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陽:古彩戲法的傳承與創新者

2020-12-23 半月談網

「毯子往肩上一搭,這戲法就來了!」

一眨眼的工夫,蛋糕、葡萄、月餅等10種食物就從李陽的大褂裡冒出來,被端上了桌。

這是中央電視臺綜藝頻道中秋特別節目的現場。李陽作為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古彩戲法的傳承人,受邀登臺表演。

李陽是一位80後魔術師,深愛中國傳統文化,深愛傳統戲法。

七八歲時,李陽和中國古彩戲法老藝人班秀蘭(藝名「小荷花」)是鄰居。李陽總喜歡拎著箱子跟在奶奶後邊,去老天橋看奶奶表演。班秀蘭也很喜歡李陽,「這孩子看著看著,倒還真能自己鼓搗出點東西來了。」

「小荷花」乾脆讓李陽當自己的助演,幫她拿道具,同時也配合她的表演,兩人成了老少同臺的好搭檔。1995年,9歲的李陽正式走上了學藝之路。

「有事沒事你就站樁,好好練習手法。」奶奶經常這樣教誨李陽。但李陽不明白,我明明是學戲法的,為什麼要天天做這些?奶奶告訴他,基本功練習對於中國古彩戲法傳承人來說是極為重要的,表演者需要背著100多斤的傳統道具在臺上走步,這才是真正考驗一個古彩戲法表演者功力的地方。

「這100多斤背身上,不光能掙錢,最重要的,它也是一種文化。」李陽說。

從此以後,李陽每天都會背著一個水桶練習走步,奶奶給他的要求是水不能灑出來,李陽也都一一做到了。站樁,他整整練了一年。

有個小娃娃會變魔術的事情漸漸在街坊四鄰裡傳開,李陽火了。

從學校畢業後,李陽來到一家茶藝館。除了日常工作,他還會登臺表演,有了自己變戲法的小天地,這一幹就是七八年。

有人曾問他,今天你在茶館變這個魔術,下次你變什麼?

李陽懵了。

那時的他只會一個類型的魔術。於是他意識到,魔術和戲法可不是一錘子買賣,他需要繼續學習,從小舞臺走上大舞臺。

然而,魔術表演千篇一律,有特色的表演者很少。「想要做得出彩,我就必須拿出真正的絕活兒,在節目上進行創新。」李陽說。

李陽的演出服和其他表演者不太一樣。藍色西裝外套上印有黃龍紋樣,西裝立領,傳統裝飾,在央視綜藝頻道「我愛滿堂彩」欄目中,李陽的「中西合璧風」服裝很吸人眼球。除了服裝,李陽在表演節目上也進行了創新。

笑口常開換新顏,古彩戲法多變化。今年,他與相聲演員何雲偉搭檔做相聲魔術原創節目《恭喜發財》。在節目中,何雲偉先上臺變個戲法,拿著小毯子一遮,一擋,一撤,喊一聲「走,開」,東西就變出來了。隨後李陽再上場,用西方魔術的手法把一張10元紙幣瞬間變為了50元和100元。

「相聲魔術本不分家,各有各的長處。『魔聲』是一種新的表演形式,邊說邊演,對我來說也是新的挑戰。」今年5月,節目在天津衛視「笑禮相迎」五一特別節目中播出。

西方變魔術講求一個音樂氛圍,魔術師們總會在大劇場上配幾段炫酷的音樂,但缺少語言魅力;中國戲法的語言魅力強,但舞臺效果還有局限性。如何在傳統戲法的表演基礎上借鑑西洋魔術,成為李陽琢磨的問題。

「鋪上桃花氈,擺上古銅錢。錢錢錢萬古傳,變個劉海撒金錢。金錢撒在寶土地,祝您富貴榮華萬萬年。」這是李陽在天津衛視「群英會」中變西方硬幣類魔術的一段開場白。西方的手法,加上中國的語言,又是一個中西合璧。

2010年,李陽正式拜師,僅6年的時間,李陽就在表演形式上實現了創新編排。

中國古彩戲法有自己的傳統。「寧給一錠金,不給半句春;傳男不傳女,傳內不傳外。」很多老藝人不願意把幾千年的文化傳給後代,這也是中國古彩戲法面臨發展困境的重要原因之一。

