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五大土豬種群「保種」調查

2020-12-16 湖南在線

似乎,我見證了一場豬的革命

「獅子頭、銅鑼肚、烏雲蓋雪、銀頸圈」,盛名遠播的寧鄉花豬,憨態可掬,被當地人戲稱為「熊貓豬」。圖/記者李林冬

小時候,家裡每年會在春天裡買一頭仔豬。從小豬進入豬圈的那天起,打豬草就成了每天必須完成的功課,心裡也就有了盼望,盼望著小豬長大,盼望過年,殺年豬,殺豬之後,意味著功課完成,也意味著有豬肉吃了。

家裡殺年豬一般都在小年前後,村裡的幾個屠夫要提前預約,他們一般都在黎明時過來,一陣麻亂的腳步和吶喊,然後是一聲悽厲的豬叫聲,接著就是血流聲音了。等孩子起床,豬往往已經被掛在一個樓梯上,開膛破肚。屠夫們喜歡生吃豬裡的某一塊肥肉,冒著熱氣,一口就吞下去,我總覺得那是屬於屠夫的一種豪爽,心裡羨慕,卻總也不敢嘗試。豬腦是留給孩子的,母親會把豬腦蒸了,放上幾根天麻,在農村人看來是上好的補品,他們相信吃什麼補什麼,在孩子做錯事情的時候,卻往往罵孩子豬腦子。殺豬後的第一頓肉,是用來慰勞屠夫的,屠夫最喜歡吃內臟,大腸、豬肺一鍋燉了,香氣撲鼻,孩子卻是不能上桌的。豬肝要孝敬家裡的老人,孩子只能等所有的禮儀都完成了,才能大快朵頤一番,或許因為經歷了這種煎熬的等待,豬肉總是格外地香。

記事起,村裡已經大部分都是大白豬了,村裡唯一一頭花豬,是個老婦人養的,記憶裡的母豬是屁股和頭是黑色,肚子松垮,老態龍鐘的樣子,雖然有花紋,卻不可愛。鄰村有一個趕種公豬的老人,妻子早年已經去世,每年春天,我們經常看到他趕著公豬從村裡路過,公豬是一頭瘦削的大白豬,長著兩顆獠牙,身上很髒。有一天,公豬進了村裡花母豬的豬圈,我一直等待花豬能夠生下一窩漂亮的花豬崽來,但是,結果令人失望,依舊是一窩整齊的白豬,身上並沒有花紋。似乎,我見證了一場關於豬的革命。(撰文/唐兵兵)

湖南土豬

「資興黑豬,可能已經滅絕了」

之前一直以為,所謂土豬,不過是農家飼養的豬,有足夠的鄉土氣,就能稱作土豬。後來才知道,我所見過的大白豬,原來已經是「混血兒」,多半有來自遙遠、高貴的外國血統。土豬,就是沒有和其他豬種進行過雜交的豬。

往前追溯四十年,湖南的大部分豬,有著純正的血統,也有著完全不一樣的外貌。單講湖南,就存在著數十種豬種。上世紀八十年代的豬種普查,才將湖南的土豬歸為五類,「四蹄踏雪」的大圍子豬、「點頭黑尾」的沙子嶺豬、「烏雲蓋雪銀頸圈」的寧鄉豬、渾身灰黑的湘西黑豬和有著「大白花」「小白花」的黔邵花豬,聽起來就比大白豬優雅而可愛。

相豬術:湖南土豬地域特色鮮明

湖南各地的土豬,當地人會選育適合當地環境的豬種,其實比人更具有鮮明的地域性。

大圍子豬是驕傲的「城郊豬」,大圍子豬早熟易肥、體型中等,適合鮮肉需求量大的中心城市,所以很長時間裡,大圍子豬佔據著長沙城郊。城郊人餵養起豬來,也自比鄉下要精細得多,據說養豬人特別重視母豬懷孕後期和哺乳期以及仔豬的飼養,常加餵泥豆、田螺等飼料。而且,城市糧食加工業又提供糠麩、糟渣等,養豬飼料充足,簡直是養尊處優。大圍子豬倒也並不嬌氣,依舊是耐得寒、扛得暑,在長沙溼冷的天氣中,欄舍內即使不鋪墊稻草亦少感冒或凍傷。

相比於「養尊處優」的大圍子豬,湘潭的沙子嶺豬就隨性得多,從不挑食。湘潭一帶算得上物產豐富,蔬菜品種繁多,紅薯、空心菜、白菜、紅菜,蔬菜的莖葉都可作飼料,米糠、碎米就算是精飼料,青飼料也絲毫不嫌棄,沙子嶺豬在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成為湖南的當家豬種,大概也與沙子嶺豬的這種好養的習性有關吧。

