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看王維的十九種方式》是由美國作家艾略特·溫伯格和墨西哥詩人奧克塔維奧·帕斯1987年合寫的一本小冊子,從翻譯和詩歌的角度細緻解析了王維的《鹿柴》一詩在英語、法語和西班牙語等語言中的代表性譯文,一共有十九種。譯者光哲又在書後收錄了關於此詩的其他十六種譯本,為讀者提供了有趣的翻譯示例。詩歌的每一次翻譯,都是學者們對詩歌文本的再建構。
作者:馮春雨
敘述視角的顯與隱
中國古詩尤其是山水詩中幾乎很少出現人稱代詞,從而使得語意不具有唯一性。美國著名學者、威斯康辛大學教授周策縱先生在論述王維詩歌裡的時、空、我這一論題時,特別提出中國詩人慣用自我省略手法是因為詩人們對待自然的主導思想不是天人對立,而是天人合一,即追求自我與萬物的協調一致。作為王維山水詩歌的代表作之一,《鹿柴》中並未出現第一人稱的敘述視角,這也是中國古典詩歌的一般特點,與西方眾多以自我為中心、以入世為依歸的詩歌大為不同。
在《觀看王維的十九種方式》一書中,學者們對於《鹿柴》前兩句「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的翻譯可以分為添加第一人稱敘述視角和沒有添加第一人稱敘述視角兩種。溫伯格對他們擅自添加第一人稱代詞這種做法持否定態度,總試圖尋找語句之下的觀察者和感受者,所以這使得譯文帶有很明顯的西方韻味。而王維在《鹿柴》中隱藏了第一人稱的敘述者,詩人的主體意識被消除,從而使讀者的體驗更為直觀。
措辭揣摩的潤與澀
中文詩歌一旦被翻譯成另一種語言,必然會失去它原本的韻味,而學者們要譯出最貼近《鹿柴》本意的語言,不僅對於原詩的理解比較困難,而且在翻譯時還要選擇恰當的措辭來向原詩的本意靠攏。在反覆翻譯的過程中,就出現了他們對譯文措辭的不同選擇問題。
以標題「鹿柴」為例,《王右丞集箋注》提到:「柴(zhài),柵也。一作寨,凡師行野次,立木為區落,謂之柴。別墅有籬落者,亦謂之柴。」「鹿柴」是一個地名,是詩人王維所隱居的地方。
關於鹿柴的措辭選擇,從弗萊徹開始,就已被多元地翻譯與重構了。本書的十九種譯本中一共有十一種都把鹿直譯;還有學者想根據音譯來翻譯標題,但是因其拼音水平不達標,於是將「Lu」(鹿)錯譯為「Li」(狸)。在選擇「柴」的措辭時,也因學者的不同理解而豐富多樣。有學者認為其與鹿的棲息之所有關,這一措辭完全背離詩人的宗旨。有的譯者們考慮到王維在作此詩時的隱居背景,所以「鹿柴」一詞被譯為「Deer park hermitage」,又經光哲譯成中文「鹿苑蘭若」,不僅充滿詩意,而且符合王維作為一名佛教徒在隱居之地修身養性的特質。
譯者光哲在回譯為中文時,在語句的揣摩方面下了很大功夫:語句流暢,不僅用合適的中文詞語對應了學者們在譯文中所要表達的語義,而且比較符合中國讀者的閱讀習慣。但仍瑕不掩瑜,有些副詞的翻譯讓筆者讀起來在語體風格色彩上略感與原文表達稍有出入,或者是沒有那麼好地表達出溫伯格在點評譯本時所帶有的諷刺語氣。
此外,譯者似乎對西方漢學界的情況還有些許隔閡,一些為漢學界所約定俗成的譯法沒有被譯者採用,究其原因,一方面在於譯者本身不是學界出身,另一方面在於譯者可能考慮到堅持全英譯的方式對讀者來說更好理解。
詩歌結構的散與齊
中國詩歌非常注重結構形式,通常以五、七言為主,以四句或八句居多,講求押韻、句數、邏輯等結構形式。《鹿柴》就是一首五言絕句,屬於近體詩的範疇,第二句的「響」和第四句的「上」押上聲「二十二養」韻,讀起來不僅充滿節奏感,而且使聲調具有一種和諧之美。全詩四句通過副詞「但」、「復」的連接,使每兩句詩之間都有著緊密的邏輯結構。在本書關於《鹿柴》的十九種譯文中,我們可以看到學者們根據自己對原詩的理解對其結構形式作了不同的處理。
本書中很少有學者注意到中國古代詩歌的韻律問題,只有一位學者注意到原詩的押韻特點。華裔漢學家劉若愚的譯作讀起來有一定的韻律感,符合中國詩歌押韻的特點,但因西方學者的接受和理解程度不同,同時受到當時後殖民主義的影響,此譯本並未能得到點評者溫伯格的太高評價。
對詩歌句數的還原程度,一種是不改變原詩四句四行的絕句形式,這種譯法在本書中是較多運用的,使譯本在形式上維持原貌,但這並不能保證內容上與原詩相貼切。另一種則是打破原詩形式,出現了多行詩。學者們將其分成了幾個句子來進行表達,他們打破了語言形式的禁錮,可能是想通過更多的語言來儘量傳達詩歌的原有內容。這在讀者看來會認為翻譯得「面目全非」,不夠順暢,顯得太過破碎,完全背離中國古典詩歌的形式,但是仔細去閱讀譯文,卻能夠體會到學者們在還原詩歌內容及情境上所做出的努力,同時靠近了西方讀者的理解層面。
在對詩句的邏輯處理方面,學者們大多數都遵循原詩的邏輯結構,不改變詩歌的原有順序。但是也有學者打亂原詩順序,將詩歌的開頭與結尾顛倒,從而使譯文表達的意思離題太遠。究其原因,主要在於他們缺少「親證」經驗,翻譯詩作多呈現具體化、實證式、具象化的特點,不注重詩歌邏輯的美感。溫伯格也對此譯文毫不留情地進行了批判:「壞的翻譯,從頭到尾都是譯者的聲音。」
想要用外語將中文詩歌所要表達的意思準確翻譯出來,不僅是簡單地傳達詩句的字面意義,而且還要挖掘其中的隱含意義。學者們對《鹿柴》的不同譯文,因語境的不同,都沒能把原詩中所隱含的詩人的禪宗思想、佛教觀等翻譯出來。但是,他們的每一種譯文,都是經過精心翻譯而成,形成了對《鹿柴》一詩的重新建構。
(原標題:誰才是最貼近《鹿柴》本意的語言?詩歌可譯:對王維的十九次再建構)
來源:北京晚報
流程編輯:TF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