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人如何翻譯王維的《鹿柴》?這本書告訴你!一共有十九種

2020-12-10 北晚新視覺網

《觀看王維的十九種方式》是由美國作家艾略特·溫伯格和墨西哥詩人奧克塔維奧·帕斯1987年合寫的一本小冊子,從翻譯和詩歌的角度細緻解析了王維的《鹿柴》一詩在英語、法語和西班牙語等語言中的代表性譯文,一共有十九種。譯者光哲又在書後收錄了關於此詩的其他十六種譯本,為讀者提供了有趣的翻譯示例。詩歌的每一次翻譯,都是學者們對詩歌文本的再建構。

作者:馮春雨

敘述視角的顯與隱

中國古詩尤其是山水詩中幾乎很少出現人稱代詞,從而使得語意不具有唯一性。美國著名學者、威斯康辛大學教授周策縱先生在論述王維詩歌裡的時、空、我這一論題時,特別提出中國詩人慣用自我省略手法是因為詩人們對待自然的主導思想不是天人對立,而是天人合一,即追求自我與萬物的協調一致。作為王維山水詩歌的代表作之一,《鹿柴》中並未出現第一人稱的敘述視角,這也是中國古典詩歌的一般特點,與西方眾多以自我為中心、以入世為依歸的詩歌大為不同。

在《觀看王維的十九種方式》一書中,學者們對於《鹿柴》前兩句「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的翻譯可以分為添加第一人稱敘述視角和沒有添加第一人稱敘述視角兩種。溫伯格對他們擅自添加第一人稱代詞這種做法持否定態度,總試圖尋找語句之下的觀察者和感受者,所以這使得譯文帶有很明顯的西方韻味。而王維在《鹿柴》中隱藏了第一人稱的敘述者,詩人的主體意識被消除,從而使讀者的體驗更為直觀。

措辭揣摩的潤與澀

中文詩歌一旦被翻譯成另一種語言,必然會失去它原本的韻味,而學者們要譯出最貼近《鹿柴》本意的語言,不僅對於原詩的理解比較困難,而且在翻譯時還要選擇恰當的措辭來向原詩的本意靠攏。在反覆翻譯的過程中,就出現了他們對譯文措辭的不同選擇問題。

以標題「鹿柴」為例,《王右丞集箋注》提到:「柴(zhài),柵也。一作寨,凡師行野次,立木為區落,謂之柴。別墅有籬落者,亦謂之柴。」「鹿柴」是一個地名,是詩人王維所隱居的地方。

關於鹿柴的措辭選擇,從弗萊徹開始,就已被多元地翻譯與重構了。本書的十九種譯本中一共有十一種都把鹿直譯;還有學者想根據音譯來翻譯標題,但是因其拼音水平不達標,於是將「Lu」(鹿)錯譯為「Li」(狸)。在選擇「柴」的措辭時,也因學者的不同理解而豐富多樣。有學者認為其與鹿的棲息之所有關,這一措辭完全背離詩人的宗旨。有的譯者們考慮到王維在作此詩時的隱居背景,所以「鹿柴」一詞被譯為「Deer park hermitage」,又經光哲譯成中文「鹿苑蘭若」,不僅充滿詩意,而且符合王維作為一名佛教徒在隱居之地修身養性的特質。

譯者光哲在回譯為中文時,在語句的揣摩方面下了很大功夫:語句流暢,不僅用合適的中文詞語對應了學者們在譯文中所要表達的語義,而且比較符合中國讀者的閱讀習慣。但仍瑕不掩瑜,有些副詞的翻譯讓筆者讀起來在語體風格色彩上略感與原文表達稍有出入,或者是沒有那麼好地表達出溫伯格在點評譯本時所帶有的諷刺語氣。

此外,譯者似乎對西方漢學界的情況還有些許隔閡,一些為漢學界所約定俗成的譯法沒有被譯者採用,究其原因,一方面在於譯者本身不是學界出身,另一方面在於譯者可能考慮到堅持全英譯的方式對讀者來說更好理解。

