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剿匪:老人回憶國民黨少帥潘壯飛怎樣淪為土匪,血洗黔陽經過

2020-12-16 侗家那個阿牛

潘壯飛受降的地點崇仁寨。潘曉東攝影

1949年冬至1950年底,在湘西剿匪時,駐晃縣的剿匪部隊是140師419團,該團有3個營,在晃縣剿匪主要是3營,當時營長是李玉春。營部駐在龍溪口;7連駐舊德(今李樹);8連駐禾灘;9連駐龍溪口;機炮連駐老晃城。

1949年10月芷江解放前夕解放軍進駐新晃後,芷江土匪頭子楊永清、黔陽土匪頭子潘壯飛逃到天雷山,被芷江剿匪部隊打敗。11月,解放軍進駐晃縣。楊永清、潘壯飛帶著殘餘部隊逃到中寨,與晃縣土匪頭子姚大榜會合,沆瀣一氣,集中建設芩蘭屯,想以此為據點,與解放軍相持。那知道解放軍12月25日就攻破了匪軍重點打造的堡壘——芩蘭屯。中寨被攻破後,土匪慢慢分道揚鑣,楊永清逃到貴州雪洞,姚大榜逃到新寨。

崇仁寨風光。潘曉東攝影

今天來說黔陽土匪頭子潘壯飛。

黔陽土匪頭子潘壯飛對晃縣山地不熟悉,在附近山上轉悠,可到處是解放軍,到處是民兵,感覺陷入人民群眾的汪洋大海。再說一路潰敗,身邊幫眾打的打死,逃的逃跑,飽一餐,餓一餐,過慣了花花世界生活的潘壯飛極不適應。於是萌生了向解放軍投降的想法。

潘壯飛派人到晃縣與城裡解放軍談判,第一次,他還心存幻想:要求給安排職務、給一塊地盤、部隊給編「三給」談判條件。潘壯飛看不清形勢,解放軍怎麼可能答應。就派出部隊死死跟蹤他,為減少傷亡,跟他屁股攆。談了好幾次,潘壯飛沒辦法,甩不脫,把自己拖垮了,最後只提出一個條件,就是保全他的性命。

受降地點約定在離晃縣城不遠高坡上的沙灣崇仁寨。接降那天,團部副參謀長蘇佔華同志,帶一個警衛連去接受,以防有詐,兩個排選好位置埋伏下來。當時潘壯飛交3挺機槍,20多支步槍,10多支手槍。對投降的土匪,願意回家的,每人送5塊光洋路費,年輕願參軍的參軍。宣布後,就把潘壯飛和他的警衛等人帶到縣裡。

潘壯飛何許人也?前文有個介紹,各位看官可爬樓去看《潘壯飛血洗黔城 燒殺搶奸致縣城搬家》。這裡再扒一扒,簡單介紹一下。

潘壯飛,黔陽人。曾在唐生智部下任過團長;南京保衛戰任唐生智的特種部隊隊長,參加了南京保衛戰。後任長沙綏署直屬第3縱隊副司令;後被選為黔陽縣國大代表。因當不了司令,受氣回到中方老家發展,1948年在芷江參加楊永清所組織的「復興楚漢宮」幫會,楊為佛爺,潘為少帥(即:寨主、副寨主),一起圖謀湘西獨立。

回黔陽後,與匪張玉林約會勾結,網羅土匪,於1949年3月25日,洗劫黔城,殺人放火,蹂躪婦女,並搶走青年婦女20餘名。把黔陽曆年積穀約3、4萬石,全部搶走。

沅陵縣城

潘壯飛在晃縣投誠後,與其他投降的土匪一塊送到沅陵,專門為他們開辦的上幹大隊學習,生活上給他團級待遇。後來由於韓戰爆發,逃到臺灣的國民黨叫囂反攻大陸,形勢緊張。加上學員中石玉湘告發說:「上幹大隊要叛變」。學校在潘壯飛住處宿舍搜出1把手槍,反映到上級後,潘壯飛被鎮壓了。1980年恢復其投誠人員身份。

