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生活在山區,那裡沒有城市的喧囂,沒有燈紅酒綠的夜生活。甚至在夜闌人靜時,出門都要靠手電筒照明,否則可能漆黑一片,伸手不見五指,因為並非每條街道都有路燈。
但也有些時候例外,那就是天晴月明時。借著月光,完全不必擔心看不清夜路的問題。
月光如水、如詩也如畫,它仿佛是從天空中傾灑下來的,鋪滿整個大地。陽光幾乎等同於白晝,容易被忽視;月光則不同,它是可以被察覺、被感受到的。因為月光不完全屬於黑夜,它只在某些特定的時刻降臨。
但是,相對於月光,我更喜歡在晴朗的、沒有月亮的夜晚,看漫天的繁星,看浩瀚的銀河。從小便對茫茫宇宙有天生的嚮往,正是這種嚮往,讓我在仰望星空時,將思緒拋向無窮的天際、茫茫的未知……
1986年2月,哈雷彗星最近一次回歸,地球上裸眼即可看見。那時我還很小,絲毫沒有印象,想不起自己是否見過,但卻很清楚地記得小夥伴們談論從老人口中聽來的,那些關於掃帚星出現會帶來天災、晦氣之類的迷信。
真正令我著迷、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1996年出現在地球上空的「百武彗星」。它於當年1月30日被日本業餘天文愛好者百武裕司發現。3月份開始,肉眼便清晰可見。此後的三個月左右,它每晚都在,我也常於深夜時將目光投向它駐足的那片天空。雖然不如科普畫報中的圖片那般誇張,但那「彗尾」卻也異常明顯、蔚為壯觀。
除去彗星,星空最吸引人的當屬流星雨了。然而,印象中的幾次觀測卻都令我失望。不記得具體時間,反正是很早以前的事;也不記得是獅子座還是雙子座流星雨,總之親歷後才發覺之前對「流星雨」這個概念有誤解。原以為流星會真的如下雨那般的密集,其實不過是在一個方向的天空,即臨近某個星座的「輻射點」,較集中地出現一些流星而已。有時一分鐘幾顆、十幾顆,也有可能幾分鐘一顆、兩顆。總之會比往常多一點,但沒想像和傳說中那麼震撼。
因為即便在平日,較晴朗的夜晚,只有你留心觀察,一般用不了多會兒功夫,天空中不同的方向,總會有流星划過。
不僅如此,有時還能看見人造衛星。它們和一般的流星很像,但移動的速度相對較慢。最初我不懂區分,後來見過多次,因為好奇便問了大人,才知道那是低軌衛星。不過一般衛星亮度都較低,據說有時能看見國際空間站過境,亮度則可超過零等星。
然而,我未曾想到的是,許多年以後,來到都市求學、工作,那種兒時稀鬆平常、伴著星星入眠的日子,便一去不復返了。城市的夜燈火通明,而空氣卻並不通透。有時候,偌大的天空裡,只能看見孤零零的幾顆星,伴著一個月亮。
每每夜晚下班回家,不經意間仰望天空,便甚是想念從前,那片繁星密布,能將我的心思引向茫茫未知的夜空。
我不禁在想,城市裡出生、長大的孩子們多麼可憐!他們可能從未見過美麗的繁星,不了解夜空真正的樣子;他們不會夢見銀河,更不曾感受過月光的明澈、純潔,以及當它瀉滿大地時那斑駁的樹影、朦朧的夜色是多麼令人神往。
所以我有一個夢,那就是把夜空還給孩子。
世界自然基金會,提倡在每年三月最後一個星期六的當地時間晚上20:30,家庭及商界用戶關上不必要的電燈及耗電產品一小時。這個活動叫做「地球一小時」,其目的是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活動至今已在世界範圍內開展了十多年,但我認為它的象徵意義遠大於實際意義,目的也旨在喚起人們的環保意識。
因此我更希望能將此類活動常態化,讓其具備現實意義。而為了不影響正常生活,時間可以再晚些,避開戶外活動高峰。並且只需要關閉城市照明,而其它用電設備不受影響。
當然,城市問題不僅有光汙染,還需要考慮空氣品質等綜合因素。所以,為「還原夜空」而採取的行動,不應該有固定時間,且需要氣象部門配合,選擇天氣晴朗,空氣品質優良,汙染指數較低的時間段進行。
倘若這個夢想能夠實現,那孩子們的童年,將會少掉許多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