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構建更好的創新產業生態圈?上海長寧區政協提出這五點

2020-12-12 政協頭條

根據中共長寧區委部署,長寧區政協黨組把「構建更好的創新產業生態圈、推進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課題調研作為今年上半年的工作重點。自2月以來,深入開展了相關調研。在調研過程中,堅持做到「三個結合」:一是找準企業的痛點難點堵點問題與尋計問策結合;二是推進調研活動與引進優質企業、提升長寧重點產業業態結合;三是堅持本地調研與學習外省市及其他區先進經驗結合。

基礎現狀

「3+2」重點產業體系初步形成。「十三五」期間,聚焦區域經濟轉型升級,長寧依託以貿易為引領、現代服務業特色鮮明的產業基礎,全力推動產業轉型提升,初步形成了航空服務業、網際網路+生活性服務業、時尚創意以及金融服務業、人工智慧業「3+2」重點產業體系,打造了多個賦予特色的國家、市級產業集聚區或示範區。

產業發展環境不斷優化。長寧大力推進「放、管、服」改革,推行實施深化改革創新優化營商環境八張改革特色牌,在全國率先實現貿易便利化四項重大突破,形成「一照多址」等諸多改革創新的探索。積極創建全國「網絡市場監管與服務示範區」,推出「企業問題清單」和「政府服務清單」,建立區領導深度聯繫「企業系」機制。成立時尚創意、網際網路+生活性服務業、人工智慧產業聯盟。

產業、人才政策逐步完善。長寧區在全市各區中較早出臺區域產業指導目錄,並形成較成熟的配套政策扶持體系。相繼出臺《長寧區支持航空服務業集聚發展的實施意見》《長寧區網際網路+生活性服務業分類指引(2017版)》《長寧區支持時尚創意產業發展的實施意見》《長寧區關於加快推進新一代人工智慧產業集聚發展的若干政策意見》等文件,形成了「六個一」的特色做法,即有產業引導目錄、有總體方案、有工作計劃、有政策體系、有工作機制、有產業引導基金。與此同時,積極落實科技創新、人才扶持等普惠政策,初步形成比較完善的政策體系。

重點產業人才不斷集聚。推進產業發展與人才服務有機銜接,著力打造虹橋海外一站式服務中心、「虹橋人才薈」等人才服務平臺和品牌,實施高層次人才激勵、鼓勵創新創業、鼓勵社會力量引才等11項人才政策。在「3+2」重點產業中,集聚了一大批高端人才。

問題挑戰

長寧構建更好的創新產業生態圈,還存在五方面問題:

載體資源不足制約發展後勁。一是較大體量空餘辦公空間不足。據了解,雖然長寧一些樓宇存在部分空置現象,但較大體量的空餘辦公空間難覓,且新增樓宇資源日趨減少,難以滿足規模型企業引進落地需求,特別是有1萬平方米以上辦公需求的企業,難以找到合適的辦公場地。二是樓宇品質相對不高。對標黃浦、靜安、浦東陸家嘴等兄弟城區,長寧樓宇數量不少但品質相對不高,對國內外龍頭企業缺乏吸引力,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我區產業能級提升。三是對區域樓宇資源統籌不夠。對區域樓宇載體信息的掌握不夠充分,閒置空間與需求企業出現信息不對稱。同時,市場主體運營的樓宇較多考慮租金效益,影響入駐企業稅收落地率和樓宇產稅效益。

工作機制、合力有待完善和加強。一是招商引資及服務企業的合力還需加強。招商部門、產業部門、資源部門、街鎮等在招商引資、服務企業中,發揮各自優勢,相互協同、協作不夠,特別是在招商政策與產業政策有效銜接、企業入駐與落地服務緊密對接等方面,各相關部門都需要主動跨前、聯手聯動,形成更強的招商引資、服務企業的整體推動力。二是推進重點任務、重大項目的聯動機制還需完善。如虹橋臨空經濟示範區作為推動航空服務業發展、提升城區功能和核心競爭力的重要區域,在其推進建設過程中,涉及產業發展、城市建設、交通組織、社會治理等各個方面,區與部、市之間、政府與企業之間常態化的協調溝通機制還需要健全,區政府各部門協同推進的合力還需增強。

