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陽明山清明祭掃即景:不變的是親情傳統

2020-12-12 中國軍網

不變的是親情傳統

——臺北陽明山清明祭掃即景

新華社臺北4月4日電(記者王昀加 何自力)雖未「雨紛紛」,卻也天陰沉,4日是清明節,記者前往臺北陽明山第一公墓,看到環保理念的推廣普及,雖然已為當地的墓葬及掃墓行為帶來變化,但撫今追昔、慎終追遠的意涵與情懷卻始終傳承。

清早的陽明山,上山的車輛比平日增加許多。交通部門在通往公墓的必經之路上設置交通管制,外來車輛一律不得繼續上山,附近停車場因此排起了等待車位的長龍,公交公司則開設了專門的接駁車,將祭掃人員免費接送至公墓。

公墓位於陽明山深處,這裡遠離塵囂、環境清幽,蟲鳴鳥叫,綠樹成蔭。清明當天,前來祭掃的民眾數量眾多,他們手捧鮮花,提著大包小包的祭品上山。儘管接駁車一輛緊接一輛,但每輛車仍然坐得滿滿當當。

墓區中很多墓地都有近期打掃過的痕跡,墓前擺放鮮花,有的墳上還有石頭壓著彩色的墓紙,以示後代有來祭拜,並為先人的「住所」進行「修繕」。也有民眾正在焚香禱告,雙眼緊閉、表情肅穆,口中念念有詞。

大部分墓碑上標示有逝者的祖籍地,包括福建、浙江、湖南、山東等。

「保留祖籍地非常重要,這是提醒後人不能忘記自己出身何在,不能數典忘祖。」64歲的臺北市民丁先生當天帶著家人,前來祭掃已過世30多年、祖籍河南的先父。他告訴記者,每年清明一家人肯定要來墓園掃墓,並在家中祭拜地基主(樓房的地基神)及先祖。

丁先生一家當天準備了水果、素餅、八寶粥等祭品。由於他們家信佛吃素,因此祭品中並無葷食。丁先生告訴記者,按照當地風俗,祭掃時應先祭拜設立於墓地一隅的「后土」,也就是土地公,以感謝他對逝者的照料以及對生者的保佑,之後才祭拜先人,並焚燒紙錢,以供先人使用。

祭拜完畢,丁先生和家人將祭品打包帶下山。「祭品放在這裡不僅會壞掉,也是浪費資源,我們將祭品帶回家吃完,相信先人會藉此保佑我們平安健康。」

57歲的李先生及其家人也來祭拜先人。他們的祭掃流程和丁先生一家基本相同,只是沒有焚燒紙錢,墓地裡也並未設立燒紙錢用的石爐。「我們覺得燒紙錢的做法不環保,所以自父親下葬後就一直沒這麼做。」李先生說。

隨著人口增長及老齡化不斷加劇,需佔用大片土地的傳統土葬方式越來越不適應臺灣的社會現狀。臺北市殯葬管理處的資料顯示,臺北現存的42處公墓中,已有41處因滿葬或基於維護市容及水土保持的考量,先後宣告禁葬。逝者經火化,之後將骨灰放置於靈骨塔、靈骨樓內保存,成為目前較為普遍的殯葬方式。

陽明山第一公墓內的靈骨塔是臺北市規模較大的靈骨存放設施,可盛放3萬多個骨灰盒。清明當天,這裡聚集了大批祭拜先人的民眾,管理部門在靈骨塔外的小廣場上設立香爐及數十張祭拜桌,並張貼醒目的祭拜流程,教導民眾先在塔外完成祭拜程序,之後才入塔探視先人。為保護環境,現場不允許焚燒紙錢,所有紙錢需送至代焚處,交由工作人員處理。

據臺北市殯葬管理處墓政管理課課長邱金榮介紹,目前靈骨塔內的儲骨櫃已全部裝滿,殯葬部門在靈骨塔旁新建的「臻愛樓」於2012年落成,新樓可安放5萬個骨灰盒,目前也已使用了約三分之一的空間。