詩歌結構的散與齊

中國詩歌非常注重結構形式,通常以五、七言為主,以四句或八句居多,講求押韻、句數、邏輯等結構形式。《鹿柴》就是一首五言絕句,屬於近體詩的範疇,第二句的「響」和第四句的「上」押上聲「二十二養」韻,讀起來不僅充滿節奏感,而且使聲調具有一種和諧之美。全詩四句通過副詞「但」、「復」的連接,使每兩句詩之間都有著緊密的邏輯結構。在本書關於《鹿柴》的十九種譯文中,我們可以看到學者們根據自己對原詩的理解對其結構形式作了不同的處理。

本書中很少有學者注意到中國古代詩歌的韻律問題,只有一位學者注意到原詩的押韻特點。華裔漢學家劉若愚的譯作讀起來有一定的韻律感,符合中國詩歌押韻的特點,但因西方學者的接受和理解程度不同,同時受到當時後殖民主義的影響,此譯本並未能得到點評者溫伯格的太高評價。

對詩歌句數的還原程度,一種是不改變原詩四句四行的絕句形式,這種譯法在本書中是較多運用的,使譯本在形式上維持原貌,但這並不能保證內容上與原詩相貼切。另一種則是打破原詩形式,出現了多行詩。學者們將其分成了幾個句子來進行表達,他們打破了語言形式的禁錮,可能是想通過更多的語言來儘量傳達詩歌的原有內容。這在讀者看來會認為翻譯得「面目全非」,不夠順暢,顯得太過破碎,完全背離中國古典詩歌的形式,但是仔細去閱讀譯文,卻能夠體會到學者們在還原詩歌內容及情境上所做出的努力,同時靠近了西方讀者的理解層面。

在對詩句的邏輯處理方面,學者們大多數都遵循原詩的邏輯結構,不改變詩歌的原有順序。但是也有學者打亂原詩順序,將詩歌的開頭與結尾顛倒,從而使譯文表達的意思離題太遠。究其原因,主要在於他們缺少「親證」經驗,翻譯詩作多呈現具體化、實證式、具象化的特點,不注重詩歌邏輯的美感。溫伯格也對此譯文毫不留情地進行了批判:「壞的翻譯,從頭到尾都是譯者的聲音。」

想要用外語將中文詩歌所要表達的意思準確翻譯出來,不僅是簡單地傳達詩句的字面意義,而且還要挖掘其中的隱含意義。學者們對《鹿柴》的不同譯文,因語境的不同,都沒能把原詩中所隱含的詩人的禪宗思想、佛教觀等翻譯出來。但是,他們的每一種譯文,都是經過精心翻譯而成,形成了對《鹿柴》一詩的重新建構。

(原標題:誰才是最貼近《鹿柴》本意的語言?詩歌可譯:對王維的十九次再建構)

