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浦大橋開工前遇三大困局,楊浦大橋創世界第一…林元培:我在...

2020-12-18 上觀

11月15日,位於楊浦區的上海院士風採館內,一場「院士Talk」講壇正在進行。84歲的中國工程院院士、上海市政總院資深總工程師林元培緩緩走到聚光燈下,這是他第一次如此近距離地向人們講述他主持設計黃浦江越江大橋的經過。

臺下的聽眾,無不走過林元培設計的橋梁。上海中心城區的楊浦、南浦、盧浦、徐浦4座越江大橋,以及通往洋山港的東海大橋,均出自林元培之手。

林元培講述黃浦江大橋建設的故事。


「在黃浦江造大橋是可能的!」

上世紀80年代以前,黃浦江上無一座越江大橋,浦東人到浦西,主要的交通方式是輪渡。每天104萬人次的客流量,年復一年地在浮浮沉沉的擺渡船上橫渡江水,到對岸去上班和生活。在黃浦江上造大橋,承載著一代代橋梁人的夢想。

「那時候他們問我,要是明天就造黃浦江大橋,有把握嗎?」林元培搖搖頭:「我沒有把握。」

南浦大橋建設以前,面臨著三個「困局」。林元培說,「黃浦江江面跨徑超過400米,我國當時的建設經驗只有200米。其次,我國的斜拉索橋建設水平和國外差距很大。再次,上海大部分是軟土地基,大橋建設帶來的沉降會對周邊大樓造成影響。」

為了給南浦大橋尋求「實驗樣本」,林元培把目光投向了國內的中小橋梁,把大橋的設計構思落在風險相對較小的中小橋實踐上。

1985年,林元培迎來了第一個「樣本」,上海新客站恆豐北路斜拉橋。「那是一座小小的斜拉橋,我們解決了拉索和軟土地基打深樁的的兩個難點。」1987年設計重慶嘉陵江石門大橋時,他又攻克了大跨徑難點。「石門大橋的橋墩做在嘉陵江中間的小島上,離岸邊230米,如果這個做得成,跨度翻個倍就是460米,這就超過黃浦江的跨度了。」

石門大橋建成那天,林元培激動地把「400米斜拉橋」寫進了上海黃浦江大橋的可行性報告。「在黃浦江造大橋是可能的!」

南浦大橋。


成就「世界第一跨」的勇氣

1988年,浦東開發開放前夕,越江大橋建設迫在眉睫。林元培團隊提出了兩個方案,一是以嘉陵江大橋為原型設計,二是參照當時位於加拿大的世界第一疊合梁斜拉橋安納西斯橋。「大家都選擇國外的方案,我也同意。但在實地考察時,工程師們發現那座橋的橋面上已經出現了許多結構裂縫。」

「南浦大橋的設計,絕對不能有這個瑕疵。」林元培堅決地說,而此時南浦大橋橋樁已經打下去了。那段日子,設計團隊每天都在和時間賽跑,一遍遍地討論、試驗,終於找到了解決裂縫的方法。「按照國家規定,大橋建成20年要做一次質量大檢查。南浦大橋1991年建成,到2011年檢查時,橋面一條結構性裂縫都沒有。」

南浦大橋之後,便是楊浦大橋。「楊浦大橋江面跨度600米,如果把400多米的南浦大橋的方案搬過來,就意味著有一個橋墩落在黃浦江中。」眾人心知,如果不沿用南浦大橋的方案,那麼就只剩下一條路,把大橋做成一跨。「600米,這是當時的世界紀錄!」

「要造就造最好的橋,讓兩個橋墩都立在岸上!」 1993年9月建成的楊浦大橋,主橋長1172米,猶如一道橫跨浦江的彩虹,跨度為當時世界第一,標誌著中國的斜拉橋設計建造能力一舉躍居國際橋梁界領先地位。「楊浦大橋建成後,有法國總工程師來參觀,他們要在諾曼第建一座850米的跨海大橋,請我到國際橋梁大會上報告經驗。他說,『你做成了600米,我做850米就有底氣了!』

楊浦大橋

再後來,建設徐浦大橋的時候,林元培決定交給年輕人做。「你們放心大膽做,出了問題我來負責任。」林元培說。當初參與建設的那一批年輕設計師,如今都已經成為國家級的工程大師了。