為進一步推動「節葬」和「簡葬」的殯葬理念,臺北市殯葬部門從2003年開始推行環保葬,主要形式包括海葬、樹葬和花葬,逐漸獲得民眾認同。邱金榮說,截至今年3月底,採用環保葬的臺北市民已超萬人,在臺灣各縣市居首位。

進入陽明山第一公墓後沒多久,一片奼紫嫣紅的花海映入眼帘,這裡就是臺北的花葬區「臻愛園」。60歲的胡女士的哥哥就長眠於這片花海之中,她告訴記者,選擇花葬的好處很多:一方面,逝者可回歸自然、入土為安,「塵歸塵、土歸土」,且花園環境優美,逝者也會感到開心;一方面,臺灣人口眾多、土地資源稀缺,花葬的形式美觀環保,對大自然有利。

邱金榮說,採用花葬的逝者經火化、研磨後,骨灰裝入環保紙袋埋入花田中,不立墓碑、不記逝者姓名,約半年後即可回歸自然,而花田可循環利用,有效減少墓葬面積。同時,為配合環保葬,殯葬部門也提出低碳環保的祭掃理念,譬如減少紙錢焚燒,每人只敬一炷香等。

隨著歲月流逝,墓葬方式悄然改變,環保觀念逐漸深入人心,然而無論是在墓區、靈骨塔還是花海,依舊可見攜老扶幼、拖兒帶女的祭掃人群。不少受訪民眾表示,墓葬及掃墓的形式可以因時而變,然而清明緬懷先人、慎終追遠的情懷思緒不會改變。

李先生說,現代人平日工作繁忙、即使是親人也很難湊到一起,但清明前後一定要聚在一起為先人掃墓,清明也成為維繫親情的重要紐帶。丁先生告訴記者,清明專程帶小朋友來祭掃,就是希望通過言傳身教,讓年青一代繼承中華文化傳統,切莫忘記自己的祖宗先輩。

