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衛「中國土豬」:4個地方豬種已確定滅絕 31個品種瀕危

2020-12-16 環球網

2012年11月22日,湖南省寧鄉縣金洲鎮關山村村民將飼養的土豬趕往高臺進行跳水鍛鍊,以提高豬肉的品質和口感。 視覺中國 資料圖悠然生活了9000多年後,中國的豬也要開始為自己的前途擔憂了。

從1980年到2000年,廣東大花白豬的母豬數量從1.3萬頭下降至幾百頭。金華豬的母豬數量從1980年近25萬頭降至2007年的1萬多頭。有的地方豬種,甚至「已找不到公豬」。巴馬香豬、江口蘿蔔豬、官莊花豬等豬種曾經陷入瀕危狀態。定縣豬、龍遊烏豬和窄勒黑豬等已經滅絕。

換句話說,這些豬一不小心就要變成珍稀動物了。

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從事豬遺傳育種研究的王立賢2014年就提出「中國本土豬種選育刻不容緩」。中國農業大學教授陳清明甚至在一次接受採訪時警告,「豬種的滅絕同樣是一場生態災難」。

為了保衛豬圈,中國畜牧獸醫學會養豬學分會牽頭,成立了地方豬種資源保護與利用協作組。《中華人民共和國畜牧法》則規定了「國家建立畜禽遺傳資源保護制度,各級人民政府應當採取措施,加強畜禽遺傳資源保護」。

2012年,中央財政的畜禽保種經費增加到5320萬元。4年後,當時的農業部發布《全國畜禽遺傳資源保護和利用「十三五」規劃》數據顯示,中國「土豬」一共有90個地方品種,其中國家級保護品種42個,省級保護品種32個,其他品種15個。這些地方豬種被列入《國家級畜禽遺傳資源保護名錄》,實施重點保護。

但是這場發生在人類後院的危機依然不容輕視。聯合國糧食與農業組織曾在一場會議上提到,全球大約有22%的家畜品種面臨滅絕的危險。遏制家畜遺傳多樣性的減少,已成為「一項刻不容緩的任務」。會議之後,該組織在西南太平洋實施一個區域項目,分別在庫克群島、斐濟、紐埃島,建立了雞和豬的保護中心。

「一些種群在當前看來不一定有太多的價值,但它們關係到動物遺傳資源的未來,這就像氣候變化一樣。遏制家畜遺傳多樣性的流失,關係到人類發展的未來。」聯合國的專家在這次會議上呼籲。

市場的選擇

豬圈裡的危機,首先在餐桌上引起震蕩。

四川有回鍋肉,東北有殺豬菜,八大菜系裡每個菜系都有豬肉的做法。金華火腿要用金華豬,雲南烤乳豬自當用滇南小耳豬,經典川菜回鍋肉就該用四川的成華豬。

四川農業大學教授、成都市種畜場特聘專家姜延志說,純種的成華豬,肌內脂肪含量可以達到3.5%,而白豬的通常只有1%。肌內脂肪含量的高低,決定了豬肉好不好吃。

然而,這位專門給成華豬做保種育種的專家告訴中國青年報記者,前些年情況最危急的時候,四川當地的成華豬,「只剩下五六十頭」,比大熊貓都稀少。

姜延志記得,三四十年前,四川的廣漢、什邡、德陽等地大部分農戶家還隨處可見這種一身黑毛,腰寬臀大四肢短的豬種。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改良豬種在全國推廣,飼養成華豬的人越來越少。

不只是成華豬,隨著原產於丹麥的長白豬、原產於英國的大約克夏豬,和來自美國的杜洛克豬等品種陸續進入中國,這些被稱為「杜長大」「洋三元」的商品豬,迅速佔領了中國的豬肉市場和養殖場。與此同時,中國地方品種的母豬迅速減少。

