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論壇:暴力是香港社會不能承受之痛

2020-12-13 騰訊網

作者:孫揚

近一段時間,因《逃犯條例》修訂爭議,引發香港社會持續動蕩。反對派主導的抗議活動逐漸偏離原先預設的主題和議程,在激進示威分子騎劫之下,演變成為持續不斷的暴力事件。激進分子強闖立法會並肆意破壞,殘忍傷害維護秩序的警察,包圍呼籲制止暴力的大學校長官邸,毀壞建制派議員父母墓地。7月21日,更發生了激進分子圍堵中聯辦、汙損國徽的惡性事件。元朗發生的暴力衝突亦引發全香港社會的震驚與譴責。關心香港的人們不無痛心地感到,香港社會已然撕裂,「東方之珠」似乎正在淪為「暴力之都」。

事實上,特區政府宣布對修例「無限期擱置」,已經合理回應了民眾的不同訴求。然而,不斷升級的暴力事件表明,激進分子的目的並不是其所聲稱的表達不同政見、推動社會革新。他們的行為破壞了香港社會安定、挑戰了憲法和基本法權威、觸碰了「一國兩制」底線、侮辱了中華民族情感、喪失了人性與良知。當下,亂局未有完全平息的跡象,每一次暴力衝突的結束,卻不是安定局面的開始,而是成為下一次暴力行動的預演,令渴求恢復秩序的人們失望和沮喪。

香港是一座「深度國際化」的城市,歷史和現實都表明,外部勢力有時會對香港社會產生「穿透性」的影響。近來諸多跡象顯示,香港社會出現的每一次新動蕩,恰是在上演「顏色革命」的舊劇本。近日,一些反對派人士公然呼籲外國政府和組織幹涉香港事務;而部分西方媒體以偏頗的立場,用片面的報導誤導受眾,對香港警察的正當執法進行汙名化。這些事件助長了香港激進分子的囂張氣焰,使管治力量陷入投鼠忌器的困窘,導致今天令人痛心的局面。

法治是香港社會珍視的核心價值,正是法治維護了香港的多元和自由,一旦法治不存,多元和自由只會走向自己價值指向的反面。言論自由,不包括散布仇恨言論的自由;集會自由,不包括利用集會實施暴力的自由;這些應當是起碼的社會共識。從歷史來看,二戰結束後的一段時間,香港社會矛盾激化,社會衝突時有發生。正是經歷過暴力頻仍的歲月,香港民眾才如此珍視法治價值和社會安定。從七十年代開始,「家在香港」漸成共識,人們在獅子山下守望相助、風雨同舟,充滿勇氣而積極樂觀地努力生活,這才是香港步入「黃金時代」的社會心理基礎。香港的法治、秩序與包容曾給無數內地訪客留下深刻印象,也成為這座城市贏得世界尊重的核心要素。

不可否認,此次事件是香港社會深層次矛盾的一次爆發式的總體呈現,這些矛盾千頭萬緒、紛繁複雜。舉一例而言,過去幾十年形成的不合理的產業結構,導致青年人出路狹窄,民生問題改善有限,這是很多香港青年怨念的根源。青年人的情緒可以理解,但不能被情緒主導,更不應將這種情緒轉化為對中央政府、特區政府和「一國兩制」的仇恨,進而使用暴力進行施壓。暴力是香港社會不能承受之痛,用暴力的方式能夠改變產業結構?能夠結束地產霸權?能夠找到人生出路?能夠化解民生困境?如果香港社會就這麼一直亂下去,經濟復甦將受到拖累,發展的機遇期也會錯過,香港最終將逐漸失去所有的優勢。事實上,中央政府和特區政府一直以來都在為應對香港民生問題殫精竭慮、擘畫藍圖,大灣區建設規劃即包含了化解香港民生難題的考量。而香港反對派有意習慣性「逆向思維」,總是將善意的惠港舉措曲解成惡意的別有用心。

在可預見到的未來,面對這一輪香港的社會危機,只要不出現極端情況,中央政府仍將會堅定不移地支持特區政府依法管控。期待香港社會依靠本身的機制和力量恢復秩序。「治」與「亂」在一定程度上取決於人們的心態,既然是標榜有著自我修復機制的「強社會」,香港就必須在反對暴力這一底線上達成共識。無論持何種政治觀點,人們都應該且必須建立共識,那就是:反對暴力、捍衛法治、維護安定、堅守最基本的社會底線,回歸理性化解社會矛盾的路徑,繼續尋求發展前進的方向。如此這般,香港青年才有實現光榮與夢想的可能。

(作者系南京大學歷史學院副教授、香港研究所所長)