每一座黃浦江越江大橋的建設,都是一次突破。「建盧浦大橋的時候引發了很大爭議,人們認為上海已經有三座斜拉橋,應該給城市一個新景觀。」最終,林元培選擇了自己從未做過的拱橋。他說:「這個弧線最單純,最美。」


聽院士們講過去的故事

林元培的故事講完了,聽眾們仿佛隨他一起經歷了那個激動人心的年代。隨後,紅外物理學界巨擘褚君浩、海洋科學界泰鬥汪品先帶來的演講,又帶人們遊歷了人工智慧和深海探測的科學世界。而更讓聽眾們感動的,是三位院士追求科學、建設家國的精神。

褚君浩揭秘傳感器背後的奧妙。

汪品先說,第一次沉入深海的感受是「絕對的黑暗」。

事實上,上海院士風採館就是這樣一個地方。2006年建成的上海院士風採館是全國首家以集中展示兩院院士風採為主題的展館。最近,院士風採館對館內空間進行了全新改造和功能提升,重新對外開放。

升級後的院士風採館展陳面積2000平方米,設有「奮鬥與輝煌」、「夢想與追求」、「使命與榮耀」、「開拓與創新」四大展區,結合視頻講解、虛擬互動等高科技展陳方式,展示滬上200多位兩院院士的風採,拉近科學與大眾的距離。

院士牆。

當天啟動的「院士Talk 活動」是由楊浦區委組織部主辦的楊浦區「院士智匯」系列活動之一。未來,楊浦區將以上海院士風採館為平臺,邀請更多院士進園區、校區、社區、商圈和場館,通過線下劇場沉浸式演講秀的方式,讓市民近距離接觸前沿的科研成果,聆聽院士們的奮鬥故事。