地方豬「打」不贏洋豬,一是因為「肥」,二是因為「慢」。成華豬的瘦肉率只有40%左右,而洋血統的白豬瘦肉率可以達到60%,「肥肉大家都不想吃」。而且,一般中國土豬餵一年才能出欄,洋豬6個月就可以。「其實這是市場的選擇。」姜延志感慨。

目前已知的中國人養豬最早的證據,出現在距今大約9000年的廣西桂林甑皮巖遺址早期文化層中。那裡出土的豬骨性狀,和野生的不同,明顯是人工馴養帶來的變化。六七千年以前,我國已開始用木柵養豬。到了漢代,已經有人專門從事種豬交配的行當。

也就是說,經歷了數千年才紮好的豬圈,只用了幾十年就變得「面目全非」。

土豬危機不僅出現在中國,在大約克夏豬的老家英國,上世紀20年代最受歡迎的豬,原本是起源於16至17世紀康沃爾郡的大黑豬。它被出口到許多歐洲國家,甚至遠渡重洋抵達了澳大利亞、紐西蘭、美國和非洲等諸多國家及地區。

然而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密集型室內化養豬模式開始普及,更適合戶外的英國大黑豬數量急劇下降。到20世紀60年代,大黑豬已經成為當地最稀有的豬種之一。1973年,大黑豬甚至被提上了極度瀕危的牲畜名單。

面臨物種危機的豬不只是被馴化的家豬,野豬的處境更懸。原產於菲律賓的維薩揚疣豬目前處於極度瀕危狀態。森林砍伐和農田開發,讓這種深灰色的豬越來越少。居住在南美洲的查科野豬因為生態環境的破壞,和家畜之間傳播的疾病而瀕臨滅絕。一種小型的侏儒豬,在1996年就只有不到250隻成年豬了。

人類的發展正在一點點壓縮豬的生存空間。改革開放後,為了適應市場需求,國內廣泛開展土豬豬種雜交。貴州農業職業學院研究動物遺傳育種與繁殖的丁玫在論文中提到,中國成了「引進外國豬種資源最多的國家」。

基因保衛戰

在豬的品種戰中,中國土豬原本佔據著優勢。它們又能生又好吃。早在古羅馬時代,西方人就曾引進中國廣東豬種,雜交後育成羅馬豬。18世紀初期,英國引進的廣東豬種,是後來約克夏豬和巴克夏豬的祖先。美國的波中豬和切斯特白豬也有中國土豬的血統。

但是到了2008年,由當時的農業部發起的第二次全國性畜禽遺傳資源調查完成之時,橫涇豬等8個地方豬種已找不到了,深縣豬、項城豬等4個品種已確定滅絕。這次統計調查顯示,我國有85%左右地方豬種的群體數量呈下降趨勢,31個品種處於瀕危和瀕臨滅絕狀態。

為了保護數量日益減少的中國地方豬種,一些研究者提出過冷凍精液保存、胚胎保存、生物技術保種等方法。然而這些方法還處於實驗階段,技術上還不成熟,能不能成功保種,至今也難以定論。

比起這些尚處於實驗階段的方法,更有效的法子是活體保種。國家與地方陸續建立保種場,撒網式地收集那些日漸稀少的地方豬種豬,圈養保護起來。

活體保種的首要任務是維持種豬的現有性狀,儘量不改變現有的外貌和生產性能。種群規模擴大了,就可以通過「種群內不同品系間的雜交」,或是「與外種豬或其他品種豬的雜交」,在保留地方豬原有特點的情況下進行雜交育種。

1996年1月,當時的農業部批准成立了「國家家畜禽遺傳資源管理委員會」,下設豬品種審定專業委員會。2000年8月,農業部公布了78個國家級品種資源保護名錄,其中有19個豬的品種資源。

「不同階段有不同階段的需求。」王立賢對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說,「曾經引進洋豬是為了解決肉不夠吃的問題,如今保護土豬,是為了解決口味上的需求,以及保護基因多樣性。」