產業生態圈活力不夠。一是「3+2」重點產業融合發展有待加強,比如「人工智慧」與其他重點產業的創新合作模式還需加強探索。部分產業重點企業的帶動作用發揮還不明顯。二是產業生態資源挖掘不夠充分。對於行業領軍企業、創新團隊、行業組織和行業活動以及眾創空間、科技園區、孵化基地等載體平臺背後的生態資源主動挖掘不夠。與大學大院大所大企共同推進科技創新成果轉化、促進產學研用一體化發展有待加大力度。三是網際網路、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新技術在經濟社會發展等領域中的創新應用還顯不足。很多新技術的應用場景需結合實際需求挖掘培育。一些新技術應用項目還處於試點體驗階段,尚未形成規模效應。

政策的集成性、普惠性和針對性需要進一步優化。一是政策集成效應未能充分顯現。各相關部門推出的系列政策舉措缺乏有效整合,政策集成度不夠高,難以打出最大效果的「組合拳」。二是政策普惠性需進一步提高。產業政策應進一步落地落實,對中小微企業培育機制、對高成長性企業發現機制還需進一步完善。三是政策宣傳力度有待加強。政府各部門出臺的政策較多,但企業不知曉、不會用的現象較為普遍,企業對產業政策感受度不高、獲得感不強,政策放空情況較多。

人才吸引力和集聚度有待增強。重點產業和重點領域「高、精、尖、缺」人才開發力度還需加大。市級人才政策對接落地、整合各部門優勢資源做好引進人才、用好人才、服務人才工作的整體合力還不夠,人才政策知曉度和感受度還有提升空間。特別是企業反映強烈的人才公寓、子女教育等問題,政府要採取相關措施,緩解企業在引進人才過程中的難點、痛點和堵點問題。

建議舉措

針對上述問題,應以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為目標,以優化完善產業生態為導向,整合載體資源、強化部門聯動、推動產業融合發展、推進政策集成整合、加快人才集聚培育,以構建更好的創新產業生態圈來不斷提升城區功能和核心競爭力。

整合載體資源,優化空間布局

充分挖掘和拓展載體資源。一是建立全區樓宇資源信息平臺。加強長寧載體資源梳理和統籌,建立區內各類樓宇資源信息平臺(政府載體資源、國企載體資源、社會載體資源等),實現載體資源信息統籌,實施載體資源與企業需求的實時匹配。二是推動存量樓宇、園區提檔升級。結合城市更新,圍繞重點產業發展需求,通過政府引導和社會推動相結合的方式,加快推進存量樓宇改造和品質提升,為產業發展創造更多空間。調動園區運營商的積極性,鼓勵和引導行業知名企業、聯合辦公專業機構等打造「國際化、品牌化、專業化」辦公空間,為中小型創新企業、團隊提供辦公服務。以市場化方式推進產業園區「二次開發」。三是加快新載體建設。對長寧臨空東片區以及其他未開發的土地資源,在土地出讓及規劃編制時加強產業引導,推動載體建設與產業發展方向相匹配,加快建設高品質商務樓宇。