相關焦點

  • 慎終追遠寄相思|臺北陽明山清明掃墓即景
    特寫:慎終追遠寄相思——臺北陽明山清明掃墓即景5日清明節,臺北雖然沒有雨紛紛,但天氣陰沉,雲黑如墨。清早的陽明山,上山車輛明顯增多。交通部門在通往公墓的路口實行交通管制,禁止外來車輛上山,並開設掃墓公車,將祭掃民眾免費接送至公墓。陽明山第一公墓位於山林深處,環境清幽,綠樹成蔭。當天上午,前來祭掃的民眾數量眾多,他們手捧鮮花,提著大包小包的祭品上山。掃墓公車的第一站是「靈骨塔」,這是臺北市規模較大的靈骨存放設施,存放著3萬多個骨灰盒。
  • 特寫:慎終追遠寄相思——臺北陽明山清明掃墓即景
    近處為臺灣陽明山第一公墓,遠處為臺北市區。新華社記者張國俊 攝新華社臺北4月5日電(記者李建華 劉剛)5日清明節,臺北雖然沒有雨紛紛,但天氣陰沉,雲黑如墨。清早的陽明山,上山車輛明顯增多。交通部門在通往公墓的路口實行交通管制,禁止外來車輛上山,並開設掃墓公車,將祭掃民眾免費接送至公墓。陽明山第一公墓位於山林深處,環境清幽,綠樹成蔭。當天上午,前來祭掃的民眾數量眾多,他們手捧鮮花,提著大包小包的祭品上山。掃墓公車的第一站是「靈骨塔」,這是臺北市規模較大的靈骨存放設施,存放著3萬多個骨灰盒。
  • 九江大望山墓園禁現場祭掃 「雲祭掃、代客祭掃、公益鮮花祭掃...
    清明節源自上古時代的祖先信仰與春祭禮俗,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傳統節日。掃墓祭祖與踏青郊遊是清明節的兩大禮俗主題,這兩大傳統禮俗主題在中國自古傳承,至今不輟。清明節是傳統的重大春祭節日,掃墓祭祀、緬懷祖先,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優良傳統,不僅有利於弘揚孝道親情、喚醒家族共同記憶,還可促進家族成員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認同感。
  • 上元、端午、中元、祈圓……除了清明冬至,還有這些傳統節日適宜祭掃
    今天上午10點,隨著一場濃濃傳統風祭禮,拉開了2020年「六大民俗節日錯時祭掃聯動周」端午節公祭的序幕。那六大民俗節日分別是哪些呢?除了清明與冬至,還有上元節、端午節、中元節、祈圓節。自秦漢以來,墓祭活動祭祀時間也漸趨相對集中。
  • 湖南衡陽推行文明祭掃網上祭奠 讓綠色清明節更"清明"
    又是一年春草綠,梨花風起清明時。在清明節到來之際,為築牢疫情防線、傳播文明新風,營造安全、簡約、綠色的祭掃氛圍,湖南省衡陽市多部門發出倡議書,引導市民文明祭祀,綠色環保的「花祭」「網祭」已逐漸替代焚燒紙錢等傳統祭祀方式,簡約祭掃重寄情,綠色祭掃更清明。
  • 上海市順利完成2019年清明祭掃安全保障工作
    市領導對本市清明祭掃工作做出重要指示,要求各級各部門對清明祭掃大流量要有足夠估計,各項舉措要細化方案,特別是預案的演練,確保出現緊急情況時應對得當、到位,確保清明祭掃服務保障工作安全有序。祭掃高峰期間,每天對清明安全保障工作進行檢查指導。市清明節工作指揮部認真做好全市祭掃組織協調工作,市指揮部辦公室與9個區指揮部建立視頻監測和通話指揮系統。
  • 中華傳統文化 二十四節氣之五 清明 祭掃踏青
    (中華傳統文化 005期)為清明,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五個節氣 ,太陽到達黃經15度時是在仲春和暮春之交。清明,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自然節氣,也是慎終追遠的傳統節日。清明節是以「清明」節氣為準,即「清明」節氣落在哪一天,即以該日為清明節。由於節氣在公曆上的日期隨著陽曆年的長度(4年1閏)而有所變動,因此清明有可能會是在4月的4、5日或6日,今年的「清明」節氣是在4日15時38分。
  • 河南推行清明網絡祭掃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潘志賢)記者3月30日下午從河南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專題第43場新聞發布會上獲悉,為把疫情防控工作與人民群眾清明祭掃的需求統一起來,河南省各級民政部門將大力推行綠色文明安全祭掃,倡導清明祭掃與傳承逝者精神文化相結合,創新推出網絡祭掃、代祭掃、家庭追思等方式
  • 清遠多舉措倡導清明文明祭掃新風尚
    2017年清明節來臨之際,在這緬懷先賢、祭奠逝者、慎終追遠的時節,為弘揚中華民族優良傳統,清遠市文明辦多舉措發動全市開展「我們的節日·清明」主題活動,倡導清明文明祭掃新風尚。  一是發出文明祭掃倡議。
  • 清明雲端寄哀思 華商「網絡祭掃」平臺上線
