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西方魔術火熱,中國古彩戲法依舊冷門
周增雄在道具展上轉了一圈,東瞅瞅西看看,還是回到了一家較為傳統的中國道具攤位上。
廣州、上海、深圳、北京……每年國內大一點的魔術會,周增雄都會去參加,這個習慣堅持了30多年,許多年輕人和他熟絡後會稱他周老。
70歲的周老,是民間藝人,也是第一批武漢雜技藝術團的成員,曾在團裡學習古彩戲法。周老說:「身上得背著幾十斤的東西練功夫,大碗瓷器、魚缸、火盆、花瓶還有各式各樣的擺件,大小物件得一樣一樣的亮相,這套活沒幾年的功夫下不來。」
也正是古彩戲法東西繁瑣,要求基本功紮實,往往要學習七八年才會有些火候。很多年輕人都對中國的古彩戲法望而生畏,而去學習變撲克、變鴿子、變洋傘等這些容易學習、方便展示的西方魔術。
周老說看了這麼多年的魔術聚會,發現近幾年學魔術的人年輕人越來越多,但中國傳統的古彩戲法卻依舊冷門。
在中國,古彩戲法的學習主要靠傳承,師傳徒,父傳子,傳男不傳女。中國魔術新生代領軍人物劉世傑就認為,「任何一種東西,如果是以傳承而向下延續,是很難保存下來的。」
劉世傑認為 ,國外幾乎沒有傳承這種說法,主要依靠交流。中國、埃及、印度是世界三大魔術起源,然而直到現在中國都沒有老師傅錄製一個視頻,來教應該怎麼做,怎麼演的。
西方的魔術師很早就有人拍下自己表演的視頻,然後傳播出去。喜歡的人可以去練習,去改變,去創新。所以現在觀眾能看到他們變杯子可以由3個到6個再到8個,最後又變回3個。杯子也可以從不同材料的,演變成現在的透明材質。這些演變讓魔術的創新發展,經歷了一個非常良性的循環。
周老也表示,年輕的時候跟隨老師傅們學完基礎,大家都是在房間裡或者密閉的空間練習,不讓任何人進。但周老否認在傳承的過程中,沒有對古彩戲法進行創新。古彩戲法的表演,通常是穿長袍,周老也曾嘗試民族短裝,也可一口氣變出12件東西,包括2個花盆、6個瓷盤、3碗水和1個小火盆。
有關古彩戲法的理念,或許我們還可以有機會改變,而傳統技藝的消失對古彩戲法的生存更構成了不小威脅。
中國古彩戲法傳人李陽說過:「道具就是魔術師的生命。」對於古彩戲法的表演者而言更是如此。
古彩戲法表演中用到的魚缸,需要採用特殊方法吹制而成的,現在這門手藝幾盡失傳。周老說練習所用的花瓶,是專門有人燒制的中國特色瓷器,而不是現在流水線的生產。還有更多的已經叫不上名稱的道具,已經逐漸消失在市面上。
為了找到適合的道具,也有很多魔術師自己製作道具。52歲的魏需元帶來了許多魔術道具,有批發的,也有自己原創的。他的空百寶箱可以變彩旗、小禮品等七八樣東西,是他花費將近一年時間精心做出來的。
在他的家裡,有更多他自己用心打磨出來的魔術道具,可是老魏說,他不敢帶出來,被有心人看到,沒過幾天,他們就能仿製出一個贗品再進行批量生產。
「我這真的800多元,他們那假的小几百元,誰能區分真假,肯定買便宜的。」
將近10年都沒有再變魔術,周老早已將自己從前手裡的傢伙收起來了。他說:「他不會賣的,也沒有傳人能夠傳下去,就讓這些東西一直放著。」不僅是周老,其實很多古彩戲法老師傅們也有這樣的想法。
傳統道具已失多半,原創道具缺乏保護,戲法傳人又寥寥可數。老魏嘆了一口氣說:「我也想收幾個好徒弟,將我懂得的一些古彩戲法表演傳給更多的人,不想把它們帶進棺材裡,要不我收你為徒?」(姚廣玥)
(責編:湯詩瑤、陳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