姜延志向記者解釋,基因更多樣化,就更不容易在某一種疾病來襲之時,被「一鍋端」了。

中國的土豬,是以前老百姓自己在農村養起來的,在非常艱苦惡劣的自然環境中,繁衍千年,傳承至今,抵抗不良環境的能力和抗病力都要強一些。而現在引進的白豬不是自然雜交的,是「長期在條件非常好的環境中」培育出來的品種,抗逆性就低一點。

除此之外,豬的基因多樣性對人類還有更多意義。五指山豬「有數十項生理指標與人類項目數值近似」,重慶榮昌豬有先天耳聾基因,可供科學家研究。保護地方豬的基因,也是在保護「滿足未來不可預見因素的重要基因庫」。這些基因資源獨特且不可再生。

「十一五」期間,我國各地共建設79個豬保種場、3個基因庫,在全國範圍內劃定了37個地方豬種保護區。其中包括寧鄉豬、榮昌豬和藏豬等3個國家級保護區,以及太湖豬、民豬、黃淮海黑豬等豬遺傳資源保種場35個。

成華豬的保育,也從2013年開始受到重視。成都市種畜場、邛峽嘉林生態農場與四川農業大學豬遺傳育種研發團隊達成合作,將成華豬群分成保種和選育兩個群體。保種群體的目標,是讓成華豬保持現在的品種特性,擴大群體數量,控制近交程度,確保遺傳基因不丟失。育種群體的目標,是提高成華豬的生長、產肉和繁殖性能。用術語來講,就是給整個種群「復壯」。

到2018年年底,成都市種畜場與邛峽嘉林生態農場的成華豬保種基礎群體有公豬16頭、8個家系,母豬150頭;育種核心群體有公豬20頭,母豬300頭。

新的希望

四川省如今每年出欄的豬大約5000萬頭,其中將近4000萬頭都進了當地人的肚子。姜延志希望土豬能在其中佔的比例更高些,現在還不到2%。

2018年12月第三周,全國豬肉平均價格是每公斤21.01元,其中普通豬肉的價格大約是每公斤17元,而一些走高端市場路線的土豬肉,被裝在考究的盒子裡,價格往往是普通豬肉的兩到三倍。

40年前的市場選擇了洋豬,如今中國食客刁鑽的舌頭做出了另一種選擇。越來越多人開始關心一個問題:現在的豬肉怎麼不好吃了呢?對美味的追求,成為一部分食客購買土豬肉的動力。

這種動力也給中國土豬帶來希望。2017年全年,我國的豬肉產量是5340萬噸,生豬出欄68861萬頭。中國人吃掉的豬肉雖多,在世界範圍內,卻不是養豬的質與量最發達的國家。國際市場上,我國生豬存欄和豬肉產量佔世界總量的50%,但豬肉出口數量,只佔世界豬肉出口總量的3%。出口豬肉的價格,比美國出口豬肉低30%左右。

市場的變化,讓姜延志覺得中國土豬或許還有再戰之力。具有更好的「肉質特性和抗逆性」的中國土豬,有朝一日,可以成為中國豬肉市場提高國際競爭力的突破口。

正在進入高端市場的土豬肉,可以用兩倍以上的單價,彌補出欄慢、成本高的劣勢。「把成本控制在白豬養殖的1.2倍到1.5倍,市場價格是它的兩倍以上,那肯定是賺錢的。所以如何提高黑豬的綜合生產性能,才是關鍵。」姜延志說。

成都市種畜場正在對成華豬的品種進行改良和雜交育種。研究者想培育出一種新豬種,既有著和成華豬一樣適合做成回鍋肉的帶著厚皮的肉,又像洋豬一樣瘦肉多,長得快。

正在培育的新品種還沒起名字,但讓姜延志欣慰的是,這個雜交的新品種,平均每一天都可以長1斤,這意味著這種豬最多8個月就能出欄,養殖成本大大地降低了。目前,新品種的種豬已經有1000多頭,繁殖到了第四代。一般而言到第五代,基因特徵就會穩固下來。姜延志推測,「大概還需要研發一兩年」,市場潛力很大。