寧鄉豬性情溫馴,頗有「母性」。寧鄉曾經以豬種聞名,家家戶戶養母豬產崽,「絲頸葫蘆肚,耳薄嘴筒齊;魚尾後腳直,稀毛現薄皮;奶子一斬齊,四腳要撒蹄」、「烏雲蓋雪銀頸圈」,既是對寧鄉豬的概括,也是一種相豬術。

來自艱苦偏遠的地方的黔邵花豬,是吃苦耐勞的代表。主產區貧窮落後,交通不便,養豬基本上是到山上打上一把豬草,或者索性放到山上,讓豬自己覓食。長此以往,黔邵花豬就養成了吃苦耐勞的性格,也鍛鍊出了結實的體質,即使在破爛不堪的欄舍中日曬雨淋也很少發病,在當地最低氣溫-6.5℃下照樣正常生長。別以為這種環境下成長起來的豬一定性格暴躁,其實大多數母豬除發情時躁動不安、帶崽期性情兇猛外,平時性情非常溫順。

桃源黑豬是湘西黑豬的代表,它來自湖區,當地地勢平坦,飼料來源豐富,野菜野草充足,群眾有沿堤、河洲放牧的習慣,成就了桃源黑豬的強健體魄。

除了這五個豬種,還有其他被忽視的豬種,比如,資興黑豬,沒有被記錄。在湖南省畜牧研究所養豬室主任楊仕柳的記憶裡,資興黑豬是一種品種優良的豬種,「可能已經滅絕了」。

為什麼現在的豬沒有了香味?

無論我們如何強調湖南土豬契合水土,依舊無法阻止洋豬入侵。「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條例,對於豬而言,並不適用,人類,才是決定豬命運的「神」。雖然湖南的土豬形態各異,有著不同的特質,在災難來臨時,卻都沒能憑藉自己適應環境的能力逃過這場浩劫。

土豬與洋豬的品種戰,其實在很早以前已經開始。早在羅馬時代,西方人就曾引進廣東豬種,18世紀初期,英國引進的廣東豬種,是後來約克夏豬和巴克夏豬的祖先。美國的波中豬和切斯特白豬也有中國土豬的血統。外國人看中中國土豬能生好吃,多年之後,中國人只關注外國豬的生長期短和瘦肉率高。

湖南的土豬努力適應著當地的氣候和環境,與湖南人和諧相處數千年時光,卻始終無法改變生長周期長的特質,在急功近利的時代裡,湖南土豬很快被無情拋棄。

上個世紀六十年代,農業部和對外經貿部先後從瑞典、英國、荷蘭、法國、日本、丹麥引進長白豬,在浙江、河北、廣東、河南、湖南、湖北等地的豬種試驗場站飼養;1973年又引進數百頭約克夏大白豬,分配給華中、華東、華南等地的國營農場。這些白豬經過飼養育種然後推廣全國。八十年代,白豬全面推向全國,短短二十多年時間,雜交的白豬肉全面佔領市場。而土豬,則陷入瀕危的絕境。「湖南每年產出生豬大約6000多萬頭,土豬的市場佔有率不到百分之二。」楊仕柳介紹。

此時,人們才開始懷念土豬的香味,想念正宗的回鍋肉,為什麼現在的豬沒有了香味?

「豬肉的味道是由三個因素決定的,一是豬的品種,二是豬生長期,三是餵養方式。湖南土豬品質很好,如果能夠採用科學的方式餵養,是可以出很好的產品的。」楊仕柳反對通過雜交迎合市場,實現土豬產業化的方式,「這樣不是又走回雜交的路上去了嗎?」他嚮往的是西班牙伊利比亞黑豬的產業化模式,「伊利比亞黑豬,被譽為『世界上最好吃的豬肉』,放養,食用野生牧草,所以肉質特別好」。(撰文/唐兵兵)

大圍子豬、沙子嶺豬、寧鄉花豬、湘西黑豬、黔邵花豬

湖南五大土豬種群「保種」調查:要往上追溯一頭公豬的三代

△2018年12月26日,湘潭雨湖區,農戶趙自明將青菜切碎餵養沙子嶺豬。組圖/盧七星

2018年12月26日,大雪將至。「31種土豬已瀕臨滅絕」的文章刷爆朋友圈,人們開始懷念多年前家裡養的那頭肚子拖地的或花或黑的老母豬,回憶上山打豬草的歲月,唇齒間回味起久違的肉香來。

我們在這種語境中開始找尋湖南的土豬,多少有些後知後覺。慶幸的是,情況並不十分悲觀,大圍子豬、沙子嶺豬、寧鄉花豬、湘西黑豬、黔邵花豬,湖南的主要五個土豬種群,得到了有效的保護。有先覺者,在洋豬入侵之時,似乎已經預見三十多年後的危機,開始了土豬的保種,對抗著洋豬的入侵。雖然不能改變土豬被壓縮在狹小空間的事實,卻為土豬的重新回歸保留了希望。撰文/本報記者唐兵兵