優化「東中西」各具特色的布局。東部地區,結合改造整治和精品街區建設,全面梳理愚園路、武夷路、新華路等沿街載體資源,打造創新應用體驗場景,為新商業、新生活、新時尚展示體驗創造空間;進一步挖掘多媒體產業園、聯通新時空大廈、中科院兩所及周邊載體資源,引進科技創新企業和打造眾創空間。中部地區,加強條塊對接和信息互通,加強金虹橋、天山SOHO、繽谷大廈等樓宇資源的統籌,為優質企業和重大項目落地開闢空間;深化校區、街區、園區互動,依託工程技術大學、東華大學等高校資源,建設主題眾創空間,培養創新項目,形成創新氛圍。西部地區,加強對臨空地區存量土地的規劃引導,為產業發展預留優質空間。加快完善交通、餐飲、休閒、文化等綜合配套,推進商務與商業深度融合。結合虹橋商務區東片區「脫胎換骨」改造,深化並推進虹橋商務區機場東片區控詳規劃實施,加快推進相關主體土地置換和地塊開發,為打造航空產業生態圈提供有力的載體支撐。

向長三角城市拓展實現「同城效應」。積極對接和抓牢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戰略布局和發展契機,加強與上海周邊城市的產業合作與園區共建。探索設立區域合作發展實驗區,通過制度創新、政策突破、優勢互補等,進一步拓展長寧產業發展空間和稅源,為推進長三角地區產業聯動發展、貿易便利化及城市群功能一體化作出積極探索。

加強工作整合力度,積極推進位度創新

加強招商引資的聯合聯動。招商部門、產業部門、資源部門和街鎮要主動對接、相互銜接,整合招商資源,著力提高招商力度、城區經濟密度和稅收落地率。招商部門要主動統籌推進招商工作,既要大力引進有稅收的龍頭企業,也要及時跟進高成長性、有潛力的企業,幫助企業對接相關產業政策。產業部門要主動加強招商信息的溝通,提供政策和資源支撐,共同推動優質企業落地。街鎮要主動發揮服務企業的「一線」作用,及時跟進和了解企業發展訴求,幫助和協調解決企業發展中的各類問題。

加大國家級示範區建設、城市更新等過程中的工作合力。結合區域規劃和產業發展需求,全力推動國家級示範區、城市更新等工作與產業發展緊密銜接。在推進國家級示範區建設、城市更新等過程中,牽頭部門要積極統籌、敢於擔當,各相關部門要跨前一步、積極支持,注重工作環節整合和難點突破,為提升產業能級、形成產業集聚、拓展產業空間提供支撐。

積極探索制度的創新突破。在上海虹橋臨空經濟示範區、上海市「網際網路+生活性服務業」創新試驗區、上海虹橋時尚創意產業集聚區等建設中,積極爭取市級部門支持,力爭在虹橋機場和浦東機場「兩場」定位、海關監管模式創新、爭取複製自貿區飛機租賃等相關政策、探索在虹橋機場建保稅倉庫、擴大「一照多址」試點範圍等多個方面有所突破創新。

推動產業同頻共振,促進發展創新協同

支持產業業態創新。一是鼓勵企業創新創造,借鑑攜程的智能酒店模式、易果生鮮與「慧生活」「樂活」合作試點的無人便利店,以及美團點評和龍之夢探索的「新零售」模式等,支持企業開展技術創新、模式創新、業態創新,積極構築長寧未來發展的動力源。二是支持成立以龍頭企業為核心的發展組團,引導龍頭企業整合資源,在組團內部開展技術攻關、產品研發、應用示範等探索,形成上下遊產業聯動態勢,促進產業集聚發展。三是重視行業領軍人才和創新創業團隊引進培育,通過服務覆蓋、政策對接、感情凝聚等方式,引進更多的領軍人才和創新創業團隊。

打造長寧各類活動「品牌」。依託行業組織、企業資源開展各類「品牌」活動,形成產業集聚氛圍。一是會展類活動。比如開展上海服裝服飾展、上海創意產業博覽會、國際創意城市設計創新論壇等一批具有影響力的活動,推動產業創新創業要素和示範應用成果在長寧匯聚融合、落地。二是行業類活動,比如支持攜程的環球旅行大會、供應商大會,美團點評的供應商大會等,調動活動主辦方的積極性,推動其產業生態資源對外開放,發揮行業活動在對接資源、搭建溝通交流平臺等方面的作用。三是大賽類活動,比如支持開展世界人工智慧創新大賽等。