但李陽不這麼認為。「再不傳承和創新,老祖宗幾千年來留下的東西就沒有了。所以我必須要讓全世界的人知道中國戲法,讓更多的人認識到中國古彩戲法的魅力」。

拜師以後,李陽也同時跟著很多老前輩學藝,有的老先生把一輩子的拿手節目教給他。這對李陽傳承古彩戲法來說是一個很大的動力。

2013年,李陽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也開始廣招學生。近幾年,李陽的團隊走到了國外,在日本、俄羅斯、義大利等國都有演出,將中國的古彩戲法傳播到了全世界。

一個300g的小瓶子,上邊印著一個漫畫版的「大鼻子」魔術師李陽,這是李陽自己的礦泉水——李陽魔術工作水。他的礦泉水不做商業,不出售,只做有關戲法和魔術的事情。此次魔術大會的飲用水就是李陽團隊所提供的。這也是李陽魔術工作水第一次大批量用於大會用水,對他們來說,是一個全新的開始。

「我深愛我們中國自己的傳統文化,古彩戲法,我會在這條傳承與發展的道路上矢志不渝地走下去!」李陽頓了一下說,「我真的很熱愛這個行業。」

2016年第三屆中國北京國際魔術大會閉幕當晚,李陽在朋友圈發了一條留言:「藝術之路,永不止步,後會有期。」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半月談網"的所有作品,均為半月談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任何報刊、網站等媒體或個人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 連結、轉帖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布。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如需授權,點擊 獲取授權

