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地名廣州十三行,外賓和廣州似乎是兩個不同的地方。
只要你在網上看到十三行的介紹,尤其是視頻,幾乎都是關於廣州的服裝批發市場。有一次,一個外地的朋友談起廣州十三行時驚訝不已:他眼中的十三行等於服裝批發市場。
坐在他旁邊的老廣不同意,用廣普:「十三行好威的,不是現在這個破破爛爛的批發市場,它是洋行,很多很多的洋行。」解釋,但畢竟歷史悠久的外國客戶還是沒有太大興趣,堅持說只是批發市場。老廣的務實性格也再次得到體現,他保持沉默,心裡嘀咕著:多說沒用,如果你有錢解釋,你可以談談日光。
現在十三行是全國最大的服裝批發配送中心,是的,他也被稱為全國最繁忙的批發市場,每天之前在4點和5點檔口開始營業,所以如果你去提貨,你必須抓緊時間,在中午後關閉檔口。每天都有上千噸的貨物發出,商業輻射遍及全國,東南亞,俄羅斯。
這裡熱鬧的景象通常會嚇到第一次來參觀的人,每個人都向前移動爭分奪秒,到處都能看到搬運大包的搬運工,推車的咔嚓聲,還有各種方言的電話聲,汽車喇叭聲……就像3D環繞聲震動你的鼓膜。
在十三行街附近有許多小巷,沿街的衣服大多是中低檔,而高檔的則在商業大廈的中高層。這個市場上最著名的建築是新中國大樓,他原本是一座未完工的建築,但現在他已成為廣州最賺錢的商業廣場之一。
儘管十三行商圈現在被稱為全國最繁忙、最賺錢的市場之一,但全國幾乎所有從事服裝批發的人都知道,這是一個服裝人都想看的地方,然而廣州的人仍然覺得他是「折墮」。
為什麼?因為十三行太繁榮了,他是中國唯一允許從事對外貿易的地方,當時,世界上超過五分之一的財富轉移到這裡,於是世界-伍秉鑑的首富誕生了,據說他當時的財富是美國人的四倍,排名第二。
歷史上,明清兩代閉關自守的國家都保留了廣州作為與外界聯繫的渠道,隨著興盛的海上絲綢之路,西洋和中國之間的交流變得更加頻繁,在清康熙期間,放寬了海上禁令,增加了與西洋國家的貿易。
清乾隆年間,為了有序地管理這種商業活動,有效地收稅填庫,並制定了相關制度,外國人必須在廣州城市以外有貿易場所,這是後來的外國公司。起初,廣東政府招募了13個最有實力的商人與外國人做生意,並代為徵稅,這是名稱十三行的起源,當然,後來外資銀行的數量遠遠超過13家。
之後,又設立了海關實行統一徵稅,這就是著名的「粵海關」。乾隆年間,在十三行的鼎盛時期,只有廣州十三行貢獻了近一半的國庫,被稱為「天子南庫」。
走進十三行批發市場不遠處的廣州文化公園,有一個廣州十三行博物館,他以實物的形式讓廣州以歷史為榮。
十三行博物館免費訪問,你可以辦理身份證並買票。除了歷史沿革等的詳細介紹,最感人的是恆夫婦捐贈了與十三行相關的1600多件文物,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博物館的一半是捐贈的,因此專門為展示而設置了一個樓層。
武昌成套家具,精美的出口畫,象牙扇,廣繡,各種新奇的西洋洋貨,告訴世界廣州一個宏大的商業場景,一個東方奢侈品中心的故事。
當時,中國生產的東西種類繁多,尤其是茶葉、絲綢、布料、瓷器、扇子等精美的工藝品在西洋國家更受歡迎,這些東西跟隨金髮碧眼外國人來到世界各地,令西方驚嘆不已。
17世紀初,中國茶以其獨特的香味徵服了英國,當時,英國的每家每戶都要拿出收入的10%來買茶,後來法國、葡萄牙、西班牙、荷蘭、瑞典等國家也緊跟著中國茶葉的潮流,相繼與中國建立了茶葉貿易,茶葉成為十三行對外貿易的一大部分。
在頻繁的商業交流中,西醫技術、繪畫藝術和機械製造技術也被引入中國,而中國瓷器、中國家具繪畫、手工藝品等也不斷被引進西方。當時,歐洲的上流社會女士用中國摺扇作為時髦的一種,在家裡用中國家具和瓷器展示自己的財富和品位。
中國進口西洋商品主要包括胡椒以及其他香料、毛皮、木材等,需求量不大,此外,這些商品具有很高的可替代性,所以當時中國進口了少量西洋商品,中國由於長期的閉關自守政策,中國幾乎可以自給自足。因此長達時間裡年,我國對外貿易基本上處於巨額貿易順差狀態。
巨大的貿易差額使西洋國家不滿,要求中國購買更多的貨物和開放更多的港口,以阻止十三行對貿易中介的壟斷,但需求無濟於事。為了平衡貿易平衡,賺取更多利潤,西洋的船隻開始將鴉片裝在貨船上,走私到中國出售,這也導致了「鴉片戰爭」。
第二次爆發鴉片戰爭以後,老百姓與外國人的矛盾越來越激烈,人們通過焚燒外國公司來表達他們的憤怒,一場持續了七天的大火摧毀了所有的商業建築,據說銀熔水持續了一兩英裡,十三行的光輝歷史戛然而止。
隨著時間的推移,廣州仍然是廣州,其獨特的商業氣質使其註定了永不停業。的十三行,依然忙碌,雖然少了那層熠熠生輝的光彩,卻多了市場生活的氣息。雖然有較少的富人巨賈,但更多的……為生活而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