深化與科研院所和企業的合作。支持科研院所爭取國家科技創新重大項目落戶,鼓勵高校院所、龍頭企業、投資機構等共同建設產學研協同創新平臺。通過對優質產業化項目落地給予一定的政策支持等形式,推動更多科技成果落戶轉化。

加快新技術在多領域中的創新應用。鼓勵和推動人工智慧技術在政府服務、商業貿易、社會生活等各個領域的應用。鼓勵智能家居、智能穿戴、智能消費等國內外人工智慧新產品新應用在長寧先行先試,打造具有引領示範效應的人工智慧應用場景,努力營造智能化、便利化、人性化的生活服務環境。

加強政策集成,提升整體效能

加強政策的系統集成與銜接。開展政策的績效評估和系統梳理,對前後政策與條款,關聯政策與條款間的銜接性做好分析與研判。完善高成長性創新型企業的發現機制,在制度供給、政策支持、空間載體、金融服務、應用場景等方面形成有效支持系統,加快培育和集聚一批標杆企業、獨角獸企業、隱形冠軍企業。

發揮政府產業引導基金作用。推動長寧產業引導基金「1+3+X」構架落地,在現有航空服務業引導基金的基礎上,加快推動網際網路+、時尚創意、人工智慧等重點產業政府引導基金建設。探索「基金+基地+服務平臺」的模式,加強基金與孵化器、園區的聯動,做好項目推薦、資源對接和增值服務。建立並完善對中小微企業的扶持機制。

完善政策宣傳的途徑和渠道。優化完善產業指導目錄和重點企業信息庫,明確各項產業政策的服務對象和範圍,開展有針對性的對接服務。通過樓宇、園區的政策定製、各類產業政策發布等渠道開展政策解讀及培訓。以印製政策彙編、製作政策解讀單片以及「一圖解讀」「一圖流程」「一圖指引」等方式方法,宣傳產業相關政策,不斷提升政策服務的精準度和企業的獲得感。

優化人才服務,集聚發展智慧

打造符合長寧產業發展導向的各類人才集聚地。一是編制重點產業人才評價指標體系。對接《上海加快實施人才高峰工程行動方案》,立足「3+2」產業人才特點,打破傳統學歷、職稱等評價標準,依託行業龍頭或專業機構,編制符合重點行業特點的人才評價指標體系,為全市打通和解決特殊人才落戶綠色通道問題提供建議依據,並爭取試點先行。二是加強專業複合型人才培養。鼓勵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聯合培養重點領域專業型人才、創新型人才和複合型人才,推進職業技術學校加快培養適合產業實際需求的技能型人才。廣泛開展信息通信、航空服務、創意時尚等領域的職業技能競賽,做好職業技能競賽優秀選手職業資格晉升工作,選擇樹立高技能人才典型。三是面向全球招才納賢。開展海外人才聯絡點工程,通過人才尋訪、海外招聘等方式,加強與「3+2」重點產業相對應的國內外頂尖專家、緊缺專業人才、創新型科技人才的引進和服務力度,在創業投資、融資擔保、技術成果入股、科技成果轉化等方面給予積極扶持。

提高人才工作的能力和水平。一是提高人才服務市場化程度。構建一站式服務體系,提供精細化服務。與知名人才服務機構合作,擴大人才的發現渠道,開展專業化、階梯式服務。二是推進市級政策在長寧落地,優化海外人才服務環境。緊緊圍繞重點產業和戰略新興產業發展需求,發揮虹橋海外人才一站式服務中心、外籍高層次人才一卡通試點和上海張江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長寧園的先發優勢,進一步完善人才政策與綜合配套服務機制,加強海外高層次人才、國際化創新團隊引進力度。三是分類施策、精準施策,提升政策的知曉度和人才感受度。針對各類人才群體制定相應政策,實施精準服務。緊緊圍繞重點產業和戰略新興產業發展需求,實施好高層次人才激勵、鼓勵創新創業、鼓勵社會力量引才等人才政策。完善人才公寓入選標準,進一步擴大受益面。圍繞企業反映強烈的子女教育等需求,積極探索社會化參與拓展教育資源的渠道。根據不同人才群體,有針對性宣傳推介人才政策,提升企業和人才的感受度。