潘壯飛最大罪孽是洗劫黔城,土匪血洗10餘天,使黔城幾萬人銳減不足一萬,解放後,黔陽縣城不得不由黔城遷到現在的安江。

筆者寫潘壯飛,開始有些疑問,土匪匪亦有道,湘西土匪一般遵循「兔子不吃窩邊草」規則。潘壯飛是黔陽人敢大殺黔陽城?後經過查證,他實為現中方縣人,中方當時也屬黔陽。血洗黔陽他是主謀,罪責難逃。但另一個疑問湧上心頭:從他主動投誠來看,與頑固到底的土匪又有所不同。帶著這個疑問現收集一些老人的回憶文章,讓各位看官更多的人客觀了解那段歷史,了解殘酷無情又有血有肉的湘西土匪。

黔陽古城

黔陽古城

黔陽古城

黔陽古城

附:一些老人對潘壯飛血洗黔陽城的回憶(摘自相關資料)

黃鴻貞老人:1949年那一場血洗黔城的搶奪,讓黔城死傷無數。聽我奶奶說,當時土匪進城的時候見東西就搶,所搶的東西把堆滿了對面小江村一條長長的路,這也是造成黔城敗落的直接原因,燒得燒,殺的殺,黔城當時幾萬人的縣城,三光以後竟不足萬人,一個商業小鎮的敗落就此開始了,此後五十年黔城亦只保持這水平,竟不能前。只有留下很多老人追憶這些事情,我奶奶當時正生了我的大叔,出入諸多不便,匪諱其汙,便沒有進家門,得以逃脫此難。1949年3月汪援華、曹振亞發動變亂劫掠沅陵後,國民黨「國大」代表潘壯飛乘機勾結芷江匪首楊永清,組織「湘西自衛救國軍」,於3月24日包圍黔城。25日,所部攻入黔城,肆行搶劫政府糧庫和百姓金銀財物,甚至搶劫家具、碗筷等日常用品,數日間由水路運走劫物100多船,陸路數千擔。又肆行淫擄,擄走婦女100餘人,姦淫婦女不計其數,自60多歲老婦至13歲幼女,民婦少有倖免。潘部肆虐持續近10天,全城被洗劫一空,正街及北門等處皆被焚為灰燼。4月中旬,潘部遭國民黨正規軍打擊,逃竄芷江.後陸續得知身邊許多同學亦是當年悍匪之後,如我有一同學便是當年洗搶黔城的潘壯飛之孫,我鄰居的爺爺也去山入匪。我姑爺的某親戚被匪搶去受盡汙辱,後亦受盡子女的白眼。現在黔城小江金鬥寨等諸多地方還遺有些許當年匪跡。

蔡周亮老人:

我們選潘壯飛,主要是因為潘壯飛以前耍過槍桿子,在唐生智部做過團長。時局混亂,選個有槍桿子的,可靠些,安全些。我們指望潘壯飛當選後,能保證黔陽的平安。我們去縣城投票,潘壯飛請我們吃了頓飯,一般老百姓是吃麵條的。別的候選人也到處請吃飯、吃麵條。最後當選國大代表的,是潘壯飛。潘壯飛指揮土匪圍攻黔城是在(1949年)3月23日,古歷,我在桐木看見了潘壯飛的船,船上裝了個小鋼炮。看到這個,我才確定潘壯飛確實是要打黔城了。  當時黔城有國民黨的兩個大隊,再加上警察局和自衛隊,有七百個人。潘壯飛他們號稱是十萬大兵,其實頂多萬多,槍就更少,好多都是拿柴刀、鐮刀,還有拿棍子的。  潘壯飛自己的部隊在竹田停下了,他在竹田坐鎮指揮。  圍攻黔城的是芷江的彭雞公和麻陽的龍飛天,基本上是外地的土匪。  如果真正要打的話,土匪是很難打下黔城的。土匪把黔城圍了兩天,縣長戴照明怕了,帶著自衛隊去了洪江。國民黨62師師長夏日長派了人來救,路上聽到講戴照明跑了,軍心大亂,就沒跑過去救。  農曆25日凌晨,天還黑蒙蒙的,城裡的幫匪頭子把東門打開,土匪湧了進去。  黔城就像回到了原始社會  土匪在黔城搶了三天後,潘壯飛進城了。  黔城的老百姓看到他來了,哭了,他也哭了。有些人講潘壯飛哭是演戲,我覺得是真的哭,站在他那立場想想看,要承擔責任的啊!黔城搞成這樣,後人寫歷史,他罪責難逃啊。  潘壯飛接管了黔城,把危道豐的院子作司令部。潘壯飛把雙溪鄉自衛隊編為「中國人民救國軍特務第三團」,請我做特務第三團的名譽副官。第三團負責維護搶後的黔城治安。  我四月初十去了被搶後的黔城,真是一片狼藉 啊,我看到,連廁所都翻到了。黔城就像回到了原始社會一樣,錢行不通了,買賣東西是以物易物。一擔穀子換多少布,一尺布換多少油鹽,就這樣。  那個時候真的是亂,潘壯飛的人馬進城的時候,連他的槍都有人搶,都搶紅了眼了。潘壯飛在我住的地方掛了張「本部官兵住址,嚴禁騷擾」的牌子,派人守著,我們的安全才得到保障。  我負責清點被搶走婦女的人數,寫尋人啟事。土匪把搶起去的婦女捆起,放在船底,鋪上鋪蓋。搶走了百多個婦女,其中有二十幾個下落不明。