△大圍子豬又稱羅代黑豬。

[大圍子豬]

2002年只剩下6頭種公豬

長沙人最熟悉的土豬,大約是大圍子豬。名稱的來源,據說與明末清初的江西移民有關,江西移民在長沙一帶開墾圍殖,所以叫作大圍子,產於此的豬,自然就叫大圍子豬。它們曾經長期佔據著長沙市郊區和長沙縣範圍,中心產區在大圫和暮雲,多少應該有些作為「城郊豬」的驕傲。大圍子豬離中心城市近,曾經享受過市場的優待,但是,在洋豬入侵和城市發展的雙重壓力之下,大圍子豬保種場幾經搬遷,最先陷入瀕危的境地。2002年,大圍子豬只剩下6頭種公豬,成為瀕危的物種。

△羅代黑豬體格中等,體質偏於細緻疏鬆。背毛灰黑色,皮膚粉紅色。

大圍子豬現在的保種場在長沙縣雙江鎮,長沙縣誌記載:「大圍子豬是縣內最好的豬種……其中以產於雙江鄉羅家塅、戴家塅一帶的黑豬最為有名,當地人俗稱羅代黑豬。」2000年,從大圫鎮搬到星沙的保種場,再次面臨城市建設和擴張,長沙縣畜牧水產局在雙江鎮

△湘潭市雨湖區一處沙子嶺豬生態養殖場。

劃定保護區域,種豬多散養在農戶家或者私人養殖場裡,2010年,保種場才重新建立起來。

在保種場,我們遇到了好幾撥前來買豬的顧客。「洋豬不行,買回去,一天就站不起來了,土豬放幾天都沒關係,土豬比洋豬耐寒得多。」一個買豬的主顧告訴我們,本地土豬在此生活了幾百年的時間,它們習慣了當地的氣候,這種優勢,在嚴寒酷熱時凸顯出來。

△豬四肢下端是白的所以叫「四蹄踏雪」

在顧客車廂裡,我們見到了一頭純種的羅代黑豬。車廂裡擠滿了幾十頭黑豬,「只有那一頭才是純種的羅代黑豬,其他的是和杜洛克配種,你看,它的四肢下端是白的,所以叫『四蹄踏雪』」。劉奇很快在豬群中找到了有著浪漫名字的羅代黑豬,這浪漫,傳說是乾隆皇帝賜予的。

劉奇是2010年開始經營豬場的,那時,羅代黑豬幾乎陷入瀕危境地。據統計,2002年,大圍子豬只剩下6頭種公豬。「羅代黑豬生長期長,要十個月才出欄,也就170斤左右,太不划算了,農戶很少人願意養。幸運的是,我的合伙人之前一直堅持養黑豬,2010年,豬場有8頭公豬,84頭母豬。也到處找過種豬,很少。」經過8年的培育發展,如今豬場有32頭公豬,650頭母豬,13個血緣。「長沙縣純種的羅代黑豬大概4萬多頭」,群體並不算大,但是至少解除了羅代黑豬瀕危的處境。

「政府五年規劃的目標是30萬頭。」長沙縣對羅代黑豬目標足夠宏大,但作為養殖戶,相比於行政目標,劉奇更關心市場,「現在我們的銷售並不好,土豬肉30多塊錢一斤,普通消費者覺得太貴了」。豬場土豬的銷售更多依賴定製,而養豬的投入卻是巨大的,「光是保種,一年就要投入300多萬,雖然政府有補貼,但是遠遠不夠,豬場環保壓力大,陸續已經投進去1000多萬」。這是劉奇的商業邏輯,也是目前土豬保護的困境。

「把這個品種保持下來不容易,資源屬於國家。」採訪最後,劉奇似乎覺得需要說一些場面上的話,不過,卻能從他心事重重的臉上感受到真誠,土豬養殖與保種,原本就是一場飽含情懷的投資,或者說賭博。

[沙子嶺豬]

一個血緣只能選一隻公豬

△湘潭雨湖區龍安村陳漢明飼養的沙子嶺母豬,「過幾天來,就可以拍到小豬崽了」。

相比於劉奇,湘潭市畜牧獸醫水產局總畜牧師吳買生對於湖南土豬的未來,就樂觀得多。「現在人們生活水平提高了,要吃好肉。我預計,再過三十年,湖南的土豬就能佔到市場的30%。」12月26日下午,我們在湘潭市畜牧水產局見到吳買生,一口濃重的湘潭口音,說起話來,條理清晰,充滿激情,像是一場即興演講。