相關焦點

  • 林元培|從南浦大橋到楊浦大橋 從「零」走到世界第一
    世界第一!楊浦大橋在當時世界同類型斜拉橋中雄居第一。從1988到1993,從南浦大橋到楊浦大橋,從「零」走到世界第一,黃浦江上的造橋人有哪些鮮為人知的故事?在上海市檔案局與上海老新聞工作者協會推出的《那些年,我們的故事——上海改革開放40年》中,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橋梁工程設計師、南浦大橋與楊浦大橋的總設計師林元培會為你講述那段築橋往事。
  • 在朱鎔基辦公室,南浦大橋總設計師林元培這樣回答……
    林元培:有80%的把握,但是……「有一種走在懸崖峭壁上的感覺,但我一定要走下去。」作為上海市區第一座越江大橋,南浦大橋的規劃建設吸引了世界關注,來自日本和加拿大的專家都在爭取負責設計,最終,這個重擔還是交給了已經做了多年技術儲備的林元培。
  • 總設計師揭秘:南浦大橋方案原型橋曾現裂縫 一度更改設計
    南浦大橋(資料圖片)  東方網記者解敏4月10日報導:今天上午,「林元培星」命名儀式在上海舉行。林元培院士是上海南浦大橋、楊浦大橋、盧浦大橋、東海大橋的總設計師。  楊浦大橋:技術、理論應用雙雙創新  南浦大橋尚未完工,楊浦大橋即要開始設計。楊浦大橋跨度為602米,而當時世界斜拉橋跨度紀錄僅為530米。林元培毅然決然地承擔了破世界紀錄的風險。  為提高楊浦大橋的抗風能力,須提高扭轉自振頻率,而採用空間放射形索結構。
  • 工程院院士林元培:黃浦江上的大橋,是怎麼設計出來的
    林元培說,到黃浦江上去造大橋是他的夢想,而這個夢想始於50多年前。這50多年來,林元培一直在和橋打交道。作為首批中國工程設計大師,他設計或主持設計過20餘座大跨度的橋梁,上百座中小橋梁。而這其中,上海黃浦江上的南浦、楊浦、徐浦、盧浦4座大橋,都是他的孩子。
  • 南浦、楊浦大橋總指揮:小平同志三年三上跨江大橋
    她與一位世紀老人的關注密不可分:1988年至1993年,自古擺渡的黃浦江,短短五年,彩虹飛架,神話般誕生了南浦、楊浦兩座世界級的大橋,創造了世界橋梁建設史上絕無僅有的奇蹟。原黃浦江大橋建設指揮部總指揮朱志豪回憶起與鄧小平同志三次會面,披露了建設世界第一斜拉橋鮮為人知的秘密。
  •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為何設計者「偏愛」這座大橋?從沒有到最好,上海...
    他想來想去,認為造橋至少有三大難點:一是黃浦江大橋跨徑超過400米,沒有實際經驗;二是做的大橋拉索和國際水平差得太遠;三是上海是軟土地基,造橋難度很大。  沒有經驗就要通過實踐積累,那麼怎麼實踐?「當時市政總院承擔很多的中小橋設計,我就把三個難點變成研究課題,放在中小橋裡試驗。」林元培介紹,難度最大的跨徑是在1987年設計的重慶嘉陵江石門大橋中進行了檢驗。
  • ...朱志豪,大橋,南浦,楊浦,黃浦江,主跨,總指揮,工地,上海人,上海...
    從1989年到1998年,短短10年裡,黃浦江上先後建起3座大橋。南浦大橋、楊浦大橋、徐浦大橋像三條巨龍凌空而起。朱志豪的名字,也因為這三座大橋而深深刻在人們腦海裡。  用生命擔保建好南浦大橋  1989年初,時任上海市建委施工處處長,已經56歲的朱志豪從市領導手中接過南浦大橋建設總指揮的重任。朱志豪向市領導承諾:一定建設好南浦大橋,我用生命擔保!
  • 楊浦、南浦、盧浦大橋將集體換「新裝」
    你一定聽說了上海黃浦江上三大橋——楊浦、南浦、盧浦大橋都將換上嶄新的燈光效果吧!今天來看一組美美的動態效果圖!工程意義楊浦大橋、南浦大橋、盧浦大橋作為上海著名的地標性建築,以其高度、體量、橫跨寬闊江面無遮擋,成為局部空間的視覺中心和地標
  • 鄧小平與上海南浦大橋
    南浦大橋全長8000多米,是世界第四大雙塔雙索麵斜拉橋,猶如一架橫臥的豎琴,更如一條蜿蜒的巨龍,跨過上海市的母親河黃浦江。  黃浦江浪奔浪湧,滔滔向東,鄧小平與上海有著特殊緊密的聯繫。但是,在這座曾經位居遠東第一大都市裡,沒有一棟摩天大樓,機場裡沒有公共電話,指示牌上沒有英文說明,菜市場裡買不到充足的蔬菜。浦西地區的住房擁擠程度在全國是出了名的。交通太差,市民上下班等車要花兩三個小時。人均道路面積全國倒數第一、人均居住面積倒數第一、「三廢汙染」卻是全國第一。
  • 細數從上海浦西到浦東的通行方式之三大橋篇
    (2)南浦大橋,這是上海市區內跨越黃浦江的第一座大橋,這座大橋是當時所有上海人的驕傲,而松浦大橋,建成通車,當時交通不發達,又距離市區很遠,市民都沒有記憶,絕大部分市民都不知道黃浦江上已經有了一座松浦大橋。南浦大橋始建於1988年,於1991年11月19日工程竣工,於1991年12月1日通車運營。
