花」乾脆讓李陽當自己的助演,幫她拿道具,同時也配合她的表演,兩人成了老少同臺的好搭檔。1995年,9歲的李陽正式走上了學藝之路。
「有事沒事你就站樁,好好練習手法。」奶奶經常這樣教誨李陽。但李陽不明白,我明明是學戲法的,為什麼要天天做這些?奶奶告訴他,基本功練習對於中國古彩戲法傳承人來說是極為重要的,表演者需要背著100多斤的傳統道具在臺上走步,這才是真正考驗一個古彩戲法表演者功力的地方。
「這100多斤背身上,不光能掙錢,最重要的,它也是一種文化。」李陽說。
從此以後,李陽每天都會背著一個水桶練習走步,奶奶給他的要求是水不能灑出來,李陽也都一一做到了。站樁,他整整練了一年。
有個小娃娃會變魔術的事情漸漸在街坊四鄰裡傳開,李陽火了。
從學校畢業後,李陽來到一家茶藝館。除了日常工作,他還會登臺表演,有了自己變戲法的小天地,這一幹就是七八年。
有人曾問他,今天你在茶館變這個魔術,下次你變什麼?
李陽懵了。
那時的他只會一個類型的魔術。於是他意識到,魔術和戲法可不是一錘子買賣,他需要繼續學習,從小舞臺走上大舞臺。
然而,魔術表演千篇一律,有特色的表演者很少。「想要做得出彩,我就必須拿出真正的絕活兒,在節目上進行創新。」李陽說。
李陽的演出服和其他表演者不太一樣。藍色西裝外套上印有黃龍紋樣,西裝立領,傳統裝飾,在央視綜藝頻道「我愛滿堂彩」欄目中,李陽的「中西合璧風」服裝很吸人眼球。除了服裝,李陽在表演節目上也進行了創新。
笑口常開換新顏,古彩戲法多變化。今年,他與相聲演員何雲偉搭檔做相聲魔術原創節目《恭喜發財》。在節目中,何雲偉先上臺變個戲法,拿著小毯子一遮,一擋,一撤,喊一聲「走,開」,東西就變出來了。隨後李陽再上場,用西方魔術的手法把一張10元紙幣瞬間變為了50元和100元。
「相聲魔術本不分家,各有各的長處。『魔聲』是一種新的表演形式,邊說邊演,對我來說也是新的挑戰。」今年5月,節目在天津衛視「笑禮相迎」五一特別節目中播出。
西方變魔術講求一個音樂氛圍,魔術師們總會在大劇場上配幾段炫酷的音樂,但缺少語言魅力;中國戲法的語言魅力強,但舞臺效果還有局限性。如何在傳統戲法的表演基礎上借鑑西洋魔術,成為李陽琢磨的問題。
「鋪上桃花氈,擺上古銅錢。錢錢錢萬古傳,變個劉海撒金錢。金錢撒在寶土地,祝您富貴榮華萬萬年。」這是李陽在天津衛視「群英會」中變西方硬幣類魔術的一段開場白。西方的手法,加上中國的語言,又是一個中西合璧。
2010年,李陽正式拜師,僅6年的時間,李陽就在表演形式上實現了創新編排。
中國古彩戲法有自己的傳統。「寧給一錠金,不給半句春;傳男不傳女,傳內不傳外。」很多老藝人不願意把幾千年的文化傳給後代,這也是中國古彩戲法面臨發展困境的重要原因之一。
但李陽不這麼認為。「再不傳承和創新,老祖宗幾千年來留下的東西就沒有了。所以我必須要讓全世界的人知道中國戲法,讓更多的人認識到中國古彩戲法的魅力」。
拜師以後,李陽也同時跟著很多老前輩學藝,有的老先生把一輩子的拿手節目教給他。這對李陽傳承古彩戲法來說是一個很大的動力。
2013年,李陽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也開始廣招學生。近幾年,李陽的團隊走到了國外,在日本、俄羅斯、義大利等國都有演出,將中國的古彩戲法傳播到了全世界。
一個300g的小瓶子,上邊印著一個漫畫版的「大鼻子」魔術師李陽,這是李陽自己的礦泉水——李陽魔術工作水。他的礦泉水不做商業,不出售,只做有關戲法和魔術的事情。此次魔術大會的飲用水就是李陽團隊所提供的。這也是李陽魔術工作水第一次大批量用於大會用水,對他們來說,是一個全新的開始。
「我深愛我們中國自己的傳統文化,古彩戲法,我會在這條傳承與發展的道路上矢志不渝地走下去!」李陽頓了一下說,「我真的很熱愛這個行業。」
2016年第三屆中國北京國際魔術大會閉幕當晚,李陽在朋友圈發了一條留言:「藝術之路,永不止步,後會有期。」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半月談網"的所有作品,均為半月談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任何報刊、網站等媒體或個人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 連結、轉帖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布。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如需授權,點擊 獲取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