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在3月3日世界野生動植物日到來之際,小編看到了一則讓人暖心的消息。這個消息來自上海長風海洋公園,他們將放生小白鯨為他們尋找新家。而與此同時,國內海洋館、水族館、海洋公園立項、動工、新建、開張的消息和廣告不絕於耳。
那麼問題來了
您是支持新建更多的海洋公園?
還是
支持放生海洋館的動物們
回歸自然呢?
據現代艦船雜誌社消息,上海長風海洋公園共有四隻白鯨,分別叫君君、偉偉、小白和小灰。2月28日小白和小灰在完成了最後一次演出任務後,將結束在動物園的生活,放歸大自然,而放歸地選在了據上海9000多公裡外的冰島某海域。
圖片來自:現代艦船雜誌社
由於兩隻白鯨尺寸較大,且重量較大,無法使用一般寬體客機的貨艙運輸,所以選擇使用一架專業貨機進行運輸。眾所周知的空客有一款貨機就叫大白鯨,但是這款飛機是為了運輸飛機而研製的,並不是一般意義上的貨機,所以並沒有能夠創造一段「白鯨運送白鯨」的佳話。
此次任務由中方的相關機構和敬畏的海洋生物信託基金的運輸合作夥伴和項目合作夥伴鯨魚和海豚保護組織(WDC)共同出資規劃,選擇了國際知名貨機公司Cargolux的一架波音747-400ERF貨機執行此次任務。
圖片來自:現代艦船雜誌社
為了給小白鯨們尋找合適的新家,從2012年開始,專業團隊實地考察了俄羅斯、北美洲、挪威和蘇格蘭等地,最終選定了赫馬島的克列特維克海灣作為白鯨保護區的最佳地點。這片島嶼周圍的涼爽水域為生物提供了天然的亞北極棲息地,同時蘊含豐富的水生植被和野生動物。水域廣達32000平方米、深達10米,為白鯨提供了充分的空間,讓它們能夠在這片水域中暢遊、探險和潛水。
原本生活在人工環境的它們,需要適應與水族館截然不同的自然海域,水溫便是其中之一。小白鯨將要回歸的自然海域屬冰島周圍的亞北極水域,冬季溫度比它們日常接觸到的水溫冷得多。
回歸大自然前的準備
在前往位於冰島的新家之前,小白和小灰已經進行了幾個月的飲食調整,攝入更多的鯡魚和多春魚,胖出來的這100多斤,是天然又實用的禦寒法寶。
4歲就來到上海的小白鯨,還需要認識螃蟹、貝殼、海藻等自然海域中其他的原生生物,這也是為更好地適應新家所做的準備。作為海洋裡的哺乳動物,白鯨使用肺部呼吸,潛水時憋氣,浮到海面換氣,生活在海洋裡的白鯨一般可以在水下堅持五分鐘甚至更長。
圖片來自:現代艦船雜誌社
而小白和小灰肺活量明顯不足,憋氣與體能訓練顯得尤為重要。在馴養師的訓練下,它們的肺活量正在逐步增大,這樣回歸大自然後,能儘快恢復生活習性,在更寬廣的海洋世界中遨遊。同時,快速遊泳等體能訓練也將讓它們更有力量,未來能夠更好地適應新水域中的潮汐和水流。
為什麼要給白鯨搬家呢?