袁楚榮老人回憶:

劉再湘家後面還有個開布店的,叫皮胖子,家裡很有錢。一家人在土匪圍城前跑了出去。大門關起。他家的大門外面包了層鐵皮,幾個土匪拿著斧頭去砍門。哚哚哚,砍了幾個小時,才砍出一個門洞,土匪爬進去,搶了。我的印象中,土匪沒有故意放火。他們是晚上進來的,手裡抓一把香,往油裡一浸,點燃,就是火把了。有些土匪搶完東西,手裡沒得空了,把香把放在地上,這樣引起了火災。劉再湘家旁邊幾家就是這樣燒起來的。我們救火救了一天一夜。  土匪主要是懷化的,麻陽的、永順的也有,好多都是山裡來的,什麼都搶。鋪蓋、衣服也搶。土匪其實沒幾根槍。我在街上走,身上帶著的幾個毫子碰出響。他們以為是光洋,喊我站住,我老老實實站住了,說是毫子。土匪說毫子也要,搜走了。還不甘心。我有件長袍子,是從懷化買到的舊的,他們把我的衣服脫了搶走。搶我的這三四個土匪就一桿槍。  有些土匪沒見過世面,不曉得熱水瓶是什麼東西。搶東西的時候碰到熱水瓶了,砰地炸了,以為是炸彈。以後看到熱水瓶就遠遠地丟在地上。

潘存森老人回憶:

1948年,選國大代表。我們家族的潘盛圭,是黔陽司法局的局長,他給伯伯寫信,要伯伯回來,為潘家爭口氣,競選國大代表。連著寫了幾封信,伯伯就回來了。  當上國大代表後,伯伯和楊永清等人在南京會了面。見國民黨情形不大好了,商量要搞湘西獨立。從南京回來,伯伯和楊永清就成立什麼「第三縱隊」和「圈子」楚漢宮,搞這些名堂。  我弟弟有個親戚是黔陽縣中的一個教工。他跟我們講過一件事——黔城遭搶後,伯伯到黔城,看到破壞得亂七八糟,掉眼淚了,說:這是我的包衣地方啊,搞成這樣。  伯伯在黔城沒好久就騎馬帶著人到芷江去了。  「我這一輩子做錯了一件事」  1949年陰曆8月,我們這地方就解放了。伯伯帶著手下的幾個兵準備逃到貴州去。  伯伯有個同學叫劉貴一,是芷江縣宏濟中學的校長。宏濟中學是劉貴一創辦的私立學校,解放了,劉貴一就把自己的學校交給政府了。  劉貴一寫了封信勸我伯伯投誠,信裡講:不要跑,跟我一起投靠共產黨。信寫好,就派人帶著信趕我伯伯。到新晃,趕上我伯伯了。  我們村的潘成瑞當時是跟著我伯伯的,他講我伯伯看完信,對他手下的人講:我這一輩子做錯了一件事,悔之晚矣!他講的做錯的事,是策劃打黔陽的事。  伯伯講完那句話後,把他在唐生智部時和共產黨聯繫的信全燒了,然後回到芷江王家橋,投誠了。  「你們回家安分守紀,不要當土匪」  伯伯投誠後,和他的警衛員一起在沅陵一個農場「學習」。  警衛員在學習了半年後,改造好了。伯伯對他們講:你們回家安分守紀,不要當土匪,我過一向就回去。  結果伯伯沒回來,被槍斃了。  1980年,伯伯平反,說當時是「錯殺」。省統戰部還派了兩個人到村裡問潘壯飛還有什麼親人,平反書寄到哪裡。我告訴他們平反書最好寄到常德,潘壯飛有六個崽。在常德有三個崽,在貴州還有三崽兩女。

爭議中的湘西土匪,歡迎大家留言討論!