沙子嶺豬曾是湖南的當家品種

在洋豬進入中國之前,沙子嶺豬曾是湖南的當家品種,分布廣泛。資料顯示,1954年全省有沙子嶺豬100多萬頭,1957年有314萬頭,佔全省養豬數的37.5%。1964年約佔全省養豬數的53.4%以上。「衡陽的寺門前豬,永州東安豬都屬於沙子嶺豬,因為相比於湖南其他的土豬,沙子嶺豬長得快一些,一天可以增重500克,而且瘦肉率相對高一點,達到42%。」

在業界,吳買生被稱作「沙子嶺豬」之父,這大約算得上是一個畜牧保種工作者的最高榮譽。

「我一輩子都在跟沙子嶺豬打交道。」1984年,吳買生湖南農學院畜牧專業畢業,分配到湘潭市家畜育種站工作,那時洋豬入侵早已開始,「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湘潭土豬大概還佔70%。」學畜牧出身的吳買生卻似乎感受到了某種擔憂。「畜牧局的一個副局長,提出要對沙子嶺豬保種,市裡面非常支持。」在這一年,湘潭市成立保種場,市裡每年給保種場兩萬塊錢的經費,100萬斤糧食,「在當時,絕對算得上是大手筆」。

不過,即使是在沙子嶺豬養殖普遍的上世紀八十年代,尋找適於作為種豬的豬種同樣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吳買生花了將近兩年時間,「湘潭的每個鄉鎮,我都走遍了,租一輛拖拉機,十塊錢一天,到處跑,到處問。哪家母豬生了豬崽,就要去問是哪家公豬配的種,還要尋訪配種的公豬上一輩是哪頭公豬,順藤摸瓜,往上追溯一頭公豬的三代,一個血緣只能選一隻公豬,這是為了避免近親交配,而且地域上也有要求,分成三個區域,核心區、邊緣區、再邊緣區。對母豬的要求就低一些。」兩年的尋訪,吳買生也不過只找到12頭不同血緣的公豬,60頭優質的母豬,保種場成了這些土豬最後的避難所,逃過了市場的衝擊,在保種場繁衍起來。如今保種場有30多頭公豬,300多頭母豬。

保種場同樣需要頂住市場的衝擊,雖然經過三次搬遷,保種場規模卻越來越大,「我覺得最重要的是,三十多年裡,我們有了自己的技術團隊,也積累了很多第一手資料。」保種場保種的三十年,像是沙子嶺豬的蟄伏期。2006年,吳買生開始對沙子嶺豬的品種進行改良和雜交育種,「試過12種外來豬與沙子嶺豬配種,實驗結果是巴克夏和漢普夏跟沙子嶺豬的雜交最好,既有了土豬的口感,也有了洋豬生長快、瘦肉率高的優勢」。雜交的豬不作為種豬留存,只作為商品豬出售,如此,便保證了土豬存在的價值和意義,不至於走回過去雜交的老路上去。吳買生認為,單純為了保護而保護,是一種時代的無奈,在人們生活水平提高之後,如何實現土豬產品的產業化和市場推廣,才是保護地方豬種的關鍵所在。

△只有頭和尾為黑色就是所謂的「點頭黑尾」

「點頭黑尾」的沙子嶺豬比白豬好看

「遲來幾天就好了,母豬馬上要生產,你們就可以拍到小豬崽了,豬崽很可愛的。」湘潭市雨湖區龍安村的養殖戶陳漢明為保種站養著一頭一年豬齡的母豬,欣喜地帶著我們去豬圈參觀,顯得比我們還興奮,「我二十多年沒有養過沙子嶺豬了,不好賣,長得慢,一年才長一百五六十斤,而且肥肉多,很早就改養白豬了。」陳漢明很難記起確切的時間,那場「革命」並沒有令人記憶深刻,對於農戶而言,那不過是一種非常自然的選擇,不過多年之後,再次飼養沙子嶺豬,陳漢明還是覺得有幾分親近,所以,對那頭母豬諸多關照。

面對人類的圍觀,那頭沙子嶺母豬卻並不興奮,躺著睡覺,對人毫不理睬。雖然天氣寒冷,依舊在冰冷的地上呼呼大睡,倒是隔壁的一頭白豬像是個人來瘋,趴在欄杆上哼哼地叫喚。沙子嶺豬長相其實比白豬好看,只有頭和尾為黑色,就是所謂的「點頭黑尾」。「它的頭也並不會都是黑色,嘴巴和額頭是白色的。」吳攀峰充當著解說。

長時間的等候,母豬這才慵懶地站起來,只是,無論我們如何逗,都不願意抬起頭來,面對食物,也不那麼熱情。「懷孕了,所以就變得不活潑了。」陳漢明解釋,像是為豬給客人們道歉,也像是為豬開脫。「土豬比洋豬溫順,也好養些。」陳漢明似乎為了證明他的說法,特意用手撫摸著母豬,一臉親切。母豬生產之後,畜牧局會以合理的價格回收仔豬。