相關焦點

  • 上海市政協委員:把政協工作放在「十四五」藍圖中謀劃
    因此,我將提出浦東應出臺「打造全球頂級資產管理中心」的專項發展規劃、進一步集聚高能級資管機構和利用上海自貿區制度創新優勢努力突破資管業發展的制度瓶頸等建議。此外,我還將聚焦浦東全力做強創新引擎和發展六大硬核產業等議題積極建言獻策,為浦東實現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
  • 臨空示範區期待「凌空而起」 長寧區政協召開「推進上海虹橋臨空...
    7月20日,長寧區政協召開「推進上海虹橋臨空經濟示範區建設」專題協商會。   上海虹橋臨空經濟示範區位於長寧區內,是全國12個臨空經濟示範區中面積最小的示範區。如何立足優勢「凌空」而起,在推進區域經濟轉型升級、促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中作出應有貢獻,這是全區重點工作,也是委員關注熱點。
  • 上海長寧區:加快構建「優質+均衡」養老服務體系
    雖然這裡的建築面積只有1000餘平方米,但一走進大門,幾座花箱隔離出的小花園和戶外走廊擺放的四分類垃圾箱,都讓這座運營剛滿一年的社區為老服務中心充滿生活氣息。  2018年,長寧區居民的平均期望壽命達到了85.49歲,高出上海居民平均期望壽命1.86歲。對地處上海中心城區長寧來說,如何讓每一位老人安度晚年,在為老服務方面使「寸土」發揮出「寸金」的價值,著實需要動一番腦筋。
  • 【媒體聚焦】「1+6+X」:上海長寧政協黨建探索新格局
    本屆長寧區政協工作的一大亮點是形成了具有政協特點、長寧特色的黨建新格局。探索構建「1+6+X」的黨建新格局政協上海市長寧區第十四屆委員會共有238名委員,其中中共黨員委員82名。數年前,長寧區政協主席溫新華就提出,要把黨的領導和對政協工作的要求落到履職全過程各方面,根據長寧實際,在區政協委員中,探索構建「1+6+X」的黨建新格局,其中「1」是依託一個中共界別,在建立政協機關黨組的同時,建立政協黨建工作領導小組,全面統籌協調政協黨建工作。
  • 融聚心合作 ,力創新未來:中國移動構建資本生態圈
    在11月14日開幕的2019年中國移動全球合作夥伴大會中,中國移動首次提出「資本生態圈」,以「融聚心合作,力創新未來」為主題,全面展示了中國移動以賦能創生態、以合作促繁榮的5G發展理念。一、打造特色產業投資平臺,匯聚中國移動「朋友圈」中國移動股權投資工作自2000年正式起步,2016年成立投資公司——19年來,充分發揮資本的「聚合、賦能、共贏」價值,圍繞轉型發展的重點領域,加大投資力度,入股頭部企業、布局創新公司,逐步構建起與中國移動具有戰略血緣的合作網絡,聚合起與中國移動戰略方向更契合、協同合作更緊密的合作夥伴
  • 眼防動態|長寧區政協副主席朱輝一行來上海眼防參觀調研
    眼防動態|長寧區政協副主席朱輝一行來上海眼防參觀調研 2020-05-02 03:0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秀洲桃園數字小鎮構建智慧產業生態圈