除了這些種畜場,知名電商平臺相繼開始養豬,前不久還搞出了「人工智慧養豬」「豬臉識別」的技術。

「現在國家和行業都在努力保種,雖然也存在各種各樣的問題,但如果忽視行業的努力,有失偏頗。」在一家科技公司開發豬圈信息管理系統的王瑞年說。

新的技術不斷被安裝進豬圈裡。越來越多豬場開始使用數據管理系統,餵飼料交給機器,豬懷孕要照B超,連豬交配過多少次之類的信息,都要上傳到雲端。

就像王瑞年在一段自我介紹中所寫的那樣,在這個時代,養豬也需要產品經理了。

(原題為:《動員起來 保衛豬圈》)

相關焦點

  • 最適合做回鍋肉的豬種成華豬瀕臨滅絕 中國地方豬種陷危機
    2012年3月,農業部全國畜牧總站畜禽資源處副處長於福清曾在中國農科院《中國豬業》雜誌刊文透露,通過此次調查發現,目前在我國,豬的地方品種、培育品種和引入品種共計125個。這其中,地方品種多達72個,列入「國家級禽畜遺傳資源保護名錄」的地方豬種就有34個。
  • 豬也是瀕危動物了?回鍋肉標準原料「成華豬」比大熊貓還稀少
    中國是目前世界最大的豬肉生產國,也是最大的豬肉消費國,但是本土飼養的洋豬品種卻佔據超過95%的市場。真正的中華土豬已成為市面上的稀少品種,更面臨著滅絕的危險。而形象最深入人心的大白豬,其實是引進品種的約克夏豬,並非中國土豬。
  • 土豬危機!正在消失的中華本土豬
    滅絕為啥父母要去山裡買土豬肉?因為中華本土豬幾乎滅絕了。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隨著人口的增長急需更多的豬肉供應。中國開啟了一輪轟轟烈烈的生豬「雜交改良」運動,各地方品種的血緣和群體系譜變得種類繁多。從國外引進種豬緩慢開啟,本土豬與進口豬的博弈正式拉開。英國的大白豬、丹麥的長白豬和美國的杜洛克豬組成的「杜長大」,以料肉比高、廋肉比高、養殖周期短等特點,以摧枯拉朽之勢橫掃中國。縱橫華夏近萬年的本土豬,在強大的洋種豬面前,潰不成軍。數據顯示,30年前本土豬佔據市場90%以上,而十年前僅剩下2%。
  • 湖南五大土豬種群「保種」調查
    除了這五個豬種,還有其他被忽視的豬種,比如,資興黑豬,沒有被記錄。在湖南省畜牧研究所養豬室主任楊仕柳的記憶裡,資興黑豬是一種品種優良的豬種,「可能已經滅絕了」。 為什麼現在的豬沒有了香味? 無論我們如何強調湖南土豬契合水土,依舊無法阻止洋豬入侵。
  • 虹橋豬、雅陽豬、北港豬基本滅絕 溫州水牛靈崑雞等畜禽進入保種時代
    協議的主要內容是在5年內讓33種列入《浙江省畜禽遺傳資源保護名錄》的家禽家畜們由省級以上保種場進行保護,讓它們維持一定規模的群體,並保持其品種特性,不會因為經濟效益低等原因而滅絕。  2014年2月14日農業部將溫州水牛作為3個地方優良水牛品種列入《國家級畜禽遺傳資源保護名錄》,而如今,「擒雕牌」已經漸漸消失在市場,全市存欄的純種溫州水牛不到400頭,大多分布在平陽縣和瑞安市。
  • 當最後一頭皖北豬,從地球消失
    數千年來的繁衍進化,安徽出現了八種主要地方豬,卻在外國「洋豬」衝擊下,如今普遍面臨滅絕的風險。 可以這麼說,土豬好吃跟飼養方式有關,但根本上還是品種問題,它的好吃,是寫進了基因裡的。 但土豬有個很要命的缺點:長得慢。 一般土豬11個月左右長到100公斤,大概4斤料能長1斤肉;而現在的豬,只需要6個月,2.5公斤飼料換一斤肉。長得慢,讓人們長期處於吃不到肉的境地。
  • 當最後一頭皖北豬,從地球消失!