來源:北京晚報

流程編輯:TF021

相關焦點

  • 《鹿柴》王維
    我們先來看,「空山不見人」,山中一個人都不見,說明山極其的安靜,但你要說安靜,他又緊接著來了一句「但聞人語響」,那麼不見人為什麼又「但聞人語響」呢?聞其聲而不見其人,這說明什麼呀?空山寥落,四處寥落。山中未必完全沒有人,但是有人,只聽見他們的聲音,也見不到他們的人影,這反而襯託出空山是如何地寥落。見不到人影沒關係,可以見到日影。
  • 一首詩寫盡了山林的幽深靜寂,王維《鹿柴》全詩深度翻譯和賞析
    這首詩應是其後期所寫,前期詩人熱衷政治、有遠大抱負,因安史之亂,詩人隱居山林,生活熱情沒有完全消失,對大自然有濃厚興趣。此詩後兩句寄情於景,作者對國家未來、對自己的遠大理想猶如這夕陽餘暉復照「青苔」。並未完全心灰意冷,而是希望國家能像夕陽一樣仍能發光,自己仍能為國家建功立業、一展宏圖。全詩流露出詩人的一絲無奈。
  • 小學生必背古詩詞背後的故事:王維《鹿柴》
    一天,在排練完《五方獅子舞》這一樂章後,一個下屬私自舞起了五方獅子中的黃獅子,黃獅子代表的是皇上,只有皇上在的時候,才能舞起黃獅子。你要說這事嘛,說大也不大,說小,也就是一件小事。但是到了某些小人的嘴巴裡,就成了威脅皇權的大事,就因為這事,王維被貶山東濟州。
  • 外國人如何閱讀王維?一起看看海外各語種詩作譯本
    生活於盛唐時代的王維,有一種迥異於世的瀟灑與孤獨。他的詩以歌詠山水田園為主,清幽絕俗,猶如一幅幅畫作。在一千兩百多年的歷史中,王維的詩作漂洋過海,被翻譯成英語、西班牙語、法語等諸多版本。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溫伯格的中國詩歌翻譯研究《觀看王維的十九種方式》美國版問世。今年2月,這本書得以經由商務印書館翻譯引進。出乎我們意料的是,在非中文世界的詩歌評價體系中,王維的詩作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歡迎,恆久流傳。溫伯格認為,偉大的詩歌正是在不斷的變形、不斷的翻譯之境中活著:詩作死於窮途末路。
  • 王維一首詩是唐詩名篇,題目是鹿柴(chái)還是鹿柴(zhài)?
    這就是王維的《鹿柴》,王維最擅長的就是描寫山林山水的景色,體現了詩中有畫的境界,在這首唐詩當中也不例外。「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他在山中修行,對於山的寂靜感觸頗深。而且山林當中到處都是綠樹青草,層層疊疊,擋住了詩人的視線。以至於詩人在這空山當中看不到人影,卻能夠聽得見人說話的聲音。
  • 《鹿柴》這首詩,你真的會讀嗎?你又知道鹿柴是什麼意思嗎?
    鹿柴 王維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王維這首詩一直在小學教材上,多年過去,不知道還有沒有人記得當年老師是怎麼教的?這首詩很適合小學生學習,因為每個字都是常用字,而且書寫簡單。但,這首詩裡有兩個詞,起碼90%的人並不能完全讀正確。
  • 從「甘道夫」朗誦杜甫詩作,看中國古詩是如何被翻譯的
    錢鍾書也談及:「在那些西洋批評家眼裡,詞氣豪放的李白、思力深刻的杜甫、議論暢快的白居易、比喻絡繹的蘇軾——且不提韓愈、李商隱等人——都給『神韻』淡遠的王維、韋應物同化了……」西方世界對於中國詩歌中淡遠、多義一類的喜愛在去年出版的一本《觀看王維的十九種方式》中可見一斑。
  • 詩詞| 鹿柴 王維(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鹿柴唐代:王維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王維特別喜歡用「空山」這個詞語,但在不同的裡,它所表現的境界卻有區別。「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山居秋暝》),側重於表現雨後秋山的空明潔淨;「人閒桂花落,夜靜春山空」(《鳥鳴澗》),側重於表現夜間春山的寧靜幽美;而「空山不見人」,則側重於表現山的空寂清泠。由於杳無人跡,這並不真空的山在詩人的感覺中顯得空廓虛無,宛如太古之境。「不見人」,把「空山」的意蘊具體化了。
  • 詩詞鑑賞《鹿柴》王維
    詩詞鑑賞《鹿柴》王維,這首詩的意思是安靜的山谷裡面並不見人,但是可以聽到人在裡面說話,太陽快落山了進入森林裡,那青苔上面景色特別迷人,讓詩人都看呆了,第一句空山不見人,這句描寫了詩人走到了一個荒無人煙的山裡並無人跡,王維其實特別喜歡用空山這個詞語,但是在不同的詩句中,他在裡面表現了境界的區別
  • 王維《鹿柴》返景入深林,入深林的是陽光還是人?
