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大倫育兒說,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沒有飲料的夏天是不完整的,要說既美味又健康的夏日飲品,酸梅湯必當榜首!可是,酸酸甜甜的飲料不少,為什麼酸梅湯的地位如此不可撼動呢?酸梅湯的背後又有什麼故事呢?我們不妨來了解一下酸梅湯的前世今生!
酸梅湯的歷史
我國很早以前就有酸梅湯,做法也不難,由烏梅、甘草、桂花和糖放在一起熬製而成,這些材料早在東漢的《神農本草經》中就有記載,起碼存在了上千年。南宋《武林舊事》中所說的「滷梅水」,也是類似酸梅湯的一種清涼飲料。
不過酸梅湯真正風行,倒確實是清代之後的事情,而且似乎尤以北京城為正宗。《清稗類鈔》記載:「酸梅湯,夏日所飲,京、津有之。以冰為原料,屑梅幹於中,其味酸。京師賣酸梅湯者,輒手二銅盞,顛倒簸弄之,聲鏘鏘然,謂之敲冰盞,行道之人輒止而飲之。」
看到了吧,小小酸梅湯也有自己的歷史,並且,酸梅湯之所以能流傳至今,沒被時代淘汰,也自有其道理!
酸梅湯的功效
1
清熱解暑
夏季炎熱,人體出汗量增多,體內的津液也會隨著汗液而流失,津液不足人體會出現大便乾結,小便短少、黃赤,咽喉乾燥等不適症狀,而酸梅湯中的烏梅恰好是補充津液的好手!
烏梅味酸、澀,性平,歸肺、肝、脾、大腸經,能夠生津止渴。並且中醫有個理論叫「酸甘化陰」,烏梅與冰糖結合,便會迅速生成津液,補充人體所需。
除了烏梅,甘草味甘,性平,歸心、脾、胃、肺經,具有補脾益氣,清熱解毒的功效。
烏梅生津,甘草清熱,這便是酸梅湯清熱解暑的原理!
2
理氣健脾
酸梅湯中還有一味陳皮,其味苦、辛,性溫,歸肺、脾經,具有行氣健脾、理氣和胃、化痰止咳、降氣止嘔、舒肝利膽等功效,對於常年的中焦寒溼、食後腹脹、脾胃氣滯,陳皮能夠辛行溫通、健脾和中,調和氣機,有助於緩解氣滯溼阻、胸膈滿悶等症狀。
現代藥理研究也表明,陳皮中含有陳皮素、橙皮苷、黃酮化合物等成分,對消化系統有抗潰瘍的作用,能夠促進消化、增強食慾。
3
消食開胃
酸梅湯的配方中有山楂,那就註定了酸梅湯具有消食開胃的作用。山楂,味酸甘,性微溫,歸脾胃肝經,可以消食化積,行氣散瘀,尤善消解油膩肉食造成的飲食積滯。
酸梅湯製作方法很簡單,就算是廚房小白也能輕易成功,接下來,淺夢就為大家親身示範一下!
酸梅湯
●原料
烏梅30g、陳皮10g、幹山楂片15g、甘草5g、冰糖適量、幹桂花適量
●做法:
1、將烏梅、陳皮、幹山楂片、甘草洗淨後,浸泡半小時以上;
2、將浸泡好的材料倒入鍋中,加水,大火煮開後,轉小火煮40分鐘關火;
3、撒點幹桂花進去,加些冰糖,再悶5分鐘即可。
功效:
生津止渴,清熱解暑。
最後,再為大家解答一個小問題!
Q
為什麼藥店的烏梅有股煙燻味?能不能用呢?
答:其實,這與烏梅的加工方法有關!目前全國各地烏梅的加工方法主要有3種:燻製法、曬乾法和烘製法。燻製法的烏梅色黑、肉厚 ,油潤;曬乾法和烘乾法的烏梅色淡,乾癟,果肉薄。相比之下,燻製法的烏梅有機酸相對略高,而且國家「八五」重點科技攻關課題《烏梅類質量專題研究》表明:「傳統燻製法加工成的烏梅質量相對要優於其他方法 」。所以,大家不要覺得有煙燻味就是劣質的烏梅 ,這是種誤解啊!
酸梅湯,加上之前為大家介紹的三豆烏梅白糖湯、祛暑湯,老少皆宜,大家在夏日裡都可以常煮來喝,希望這些消暑的湯飲能為大家的身心帶來一絲清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