    聚焦新基建 服務新場景 賦能新應用 秀洲桃園數字小鎮構建智慧產業生態圈 發布日期:2020-10-18 08:09 信息來源:嘉興日報瀏覽次數: 自去年3月揭牌以來,秀洲國家高新區堅持創新發展理念,與中國電科36所等積極合作,致力將桃園數字小鎮打造成為以智慧應用為核心,相關數字經濟產業項目為載體,生產、生活、生態相融合的全國領先的智慧應用產業集聚區。隨著數位技術在產業的滲透逐步加深,以智慧生態、智慧交通、智慧能源、智慧醫療、智能製造為代表的智能社會新場景、新應用不斷湧現,已成為傳統產業升級的加速器。
  • 金茂建築科技:創新共築 裝配未來 構建裝配式產業鏈一體化生態圈
    裝配式產業鏈智慧科技服務商科學至上 知行合一,加速向科技驅動的創新型企業發展「地產也是科學」。2018年中化集團提出「科學至上」的發展理念,中國金茂明確以智慧科技為引領,綠色健康為特色,推動產品升級和產業鏈延展,由此拉開了向科技驅動的創新型企業發展的全面探索。
  • 全國政協委員梁留科:構建後疫情時期現代旅遊產業體系 實現旅遊業...
    全國政協委員梁留科認為,隨著疫情防控的趨穩向好及旅遊市場的復甦的不斷增強,如何通過構建後疫情時期現代旅遊產業體系、推動旅遊產業實現恢復性安全增長成為值得深思的重點問題。鑑於此,梁留科提出以下建議:築牢基點,實現旅遊業高質量發展。
  • 杭州市政協副主席、江幹區委書記滕勇一行走訪ACCESS集團,提出三點...
    新年伊始,杭州市政協副主席、江幹區委書記滕勇、江幹區委常委、統戰部長王衛安、浙江杭州錢塘智慧城管理委員會主任陳柏林等一行蒞臨創新型品牌管理公司ACCESS集團(ACCESS Corporate Group)杭州總部開展"走親連心三服務"活動,與公司創始人、執行長何志勇等企業代表面對面交流,並給公司提出了要進一步抓住有利時機加快發展、防範風險穩中求進以及注重員工關懷、科學管理等重要指示
  • 上海長寧區:文旅融合煥發時代生機
    創新文旅融合新理念,打造長寧模式如何讓文化成為旅遊的特色,讓旅遊成為真正的文化體驗;如何因地制宜,建立長寧獨有的文旅融合模式?這個問題也曾深深困擾著上海市長寧區委宣傳部副部長、區文旅局黨組書記康文華。他告訴記者:曾經,長寧區迅速將「文旅資源相對薄弱」的壓力轉化為動力,用創新思維總結出「通過旅遊宣傳文化,以文化推動旅遊蓬勃發展,致力於發展全域旅遊」的長寧模式。今年公布的上海首批全域旅遊特色示範街區官宣名單中,「愚園藝術生活街區」位列其中,這便是成效之一。
  • 上海市長寧區政協關於「歷史文化風貌區保護」重點課題調研
    長寧區進入了通過城市更新為發展要空間、要功能、要活力的關鍵時期。中共長寧區委對接《上海市城市總體規劃(2016-2040)》,抓住「加強歷史風貌保護、傳承優秀歷史文化」這個城市更新的核心問題,推動長寧形成更具競爭力的創新優勢、功能優勢、品質優勢和人文優勢,加快建設國際精品城區。
  • 構建大數據產業生態圈 九次方大數據啟動「Y戰略」
    近日,九次方大數據創始人王叄壽宣布,集團將啟動「Y戰略」,即利用資本平臺及遍布全國的業務布局,孵化、投資、併購300家垂直領域的大數據及人工智慧垂直應用公司,構建大數據產業生態圈,推進產業生態健康發展。  「亂花漸欲迷人眼」。當下全球各經濟社會系統採集、處理、積累的數據增長迅猛,大數據全產業市場規模迅速提升。
  • 如何加強港澳創新資源協同?深圳福田政協常委協商會瞄準河套
    如何深化深港緊密合作?為進一步謀劃福田未來30年和「十四五」發展戰略,緊扣福田「三大新引擎」工作部署,福田政協專門成立專題調研組,圍繞都市科創、民營經濟、科創環境、金融科技、智慧財產權五個方面開展深入調研並提出意見建議。