相關焦點

  • 《群英會》弘揚傳統文化 展古彩戲法超凡魅力
    古彩戲法  搜狐娛樂訊 8月2日《群英會》邀請到了節目的老朋友「大鼻子魔術師」李陽,他不僅講述了東西方魔術的差異,現場展示傳承千年的古老戲法,李陽還演示所謂了的「特異功能」,現場揭秘偽特異功能的街頭騙術,百元大鈔如何劈斷筷子?
  • 大鼻子魔術師做客《群英會》 古彩戲法的高科技
    李陽演繹新型魔術  搜狐娛樂訊 2月3日天津衛視21:25《群英會》請到了穆氏古彩戲法傳承人「大鼻子魔術師」李陽,這次他不僅帶來中國古彩戲法的傳統絕活  中國古彩戲法穆派傳人李陽,擅長層出不窮的古彩戲法,如今的他更善於創新,利用高科技手段與傳統技法相結合:「手機微信錢包自動充值、提現」、「絲巾穿越手機」、用IPAD和傳統戲法「三仙歸洞」緊密結合。據李陽介紹:「這些都是手上的功夫活,雖是童子功,直到現在我都會每天練習。」
  • 幻術鬼手 看85後古彩戲法傳人的魔幻人生
    【節目畫面】  毯子往肩上一搭,這戲法就來了。來,蛋糕,先幫我擺上它。別回首這還有葡萄、別回首南瓜、別著急這還有包子、別著急這還有瓜子兒。  【解說】畫面中的魔術師名叫李陽,是中國古彩戲法穆派第四代傳承人。深冬的下午,李陽正在魔術教學基地訓練學生們練習基本功。
  • 古彩戲法傳承:乘「西」風,破「中」浪
    這是中國傳統的古彩戲法之一,然而觀眾的聲音聽起來卻是疑惑大過了欣喜,「哎喲,還能搞瓷碗?這是魔術嗎?」    「這怎麼就不是魔術了呢?」秦鳴曉,這位國家一級演員、美國好萊塢魔術藝術學院講師有些無奈,中國古彩戲法擁有更悠久的歷史,但一直藏在「深閨」,離觀眾有著一定距離。
  • 北京國際魔術大會:西方魔術火熱 中國古彩戲法依舊冷門
    很多年輕人都對中國的古彩戲法望而生畏,而去學習變撲克、變鴿子、變洋傘等這些容易學習、方便展示的西方魔術。   周老說看了這麼多年的魔術聚會,發現近幾年學魔術的人年輕人越來越多,但中國傳統的古彩戲法卻依舊冷門。   在中國,古彩戲法的學習主要靠傳承,師傳徒,父傳子,傳男不傳女。中國魔術新生代領軍人物劉世傑就認為,「任何一種東西,如果是以傳承而向下延續,是很難保存下來的。」
  • 《群英會》中國古彩戲法傳人揭曉"魔術的秘密"
    中國古彩戲法傳人揭曉"魔術的秘密"網易娛樂4月13日報導  4月13日21:20,天津衛視《群英會》推出「中外魔術」,穆派戲法第四代傳人李陽,人稱「大鼻子」魔術師為您解密「中外魔術」的不同之處及部分「古彩戲法」的奧秘。
  • 《群英會》中國古彩戲法傳人揭曉魔術的秘密
    大變活人  搜狐娛樂訊 4月13日21:20,天津衛視《群英會》推出「中外魔術」,穆派戲法第四代傳人李陽,人稱「大鼻子」魔術師為您解密「中外魔術」的不同之處及部分「古彩戲法」的奧秘。中國古彩戲法在傳授技藝上很講究表演者的資質,最好要求身材高大的,這樣穿起大褂來好藏東西,有的甚至在大褂中藏上幾隻魚缸,戲法也多分為幾種技藝,如:「劍、丹、豆、環、金杯入地、旱地拔杯」等,也就是我們通俗講的:吞寶劍、吞鐵環、仙人摘豆和中國環等。  此外,李陽還現場揭秘了部分魔術的表演技法,讓外籍嘉賓們恍然大悟。
  • 中國古彩戲法:成也傳統、敗也傳統?
    伴隨魔術在年輕人中悄然受追捧,很多人並不了解我國的傳統魔術——古彩戲法。「眼疾手快可以隔空取物,變幻莫測的技藝讓人眼花繚亂,險象環生的表演讓人動魄驚心……」如今,依然被老一輩人津津樂道的古彩戲法,在很大程度上已淡出人們的視野。雖然在一些電視節目或舞臺演出中,還可以看到古彩戲法傳承人的表演,但是傳承乏力、認知度低、缺乏展示推介平臺等問題,依然困擾著這一非遺項目的傳承。
  • 從古彩戲法到現代魔術 《超人》見證藝術傳承
    古彩戲法   昨天的《超人訪問團》可謂「魔術超人專場,」北派韓家門兩代掌門人張正方和張雲峰同臺炫技,一個個精彩紛呈的魔術讓觀眾看得眼花繚亂,既領略了傳統古彩戲法的獨特魅力,而張正方與張雲峰父子倆對於魔術的堅守和傳承,也得到了網友們的一致點讚。   堅守傳統 傳承傳統古彩戲法   北派韓家門發源於清朝末年,是我國古典魔術的重要流派,經過百年的發展,已經傳承到第五代。58歲的張正方是北派韓家門的第四代掌門人,從小一直從事著魔術事業。在八十年代,張正方就獲得過中國舉辦歷史最長、規模最大的吳橋國際魔術比賽的金獎。
  • 房印庭:古彩戲法追夢人
    原標題:房印庭:古彩戲法追夢人  古稀老人房印庭,是魔術界公認的古彩戲法權威。他曾捧走「1996年格力杯全國首屆魔術大賽閃閃耀眼的金杯,也曾讓世界魔壇大師大衛·科波菲爾嘖嘖稱奇。如今,這位老人仍前行在復興中國古彩戲法的追夢之路上。   16歲那年,房印庭考入中國鐵路文工團,開始學習雜技。
  • 古彩戲法到現代魔術 《超人訪問團》見證藝術傳承
