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秦驥 陳宏江
7月的秦嶺北麓塬區,樹木鬱鬱蔥蔥,萬千秀美都隱藏在這七溝八梁九面坡裡。
7月14日下午,記者來到周至縣竹峪鎮張龍村。雨後的空氣中透著一絲甜味。拐過村口的一條岔路,刻有「鄉村振興,五美先行」的景觀石矗立眼前。站在一旁的觀景平臺處,腳下雲霧繚繞,遠處秦嶺的輪廓若隱若現。
定好發展總「調子」
「晴天時站在這裡,整條溝的風景都能看到。一年四季有花看,冬春的梅花,春天的玉蘭、桃花,夏天的紫薇花,秋天的紅楓、桂花……美得很。快來,屋裡請!」看到有人來,村民雷保友親切地招呼著。觀景平臺後面就是他的家。
得知他家的農家樂做得很有特色,記者跟他攀談起來。
「當初咋想著開農家樂?」
「這多虧了咱聯村黨委規劃的旅遊項目,讓咱也吃上了『生態飯』,如今是『旱澇保收』、日子紅火。」雷保友指著觀景平臺笑著說。
雷保友所說的聯村黨委是全省首個村級聯合黨委——丹陽聯村黨委。2017年9月27日,丹陽聯村黨委在周至縣竹峪鎮正式成立,下聯張龍村、丹陽村、鴨溝村、民主村、中軍嶺村、北西溝村、農林村7個省級貧困村。
「以前是東一榔頭、西一棒槌,形不成發展氣候,現在抱團發展才是硬道理。」丹陽聯村黨委書記王乃祝信心滿滿地說,「秦嶺是中華民族的祖脈。我們身處北麓塬區,要把生態保護放在首位。把秦嶺保護好、讓村子美起來、讓村民富起來是我們一開始就定好的『調子』。」
讓沉睡的資源「活」起來
「調子」定好了,步子也要走得實。花卉苗木專家出身的王乃祝有個明確的規劃——發展精品苗木產業,以苗木產業助推旅遊發展,以旅遊開發帶動苗木產業; 打造田園文化綜合體,實現全域旅遊。「總的來說,就是打造一年四季有花、有果的『花果山』,讓村民吃上『生態飯』。」王乃祝信心十足。
說幹就幹,丹陽聯村黨委率先在張龍村、丹陽村、鴨溝村等村成立苗木專業合作社,聯合組建公司發展苗木產業,採用「聯村黨委+公司+合作社+貧困戶+農戶」模式,鼓勵農民以土地入股加入合作社,讓沉睡的資源「活」起來。
讓「小產業」變成「大基地」,土地流轉是關鍵,但流轉過程並不順利。遇事多商量,聯村黨委決定召開「板凳會」,大家一起來想辦法。
「土地流轉之後,我們的收入從哪來?」「苗木種植見效慢,啥時候才能吃上『分紅』?」「種這麼大面積的苗木,吸引不來遊客咋辦?」……村民各有顧慮。
「流轉了之後有土地流轉費、合作社分紅、在合作社務工3份收入。大家算一算帳,以前漫山遍野種的是杏子,賣不出去只能爛在地裡,一年到頭也沒多少收入。」「咱們身在大秦嶺,發展苗木產業帶動旅遊業是條好路子,『生態飯』才是長久飯。」……針對村民的疑惑,村幹部一一解答。
在專家的指導下,技術工人利用原有的杏樹、紅葉李樹嫁接紅梅。截至目前,合作社已發展精品苗木3210畝,共栽植紅梅、櫻花、桂花、紅楓、紅葉石楠、玉蘭等樹木31萬株。
「利用閒散地和低效地,變『種什麼賣什麼』為『賣什麼種什麼』,解決了苗木銷售問題。銷售有了保障,我們也就沒顧慮了,現在村民們發展致富的勁頭足著呢。」王乃祝說。
苗木專業合作社為村民們帶來的3份收入解決了區域性整體貧困問題。2018年,丹陽聯村黨委下聯的7個貧困村按照村脫貧退出標準全部退出。
「一年四季有花看還不夠,還得保證有果摘。村上現在已經種植了草莓、核桃、獼猴桃等水果,開發了相應的採摘體驗活動。」鴨溝村村民張隨斌說,「現在村上的水果種植力度也加大了,爭取做到冬春有草莓,夏天有櫻桃、油桃、杏,秋天有獼猴桃、核桃……真正實現四季『花果山』。」
端穩「生態飯」的「金飯碗」
打造田園綜合體,實現全域旅遊,整合資源是關鍵。聯村黨委通過發掘整合區域內文化和自然資源,準備將紅梅嶺、玉蘭苑、櫻花谷、紅楓岸、桂花坡等連片景觀打造成龍陽溝十裡花海旅遊觀光區,使之成為集田園觀光、苗木產業、採摘體驗及道文化體驗為一體的田園綜合體。
「咱這位置好,觀景方便。聯村黨委幫我們改造了房舍,鼓勵我們開辦農家樂。2018年10月,農家樂正式開辦,旅遊旺季的時候一天能招待50多人,一個月下來能收入5000多元。」雷保友說,「現在這碗『生態飯』算是端穩了。」
「在上級單位和幫扶幹部的幫助下,我家的房子『舊貌換新顏』,被改造成具有咱們農家特色的民宿,旺季的時候能吸引不少人,以往20多天的收入就有4000多元。」鴨溝村「脫貧明星」宋巧萍說。
如今,更多像雷保友、宋巧萍一樣的村民,通過開農家樂、建民宿、開商店等找到了脫貧致富的好路子,吃上了「生態飯」。
「聯村黨委這幾年把村民的心攏起來了,大家的生活變好了,發展的信心也就更足了。」丹陽村村民魯土秀說。
過兩天,雷保友打算把燒烤攤擺起來,儘快開張:「四季『花果山』就是我們端穩『生態飯』的『金飯碗』,咱要抓住機會好好幹嘞!」
編輯:張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