幾公裡外的趙自明,今年已經七十六歲,也領養了一頭母豬。我們到他家時,老人正準備切些青菜餵豬,沙子嶺豬在農戶家依舊保持著最原始的飼養方式。「青飼料為主,適當搭配精料,從而形成了耐粗糧和耐低營養水平的飼養特性。」吳攀峰解釋。「囉、囉、囉」,趙自明將青菜放到豬圈裡,召喚著豬,豬似乎聽懂主人的召喚,大快朵頤起來。

△「烏雲蓋雪銀頸圈」,既是對寧鄉花豬的概括,也是一種相豬術。

[綏寧花豬]

自由的豬,春天走得漫山遍野都是

△76歲的賀良主,從2010年開始養殖綏寧花豬,「自己捨不得吃,買泥鰍和中草藥餵豬」。

春天裡,去綏寧尋訪白茶,吃過綏寧的花豬肉,卻沒有見過綏寧花豬,對於綏寧花豬的最初印象,是那塊肥而不膩的肉。綏寧花豬屬於黔邵花豬的一個類群,黔,指的是懷化地區,曾經被稱作黔陽,而綏寧的東山,被普遍認為是黔邵花豬的原產地,也曾經是湘西豬種交易的中心。

相比「前點後墨」的沙子嶺豬,黔邵花豬的花色並不固定,要豐富、多變得多。

分為「大白花」和「小白花」

△分「大白花」(左)和「小白花」。「大白花」除頭、耳、臀尾部為黑色外,其他均為白色,包括「花頭白身」和「花頭黑臀」;「小白花」呈典型的「花頭蓋雪」,黑毛從臀尾部延伸至腰部或胸背部。

根據體表白毛面積大小,黔邵花豬可分為「大白花」和「小白花」。「大白花」除頭、耳、臀尾部為黑色外,嘴筒、額中、肩部、四肢腹部、尾尖均為白色,包括「花頭白身」和「花頭黑臀」;「小白花」呈典型的「花頭蓋雪」,黑毛從臀尾部延伸至腰部或胸背部,毛色的變化倒不是因為品種之間的差異,即使是同窩豬中,也會出現不同的花色。

1997年的《綏寧縣誌》記載:「宋元祐年間(1086—1093),朝廷派兵抵綏寧鎮壓少數民族起義,隨軍商人帶入種豬。外地豬與本地黑豬配種繁殖,經長期選育而成。」還有一種說法是,明朝的江西移民帶來了外地豬種,與當地的黑豬雜交而成。綏寧縣畜牧水產局的畜牧師徐亨玉曾經擔任畜牧股股長,他並不這麼認為:「與黑豬雜交,應該是黑豬才對,不可能生出花豬來的。」徐亨玉認為,綏寧花豬應該是在宋明時期,從江西進入綏寧的移民帶來的豬種,在繁衍中逐漸取代了當地的黑豬。「江西有東鄉花豬,廣西也有叫東山花豬的,三地的花豬,在外形上相似」,徐亨玉覺得這三者之間應該存在某種歷史的關聯。他曾經想過要去兩地實地考察,只是,後來放棄了這個想法,他覺得,保護現有的資源,比追究歷史更重要,也更緊迫一些。

△綏寧花豬種公豬,在春天裡跟其他公豬打架,獠牙被打斷了。

「2006年,普查的時候,發現綏寧花豬已經只有12頭種公豬了。」瀕危狀態的綏寧花豬,並沒有很快成立保種場,「黔邵花豬沒能進入國家級畜禽遺傳資源保護名錄,沒那麼多經費」。囿於經費不足,畜牧水產局採用社會保種為主的方法,給養種豬的農戶補貼和獎勵、刺激。這種刺激方式,沒有讓綏寧花豬很快發展起來,卻也算是保種的一個有效方式,據畜牧水產局的統計,2015年,綏寧花豬已經有27頭種公豬。

徐亨玉與吳買生相似,是一個改革創新者,「土豬肉20多塊錢一斤,洋豬肉10多塊,雖然好吃一點,但是貴,而且肥肉多,土豬始終是要適應市場的。」徐亨玉想引進外來品種,培育一個新的品種,「提高瘦肉率,也保持綏寧花豬的風味」。這是徐亨玉曾經的規劃,如今成了遺憾,2016年,他被調到其他的工作崗位,規劃,沒來得及實施。