雖然從上海到冰島路途遙遠,長時間運輸也會對白鯨造成壓力,但是位於冰島的天然海灣能夠為小灰小白提供遠優於人工飼養的生活環境。所以為了自在的生活,這般漂洋過海也是值得的。在小白和小灰生命中的前12年大部分時光裡都是和善良的馴養員哥哥姐姐們一起度過的。
現在,把她們送去冰島新家,讓她們在更廣闊的水域生活,結交更多從未見過的新朋友,各種螃蟹、貝殼類生物、植物、海藻等。在各種新奇有趣的朋友陪伴下,它們可以更歡快地度過餘生。新家的自然環境讓她們有更多機會去探索生命的長度和深度。據悉,白鯨姐妹的搬家之旅將橫跨9000公裡,耗時30餘個小時。白鯨姐妹將由空中、陸地和海上接力運輸,最終抵達冰島。
那些曾被人工圈養的海洋動物
19世紀60至70年代,美國西海岸大規模的商業捕鯨狂潮掠奪走南方居留型虎鯨種群中約40%的個體,雖然在禁捕令頒布後,這些虎鯨得以短暫喘息,但這麼小的種群難以面對隨後緊接而來的食物減少、海上交通、汙染等造成的巨大的生存壓力.如今,這個種群已經被美國和加拿大列為瀕危種群。
圖片來自:鳥人桃之夭夭 果殼| Terrell C. Newby, Ph.D.
虎鯨的生存環境是廣闊的海洋,虎鯨能與多變的環境有豐富的互動。而我們見到的飼養池和表演池,大都是光禿禿的池子,在野外,虎鯨一天能遊動上百公裡,也會潛到上百米深處。這樣大的空間需求在海洋館中很難得到滿足。即使是符合嚴格標準的池子,圈養環境通常也只有自然棲息地的百萬分之一大小。再者,虎鯨是社會性動物,具有複雜的社會結構和穩定的家族關係,海洋館難以滿足它的社交等心理需求。
由於無法滿足心理需求,圈養虎鯨往往還展示出異常的攻擊性。1989年,聖地牙哥海洋世界的一頭虎鯨Corky向另一頭虎鯨Kandu V發起攻擊,導致動脈破裂。Kandu在觀眾的注視下最終失血過多而死。甚至攻擊飼養員和觀眾的案例,也屢見不鮮。
圖片來自:鳥人桃之夭夭 果殼
虎鯨雖有「殺人鯨」的別名,也確實是不折不扣的海中猛獸,但在野外卻沒有一例攻擊人致死的案例;所有的殺人都發生在動物園和水族館裡。1991年至今,2頭虎鯨共攻擊並殺死了至少4名馴養員和觀眾。其中一頭虎鯨就是大名鼎鼎的Tilikum,背負著「殺人」鯨名號的它在館中度過了漫長的33年並殺死三人,最終死於肺部感染。另一頭,是西班牙加那利群島鸚鵡公園的虎鯨Keto,在聖誕節前夜,它殺死了29歲的馴養員Alexis Martinez。沒有人希望再看到下一次虎鯨殺人事件的發生。
環境難以滿足需求,還要在喧鬧的環境下進行表演,兩面夾擊之下,海洋館的虎鯨的壓力水平大都比較高.在圈養和表演的壓力下,虎鯨的健康情況堪憂。許多虎鯨出現皮膚病和其他感染症狀。我們經常可以看到圈養虎鯨的背鰭倒塌,而這在野外的發生率不到1%。雖然尚未有確切結論,但研究人員推測,這有可能和飲食習慣改變造成的壓力、過高的溫度、活動和行為的改變等有關。
民眾對海洋動物的保護意識覺醒
在長風公園即將放生小白鯨的同時,2018年11月16日,上海海昌海洋公園以一場「王者虎鯨科普表演」首秀,拉開了中國虎鯨表演的帷幕.中國鯨豚表演的每一個起點,都是在其他國家已經開始禁止之後。在中國,虎鯨表演的確不違法。目前國內並沒有法律禁止圈養鯨豚,只要圈養機構具備圈養資質並妥善辦理進口、運輸、飼養等證件,就可以合法地在海洋館圈養虎鯨。