    燕子來時新社,梨花落後清明。又是一年清明時,祭掃先人寄哀思。清明時節自古就有遊春訪勝、踏青戴柳、祭祀祖先的習俗。  值此時節,為緬懷逝去的親人,在疫情防控期間更好的傳承清明節這一中華傳統節日及文化,避免因為人員聚集引發病毒傳播和交叉感染,保護廣大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倡導大家選擇綠色、文明的清明祭祀、祭奠方式。
  • 清明預約祭掃首日 餘杭7000人現場祭掃!
    餘杭晨報原創 記者 童江平未經授權禁止轉載今天是清明預約祭掃首日,
  • 綠色祭掃,讓這個清明節更「清明」
    春深處,柳梢青,清明至。與往年相比,今年清明期間,祭掃方式更趨多元,鮮花祭祀、集體代祭、網絡祭祀等綠色祭祀新風興起。為文明有序開展清明節祭掃,柯橋區積極推行雲端祭奠、免費代客祭掃等服務,為這個特殊的春天增添了一道文明新風景。
  • 清明祭掃先烈 溫「故」方能知新
    清明節是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除了祭奠先人還有緬懷先烈。祭祖往往是一個家庭或者一個家族的行動,而到烈士陵園則提升到了國家的高度,是各地黨委、政府的例行之舉。但是,在很多人的眼裡,這又是一場「秀」,從策劃到實施,按照規定動作走一遍就算完成了清明祭掃先烈的活動,這樣的形式化祭奠,除了多出幾個花籃,什麼也沒有留下。
  • 太倉清明預約祭掃指南
    太倉清明預約祭掃指南 2020-03-25 16:4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清明祭掃高峰期結束,上海各公墓將繼續通過預約開放現場祭掃
    【來源:澎湃新聞】歷時16天的清明祭掃高峰期於4月12日結束,上海市民預約祭掃情況總體平穩有序,另有117.39萬次網絡祭掃。澎湃新聞記者當天從上海市民政局獲悉,清明祭掃高峰期結束後,本市各公墓、骨灰堂將繼續通過預約,向市民有序開放現場落葬和祭掃,無煙祭掃制度也將繼續實行。
  • 揭陽人,清明祭掃如何防控?最新官方指引來了!
    3月18日,廣東省人民政府新聞辦舉辦第44場新聞發布會,通報我省新冠肺炎疫情和防控工作進展情況,重點介紹我省清明祭掃和口岸管理方面的疫情防控工作安排。骨灰寄存場所暫停現場祭掃今年清明恰逢疫情期間,人員流動和聚集增加帶來的疫情傳播風險將明顯加大,面臨著疫情防控和安全管理的雙重壓力。
  • 中國萬桐園全面升級「雲祭掃」服務百姓
    圖為中國萬桐園代客祭掃活動現場。河北新聞網訊(通訊員竇廣益、周禹佳)清明節臨近,中國萬桐園作為廊坊市民政局主管的市級合法公墓,積極響應文明祭掃號召,全力配合疫情防控工作,暫停集中祭祀活動,全面升級「雲祭掃」服務,推出以「隔疫不隔愛 親情永遠在」為主題的網絡祭掃、代客祭掃、清明公祭以及預約安葬、預約祭掃等多項便民服務,推動疫情期間的文明祭祀新風尚。
  • 祭掃方式變了,對英烈的尊崇不變
    「今年清明英烈祭掃,我們要換種方式表達哀思了。」又是一年清明到,全國各地開啟祭祖時間,並向英烈表達悼念之情。但由於疫情防控形勢仍要求不扎堆、不聚集,今年的清明又有些特殊。清明是節日,也是節氣。一提到清明,我們會想到春和景明,想到「燕子來時新社,梨花落後清明」,想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清明是具有鮮明特色和豐富內涵的綜合性日子,也是最容易展現家國情懷的節日之一。千百年來,人們以各種方式過清明,清明的人文精神早已熔鑄進中華民族的血液中。清明節小長假的確立,更讓人們有動力擁抱清明文化,有責任熱愛清明文化,有能力傳承清明文化。死生亦大矣!
  • 吃清明果!江西這些清明習俗和祭掃禁忌,你還記得多少?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又是一年一度清明時,祭祀和踏青,是許多人清明時期都會做的兩件事,但關於清明節的習俗可遠遠不止這些。在江西,除了掃墓和祭祖,還有許多鮮為人知的奇俗,你還記得多少?另外,清明節掃墓時有很多禁忌和忌諱,你又知道多少呢?下面小編就給你漲漲知識,介紹一下江西特有的清明習俗和清明禁忌,還有清明節祭掃出行的最全指南,一起來看看吧。
  • 上海各大墓園應對清明祭掃高峰,未預約者將被勸返
    今年清明期間,根據疫情防控要求,上海倡導市民不前往現場祭掃,對個別確需現場祭掃的市民,實行限流、分時、定量預約祭掃。為應對本周末這一特殊的清明節,上海各墓園採取了何種舉措?昨天,新民晚報記者採訪了上海三家主要墓園,從目前預約的情況看,祭掃高峰預計將出現在正清明當天,各墓園呼籲沒有預約的市民儘量不要前往墓園,可以通過網絡遠程祭掃,以免無法入園被勸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