  • 上海新成立區域產業聯盟,要為網際網路和人工智慧企業當「月老」
    同為「高精尖」、「吃技術」的新興產業,早一步發展起來的「老大哥」網際網路能為剛爆發不久的「小弟」人工智慧帶來什麼經驗、合作產生哪些聚變效應?在上海,這對備受矚目的「兩兄弟」正開始融合、聚變。 作為上海首個「網際網路+生活性服務業」創新試驗區,長寧在網際網路技術的實際運用上具備成熟的發展基礎,攜程、美團點評、盒馬鮮生、易果生鮮、春秋、蘇寧等行業內知名企業和新興企業構建起長寧多層次的網際網路產業生態圈。去年11月,長寧正式打造「虹橋智谷」,在華為聯通人工智慧科技創新示範中心所處的中山公園商圈,已經集聚了新微、聯通、電信、鐵塔、深蘭、西井等一批知名的新興人工智慧企業。
  • 關於《中共上海市長寧區委關於制定長寧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
    重點要在加強開放發展和打造現代產業體系這兩個關鍵領域上攻堅突破。關於加強開放發展。一是要對接虹橋國際開放樞紐建設。虹橋國際開放樞紐建設是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重要任務,是上海「兩翼齊飛」的重點布局。長寧有基礎、有空間、有優勢在對接服務中取得更多發展成果。前期,相關部門研究提出了一批政策措施、一批功能平臺和一批重大項目,要根據即將出臺的總體方案,作進一步完善,認真組織實施。
  • 重慶科技孵化產業技術創新聯盟落戶環重郵創新生態圈
    重慶科技孵化產業技術創新聯盟落戶環重郵創新生態圈由重慶力合科技創新中心有限公司牽頭組建的「重慶科技孵化產業技術創新聯盟」落戶環重郵創新生態圈,現已進入2020年度重慶市產業技術創新聯盟擬認定公示名單。重慶科技孵化產業技術創新聯盟是由力合重慶創新中心牽頭,重慶郵電大學、重慶大學產業技術研究院共同組建,是重慶力合科技創新中心有限公司、重慶郵電大學聯合打造高校科技成果技術轉移轉化平臺,構建環重郵創新科技服務生態的重要舉措之一。
  • 專家企業齊聚濟寧,共同構建工業泵產業生態創新發展
    2019年11月8日下午,由魚臺縣人民政府和中國中小企業協會高新技術產業分會聯合舉辦的中國工業防爆潛水泵產業創新合作高峰論壇在濟寧市魚臺縣隆重召開,論壇以「智能製造+科技創新構建工業泵產業生態」為主題,對標發達國家及城市,共話主題,了解行業發展趨勢,探討政產學研如何助力企業發展,引導產業集群創新發展。
  • 探訪招商·東湖意庫:如何打造「文創園生態圈」
    近年來,「生態圈經濟」成為社會新熱詞。在2020年達沃斯論壇上,伊利集團董事長潘剛提出論斷:「生態圈經濟」模式將是下一個十年全球化發展新動能。當前越來越多的行業開始探索「生態圈經濟」之路,文創產業也不例外。
  • 如何聚力打造虹橋國際開放樞紐功能,上海市政協委員們這樣建言
    加大產業培育力度,完善產業生態。建議加快推動從商品服務中心向集產業服務、創新服務於一體的功能性區域轉變。在創新孵化、產業培育上加大力度,加快推進虹橋國際人工智慧中心建設。建議大力發展區內金融服務業,促進金融與貿易深度融合。提高金融服務業佔比,加大金融服務力度,為貿易等企業提供全流程跨境金融服務。高起點謀劃好實施好虹橋商務區「十四五」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