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歷經了2000多年的奴隸制社會後,中國終於誕生了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王朝——秦朝,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滅六國統一全國,到1912年末代皇帝溥儀退位,中國封建王朝歷經2133年。
但這2000多年裡的所有封建王朝都有一個特點,那就是無論強弱,都沒有1個能超過300年的,裡面最長壽的數唐朝,剛好290年,雖然漢朝號稱400年,但中間被滅過一次國,也不能算完整的,320年歷史的宋朝也被分為南宋和北宋。
然而日本的「菊花王朝」自建立以來,已經過去2679年都沒有改朝換代過,我國的封建王朝為何突破不了「300大關」呢?
第1個理論,也是接受範圍最廣的:人口爆炸說。眾所周知,古代對於人口是沒有「抑制」一說的,加上「多子多福」的觀點,他們的孩子都非常多,比如西漢初年,全國人口不到2000萬,結果西漢中期人口猛增到6000萬。
可是土地還是這塊土地,糧食也還是這些糧食,因為生產力落後,糧食產量非常低,人不斷增加,糧食供不應求,到最後大家就會挨餓,一挨餓就要出事,比如農民搞起義,明太祖朱元璋就是起義成功建立國家的例子。
打仗就意味著人口減少,當戰爭結束,一個新的朝代出現,統治者又帶著大家「修生養息」,發展經濟,這時候土地夠了、糧食也夠了,大家又重新過上正常的日子,才會出現《清明上河圖》裡那熱熱鬧鬧的大街。
然後百年過去了,人口又「爆炸」了,於是又農民起義,進入一個「死循環」,朝代當然長久不了。
第2個理論,氣候變化說。這是由中國物候學創始人、中國近代氣象學家、地理學家竺可楨先生提出來的,後期由朱士光等前輩聯合整理,得出了這個結論,受到廣大學者認可。
理論中提出,中國在近5000年來經歷了4個完整的「溫暖~寒冷」變化周期,當氣溫處於上升期或溫暖期時,王朝就是興盛期,反之就是衰敗期:
第1個溫暖周期是公元前3000年~公元前1100年,也就是從仰韶文化時期到殷商時代,這個時期安陽人種植水稻,北京附近生長著大量的闊葉林,代表氣候很溫和;與此對應的第1個寒冷周期是西周時期。
第2個溫暖周期是公元前770年~公元初年,即東周到秦漢溫暖期;於此對應的第2個寒冷周期是東漢~南北朝時期。
第3個溫暖周期從公元600年~公元1000年,即隋唐時期,此時兩個朝代的經濟等方面高速發展,出現盛世局面,好幾年長安都沒下過雪;對應的第3個寒冷周期是兩宋時期,冷到可以在太湖上溜冰。
第4個溫暖周期從公元1200年~1300年,即宋末到元代;對應的第4個寒冷周期是公元1300年~1900年,即明清嚴寒期,太湖結冰厚達數尺,橘盡凍死。
這4個周期結束以後,目前地球的氣溫進入平穩階段。由圖片可知,最開始氣溫歷經千年才發生變化,「秦漢暖期」就只有700年左右,「隋唐暖期」更短,是300年左右,那麼為什麼天氣直接關乎朝代發展呢?
其實它和第1個理論有異曲同工之妙,溫潤的氣候和充沛的雨量適合植物生長,糧食大豐收,大家當然不愁吃喝,不愁吃喝才有心思搞文化、搞經濟,所以出現了盛世局面,人口「爆炸」,然後進入第1個理論裡的「死循環」。
那麼日本「菊花王朝」或者歐洲各國的王朝為什麼可以延續上千年呢?他們的人口難道不增長?其實,最主要的原因是他們的皇帝基本沒有實權,不過是人們的一種「信仰」,天皇代表了「神」,這種思想是根深蒂固的,不會輕易更改。他們也在打仗,只不過朝代沒有變化。
你們覺得以上2種接受度最高的理論有道理嗎?是中國歷代封建王朝難破300年「魔咒」的根本原因嗎?歡迎大家各抒己見!
參考資料:《中國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