△綏寧縣長鋪鄉沙田村張植程的豬場,專門養殖綏寧花豬,豬場散養的綏寧花豬,經常爬到山上去。

一本豬的譜系圖記錄著種豬的譜系

綏寧縣豐香生態園黔邵花豬專業合作社內,遠遠就看見幾頭不懼嚴寒的公豬依舊在空地裡悠閒散步,或者索性爬上山去。豬場在豬鋪鄉沙田村,三面環山,一面朝著馬路,建在馬路旁的一條木門,讓養豬場看起來更像一個農莊。

12月28日下午,我們到達時,豬場的主人張植程和嶽父賀良主已經在門前等候。76歲的賀良主是農業局的退休職工,之前從事種子的研究工作,耳朵不再靈光,需要大聲交流,步履也有些蹣跚了,他住在縣城,卻每天堅持到豬場來,豬場裡的花豬,是老人的牽掛。

賀良主在退休以前就開始養豬,「2010年以前,養白豬,後來就專門養花豬了。」老人這種轉變,是因為那幾年豬市場並不景氣,更因為責任,「我在一本雜誌上看到一篇文章,關於土豬保種的,當時,綏寧花豬已經很少見了,我覺得應該保種」。老人借了三萬塊錢高利貸,在兩個即將關閉的豬場裡收了3頭種公豬,「其他5頭種公豬是在農戶家裡收的」,母豬遠比公豬好找,收了40多頭母豬,開始了綏寧花豬養殖和保種。

△綏寧金水灣生態休閒農莊的工作人員,燻制臘肉。


「現在很多綏寧的種公豬,都是我這裡出去的。」老人拿出一本豬的譜系圖,譜系圖詳細記錄著豬場種豬的譜系,從哪裡來,去到了哪裡,一目了然,老人像炫耀自己的家譜,滿臉的驕傲。

「最初的兩年,他把自己的退休工資都投進去了,自己平時捨不得吃,還買泥鰍、中草藥餵豬。」相比於現在的成就,女婿張植程更喜歡講述嶽父的奮鬥史和辛酸往事,「剛開始的時候,把豬崽送給人家,人家都不要的。」我甚至能想像老人,懷抱著小豬,挨家挨戶去送養的無助與孤獨。轉折在2013年,張植程在縣城開了個肉鋪,專門賣土豬肉,「吃了的顧客覺得好吃,生意也就慢慢好起來了。現在一天殺兩頭豬」。他還把肉鋪開到了長沙。

豬場裡現在有12頭公豬,150頭母豬,常年存欄的黔邵花豬達到1300多頭,兩排豬舍已經有些不太夠用,張植程打算再新修一排豬舍。冬天裡,小豬和母豬都被關在豬舍裡,公豬卻不怕冷,常年在戶外遊蕩,時常兩隻公豬起了衝突,就是一場廝殺。「你看,那隻公豬的一隻獠牙就是打架打掉的。」張植程指著其中一頭公豬說。

△綏寧花豬肉製作的臘肉。


顯然,這是一群自由的豬。天氣暖和一些,所有的豬都被放養,「春天的時候,不用喂,他們自己會到地裡吃菜,或者把紅薯拱出來吃。漫山遍野都是豬,那才壯觀呢」。我想,這個山谷,一定有一個熱鬧的春天。這种放養的方式並沒有我想像中的那麼難於管理,「這種花豬很聰明的,到了夜裡就都回來了,不會走丟」。張植程唯一一次找豬,是去年一頭豬翻過了山,走到了八公裡外的一個村莊,「別人知道只有我家養這個豬,很快打電話給我,才找了回來」。豬的失蹤也不全帶來著急,有時還會帶來意外的驚喜,「有一次,一頭母豬失蹤了幾天,結果帶了一窩豬崽回來」。我總以為,這才是湖南土豬應該有的模樣,自由、野性,或許,還有快樂。(撰文/唐兵兵)