相關焦點

  • 湘西大剿匪
    而陳渠珍採取「招大股,吃小股;招老股,吃新股」的剿匪辦法,曾兩次肅清湘西匪患,分別打垮鳳凰匪首龍妹堂,招降永順向子云,瀘溪楊善福,永溪麻佩欽等匪首,收編土匪10000餘人,大小土匪武裝232股,繳獲槍枝2萬有餘。
  • 對解放軍的勸降,湘西巨匪姚大榜回答:只要你們能剿到我,我服輸
    國民黨晃縣政府主要成員和土匪姚大榜等幾股土匪勢力,尚潛藏在晃境的扶羅及貴州玉屏境內的長嶺鄉,對新生的人民政權構成極大威脅。當二野大軍過境完畢,47軍139、141師入川尚未回師之際,殘餘土匪勢力又有抬頭之勢。
  • 湘西土匪大溯源:始於清末團練,適於山川地理,最終原因是什麼?
    湘西悍匪成了地方代名詞,是古來有之?其產生於什麼年代?產生條件和過程怎樣?耐人尋味!有史可考,最早出現的一股土匪,沅洲府是在清同治年間,在帽子坡一帶出現直接危害百姓的土匪以後,清統治者雖屢次徵剿,但總是此起彼伏,時東時西,不能徹底平息。清末民初,漸漸成了氣候。
  • 湘西土匪有哪些類型?
    #湘西剿匪#湘西土匪由於特殊的地理環境和特殊的社會環境, 使湘西土匪的成分很為複雜, 他們由於所處的環境不同, 社會地位不同, 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性質。解放前的湘西地區, 像這樣散匪無處不有。有的險要路段是這些土匪的青睞之所。他們往往在這些險要路段實施搶劫。如湘西龍山有一處叫三角巖的地方, 是苗兒灘到靛房兩個鄉場的要道之處, 有「一夫當關, 萬夫莫開」之險。解放以前, 土匪經常在這裡作案。解放後, 當地人對那些不三不四的人開玩笑說: 「你不愛做陽春, 就到三角巖搶人去。」說明三角巖的土匪的搶劫行為在人們心中印象很深。
  • 鮮血換來的勝利:解放軍湘西剿匪始末
    解放前夕,湘西匪患尤烈。國民黨反動派妄圖利用湘鄂川黔邊緣區的地理條件,在湘西建立反共根據地。他們勾結地方股匪,組建了3個暫編軍12個暫編師,還有「湘鄂川黔反共救國軍」等成建制的10多股反動武裝,總數達10多萬之眾。至湖南和平解放,長沙等城市回到了人民手中。但在湘西,廣袤山區和許多縣城依然被土匪佔領,剿除湘西匪患,打通解放軍挺進大西南通道,成當務之急。
  • 舊社會湖南湘西為什麼土匪多
    湖南省黨史委具體組織編寫的《湘西剿匪》一書中就記錄了土匪最早的行蹤,明朝末年在沅江和澧水流域附近,出現了蒙著面或者臉塗鍋灰的強盜劫掠民間財物,與今天的搶劫犯性質類似。可能很多人小時候都看過▼比如國共內戰時期,國民黨主力退居臺灣,就命令西南各處的國軍化整為零,轉入遊擊戰爭繼續「剿共」。湘西地區著名匪徒,屠殺了黔陽縣數萬人的潘壯飛就是一個例子。民國時期湘西有大量軍匪存在,他們的勢力之強讓當權者頗為忌憚。
  • 《湘西大剿匪》
    內容簡介:湘西是一塊美麗而義充滿野性的土地。自古以來,五溪林澤之間,多生草寇土匪。新中國建國初期,一場歷時三年的剿滅百年匪患的特殊戰役拉開了序幕。經過多年戰火洗禮的人民解放軍,在這深山密林、懸崖洞穴之中遇到了大批土匪的頑固抵抗。環境惡劣,匪勢猖獗,剿匪鬥爭異常艱苦激烈……兩位作家爬山越嶺、風餐露宿12個月,走遍湘西的山山水水,深入採訪當地百姓、剿匪英雄以及倖存的「匪首」。用獨特的視角,全新的寫法,揭開了湘西匪患的神秘面紗,向人們講述了一段並不遙遠的剿匪故事。