  • 中國第一座真正的跨海大橋,長30多公裡,氣勢不遜色於杭州灣大橋
    上海是沿海城市,黃浦江貫穿其中,上海大部分橋梁都建在黃浦江上,還有一座長江大橋通過崇明島通往南通,這些橋只能算是跨河的橋,上海只有一座跨海大橋,全長30多公裡,從海上直達浙江省嵊泗縣,這座跨海大橋使上海的港口吞吐量位居世界第二,這是一大貢獻,今天我要說的是中國第一座真正的跨海大橋,
  • 橫跨黃浦江的這條「莆田系大橋」,可比「莆田系醫院」強多了
    不過橫跨世博園和黃浦江的這條「莆田系大橋」成功的引起了我的注意,它可比「莆田系醫院」強太多了。如今莆田系醫院已經是個超級貶義詞,但我們今天要說的這個「莆田系大橋」可是個實打實的褒義詞,甚至說是國人的驕傲!它就是上海盧浦大橋,世界上首座完全採用焊接工藝連接的大型拱橋,也是世界跨度第二長的鋼結構拱橋。為什麼說它是「莆田系大橋」?
  • 外交官出馬拉貸款:浦東開發開放30周年之南浦、楊浦大橋興建往事
    其中,我對南浦、楊浦這兩座由我國自行設計、精心建造的雙塔雙索麵疊合梁斜拉大橋情有獨鍾。只要是出差上海,總會抽出時間去橋上佇立遛彎或拍照留念。再說,上海南浦、楊浦兩座跨江大橋建成,浦東大開發大發展就會帶動整個上海和周邊江浙地區經濟,同世界各國包括歐美聯繫更緊密,上海老百姓也可以從中受益,過上小康生活。修橋造路為民惠民,也是造福子孫後代的好事吶!」我注意到她邊聽邊點頭,就以「我們都是炎黃子孫。功德無量之舉,何不盡力而為之?
  • 上海市區第一座跨黃浦江的大橋,彎道盤旋,司機和攝影師喜憂參半
    儘管1976年上海的第一座跨江大橋建成,但卻是在松江的松浦大橋。行人非機動車要過江,大多乘坐顛簸的擺渡船;要開車過江,當初市區只有一條打浦路隧道。因此,當1991年市區有了第一座跨江大橋——南浦大橋的時候,那絕對是全市歡騰的一件大事。
  • 一橋飛架南北 工行貸款支持楊浦大橋建設
    舉世矚目的南浦和楊浦兩座大橋跨越浦江,將遠東20世紀90年代最富活力、最具潛力的兩塊土地連接在一起。 「到上海要擺渡,到農村跨一步」,一句老話概括了80年代浦東尚未開發時的景象。至1990年底,黃浦江僅有越江隧道兩條,人、車在輪渡上擁塞。 1991年,由鄧小平同志題寫橋名的南浦大橋迎來了一批批的行人。
  • 上海2020-23 遠眺南浦大橋
     遠眺南浦大橋一景  2020.10攝       南浦大橋,原名南碼頭黃浦江大橋,位於董家渡,是上海市第二座、同時也是中心城區第一座跨越的大橋。
  • 番禺南浦大橋也要擴建?!
    沙溪大橋要擴建了……)一時間,在留言區及後臺小e不斷收到有人諮詢南浦大橋擴建的事宜。其實,關於「南浦大橋要擴建」一說,並非什麼新鮮事,先前早已有之。作為南浦島與外界連接的最主要通道,南浦大橋曾被寄予「殷切期望」,南浦島也被坊間稱作下一個宜居的「二沙島」。
  • 延安路隧道大修 工作日早高峰南浦大橋最忙
    昨日,記者從市路政局了解到的相關數據顯示,本周周一至周五5個工作日中,早高峰(6點-9點,下同)期間除個別隧道、大橋出現過一定擁堵外,總體上通行平穩。根據對人民路隧道、復興東路隧道、新建路隧道、大連路隧道、楊浦大橋和南浦大橋等6條分流橋隧的流量統計,5個工作日早高峰車流量(與上一周5個工作日相比,下同)增加最多的為人民路隧道,大連路隧道和楊浦大橋則有不同程度降低。
  • 1992年2月7日,鄧小平在南浦大橋留影
    1990年,鄧小平鄭重地對中央幾位主要負責同志說:我已經退下來了,但還有幾件事,我還要說一下,那就是上海的浦東開發,你們要多關心。在鄧小平的倡議和推動下,浦東開發開放於同年4月18日拉開大幕。1988年,南浦大橋開建,這是橫跨浦東浦西的第一條通道。南浦大橋規模之雄偉,工藝之嚴格,技術之複雜,施工難度之高,建設周期之短,是我國橋梁史上少有的,在世界橋梁建設史上也不多見。它是我國建橋史上第一次採用疊合梁結構,鋼梁、鋼板與螺栓之厚重巨大都創了歷史紀錄。   1991年底,南浦大橋通車,上海人期盼近一個世紀的「一橋飛架浦江」的夢想終於實現。
  • 浦江彩虹:12座大橋跨兩岸 15條隧道貫東西
    而且一造就是兩座:先南浦,後楊浦。 上海市政工程設計研究院資深總工程師林元培院士,在當時接受南浦大橋設計任務。林元培在南浦大橋設計和施工中,根據實際情況提出了一系列獨創性見解,並採取有效的措施(如在岸上設置輔助墩以減少塔根彎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