相關焦點

  • 記者探秘湖南五大土豬種群 尋找餐桌上的美食密碼
    兒時年味在片片肉香中卷「土」重來   記者探秘湖南五大土豬種群,尋找餐桌上的美食密碼   瀟湘晨報記者 陳麗安 長沙報導   湖南的年味裡,總有一縷豬肉香。記憶裡,殺年豬、炸扣肉、燻臘肉是過年不可缺少的環節。年味就在這些豬肉香裡濃鬱起來。
  • 湖南「國保」名豬保種實現產業化
    湘沙豬配套系通過農業農村部評審,已出欄商品豬20多萬頭,每頭豬利潤比普通商品豬高200元左右  湘沙豬配套繫於7月5日通過農業農村部組織的專家現場評審。這是湖南第一個培育成功的畜禽配套系,開創了地方名豬保種新模式。
  • 開創地方名豬保種新模式 湘沙豬配套系通過專家現場評審
    開創地方名豬保種新模式湘沙豬配套系通過專家現場評審 新組合不僅肉質好,而且生長快、瘦肉率高>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7月7日訊(記者 張尚武)湘沙豬配套繫於7月5日通過農業農村部組織的專家現場評審。這是湖南第一個培育成功的畜禽配套系,開創了地方名豬保種新模式。 據湘沙豬配套系選育課題負責人吳買生研究員介紹,原產於湘潭的沙子嶺豬,具有耐粗飼、肉質好、繁殖率高、抗病力強等特點,是湖南省地方優良豬種。上世紀七十年代以來,「洋豬」大量引進,地方豬由於生長慢、肥肉多,市場競爭乏力,沙子嶺豬種群一度嚴重萎縮。
  • 保衛「中國土豬」:4個地方豬種已確定滅絕 31個品種瀕危
    2012年,中央財政的畜禽保種經費增加到5320萬元。4年後,當時的農業部發布《全國畜禽遺傳資源保護和利用「十三五」規劃》數據顯示,中國「土豬」一共有90個地方品種,其中國家級保護品種42個,省級保護品種32個,其他品種15個。這些地方豬種被列入《國家級畜禽遺傳資源保護名錄》,實施重點保護。
  • 最適合做回鍋肉的豬種成華豬瀕臨滅絕 中國地方豬種陷危機
    近年來,隨著規模化養殖的推進,地方豬種不適應於現代化、工業化的生產特點和一些老百姓的飲食要求,種群數量逐漸萎縮,甚至走向滅絕。陳清明認為,同所有物種的滅絕一樣,這將是一場生態災難。中國是世界上第一養豬大國,也是豬種資源最為豐富的國家。「十一五」期間,農業部組織完成了第二次全國性畜禽遺傳資源調查。
  • 豬也是瀕危動物了?回鍋肉標準原料「成華豬」比大熊貓還稀少
    據統計,我國現有的90種地方土豬中,國家級保護品種有42個,省級保護品種32個,保護品種的比例高達82%。在國家級保護品種中,通過搶救性保護措施保留下來的品種有19個之多。普遍而言,我國土豬的種群存續不容樂觀。《我國地方畜禽遺傳資源瀕危品種列表》顯示,我國土豬滅絕8種,瀕臨滅絕5種,另有24種瀕危。
  • 虹橋豬、雅陽豬、北港豬基本滅絕 溫州水牛靈崑雞等畜禽進入保種時代
    溫州水牛是國家級保種水牛,如今數量不到400頭。(資料圖片)  溫州網訊 近日,省農業廳畜牧總站召開了「全省畜禽遺傳資源場保種工作大會」,李挺志作為溫州水牛保種場負責人籤訂了《浙江省畜禽遺傳資源保種協議》,每年要保證80頭純種溫州水牛的保育。
  • 「國保名豬」湘潭沙子嶺豬打造優質湘豬產業鏈,圍繞餐桌搞開發
    原標題:打造優質湘豬產業鏈,圍繞餐桌搞開發 「國保名豬」湘潭沙子嶺豬「36變」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11月2日訊 (記者 張尚武) 「國保名豬」——湘潭沙子嶺豬以開發促保種,加快打造優質湘豬產業鏈。農博會上,沙子嶺豬開發的系列產品在美食館、地標誌、品牌館齊齊亮相,讓市民看到「風口的湘豬」從湘潭沙子嶺「起飛」。 美食館裡,人頭攢動。色澤紅潤的紅燒肉出鍋。主持人推介,根據毛氏紅燒肉地方標準,菜品製作精選沙子嶺豬的五花三層帶皮肉,按傳統工藝燒制,肥而不膩、味道香濃。
  • 湘沙豬配套系成為國家審定畜禽新品種
    這是我省第二個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且通過農業農村部審定的畜禽新品種(配套系),將進一步提升湖南核心種源自給率,為生豬穩產保供、滿足差異化市場需求提供良種支撐。湘沙豬配套系選育科研課題負責人吳買生介紹,原產於湘潭的沙子嶺豬,具有耐粗飼、肉質好、繁殖率高、抗病力強等特點,是湖南省地方優良豬種。