  • 中國六十年紀行-68 湘西剿匪記 土匪洞遺址
    其後,湘西軍民又經過兩年艱苦卓絕的鬥爭,肅清殘匪2萬多人,數百年湘西匪患,宣告終結。按照中南軍區剿匪作戰部署,湖南軍區調集第47軍(兼湘西軍區)、第136師和地方武裝共4萬多人,在駐湖北、四川、貴州等省部隊協同下,組織對湘西邊緣地區土匪會剿。以湘西軍區為主,組成了南、北兩個進剿指揮部,分別由湘西軍區司令員曹裡懷、副司令員劉賢權擔任指揮。會剿戰役分兩個階段進行。第一階段1950年10月15日至11月15日為第一階段。
  • 他是我軍赫赫有名的「剿匪司令」,哪裡有土匪他就在哪裡剿匪
    在東北戰場上,這支起自黑土地上的英雄部隊,在林彪、羅榮桓、陳雲等的領導下抗擊了國民黨軍最精銳的印緬遠徵軍的進攻,創建了東北根據地。隨後率先進行了大反攻,在遼瀋戰役中取得了全勝後又揮師入關。從祖國大陸最北端的白山黑水一直打到海南島最南端的天涯海角。四野麾下戰將如雲,今天爆炸君就來給大家介紹一位,他就是號稱「剿匪司令」的少將賀晉年。
  • 那些年,橫行在湘西的悍匪們 含《烏龍山剿匪記》田大榜原型
    湘西這塊地方,歷史上向來都是不怎麼安穩。彪悍的民風,險惡的環境,正是土匪們的活躍場所。有關湘西土匪的產生,大概是可以寫出一部大部頭的著作,究其緣由真是有太多的原因可以去講述。姚大榜姚大榜,字必印,號佔彪,湘西晃縣人,湘西地區的知名巨匪,兒時記憶 《烏龍山剿匪記》中田大榜的原型。姚大榜家裡世世代代從事著土匪生涯,姚大榜自然也是繼承了這份「沒有前途的職業」。姚大榜本來還是有點才學的,據說他曾經進過貴州講武學堂學習,學了些本事。
  • 解放軍龍山剿匪:殲滅國民黨軍殘餘土匪5000餘人
    1949年10月16日衡寶戰役結束後,湘中解放,盤踞在龍山境內的國民黨軍殘部,趁解放軍挺進西南之際,勾結地方土匪,猖獗活動,企圖動搖剛剛建立起來的人民政權。國民黨軍殘餘和土匪成為危害龍山的孽障。為了保護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鞏固革命政權,中共湖南省委、省軍區部署了清剿龍山反動武裝的戰鬥。
  • 大湘西土匪的故事和歷史
    大湘西就如修仙小說中描寫的,有十萬大山。那地方良田並不多,土匪從古就有,但那時的土匪大多不過是些農民罷了,農忙時種田打獵。青黃不接沒飯吃時,就上山劫個道,搶些糧草銀錢。這樣的土匪跟張平他們這種土匪我認為是有本質區別的,因為傳統的土匪大多是兼職,生活所迫。而張平他們是敢攻打縣政府的完整武裝。為了消滅這些土匪,解放軍47軍,一共犧牲了9千多人。
  • 湘西土匪佔據一塊「飛地」,搶走三名年輕女子,輪番蹂躪迫害致死
    但是,由於羅溪是武岡鞭長莫及之地,天高皇帝遠,在太平年月還好,一到亂世之秋,這裡就成為湘西各路土匪眼中的香餑餑。民國時期,土匪蜂起,遠至貴州,近到羅溪周圍各縣的土匪們,紛紛將目光投向羅溪。楊興仁一家被殺三口,有個年逾八旬的老者,看到土匪來了,慌忙起身關門,土匪對準他的胸口就是一槍,老者當場慘死於門檻之下。土匪們將大麻溪燒搶一空之後,又轉向羅溪,把那裡也搶掠一空。這股土匪剛退走不到半月,貴州匪首朱老鞏、黔陽匪首劉同山等又率領匪徒一千多人進攻寶瑤。土匪們將寶瑤最大的陳家院子團團圍住,由於該寨寨牆堅固,寨民又拼死抵抗,匪徒們不但沒有攻下陳家院子,還傷亡不少。
