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5-23 07:30圖文來源: 南京日報
六合馬頭山村村民正在培育高鈣菜苗。每畝高鈣菜可給村民增收約7500元。通訊員 裘令梅南報融媒體記者 董家訓攝
南京金萬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工人正在車間忙碌。該公司員工中2/3為溧水農村婦女。通訊員 嚴俊 南報融媒體記者 杜文雙攝
南京北部山區發展茶產業助力脫貧攻堅。南報融媒體記者 董家訓攝
江寧區援建的陝西洛南寧洛幼兒園。南報融媒體記者 馮芃攝
總書記說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22日下午在參加他所在的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強調,要鞏固和拓展產業就業扶貧成果,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後續扶持,推動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有機銜接。
政府工作報告原聲
5月22日,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開幕。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代表國務院作政府工作報告。報告指出,2019年三大攻堅戰取得關鍵進展。農村貧困人口減少1109萬,貧困發生率降至0.6%,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成就。同時,今年要優先穩就業保民生,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努力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任務。
代表委員聲音
全國人大代表、江蘇固城湖青松水產專業合作聯社黨委書記、理事長邢青松:
脫貧增收,重點是產業要興旺。高淳區永成村集體經濟比較薄弱,我們定下了2020年村集體收入要達到1000萬元的目標。通過土地流轉,把原來農戶單獨分散經營的螃蟹養殖,改為規模化、標準化養殖,規模化養殖後既能提高螃蟹品質、提升效益,最重要還能解決生態保護問題。而村民除了土地流轉收入,還能獲得分紅。村集體則通過入股江蘇青松生態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為壯大集體經濟提供支撐。通過找準特色產業,放大產業特色,進而實現農業發展、農民增收的目標。
全國人大代表、蘇寧控股集團董事長張近東:
鄉村振興要以人為本,農業產業的區域化布局、規模化經營、現代化生產、企業化管理,應以有鄉土情懷、新知識結構的返鄉年輕人為主體。建議地方政府積極規劃、引導年輕人回鄉,依託當地特色資源創業,在政策、資金、稅收等方面給予支持,形成集群效應。
南京答卷
「凝心聚力打贏脫貧攻堅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在2019年實現農村低收入人口全部脫貧、經濟薄弱村全部摘帽「兩個100%」基礎上,南京正著眼於下一步更深遠的謀劃——內涵再豐富、工作再提升、底線再織牢,確保脫貧攻堅戰取得與高水平全面小康相適應的實實在在的成果。
底氣源自南京在脫貧攻堅上不懈的努力。近年來,全市深入實施幫扶低收入農戶脫貧增收、扶持經濟薄弱村發展能力提升、幫促集中連片地區整體發展、整合社會力量參與脫貧增收、精準識別扶貧脫貧對象「五大行動」,全力衝刺、合力攻堅,確保高質量完成脫貧攻堅任務。
截至2019年年底,南京脫貧攻堅工作取得決定性進展,全市「十三五」期間建檔立卡的7.7萬農村低收入人口和200個經濟薄弱村全部脫貧摘帽,對口幫扶的陝西商洛、青海西寧兩市及所屬貧困縣全部脫貧摘帽,在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徵程中交出了一份亮麗答卷。
一村一法一戶一策,鋪就精準脫貧路
走進高淳區陽江鎮臨湖村,隨處可見活力迸發、希望升騰的場景:蟹塘水面上,蟹農劃著小舟投餵飼料;蔬菜種植能手不斷進出村部,蔬菜產業新項目即將從設想邁向現實……自去年年底「摘帽」後,該村正積極搶抓機遇奮勇前行,大步流星奔小康。
根據國家和江蘇省劃定的扶貧標準及建檔立卡數據公布情況,南京沒有省級經濟薄弱村,不過,南京自加壓力,按照村級穩定性收入低於100萬元標準認定了200個經濟薄弱村(欠發達村)。2018年,臨湖村集體穩定性收入為93.8萬元,成為「全市最後一個未脫貧村」。
針對村集體收入缺乏穩定來源,市、區聯動送來「造血」資金——市農業農村局安排專項資金100萬元,紫金農商銀行支持200萬元,高淳區政府、陽江鎮政府各配套支持100萬元,村裡利用這500萬元購置了高淳區螃蟹城門面房,每年可獲15%的固定收益。江寧區交通建設集團出資20萬元幫助臨湖村購買苗木,在楊家灣建設苗圃基地。今年9月等到苗木成熟可以移栽時,每株苗木售價將超過1000元,為村集體增加一筆不小的收入。2019年,臨湖村村集體穩定性收入達180.7萬元,順利實現脫貧「摘帽」。
臨湖村村集體經濟的大幅提升,源於南京實施的「一村一法」脫貧方案。通過幫助購置門面房、建設標準廠房等,實現集體資產的保值增值,保證經濟薄弱村的租金收益。根據不同村莊類型,支持依託自身資源稟賦,因村制宜發展休閒農業、電子商務、農產品加工、鄉村旅遊等產業。今年,對年收入不足150萬元的24個欠發達村,南京按每村50萬元給予補助,支持發展特色優勢項目。
