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元寺原名淨觀寺,位於河北省石家莊市正定縣常勝街西側,始建於東魏興和二年(公元540年),隋開皇十年(公元591年)改名解慧寺。
作者:邱承彬
開元寺原名淨觀寺,位於河北省石家莊市正定縣常勝街西側,始建於東魏興和二年(公元540年),隋開皇十年(公元591年)改名解慧寺。唐開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奉詔改今名。至清後期,因年久失修,寺院廢毀,殿堂塌落,僅存鐘樓和須彌塔是顯著的唐代風格。
石家莊火車站東廣場148路公交車開往正定縣公交樞紐,票價2元,交通十分便利。
須彌塔又稱雁塔,坐落於鐘樓西側。塔身建在高約1.5米的正方形磚砌臺基上,塔平面為正方形,密簷九級,舉高39.5米,塔身第一層較高,下部砌石陡板一周,各面兩端均浮雕一尊雄勁有力的力士像。石腰線以上全部由青磚砌築。正面闢石券門,門框刻以花瓶、花卉圖案,門循浮雕二龍戲珠。門楣上端鑲嵌長方形石匾,上面鐫刻「須彌峭立」四個楷書大宇。每層磚砌迭澀簷,四角懸掛風鋒。塔身寬度自第二層開始收縮,外觀清秀挺拔,簡樸大方,頗似西安唐代小雁塔,是疊澀出簷塔的典型作品。塔內第二層上部原作木鬥八藻井,惜已毀壞。今塔內呈空筒式,內壁垂直,上下貫通。第二層以上的八層,雖然各設一方形小窗,但無臺階攀登。
正定開元寺須彌塔與廣惠寺華塔、臨濟寺澄靈塔、天寧寺凌霄塔並稱正定四古塔。
佛塔,亦稱寶塔,原是印度梵文「窣堵波」的音譯,還叫浮屠、塔婆、佛圖、浮圖、佛陀等,藏語稱「曲登」,佛塔最早的用途是用來供奉和安置舍利、經卷和各種法物的。許多佛塔會刻有建塔碑記﹑聖像﹑佛經等。
佛塔的造型起源於印度。根據佛教文獻記載,佛陀釋迦牟尼涅槃後火化形成舍利,被當地八個國王收取,分別建塔加以供奉。另外,還在釋迦牟尼一生中有紀念意義的八個地點,如誕生處的蘭毗尼花園、成道處的尼連禪河、首次說法處的鹿野苑、安居處的祗陀園,從忉利天下處的桑迦屍國曲女城,化度分別僧處的王舍城、將入涅盤處的毗耶離城,涅盤處的拘屍那城,建造了八大靈塔,依次稱作聚蓮塔、菩提塔、吉祥塔、神變塔、天降塔、和平塔、勝利塔、涅槃塔,這些塔都是有紀念意義的。在青海塔爾寺建有善逝八寶塔,西藏布達拉宮建有如來八塔也都是為紀念釋迦佛八大事跡而建造的。佛塔是成佛的重要要標誌之一。
古印度在孔雀王朝時期,阿育王把佛教被列為國教,塔的建立達到了空前的高潮,在孔雀王朝所統領的小邦國內分建了八萬四千座佛塔,這時期始造覆缽式的塔。塔分兩種,有舍利者稱塔,無舍利者稱支提,現存時間最早的塔始建於阿育王時期。支提是印度佛教建築的一種形式。支提是梵文音譯,意為在聖者逝世或火葬之地建造的廟宇或祭壇,一般指禮拜場所。作為印度佛教建築的支提,指的是安置紀念性窣堵波的塔廟、祠堂、佛殿。其形制平面為 U字形,前殿為長方形,兩側各立一排縱慣的列柱,以隔出中殿和側廊,後殿為半圓形,殿中央置一小型窣堵波,殿頂為仿木結構的圓筒形肋拱,正面有拱窗。支提的建築形式,隨佛教的傳播而傳入中國,並與中國本土的石窟寺相融合而中國化了,如敦煌的支提窟不同於印度。
佛塔漢代時傳入中國,與中國本土的建築相結合形成了中國的塔形,中國樓閣式塔的塔剎就是窣堵坡造型的。最初,塔是用來埋葬佛祖釋迦牟尼火化後留下的舍利的一種佛教建築,因此,塔是方墳、圓冢、墳冢的意思,是用來埋葬逝者的遺體或骨灰的。直到隋唐時,翻譯家才創造出了「塔」字,作為統一的譯名,沿用至今。塔就代表著佛,因此有佛塔之稱。
河北石家莊正定開元寺山門
河北石家莊正定開元寺須彌塔
河北石家莊正定開元寺須彌塔
河北石家莊正定開元寺盡顯唐代建築風格,佛塔鐘樓古樸典雅,三門樓石柱古老,上面刻有佛經、佛像、及供養人,石雕贔屓體積之大無可比擬,佛教文化濃鬱,是佛教聖地,也是旅遊勝地。
作者:邱承彬(字:木兮,號:六不居士,天珠學者、佛學者、傳統文化學者,天珠學創始人,旅遊專欄作家,旅遊文化學者,肚皮舞理論家,詩人。《解密天珠》的作者,《中國頌》、《黃河頌》、《雪山聖湖頌》、《高山流水頌》、《泰山頌》、《歷山頌》為邱承彬著名的頌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