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很多關於鮮花的詩,在關於鮮花的無數詩中,有五柳先生獨愛的菊,亦有劉禹錫「名動京城,國色天香」的牡丹,或是崔護「不知道那個讓我心動的女孩在哪裡,但這桃花依舊開得那麼燦爛」,或是王安石「從遠距離看,便明白它不是雪,因為它具有香氣」的冬梅…...這些都是眾所周知的花朵公眾。每首詩都深刻在中國人民的腦海中。這是一幅畫,甚至是一個悠揚的故事。
還有一些,如蓮花,梨花,秋海棠等。然而,歷史上有一種花,其在文學界的存在特別低。我們經常在我們的生活中看到,由它製成的香味也是非常有效和眾所周知的,但是有很多詩人寫花,沒有人注意到它。
這種花是幽香的桂花,與其他花朵相比,歷史上的桂花的詩非常可憐。也許是因為外觀沒有特徵,所以人們不容易記住。
畢竟,古代詩人不僅寫了一種花卉,而且因為這類花的賦予了什麼樣的精神,或者作者靈感的情緒和情緒是什麼樣的情感和情緒。然而,幽香的桂花是如此之小,不容易被注意到,更不用說看到了東西。
但歷史悠久千年,總會有驚喜。女性的思想比男性更細膩,他們更有可能從不同的角度來關注生活的不尋常的美麗和生活細節。
宋代的一位女性詩人,在一個平時的一天,獲得了一個不尋常的感覺,並看到了幽香的桂花在花的角落裡萎縮。並用感情送來,寫了一篇《鷓鴣天·桂花》,它已經通過了這段時間。
事實上,在李易安的內心,她的生活經歷,氣質等方面都有許多相似之處與這種不引人注目的的桂花。相似性在哪裡以及李易安慢慢表達它,讓我們一起看一下。
鷓鴣天·桂花宋代:李清照暗淡輕黃體性柔,情疏跡遠只香留。何須淺碧深紅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梅定妒,菊應羞,畫闌開處冠中秋。騷人可煞無情思,何事當年不見收。
這個詞的上部是對桂花的描寫和評價,下部主要是詩人的議論和吟詠。
首先,看紅色,淡黃色來形容桂花的顏色,不像牡丹富貴,沒有桃花嬌嫩。 桂花的顏色是昏暗的黃色,但在這昏暗中,有未知的優雅感覺。 身體柔軟的形容桂花的姿態,桂花不起眼,連樹枝都是柔軟的線條。
第二句寫了桂花的香氣,營造了一種優雅的氛圍,它的香氣自然不會暴露出暗香的痕跡,一切都只是淡淡的,人走過來,聞到一股暗香,卻分不清在哪裡蔓延。
最後一句其實已經在為下一句鋪平了道路,桂花這樣優雅乾淨的隱士,哪裡需要用鮮豔的顏色與存在感抗爭,但簡單地站在那裡,有一種態度流動,是第一次流動的花朵。
下一階段開始,李清照在刻畫桂花的基礎上,開始發表自己的觀點和評論。 梅花要嫉妒桂花,菊花要羞見桂花。 李清照把桂花比作世界上最受歡迎的兩朵花,相信李子和菊花會在桂花面前輸。
這句話已經把桂花抬到了一個很高的高度,下一句就更多了,隱約透露出一種排他性的霸氣。 秋天開放時,所有的桂花都是中秋節。
既然桂花在李清照眼中如此之高,她自然對現在桂花的地位不滿,文人很少注意到她,在許多古代名著中,桂花沒有地方。
想到這裡,不禁想起了對「香草美人」屈原的喜愛,屈原在一次離騷中用了這麼多花草的名字,為什麼不單獨用桂花呢?
由此可見,屈原也是缺乏情趣,不知道如何欣賞桂花這種獨特的美。
這個詞在秋中結束,其實這個詞的意思已經完整了。 但李清照一定要把這兩句話加在後面,把桂花在心裡的位置抬了一層。 屈原沒有用她是屈原不知道貨,當時能說這樣的話應該很大膽,很叛逆的行為,但李清照仍然說,足以看到她心中愛桂花。
為什麼這麼愛桂花,憐桂花?
李清照應該在桂花的本性中看到自己,或者在某種程度上,把桂花想像成花中的自己。 桂花採集了很多美麗,但低調優雅,不想在世界面前展示,而是一抹自己的香氣。
作為中國的傳統文學形式,詩詞凝聚了漢字的朦朧和精煉之美。尤其是宋詞,在各派詞人的筆下,更是演變成不同風格的語言藝術。
如果您也喜歡宋詞,同時又想了解詞人生平的朋友,不妨看看這套詞傳。分析詞作的同時, 還配有詞人的生平事跡,讓你通過詞作,了解他們的或幸福;或坎坷的一生。
這套詞傳包括:《李清照詞傳》、《李煜詞傳》、《蘇軾詞傳》、《辛棄疾詞傳》、《納蘭容若詞傳》和《倉央嘉措詩傳》。
這些詞傳引用詞作的同時,也參考了各種正史資料,為我們呈現真實的,活靈活現的詞人。這套詞傳原價238元,現在活動價,只要79元,點擊下方連結購買。讓你多一分書卷氣,感受詩詞的飄逸和靈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