對於低收入農戶,南京則實施「一戶一策」的脫貧方案。對有勞動能力的低收入人口,按照每人3000元的標準,測算到人、補助到村,由村組織落實扶持購崗、鼓勵創業、幫助入股「三個靶向」舉措,增強其長效增收能力;深入推進「寧姐月嫂」培訓項目,對1000多名農村婦女,區域辦班、送技送崗;對失勞失能低收入農戶,強化社會救助兜底保障,低保標準由原先每月860元提高到900元。
2019年,以家庭年人均可支配收入9000元為標準,南京剩餘的135戶、338名農村低收入人口實現脫貧。以村級集體年穩定性收入100萬元為標準,南京剩餘的1個經濟薄弱村實現摘帽。全市低收入農戶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7834元。
對口幫扶,西寧、商洛兩市貧困縣整體實現「脫貧摘帽」
在確保自身奪取脫貧攻堅戰全面勝利的同時,南京還一著不讓深化東西部扶貧協作,對口幫扶陝西商洛和青海西寧一起奔小康。
陝西商洛市柞水縣小木耳做出了大產業,背後也有南京近三年持續對口幫扶的貢獻。2017年11月,高淳區與柞水縣結成對口扶貧協作,協助柞水縣主抓農副產品產業優勢,以木耳發展為突破口,從生產、病蟲害防治、拓展銷售渠道等方面,協助使之發展成為脫貧致富的大產業。
目前南京共承擔8個地區的對口幫扶、對口支援、對口合作工作任務,即對口幫扶陝西省商洛市、青海省西寧市;對口支援西藏墨竹工卡縣、新疆伊寧市和特克斯縣、重慶市萬州區;對口合作遼寧省鞍山市、江蘇省淮安市。
南京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三對」工作,多次召開市委常委會、市政府常務會和專題會議進行研究部署,市主要領導和分管領導分別率代表團赴「三對」地區考察交流,與結對地區來寧代表團座談會商,推進具體幫扶合作事項。去年,市委辦公廳、市政府辦公廳還聯合印發「2019年『三對』工作計劃」,並定期督查推進。
2019年,南京共落實援助資金9.46億元,援建項目187個,促成合作項目112個,帶動貧困人口10.5萬人脫貧,助力商洛、西寧分別完成2019年度脫貧摘帽和鞏固脫貧目標任務,為「三對」地區脫貧攻堅、發展振興、長治久安貢獻了南京力量。
2月27日,陝西省發布公告,商洛市商州區、洛南縣、山陽縣、丹鳳縣、商南縣、柞水縣脫貧退出貧困縣序列,該市7個區縣全部「脫貧摘帽」;2月25日,南京召開「三對」工作會議透露,2019年西寧市大通縣、湟中縣、湟源縣順利通過青海省級第三方評估,整體實現「脫貧摘帽」。
聚力關鍵舉措,構建精準扶貧長效機制
逆水行舟用力撐,一篙鬆勁退千尋。南京雖已實現「兩個100%」脫貧摘帽的目標,但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導致的相對貧困卻客觀存在,同時還承擔了對口幫扶任務,脫貧攻堅仍有大量工作要做。
3月26日下午,市委市政府召開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工作會議,動員全市上下進一步堅定決戰決勝的信心,強化攻城拔寨的銳氣,拿出實實在在的行動,確保奪取精準脫貧攻堅戰全面勝利,確保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圓滿收官。
脫貧攻堅戰決勝之年,南京將重點聚焦三個方面的目標任務,即牢牢守住「兩不愁三保障」的底線,切實做到關口前移、及早幹預鞏固;提升市定標準脫貧的成果,同時高度關注「夾心層」群體,堅決防止因病因災致貧;確保交出對口幫扶高質量的答卷,重點做好商洛市、西寧市脫貧攻堅鞏固之年、交卷之年的各項具體工作。
面對「實實在在的目標任務」,南京拿出「實實在在的工作舉措」。聚焦「人」這個根本,不斷完善政策舉措,對有勞動能力的人群,幫助他們因地制宜發展生產、轉移就業,在企業復工復產、重大項目建設等方面優先組織和使用;對沒有勞動能力的確保兜底保障,對因病致貧返貧的及時救助,對低收入群體的下一代給予教育資助。聚焦「村」這個基礎,整合資金資源落實一批政策,因村制宜發展一批產業,通過幫助購置門面房、建設標準廠房等穩定一批物業,著眼公共服務均等化完善一批設施,繼續加大對六合、高淳的支持力度。
確保脫貧成果要實實在在,南京對照監測指標和相關標準排查短板弱項,逐個問題跟進解決,真正做到小康路上一戶不少、一人不落。不斷增強造血功能,多措並舉解決集體經濟來源單一、缺少產業支撐等問題,形成內生增長、可持續發展的「造血幹細胞」。同時穩固建立防止返貧長效機制,把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機結合起來,一體謀劃、協同推進農村改革、環境整治等工作,全面提升農村發展整體水平,書寫好南京精準脫貧的「後半篇文章」。
部門回應
市農業農村局局長蔣曉平:
「十三五」時期,南京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扶貧工作的重要論述精神,全面落實中央、省和市委市政府脫貧攻堅決策部署,聚焦重點、聚力難點,全力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實現了「兩個100%」脫貧摘帽的目標。今年是脫貧攻堅戰決勝之年,南京將聚焦脫貧不穩定、邊緣易致貧群體,對家庭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不足1萬元的797戶低收入農戶落實所在鎮街領導結對幫扶,同時對24個村級穩定性收入150萬元以下的經濟薄弱村落實區委常委掛鈎幫扶,著力建立防止返貧長效機制,確保建檔立卡低收入人口「兩不愁三保障」、家庭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和經濟薄弱村(欠發達村)年穩定收入達標鞏固率達到100%,為高質量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建設「強富美高」新南京奠定堅實基礎。
南報融媒體記者 杜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