相關焦點

  • 親歷香港:暴力衝破「圍欄」的民生之痛
    新華社香港12月30日電 題:親歷香港:暴力衝破「圍欄」的民生之痛  新華社記者  42公裡,是一次馬拉松的距離,也是香港修例風波發生至11月,被拆除毀壞的交通隔離欄的總長度。一位香港土生土長的中年女士說。  愈演愈烈的暴力耗費了大量警力,亦讓社會守法意識下降。香港特區政府警務處信息顯示,香港惡性犯罪數量激增,僅10月搶劫案就接近一日一宗。  12月24日晚,蒙面暴徒於聖誕節前夕在包括尖沙咀、旺角、沙田和元朗在內的香港多區非法集結並暴力破壞。暴徒破壞交通燈、設傘陣、堵路、破壞商場店鋪、縱火,甚至衝擊警務人員,嚴重擾亂社會秩序。
  • 香港機場取消航班,示威者以暴力方法擾亂社會秩序,不能再隱忍!
    香港中聯辦負責人12日發表聲明,嚴厲譴責香港極少數暴力違法分子採取的極端暴力行徑,呼籲全社會行動起來,堅定支持特區政府和香港警隊止暴制亂、恢復秩序,共同維護香港法治和社會安全。該負責人嚴正指出,世界上任何一個地方,都絕對不能容忍這些令人髮指的極端暴行。如果任由這些恐怖暴行蔓延,香港將滑向無底深淵。
  • 暴力不能解決問題,只會破壞香港社會
    新華社香港8月8日電(記者劉歡)「暴力不能解決問題,只會破壞香港社會。」香港特區政府首任律政司司長梁愛詩日前接受記者專訪時呼籲,香港要儘快恢復秩序,將精力放到發展經濟和改善民生上來。她指出,香港特區政府已於6月15日決定暫緩修例工作,相應的立法工作也隨之完全停止。但示威者又提出新的不合理的訴求,且暴力破壞行為還不斷升級。他們現在的目標並不是「反修例」,而是要癱瘓香港,造成「無政府狀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她說,有法必依、違法必究,是任何一個法治社會的基本要求。
  • 新華時評:暴力,香港之恥!
    新華社香港8月14日電 題:暴力,香港之恥!  新華社記者  激進示威者還有什麼藉口自我標榜「和平理性」「理想正義」?!發生在香港國際機場的暴行,已完全突破法律底線、道德底線、人性底線。這夥人的癲狂與兇殘,正洞穿香港的法治與文明,讓香港前所未有地淪為暴力之城、恥辱之地。  這夥暴徒暴虐惡毒、恣意橫行,已到了無法無天的地步。
  • 2019香港暴力事件:被「黑色恐怖」籠罩的香港
    新華社香港8月8日電題:被「黑色恐怖」陰影籠罩的香港  新華社記者 劉歡  發生在香港的遊行示威和暴力衝擊活動已經持續了近兩個月,且手段不斷翻新、烈度不斷升級、破壞性不斷加劇,「黑色恐怖」在港蔓延,對香港的法治、社會秩序、經濟民生和國際形象造成了嚴重影響,令所有關心、珍愛香港的人備感痛心。
  • 香港《明報》:必須向暴力說不 不能再支支吾吾
    中新網11月13日電 香港《明報》13日發表社評稱,過去兩天香港激進示威者發起所謂「三罷」未見各方積極響應,暴力分子為求癱瘓社會,不斷升級暴力、幹擾公共運輸;向路軌擲汽油彈等行為,更是罔顧他人安危。暴力分子測試社會容忍底線,最終有可能鬧出巨禍,殃及無辜者。
  • 中國的憤青,不能承受之輕
    我們看下度娘的解釋:「憤青」最早特指1960年代歐美左翼思潮中主張顛覆傳統社會價值的叛逆青年。1973年,香港邵氏電影公司出品的影片《憤怒青年》記述一班不滿社會現狀而急於改變現實的青年,證明當時已存在「憤怒青年」的稱呼,後來該詞被簡稱為「憤青」。畢竟這個詞通常是流行網絡各大論壇之中,為大多數網民熟知的。一直以來,魯迅先生無疑是背這個鍋最多的人。
  • 生命之痛,我們該如何承受?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痛美國心理學家弗蘭克爾認為,意義包含在個人的生活經驗之中。每個人的生活,都包含了生命中「不可承受之痛」,而尋求生活的意義是我們每個人的責任。當外界環境發生變化時,我們會面臨兩種選擇,即是否可以把這種變化歸入已有的圖式中,如果不能,新舊觀念之間的差異程度,可能會使我們體驗到不同程度的痛苦。但這個過程也會引起「建構」,這是一個「對話」或「互動」的過程,即人們為了建構意義而進行內在與外在的溝通,促使我們去關注在不同情景下,對某一事物認知的變化過程。
  • 香港主流輿論及社會各界:凝聚民意反對暴力 共同維護繁榮穩定
    香港主流輿論及社會各界強調,此次集會表明止暴制亂已成為廣大市民的共同期盼,並呼籲市民們堅決支持特區政府及警隊,共同維護社會繁榮穩定。  《大公報》以《反暴最強音 同心救香港》《暴亂禍港難再忍 萬眾一心齊發聲》等為標題,在6個版面對集會進行全面報導。該報摘錄了幾十名參會市民的心聲,表明廣大市民痛恨暴力行為,堅定支持特區政府及警隊。