  • 關於土匪及民國時期湘西土匪的定義,原來是這樣界定的!
    《烏龍山剿匪記》拍攝地在《辭源》裡面,「匪」指「行為不正的人,後來把常做壞事危害人民的人叫匪。」在《辭海》中,「匪」又叫「強盜,為非作歹的人。」土匪在中國由來已久,而在民國時期已經成了泛濫成災之勢,對於土匪的定義國內外專家學者都有著不同的看法和見解。從國外學者的研究來看,對土匪的定義比較明確的,應當是英國的霍布斯鮑姆和貝思飛。霍布斯鮑姆在史學界最早定義土匪:「從法律上說,任何一群以暴力從事搶掠和襲擊活動的人就是土匪。
  • 此人曾是湘西最大的土匪,三次反共又投共,晚年享受副軍級待遇
    在近代史上,湘西的土匪是出了名的多,這裡溝壑縱橫,深山密林,尤其適合土匪的生存。在解放前夕,由於國民黨殘餘勢力的幫助,湘西的土匪人數達到了巔峰。當時,湘西最大的土匪名叫石玉湘,時任當時經過整編後的湘西土匪第二軍軍長。此人的一生十分傳奇。
  • 69年前在湘西剿匪犧牲的烈士,終於有了親人的消息
    圖/記者金林1950年春天,有一支在湘西剿匪的小分隊遭遇土匪設伏,全隊13人激戰十餘小時,全部犧牲。這13名烈士埋葬在懷化芷江。這13人中,目前知道確切姓名的僅有一人,名為田喜貴。4月3日,瀟湘晨報記者致電吉林長春榆樹縣委,很快得到確認,當地確實有一位名為田喜貴的烈士,1950年在湖南犧牲後,安葬在湖南。
  • 《五龍山剿匪記》中的土匪頭子田大榜,其原型上過講武堂,為禍50年
    在中國近代史上,湘西有五大悍匪,他們分別是: 姚大榜、曾慶元、瞿伯階、師興周、張平。他們佔山為王,作惡多端,心狠手辣。湘西的土匪在他們的帶領下橫行霸道,給當地群眾的生活帶來了很大的影響。
  • 《烏龍山剿匪記》中土匪頭子田大榜,其原型上過講武堂,為禍50年
    在中國近代史上,湘西有五大悍匪,他們分別是: 姚大榜、曾慶元、瞿伯階、師興周、張平。他們佔山為王,作惡多端,心狠手辣。湘西的土匪在他們的帶領下橫行霸道,給當地群眾的生活帶來了很大的影響。
  • 周赤萍編撰《擒魔記——湘西剿匪回憶錄》的前前後後
    第四十七軍湘西剿匪 周赤萍是江西宜春人,1914年出生,1931年參加紅軍,經歷過長徵,逐步成長為我軍高級將領。解放戰爭大決戰的遼瀋戰役中,十縱隊司令員梁興初和政委周赤萍指揮黑山阻擊戰,擋住10餘萬人的國民黨廖耀湘集團,使東北野戰軍實現了戰役包圍,將敵全殲。解放東北後,周赤萍任第四十七軍政委,於1949年9月進駐湖南常德。
  • 湘西剿匪:解放軍一鼓作氣衝進土匪窩,看到土匪還沒吃的米飯臘肉
    1950年12月,中心區剿匪結束,轉入邊沿區剿匪,我們47軍採取由東向到西,由北向南,而二野則由西向東,南北包圍的戰略,將湘黔各地竄入晃縣、三穗、天柱的三角地區的土匪進行合圍,不到半個月,土匪基本肅清。419團二營由芷江遷入中寨,營部駐中寨,其營長姓呂,教導員姓李。此時,我們六區的幹部,從五區過去,帶一位侗族老鄉名叫姚紹烈給我們當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