    數千年來的繁衍進化,安徽出現了八種主要地方豬,卻在外國「洋豬」衝擊下,如今普遍面臨滅絕的風險。 楔子豬,中國人民的老朋友。從豬頭、豬身到豬蹄,豬尾豬皮到豬內臟,中國人可以把一頭豬吃到「體無完膚」。可以這麼說,土豬好吃跟飼養方式有關,但根本上還是品種問題,它的好吃,是寫進了基因裡的。但土豬有個很要命的缺點:長得慢。一般土豬11個月左右長到100公斤,大概4斤料能長1斤肉;而現在的豬,只需要6個月,2.5公斤飼料換一斤肉。長得慢,讓人們長期處於吃不到肉的境地。
  • 中國地方優良土豬
    我國地方豬種普遍優勢肉質鮮美、極耐粗飼、發情早、產仔多、母豬利用年限長、這是外來品種比不了的。太湖豬品系(梅山豬、二花臉豬、楓涇豬嘉興黑豬)、八眉豬、馬身豬、萊蕪豬、老淮豬、內江豬、兩廣小花豬(陸川豬)、兩頭烏豬、、寧鄉豬、成華豬、莆田黑豬、金華豬、榮昌豬等優良豬種已經納入《國家級畜禽遺傳資源保護》有各自的保種場,也有一部分地方品種已經瀕臨滅絕;優勝劣汰是自然的法則也是不能爭辯的事實。
  • 熊貓豬、古稻、麻鴨……四川農業品種將擁有自己的「身份證」
    四川在線記者 史曉露最適合做「回鍋肉」的豬種——成華豬正瀕臨滅絕,被戲稱為「熊貓豬」;米易梯田紅米是當地的古稻品種,現僅存米易縣新山鄉;在世界上久負盛名的四川麻鴨、金陽絲毛雞、彭縣黃雞、四川白兔等地方品種也瀕臨滅絕……
  • 中國地方豬種的小介紹
    導語:歡迎來到一笑知輕聲,中國地方豬種的小介紹。中國有100多個地方豬種,這些品種在乾燥空間上是有限的,只介紹了幾個優秀的地方豬品種。1.民珠原產於東北和華北部分地區,主要分布在吉林省、水基、黑龍江江濱、遼寧富津、開東、建昌等9個站,豬頭中等大小,臉直,豎頭,大垂耳,扁平體,背窄,斜部,四肢強壯,全身黑色,毛密長,豬發育,冬季毛粗,乳頭78對。4月齡豬性成熟早,繁殖力強,抗寒性強,毛徵明顯,受胎率高,對後代有較強的保護作用。
  • 中國的十大「國寶級」動物,個個面臨瀕危,最後一種已功能性滅絕
    【中國的十大「國寶級」動物,個個面臨瀕危,最後一種已功能性滅絕】大熊貓已在地球上生存了至少800萬年,被譽為「活化石」和「中國國寶」,世界自然基金會的形象大使,是世界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旗艦物種。據第三次全國大熊貓野外種群調查,全世界野生大熊貓不足1600隻,屬於中國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 今年是豬年,盤點世界上的名豬,看看你認識幾個?
    今年是豬年,盤點世界上的名豬,有一個你肯定認識文/濤聲依舊今年是豬年,盤點世界上的名豬,看看你認識幾個?我們都知道今年是豬年,而在中國人看來,豬是一種非常重要的動物,它是中國人的主要肉食來源之一,豬擁有著豐碩的體態,象徵著中國傳統文化當中的富貴圓滿,但是需要知道的是的種類有很多,不光是中國的土豬在很多國家豬也擁有著其他的品種,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世界上的名豬。
  • 31種動植物已滅絕
