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賡的第四縱隊,下轄兵力達5個旅,後來5個旅長全當了軍長

2020-12-26 歷史回憶室

看過《亮劍》的朋友,除了對李雲龍等幾個主角非常熟悉以外,對李雲龍的老首長也一定有很深的印象,他應該是整部劇中唯一能夠拿住李雲龍的人,而這個人自然也是大有來頭,他就是陳庚。

陳賡是我國的開國大將之一,雖然他是開國大將「之一」,但論戰鬥能力,陳賡絕對是當時公認的最強,多次被蔣介石各種拉攏,當時陳賡所領導的第四縱隊在解放戰爭中多次獨挑大梁,不僅能獨當一面,兵力也最為雄造。

在當時的建制中,一般的縱隊下轄都是三個旅左右的兵力,可唯獨陳賡手下的第四縱隊,下轄兵力直接達到了五個旅,編制規模非常的龐大,而隨著戰爭的進行,陳賡手下的五位旅長也先後有了各自的發展,甚至有人還成為了軍長。

陳賡的王牌部隊

說起陳賡的第四縱隊,肯定要先說找第四縱隊的王牌軍第十旅了,這個由當年的三八六旅改編而成的第十旅,是陳賡手中的最強戰鬥力,而他們的旅長也是陳賡的愛將周希漢。

有意思的是,在當年還是三八六旅的時候,三八六旅還有一個「三子」的稱呼。

當時的陳賡因為腿腳不好,被稱為瘸子,政委王新亭因為眼睛近視,被稱為瞎子,周希漢因為身材精瘦,被稱為瘦子,所三八六旅又被稱為「三子」旅,可見周希漢是跟隨陳賡從386旅打出來的嫡系部隊了。

除了第十旅,第十三旅也是當時相當厲害的部隊,這是從太嶽軍區發展起來的部隊,戰鬥力同樣非常強悍。

這兩個旅在第二野戰軍成立的時候,最後被整編為第十三軍,而當時擔任軍長的就是周希漢,周希漢也因為在戰爭中的絕佳表現,最後被授予開國中將的榮耀。

接下來就是第十一旅了,第十一旅是由山西地區的決死第一旅最後整編而成的部隊,他們的旅長是李成芳。

李成芳同樣也是紅四方面軍打出來的將領,他帶領的第十一旅作戰風格十分彪悍,是陳賡首先戰鬥力最強的衝鋒部隊。

這三支旅隊是最早跟隨陳賡建立第四縱隊的,所以這三個旅也被稱之為第四縱隊的老三旅,是第四縱隊一開始的標準建制,可是隨著解放戰爭形勢的擴大,三個旅的兵力顯然是不夠的,所以陳賡決定,第四縱隊也必須不斷的擴大,隨後便有了另外兩支旅隊的加入。

新成員的強勢加入

在戰略反攻開始階段,來自太嶽軍區的第二十二旅,也從第八縱隊的隊伍中整合到第四縱隊,由陳賡直接領導,而當時的第二十二旅旅長叫做查玉升,這個人可不簡單,在第二野戰軍成立之時,同樣是紅四方面軍的將領,早期也是三八六旅中一路走上來的團長。

隨後第二野戰軍成立,當時的第十一旅和第二十二旅,再加上一部分的起義部隊,三者合成了著名的第十四軍,而李成芳就是第十四軍的首任軍長,同樣的,李成芳最後也被授予了開國中將的榮譽。

最後一個旅就是第十二旅了,這支由太嶽軍區發展出來的部隊,當時的旅長是劉金軒,劉金軒是湖南人,作戰經驗豐富,是中央紅軍第三軍團的將領,在抗日時期,去過385旅任職,和陳賡等人也非常熟悉。

後來因為作戰任務特殊,劉金軒統領第十二旅選擇單獨作戰,擯棄給開闢了陝西根據地,當時成更還髮長文進行稱讚,在陝西地區,第十二旅後來發展成第十九軍,劉金軒也是擔任軍長,最後被授予開國中將的榮譽。

俗話說的好,強將手下無弱兵,陳賡當年第四縱隊下的五個旅長,後來都當了軍長,很多人都說第四縱隊出奇才,從這些旅長的履歷也可以看得出來,他們的確是非常厲害,有經驗,有作戰能力,有帶隊能力,最重要的是,他們都付出了很多能量,最後成為軍長自然也是應得的。

不過也有很多人有疑問,為什麼陳賡手下就能走出這麼多的軍長呢?難道別的將領手下就沒有人才嗎?其實不是,在那個年代,永遠不缺少厲害的人物,而陳賡手下的這些旅長最後能成為軍長,和陳賡的作戰風格有很大關係。

陳賡的獨特作戰風格

很多人都說陳賡不僅是一個大將軍,更是一個英雄,而這一點也代表了陳賡的作戰風格,陳賡是一個喜歡用英雄部隊打主攻的人,這樣的做法給了更多人建功立業的機會,而從結果來看,陳賡也從來沒有讓人失望過。

