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看到南京電視臺一個頻道播放的是南京長江大橋的建設過程,看得感慨不已。
南京長江大橋建成通車之際,對於南京市民來說,就像當初的慕田峪長城成為北京市的新十六景之一一樣,從此後大橋也成為了南京市的新名勝,被列為新金陵四十八景,讓南京人引以為豪,實際上也是全中國人的驕傲。
南京長江大橋,是長江上第一座由中國人自己設計和建造的上下兩層式鐵路、公路兩用橋梁,在中國橋梁史和世界橋梁史上都具有重要意義,是中國經濟建設的非凡成就、中國橋梁建設的重要裡程碑,具有極大的經濟意義、政治意義和戰略意義,有「爭氣橋」之稱,從那個時代走過來的上了年紀的國人都知道這「爭氣橋」緣何而來。
南京長江大橋是中國對外開放的重要窗口和景點,也是江蘇省和南京市的旅遊景點之一,吸引著大批國內外遊客前來參觀遊覽。
南京是筆者母親的家鄉,也是筆者的第二故鄉。還記得幾十年前十六歲的筆者首次登上南京長江大橋時,那時筆者騎著南京生產的「大橋」牌28型錳鋼自行車來到大橋上,極目遠眺,看江天一色,不禁心曠神怡,既感嘆於江山如畫,又欽佩於新中國的人民能建設成如此偉大的橋梁。
大橋,它不僅是新中國技術成就與現代化的象徵,更承載了中國幾代人的特殊情感與記憶。
大橋建成前,近水樓臺先得月,每天都有數千名的南京市民在大橋工地上義務勞動,大橋建設者的熱情十分高漲。
1968年9月30日,第一列火車拉著7節車廂從長江南岸開往浦口區。通車時,5萬多人擠上大橋,橋下的路上、甚至樹上都是人。同年12月28日,長江大橋公路橋也勝利通車。當時南京城裡萬人空巷。第一輛開過大橋的彩車上,有一尊高大的毛主席塑像。數十萬人湧向橋頭,僅慶祝時擠掉的鞋子就裝了兩卡車。
在大橋二處的家屬區建橋新村裡,大院年紀在五十多的的很多人都重名,因為那時候誰家生了孩子,老大起名叫長江,老二就叫大橋,還有的乾脆叫橋墩、鋼梁、鐵柱等,那時候中國人的名字都有時代特色,比如抗美援朝期間有很多的孩子的名字就叫抗美和援朝等。
原先的寶塔橋有家照相館,大橋通車後改名為大橋照相館,生意異常紅火,幾年後便成為了當時南京最大的照相館之一。筆者年幼時就被母親抱著和父母在大橋附近的一家照相館照過一張以南京長江大橋為背景的照片,現在這張照片還被母親珍藏著。
同樣以大橋命名的還有大橋飯店、大橋電影院、大橋牌煙花和筆者前面提過的大橋牌自行車等等。
筆者家買的這輛大橋牌自行車先是被母親購買後運回到筆者故鄉使用,後來當知青的母親回城,這輛自行車又隨著筆者一家人回到了它的出生地。
使用大橋圖案的就更多了,火柴盒上、香菸盒上甚至多年前的米袋子上還可以看到長江大橋的雄姿。
可以說,南京長江大橋的建成通車,對南京對中國的意義都是非凡重大的。
南京地處長江下遊,江寬水急,工程地質條件複雜。1927年,美國橋梁專家華特爾來到南京實地堪察後,留下一句話:在南京造橋,不可能。
然而就是在這個「不可能」的地方,新中國的第一代橋梁工人,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和頑強不屈的精神建起了一座爭氣的大橋,所以說大橋的建成也直接否定了美國橋梁專家華特爾的錯誤斷言。
正像和南京長江大橋同一個時代建造的「人工天河」紅旗渠一樣,南京長江大橋的建設過程雖然沒有紅旗渠建設那麼難,但也是歷經波折的,但中國人就是有一股韌勁,越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務,越要挑戰並戰勝困難完成目標。
南京長江大橋和紅旗渠已經不僅僅是一座大橋和一項水利工程,它們都成為中華民族精神的一座豐碑,中華文化的一個符號。
這種精神和文化,是值得我們大書特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