    昨天跟小孩一起學王維的《鹿柴》,很簡單的一篇小詩,從小就很熟悉,然而重新來讀,卻有了不一樣的理解。鹿柴 王維空山不見人 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 復照青苔上前兩句很好理解,山谷空蕩蕩,人語迴響重,更顯山之幽。
  •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王維《鹿柴》
    鹿柴唐/王維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 王維最耐人尋味的一首詩,短短20個字,1000個人讀就有1000種解釋
    世上最難懂的文字,不是那些長篇大論,而是那些看似簡單的寥寥幾句,卻有著讀不盡的餘味,這正是古詩詞的魅力所在,言盡意未盡。古代佳作那麼多,無奈今人沒有文言基礎,小編每每翻譯古文都有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煩惱,而我平生最怕譯的就是詩佛王維的詩了。
  • 王維:正因本身的「空」,故可容納萬境丨周末讀詩
    一首《鹿柴》,僅二十字,讓人進入亦虛亦實之境,其中的「不見」、「但聞」與「返景」、「復照」帶你一步步走進有無之間,走入另一種觀看世界的方式。我們知道,《鹿柴》出自王維《輞川集》,序言中交代得清楚:「餘別業在輞川山谷,其遊止有孟城坳、華子岡、文杏館、斤竹嶺、鹿柴、木蘭柴、茱萸泮、宮槐陌、臨湖亭、南垞、欹湖、柳浪、欒家瀨、金屑泉、白石灘、北垞、竹裡館、辛夷塢、漆園、椒園等,與裴迪閒暇,各賦絕句云爾。」
  • 王海霞 在鹿柴
    在鹿柴   文丨海霞   不要問我  鹿柴   這是一個不算很大的地方   卻會佔居你的心房   先是這個鹿柴   是唐音   千年來都會讀做鹿柴(zhai)   試著想   那個叫做王維的男子
  • 王維《鹿柴》-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鹿柴朝代:唐代作者:王維原文: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The afterglow of the setting sun in the deep forest,As in the moss and pleasant scenery.賞析:  第一句「空山不見人」,先正面描寫空山的杳無人跡。王維特別喜歡用「空山」這個詞語,但在不同的詩裡,它所表現的境界卻有區別。
  • 鹿柴古詩 《鹿柴》古詩全詩賞析
    【註解】:1、鹿柴:以木柵為欄,謂之柴,鹿柴乃鹿居住的地方。2、返影:指日落時分,陽光返射到東方的景象。 【韻譯】:山中空空蕩蕩不見人影,只聽得喧譁的人語聲響。夕陽的金光射入深林中,青苔上映著昏黃的微光。
  • 《紅樓夢》被翻譯成了多少種語言 外國人如何閱讀和評價
    《紅樓夢》作為中國人最耳熟能詳的古典名著,被翻譯成了哪些語言?有哪些重要的譯本?從世界文學史上看,這部作品有怎樣的地位?外國人如何閱讀《紅樓夢》?近日,由人民文學出版社主辦的朝內166文學公益講座,特別邀請到中國國家圖書館副研究館員、中國紅樓夢學會常務理事李晶分享了和《紅樓夢》相關的這些冷知識。
  • 背了這麼多年的《鹿柴》,「柴」字怎麼讀?很多人都讀錯了
    印象最深的就是王維的《鹿柴》了,背了許多年,才發現,原來是鹿柴(zhài),而不是鹿柴(chái)。這首詩是王維晚年閒居輞川時所作,入選教科書,幾乎人人都會背,但是很多人卻常常讀錯標題。其實我倒覺得一點也不用擔心,因為「柴」字有一種解釋就是通「寨」,意為「村墅」,而眾所周知,王維在輞川有處大別墅,其中就包括了鹿柴、文杏館、北垞、竹裡館、辛夷塢這些地方,所以根據語意,它一定是念(zhài),而不是(chái)。現在再來看看這首詩。
  • 每日一詩|《鹿柴》(唐·王維)
    鹿柴 唐·王維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賞析: 唐天寶年間,王維在終南山下購置輞川別業。鹿柴是王維在輞川別業的勝景之一。輞川有勝景二十處,王維和他的好友裴迪逐處作詩,編為《輞川集》,這首詩是其中的一首。
  • 鹿柴裡的禪意人生
    這裡既有心懷浪漫、個性率直灑脫「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的李白,又有心繫天下蒼生「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杜甫,更有充滿著詩情畫意的王維,他的詩句被蘇軾稱為「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現選取一首《鹿柴》進行賞析。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