    ­  古彩戲法­  近景魔術­  西方魔術­  鴛鴦棒­  中國環­  昨天的《超人訪問團》可謂「魔術超人專場,」北派韓家門兩代掌門人張正方和張雲峰同臺炫技,一個個精彩紛呈的魔術讓觀眾看得眼花繚亂,既領略了傳統古彩戲法的獨特魅力
  • 國家級非遺「古彩戲法」工作室落戶河北工大
    11月28日晚,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暨肖桂森「古彩戲法」工作室揭牌儀式在河北工業大學城市學院舉行。這是全國首個國家級非遺「古彩戲法」工作室落戶高校,為「古彩戲法」的傳承培育創新力量。王院長表示,學院將不遺餘力的傳承好古彩戲法,將課程教學、展演展示、歷史普及、學術交流、網絡推廣有機組合,讓更多人深入了解這門藝術,促進其在現代的傳承和保護。張華書記感謝學校多年來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保護做出的貢獻。
  • 全國首個國家級非遺「古彩戲法」工作室落戶高校
    中國經濟新聞網訊(劉菲菲) 日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暨肖桂森「古彩戲法」工作室揭牌儀式在河北工業大學城市學院舉行。這是全國首個國家級非遺「古彩戲法」工作室落戶高校,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培育創新力量。
  • 《怒晴湘西》紅姑娘練一身古彩戲法,古彩戲法是「八大江湖」之一
    陳玉樓另一個手下花瑪拐告訴羅老歪,紅姑娘從小學了一身古彩戲法,最好別招惹她。以前有一套江湖行話,叫做《春典》,走江湖的人就用裡面的隱語溝通。《春典》分八典,是江湖中八個門當職業,分為「金、皮、彩、掛、評、圌、調、柳」。其中的「彩」,指的就是雜耍戲法。變戲法的人也叫彩立子。大家都知道魔術,有舞臺魔術也有近景魔術。
  • 中國古彩戲法「走進」河北工業大學
    當晚七點,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著名戲法表演藝術家肖桂森為河北工業大學的學生們進行了古彩戲法講座,系統介紹了中國古彩戲法的歷史和傳承。  在講座結束後演出正式開始前,肖桂森還與學子們進行了互動交流遊戲,精湛的手法和幽默的介紹引得現場陣陣掌聲和喝彩聲。
  • 遺世承美|幻密遊藝 古彩戲法——北派雙彩堂郝氏戲法
    這些先人們留下的厚重禮物是經過時間沉澱的寶藏,值得被深刻而虔誠的傳承。時至今日,許多非遺與傳承者仍然在營口的土地上譜寫著動人的頌歌。每周二,跟著小編,穿過歷史走到文化遺產的背後,探尋這一門門精巧技藝背後的質樸與人物背後的溫度。
  • 孫銘伯古彩戲法傳承人「三仙歸洞」與流行音樂的完美結合
    孫銘伯與師父王保合王保合介紹:「我傳承的三仙歸洞、縮骨軟功"是傳統文化的精髓和先輩們留下吃苦耐勞的精神,中國的古彩戲法現在瀕臨失傳,好的東西一代一代地被老先生帶走了,我們這一代人很著急,我的年齡已大,就是想把這些老的古彩戲法保留下來。
  • 古彩戲法!西方眾人眼中的「永恆秘密」!區別與魔術!
    上世紀上世紀50年代,傳統戲法改名為古彩戲法,古彩戲法又稱彩立子、落活、大小戲法等起源於先秦時期,距今2000多年,是在街頭巷尾撂地,在眾人近距離圍觀的情況下表演,四面都能看到,所以特別考驗演員的手法和功力;4:出師:古彩戲法能夠上臺表演的演員,要經過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練習,臺上三分鐘
  • 古彩戲法網絡直播展絕活
    (記者倫兵)前晚8點,登錄陌陌直播的網友發現,陌陌直播間來了三位特殊的嘉賓,他們是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傳承人、古彩戲法傳承人田學明,京作核雕和北京漆雕傳承人馬寧以及口技傳承人方浩然,他們用自己的絕技向在線的網友介紹、表演和展示這三項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內容。
  • 六旬老人痴迷「古彩戲法」 想免費教徒弟將絕技傳承下去
    每周五、周六的晚上,64歲的老藝人鄒建華總會準時出現在德曲茶社,將一個個精彩的古彩戲法帶給觀眾。一塊白布,兩個小瓷碗,三個小塑料球,幾個簡單的道具,鄒建華已經把玩了近50年。  童年與古彩戲法結緣提起和古彩戲法結緣,鄒建華打開了話匣子。鄒建華是老德州人,1954年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