  • 黃山出臺《方案》拯救土豬 2022年皖南花豬要出欄5萬頭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皖南花豬,是主產自休寧縣藍田的黃山市本地優良土豬品種,肉質鮮美,肥瘦適中,耐粗飼,易養,但生長緩慢,個體不大,飼養近一年才一百多斤,最重不超兩百斤。長期以來,受國外品種豬的衝擊,皖南花豬數量越來越少。
  • 為什麼要克隆地方豬?它們的風味還會一樣嗎?
    非洲豬瘟疫情等因素都會對我國地方豬種質資源造成一定威脅。不過,克隆的地方豬吃起來還能一樣嗎?不久的將來,我們會吃上克隆豬嗎?靠傳統養殖,活體保種不行嗎? 保種,為什麼需要克隆技術?藏豬毛多為黑色,是世界上少有的高原型豬種。
  • 中國名豬地圖:都市麗人愛吃的豬肉70一斤,到底啥品種?
    湖南楚溈香農業寧鄉大龍畜牧有限公司董事長曾青華表示:「目前全國高端豬肉消費的市場空間在1500億元左右,預計未來5年將達到3000億元的規模,豬肉行業將從價格競爭轉向品牌競爭。」除了網易,精氣神、壹號土豬、湖南湘村高科等眾多企業都開始搶佔高端豬肉市場,並由此分化出3種生產模式。
  • 雙牌發現大型野生喜樹種群
    紅網時刻永州9月18日訊(通訊員 楊茜 蘇淵)湖南雙牌日月湖管理局在近期開展的植物資源普查工作中,在保護區內發現國家Ⅱ級保護植物野生喜樹古群落,種群數量達50餘株。
  • 當最後一頭皖北豬,從地球消失
    全身批黑毛,是一款肥肉型豬種。包括楊山黑豬和績溪黑豬兩個類群。據《寧國縣誌》記載,清朝末年寧國地區大批移民帶進了花豬和黑豬,由於交通不便,經過小群閉鎖、高度近交,長期選種選配形成楊山豬這一地方品種,並因產自楊山村而得名。績溪縣養豬歷史悠久,據《績溪縣誌和《徽州府志》記載,早在元朝當地就盛行殺豬祭祖,過年醃製臘肉、火腿。
  • 湖南全民保,每年49元起,最高保300萬!
    在湖南省醫保局等政府單位的指導下,湖南推出「湖南全民保」這一惠民項目。作為醫保的有效補充,「湖南全民保」聚焦大額醫療費用保障,大大減輕了患者的醫療費用重擔。保費一年僅需49元起,最高保障額度為300萬。 健康對於每個人、每個家庭都很重要,尤其是對普通百姓而言,疾病直接影響著他們致富的步伐。
  • 當最後一頭皖北豬,從地球消失!
    歷史上,長江流域和皖南來往密切,豬之間的串雜也多,因此豬在外觀上也相似,但與長江流域不同,皖南山區的豬為適應環境,後蹄軟化更便於爬山。皖南黑豬原產於我省南部山區而得名。全身批黑毛,是一款肥肉型豬種。包括楊山黑豬和績溪黑豬兩個類群。
  • 【中國新聞網】雲南發現植物新種金平奇柱苣苔 為極小種群---中國...
    【中國新聞網】雲南發現植物新種金平奇柱苣苔 為極小種群 2020-12-22 中國新聞網 童婭妮 馮燕   記者22日從雲南金平分水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獲悉,該保護區工作人員在植物調查過程中
  • 一夜之間鋪遍湖南大街小巷的「湖南全民保」,到底是個啥?
    來源 | 瀟湘晨報今天應該有不少眼尖的市民發現,一夜之間湖南遍地都是「湖南全民保」。大街小巷無處不在的「湖南全民保」,是不是也吸引了你的注意?不少人說,湖南現在最火的「網紅」是「湖南全民保」!「湖南全民保」上線近一周,就刷爆了湖南人的朋友圈!地鐵2號線被「湖南全民保」包圍,熟悉的報站聲也變成了「湖南全民保」提醒您:下一站五一廣場站。顯眼的摩天輪上也有「湖南全民保」,每每路過抬頭可見。
  • 中國地方優良土豬
    我國地方豬種普遍優勢肉質鮮美、極耐粗飼、發情早、產仔多、母豬利用年限長、這是外來品種比不了的。太湖豬品系(梅山豬、二花臉豬、楓涇豬嘉興黑豬)、八眉豬、馬身豬、萊蕪豬、老淮豬、內江豬、兩廣小花豬(陸川豬)、兩頭烏豬、、寧鄉豬、成華豬、莆田黑豬、金華豬、榮昌豬等優良豬種已經納入《國家級畜禽遺傳資源保護》有各自的保種場,也有一部分地方品種已經瀕臨滅絕;優勝劣汰是自然的法則也是不能爭辯的事實。
  • 湖南常德市這五種特產,你知道哪幾種?
    文|美食調試員常德,古稱「武陵」、湖南地級市。國家衛生城市,好了,今天不聊其他,就來聊聊常德市的這些特產你知道哪幾種?一、漢壽甲魚漢壽甲魚是漢壽縣特產,主要產地湖南省漢壽縣,因為氣候為漢壽甲魚的生長提供了良好的生態環境,漢壽甲魚風味獨特,其肉質純正,細嫩鮮美,有嚼味,其營養價值和藥用價值也優勝於其他種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