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位於楊浦區的上海院士風採館內,一場「院士Talk」講壇正在進行。84歲的中國工程院院士、上海市政總院資深總工程師林元培緩緩走到聚光燈下,這是他第一次如此近距離地向人們講述他主持設計黃浦江越江大橋的經過。
臺下的聽眾,無不走過林元培設計的橋梁。上海中心城區的楊浦、南浦、盧浦、徐浦4座越江大橋,以及通往洋山港的東海大橋,均出自林元培之手。
林元培講述黃浦江大橋建設的故事。
「在黃浦江造大橋是可能的!」
上世紀80年代以前,黃浦江上無一座越江大橋,浦東人到浦西,主要的交通方式是輪渡。每天104萬人次的客流量,年復一年地在浮浮沉沉的擺渡船上橫渡江水,到對岸去上班和生活。在黃浦江上造大橋,承載著一代代橋梁人的夢想。
「那時候他們問我,要是明天就造黃浦江大橋,有把握嗎?」林元培搖搖頭:「我沒有把握。」
南浦大橋建設以前,面臨著三個「困局」。林元培說,「黃浦江江面跨徑超過400米,我國當時的建設經驗只有200米。其次,我國的斜拉索橋建設水平和國外差距很大。再次,上海大部分是軟土地基,大橋建設帶來的沉降會對周邊大樓造成影響。」
為了給南浦大橋尋求「實驗樣本」,林元培把目光投向了國內的中小橋梁,把大橋的設計構思落在風險相對較小的中小橋實踐上。
1985年,林元培迎來了第一個「樣本」,上海新客站恆豐北路斜拉橋。「那是一座小小的斜拉橋,我們解決了拉索和軟土地基打深樁的的兩個難點。」1987年設計重慶嘉陵江石門大橋時,他又攻克了大跨徑難點。「石門大橋的橋墩做在嘉陵江中間的小島上,離岸邊230米,如果這個做得成,跨度翻個倍就是460米,這就超過黃浦江的跨度了。」
石門大橋建成那天,林元培激動地把「400米斜拉橋」寫進了上海黃浦江大橋的可行性報告。「在黃浦江造大橋是可能的!」
南浦大橋。
成就「世界第一跨」的勇氣
1988年,浦東開發開放前夕,越江大橋建設迫在眉睫。林元培團隊提出了兩個方案,一是以嘉陵江大橋為原型設計,二是參照當時位於加拿大的世界第一疊合梁斜拉橋安納西斯橋。「大家都選擇國外的方案,我也同意。但在實地考察時,工程師們發現那座橋的橋面上已經出現了許多結構裂縫。」
「南浦大橋的設計,絕對不能有這個瑕疵。」林元培堅決地說,而此時南浦大橋橋樁已經打下去了。那段日子,設計團隊每天都在和時間賽跑,一遍遍地討論、試驗,終於找到了解決裂縫的方法。「按照國家規定,大橋建成20年要做一次質量大檢查。南浦大橋1991年建成,到2011年檢查時,橋面一條結構性裂縫都沒有。」
南浦大橋之後,便是楊浦大橋。「楊浦大橋江面跨度600米,如果把400多米的南浦大橋的方案搬過來,就意味著有一個橋墩落在黃浦江中。」眾人心知,如果不沿用南浦大橋的方案,那麼就只剩下一條路,把大橋做成一跨。「600米,這是當時的世界紀錄!」
「要造就造最好的橋,讓兩個橋墩都立在岸上!」 1993年9月建成的楊浦大橋,主橋長1172米,猶如一道橫跨浦江的彩虹,跨度為當時世界第一,標誌著中國的斜拉橋設計建造能力一舉躍居國際橋梁界領先地位。「楊浦大橋建成後,有法國總工程師來參觀,他們要在諾曼第建一座850米的跨海大橋,請我到國際橋梁大會上報告經驗。他說,『你做成了600米,我做850米就有底氣了!』
楊浦大橋
再後來,建設徐浦大橋的時候,林元培決定交給年輕人做。「你們放心大膽做,出了問題我來負責任。」林元培說。當初參與建設的那一批年輕設計師,如今都已經成為國家級的工程大師了。
每一座黃浦江越江大橋的建設,都是一次突破。「建盧浦大橋的時候引發了很大爭議,人們認為上海已經有三座斜拉橋,應該給城市一個新景觀。」最終,林元培選擇了自己從未做過的拱橋。他說:「這個弧線最單純,最美。」
聽院士們講過去的故事
林元培的故事講完了,聽眾們仿佛隨他一起經歷了那個激動人心的年代。隨後,紅外物理學界巨擘褚君浩、海洋科學界泰鬥汪品先帶來的演講,又帶人們遊歷了人工智慧和深海探測的科學世界。而更讓聽眾們感動的,是三位院士追求科學、建設家國的精神。
褚君浩揭秘傳感器背後的奧妙。
汪品先說,第一次沉入深海的感受是「絕對的黑暗」。
事實上,上海院士風採館就是這樣一個地方。2006年建成的上海院士風採館是全國首家以集中展示兩院院士風採為主題的展館。最近,院士風採館對館內空間進行了全新改造和功能提升,重新對外開放。
升級後的院士風採館展陳面積2000平方米,設有「奮鬥與輝煌」、「夢想與追求」、「使命與榮耀」、「開拓與創新」四大展區,結合視頻講解、虛擬互動等高科技展陳方式,展示滬上200多位兩院院士的風採,拉近科學與大眾的距離。
院士牆。
當天啟動的「院士Talk 活動」是由楊浦區委組織部主辦的楊浦區「院士智匯」系列活動之一。未來,楊浦區將以上海院士風採館為平臺,邀請更多院士進園區、校區、社區、商圈和場館,通過線下劇場沉浸式演講秀的方式,讓市民近距離接觸前沿的科研成果,聆聽院士們的奮鬥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