實際上,虎鯨資源在國內並非上海海昌公園一家獨有,據鳳凰新旅遊網消息:虎鯨表演也並非在上海才可以見到。只是在上海海昌公園打出「虎鯨科普首秀」的招牌之後,那些資金充裕、管理經驗缺乏的後來者們又多了一個借虎鯨表演圈錢的由頭。
資料顯示,目前在中國共有17隻虎鯨,其中9隻在珠海長隆海洋王國、4隻在上海海昌海洋公園、4隻在臨沂極地海洋世界。鳳凰網旅遊調查發現,在上述三家海洋類主題公園中,僅有珠海長隆海洋王國未在景點介紹中提及虎鯨表演。
臨沂極地海洋世界在官網中如此描述「虎鯨灣」項目:「斥巨資引進總價超2億的四頭俄羅斯虎鯨,在這裡,不用出國就可以欣賞到震撼的虎鯨表演,感受到大海的浩瀚與魅力。」
臨沂極地海洋世界官網截圖
數個月前,新開業的上海海昌海洋公園以一場「王者虎鯨科普表演」首秀,拉開了中國虎鯨表演的帷幕。然而,在現場的喝彩與掌聲之外,這場科普秀卻引來輿論的口誅筆伐。1個月前,有網友爆料上海海昌公園的虎鯨下巴出現疑似傷痕,讓海昌海洋公園再次站上風口浪尖。
隨著社會加速往前飛奔,我們的公眾意識也已經悄然發生了改變。在動物園行業,已經有優秀的園區拋棄了馬戲表演,關注起動物福利和野生動物保護教育。
面對質疑,海昌海洋公園的回應是:已和國內外多個高端科研機構合作,不斷引進最先進的動物保育技術,在保障動物生理和心理健康的基礎上,讓動物更長時間的發揮科普教育的作用,讓更多人了解他們、喜愛他們、發自內心的願意去保護他們。儘管如此,隨著越來越多的國家出臺鯨豚圈養禁令,停止鯨豚商業化表演已經成為海洋公園領域的大勢所趨。
海洋公園未來將走向哪裡?
回歸本質。其實,海洋館的本質也是一種動物園。雖然,現在國內商業化的場館過多地強調了它的娛樂功能,但其實動物園設立的初衷應該在於保護、研究和教育。
新技術的進入也會給海洋館的黃昏產業鯨豚圈養帶來轉變的曙光。VR和AR技術的發展能讓遊客實現身臨其境的體驗,和座頭鯨同遊、觀察虎鯨從浮冰間隙中探頭浮窺,看到鯨豚表演中看不到的景象。同時,VR和AR技術可以讓海洋館省卻圈養鯨豚的昂貴費用和照顧鯨豚的煩惱,也不會給飼養員和遊客帶來生命危險。2017年,舊金山的海灣水族館已經開始用AR技術設計了體驗項目「北極探險家」,大受遊客歡迎。
圖片來自網絡
有的觀點認為,雖然鯨豚圈養有缺點,但是能讓很多人接觸和認識鯨豚,才能產生對鯨豚的喜愛,從而保護它們。但事實上,保護教育在鯨豚館的展示中非常欠缺。根據中國鯨類保護聯盟的調查,在24場表演中,只有約40%介紹了鯨豚的一些生物學特徵,只有不到30%提及鯨豚的保護等級,沒有一家場館會在展示時介紹鯨豚的野外生存情況和面臨的威脅。遊客從表演中接觸到的,只是剝離了原本生態的孤立行為,還幾乎都被解說刻意曲解為與人互動,這對提高保護意識並無多少作用。
圖片來自網絡
親身接觸並非產生喜愛和保護意願的必要條件。已有眾多的研究表明,合適的影像、故事等等也有助於提升對野生動物的保護意願。對野生動物的喜愛可以從對其他更適合圈養的動物的觀察中獲得並延展開來。
目前,國外已有很多優秀的動物園和海洋館在保護教育方面做出了範例。期待不久的將來,我們也能看到國內的海洋館邁出這一步。
新聞來自:現代艦船雜誌社 、鳥人桃之夭夭果殼、鳳凰網旅遊頭條號
整理編輯:漁小樂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