  • 生命不能承受之痛:葉門三歲小女孩的艱難人生(組圖)
    哈亞特和兩個哥哥看著原本的家變為廢墟。
  • 香港文化生態嚴重受損 文藝界齊聲譴責暴力行為
    香港美協發出聲明表示,近期,香港社會連續不斷的暴力行為,早已超越文明社會的底線,嚴重破壞法治精神。我們強烈譴責暴力行為。  「藝團、觀眾、經紀機構、相關行業都在為暴力分子買單。」香港國際音樂節負責人之一廖兵表示,因為出現暴力事件,音樂節在今年8月停辦,損失巨大。  據他介紹,原已有2000多人報名赴港參加,現在被迫取消,真是痛心。
  • 香港首現「暴力退潮」,會是局勢轉折點嗎?
    我們認為,香港局勢的大環境在發生變化,其中很突出的因素是內地武警部隊在深圳集結並且大練兵,這被廣泛視為對香港暴力分子們發出了嚴正警告。另外激進示威活動連續兩天癱瘓香港機場,還發生了激進分子非法拘禁環球時報記者付國豪並圍毆他的暴力醜惡行徑,在全球引起震動,對香港很多市民造成了衝擊,極端反對派因此承受了壓力。星期六愛國愛港的市民在香港添馬公園舉行了「反暴力,救香港」的集會。
  • 林鄭月娥:過去一年香港經歷嚴峻局面,香港承受不起亂局
    【環球網報導 記者 張麗媛】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今天(9日)出席行政會議前會見記者。據香港「橙新聞」9日報導,林鄭月娥表示,過去一年香港經歷很多困難、嚴峻局面,這亦是特區政府今日要處理的工作。
  • 南苑北裡業主:高房價 購房者難以承受之痛
    南苑北裡業主:高房價 購房者難以承受之痛 房地產門戶房天下
  • 周杰倫香港演唱會宣布延期!暴力行為對香港文化生態傷害有多大?
    今年8月,新華社曾報導,暴力行為導致香港不少境內外藝術活動被迫取消,公共藝術場地關閉或暫停使用。香港文藝界人士、團體紛紛發聲譴責暴力,支持警方執法,呼籲不法分子不要再傷害香港。周杰倫香港演唱會海報圖片來源:紅星新聞周杰倫香港演唱會延期通告圖片來源:紅星新聞通告中稱,鑑於目前社會環境有未能預測之交通情況下,在顧及觀眾安全作為最大考量的前提,主辦方與相關部門多番商議後,很遺憾地宣布原定於2019年12月6至8日及13至15日(共六場)舉辦的《周杰倫嘉年華世界巡迴演唱會
  • 柬埔寨著名智庫專家:暴力不能解決問題 不能放任局勢發展
    柬埔寨著名智庫發展和資源研究所主席梅卡利安說,當前香港的局勢可以追溯到香港被英國殖民時期。他認為,「這就像一個富有人家從窮人家搶走了一個孩子,用不一樣的飯菜餵養了一百年,他們看待世界的態度肯定不一樣。」但是,這不能成為示威者阻礙交通,破壞公私財物,襲擊警察和平民的理由。
  • 暴力行為是對香港的巨大傷害
    近來,香港一些激進暴力分子蓄意製造種種暴力事件,其極端行為嚴重影響香港社會正常運作,其違法行徑踐踏香港法治,公然挑戰「一國兩制」原則底線,嚴重破壞香港公共秩序與營商環境。愛港人士紛紛表達對這些暴力行徑的憤慨和嚴厲譴責。  「作為香港市民的一員,我堅決反對這些極端暴力行為。」
  • 香港社會熱議擴大自由行 城市承受能力是決策關鍵
    高白揚  十一黃金周剛過,最近有報導指出香港特區政府有意擴大自由行,立即引起香港社會熱議。特區政府隨後否認將在現階段即擴大自由行,並表示自由行能否擴大關鍵在於香港的承受能力。特區政府表示,對香港接待能力的評估已進入最後階段。對於任何增加外地旅客來港的計劃,特區政府都會以確保香港有足夠承受和接待旅客能力以及儘量減少旅客對香港市民的影響為大前提。
  • 當青年被綁上暴力戰車——香港修例風波回望之二
    新華社香港5月8日電 題:當青年被綁上暴力戰車——香港修例風波回望之二新華社記者回看2019年嚴重衝擊香港社會的修例風波,一組數字最令人痛惜:截至今年3月初,在參與暴亂被拘捕的7700多人中,學生佔了四成,當中逾半是大學生;18歲以下涉嫌刑事毀壞的被捕人士去年6至7月佔整體5%,至今年
  • 香港暴力襲警現恐怖主義苗頭!必須堅決依法打擊!
    連日來,香港激進示威者屢屢用極其危險的工具攻擊警員,已經構成嚴重暴力犯罪,並開始出現恐怖主義的苗頭,這是對香港法治和社會秩序的粗暴踐踏,是對香港市民生命安全的嚴重威脅,是對香港繁榮穩定的嚴重挑戰。  12日,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發言人楊光在北京發表談話時作出上述表示。他對香港極少數暴徒投擲汽油彈襲警予以嚴厲譴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