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憤青是一個很時髦的語言。可它的具體意思是什麼?我們看下度娘的解釋:「憤青」最早特指1960年代歐美左翼思潮中主張顛覆傳統社會價值的叛逆青年。1973年,香港邵氏電影公司出品的影片《憤怒青年》記述一班不滿社會現狀而急於改變現實的青年,證明當時已存在「憤怒青年」的稱呼,後來該詞被簡稱為「憤青」。畢竟這個詞通常是流行網絡各大論壇之中,為大多數網民熟知的。
一直以來,魯迅先生無疑是背這個鍋最多的人。大約是因為他身處亂世之中,一個特殊的時代,煩惱與鬱悶太多,憤青的程度也就比一般人多了些!
先說現今的大學生對高考不滿。其實題做的多了也是可以增長見識的。
比如,試卷上關於韓國人將端午節申請為世界文化遺產問題。
中國人都知道「端午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對於它我們在農曆五月初五聚在一起:吃粽子、賽龍舟、紀念屈原大詩人…...可謂是一個相當重要的節日。
可韓國人卻突然做出這樣的事,引起了全國人民的憤慨:這貨太不懂規矩了!
可是時至今日除了幾位專家、學者在反思外,更多的人在做什麼?只憑一時的痛快在網上開罵,然後罵完了呢?就沒有然後了。
借用一句網友的原話:「網上精彩的多著呢?」
當我們看到外國商人將「三國志」「紅樓」等等作為他們的商標註冊,難道做為中國人,你就沒有心中被刺痛的感受?
當我們民族的那些文化被外國人無休止的盜搶時,你真的不想做點什麼?你真的還忍心沉溺在那個虛幻的世界?
為了一隻狗被人虐待,而同全國各地數十萬人的一塊兒追兇?
這時的「憤青」已經變味了!
的確網上精彩的多著呢。一入網絡深似海,總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記得某個名人鬧騰的就很花哨:一份中學試卷中暴出他的幾處語法錯誤,他便惱了,馬上跳到網上大說特說什麼「…只要一個作者高興……所有的標點都可以是句號……」再者如某位老先生對他的文章進行點評,一不合心意,他又惱了,絲毫不客氣地又開始炮轟,甚至大暴粗口。
餘者不論,單是一點基本的敬老精神都沒,完全屏去了做中國人應有的起碼教養與禮數。博客是一個自由言論的地方,但不代表你可以不講一點常識,難道說你可以跳到上面去隨意撒潑?用他自己的話講「說輕一點是一種秀好笑的事情。」
如沈從文先生言:「一切存在嚴格地說都需要「時間」。時間證實一切,因為它改變一切。無論寒來暑往,四季更替,人從生到死,都不能缺少時間,都從時間上發生作用。」
時間才是一切的證實者。世界大了,人便雜了。但願別讓臆想斬斷了你的目光!
中國人太……都有21世紀了!
別拿憤青不當回事!我們中誰能承受那些憤青之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