    本報訊(記者張航)今天是第22個國際生物多樣性日。環保部聯合中國科學院上午發布了《中國生物物種名錄2015版》和《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記者了解到,我國已有27種高等植物和4種脊椎動物滅絕。「紅色名錄」收錄了4699種受威脅的動植物物種。名錄將為我國生物多樣性保護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學依據。
  • 為什麼大黑豬見不到了?
    中國的肉食主要是以豬肉為主。記得小的時候過年都會殺豬。包括現在,雖然不殺豬了,但是過年最少也得買個豬頭。怪不得前段時間,外國一個政客,具體忘了哪個國家了,說中國的養豬事業,對世界空氣汙染很大。 很多人不知道,我也是後來才曉得的,從上世紀80年代,我國吃的豬肉大部分都是進口的,已經不再是中國的本地豬了了,包括後來雜交的。像英國的、美國的和丹麥的及其他國家的白豬。
  • 動物百科:它屬贛中南花豬類群,被列入中國豬種地方優良品種之一
    萬安豬屬贛中南花豬類群,已於1976年列入《中國豬種》系列中,為地方優良品種豬之一,具有耐粗飼、繁殖力強、生長快、適應性強、屠宰率高等特點。據測定,成年母豬平均每窩產仔12。6頭,育成率高達91--97%。屠宰率為71。24%,眼肌面積達27。02㎝ 。
  • 全世界的豬都全了
    只看毛被跟綿羊一樣,毛被讓人乍看之下會誤以為是綿羊,但它的嘴和蹄是跟豬一樣,這就是歐洲瀕危地方品種——曼加利察豬(Mangalitsa,或稱Mangalica, 或稱Mangalitza])。這種豬原產於匈牙利、奧地利和巴爾幹半島一帶。
  • 如何輕鬆辨別豬品種好壞?看以下5個方面
    對於普通消費者來說,只能分清楚豬肉、牛肉、羊肉和雞肉,並不在乎自己吃的究竟是什麼品種的豬肉,但是養豬人就要清楚了解自己養的什麼品種的豬?長得快不快,肉質鮮不鮮。一般來說,豬生長周期短,增肥快、瘦肉率高、飼料使用少就是好品種。
  • 趣聞| 中國的豬是從哪裡來?
    >現今中國的土產豬與數千年前中國古人馴養的豬系一脈相承並沒有被替換或混入野豬的血統我們祖先吃的豬和我們在農家樂裡吃到的土豬(如果是真的話)其實是有親緣關係的/(截圖自 bilibili@華農兄弟)作為最早飼育家豬的國家在漢代中國豬種已外傳古羅馬帝國曾引入華南豬根據宋代史學家周去非的記載「舟如巨室,帆若垂天之雲,拖長數丈,一舟數百人。中積一年糧,豢釀酒其中。"
  • 聚焦地方豬|榮昌豬
    榮昌豬為世界八大優良地方豬種,其育成歷史已有300多年,被列為國家一級保種資源,以其耐粗食、適應性強、雜交配合力好、遺傳性能穩定、瘦肉率較高、皮薄肉嫩、肉質優良、鬃白質好等特點譽為「國寶豬」。榮昌豬選育歷史\t\t  榮昌豬是中國西南型豬的代表,為有名的地方品種,品種形成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以其適應性強、雜交配合力好、遺傳性能穩定、瘦肉率較高、肉質優良、鬃白質好等優良特性而馳名中外。
  • 根據ICUN的《瀕危物種紅色名錄》,目前已有31種物種滅絕
    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的最新更新已宣布31種動植物物種滅絕。 ICUN星期四宣布,這一總數包括丟失的鯊魚,被列為極度瀕臨滅絕或可能已滅絕,最近一次記錄是在1934年。失落的鯊魚棲息地在南海(世界上最被開發的海洋地區之一)中,已經被廣泛捕魚了一個多世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