電視劇《亮劍》中李雲龍的戰鬥風格實際便是來源於陳賡,陳賡可不僅僅是逢敵必亮劍。

陳賡曾說過,對待敵人,一定要在第一時間拿出最優秀的部隊,只要打開敵人的突破口,士氣就上來了,他這樣的戰術幾乎貫穿了他的一生

1948年,解放戰爭進行到了淮海戰役,也就是最後的總決戰時期,我軍和國軍的戰鬥也進行到了白熱化的狀態,雖然當時的解放軍士氣高漲,但裝備落後,物資匱乏等也是可觀的事實,於是在12月12日,陳賡帶著手下的第四縱隊來到了戰場。

在最後的總決戰,陳賡手下的將士戰鬥欲望十分強烈,雖然大家都知道這次作戰危險係數很大,敵人也很強,尤其是裝備對比差距很大,但搶著要打主攻,搶著要打硬仗的戰士比比皆是,比如說當時的三十二團就不斷的請命要去打主攻。

雖然這隻部隊在上一次戰鬥中傷亡慘重,甚至還犧牲了營長,但是戰士們明確表示減員已經補充,沒有任何問題,而對於自己的部隊,陳賡也非常的了解。

這是他手下典型的英雄部隊,即使人全部打光,也不會給別人打主攻的機會,而陳賡也明白,如果這一次拒絕,戰士們的情緒會嚴重受挫,所以最後決定,就讓他們打主攻。

第二天下午,陳賡先是選擇硬攻與敵人打消耗戰,隨後又在深夜行動,用挖溝的方式不斷前進,一夜之間,壕溝就來到了敵人的面前。

最後時刻,擔任主攻的三十二團立馬全速前進,一個猛衝殺入了敵人的陣地,這場戰鬥最後以守敵被全殲的結果結束,而當時的三團團長也把旗幟直接插在了敵人的陣地上。

陳賡對打仗的理解極其簡單,那就是好鋼要用在刀刃上,打硬仗就要上最厲害的部隊,坦白來說,這樣的確會有傷亡,但卻能讓更多有軍事才能的人有了表現的機會。

在陳賡的部隊中,只要你有能力,永遠不會缺少軍功,恰巧陳賡又是一個十分護犢子的人,為了自己的戰士,陳賡也沒有什麼不敢幹的事情,先打仗後處罰是陳賡的一貫作風。

結語:

陳賡的第四縱隊能被稱為最強,主要原因是因為陳賡本身就是一個英雄,英雄的身邊自然也少不了英雄,有了英雄帶領,大家自然也沒有任何擔心的事情。當然了,陳賡並不是一個莽夫,他打仗厲害有厲害的道理,這一點在《亮劍》中有過多次描寫。

比如上文提到的把壕溝挖到敵人面前,電視劇中著重訓練士兵扔手榴彈的能力,這都是陳賡的傑作,在這樣的理念下,陳賡的第四縱隊戰鬥力何止驚人,簡直就是趕著敵人跑,憑著各項軍工,陳賡手下的將領自然有更高的職位。

相關焦點

  • 八路軍第386旅首任旅長是陳賡,下轄兩個團正副團長是誰?什麼軍銜
    1937年8月,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第31軍在陝西省富平縣改編為八路軍第129師第386旅,全旅約5700人,陳賡任旅長,陳再道任副旅長。第386旅下轄由紅31軍第91師改編的第771團和紅31軍第93師改編的第772團。
  • 八路軍第386旅共三個旅長,他們都是誰?後來都是什麼軍銜?
    從1937年8月正式組建,到1945年10月改編為晉冀魯豫軍區第四縱隊第10旅,第386旅的作戰番號一共存在了八年多的時間,涵蓋了全面抗日戰爭的各個階段。
  • 《亮劍》裡面,為什麼旅長陳賡是大將,而李雲龍只是個少將
    1925年,陳賡畢業後留在黃埔軍校任教,北伐軍期間,陳賡隨軍東徵陳炯明,戰場上還救過蔣介石一命,不過後來看到蔣介石在北伐期間,一邊打仗,一邊還收聽上海的股票市場廣播,料定蔣介石不能將革命進行到底,於是離開了蔣介石。
  • 1949年2月,中野第一縱隊整編成兩個軍,兩位軍長後來成就如何
    作為四大野戰軍之一,中原野戰軍當時擁有7個縱隊,不過在整編後,第二野戰軍卻形成了9個軍的戰鬥序列,這多出來的兩個軍來自哪裡呢?其中一個是陳賡的第四縱隊劃分成為了兩個軍,另一個則是楊勇統帥的第一縱隊了。第一縱隊在抗戰勝利後由冀魯豫軍區主力改編而成,當時由楊得志率領,到了解放戰爭時期,第一縱隊劃分到了晉冀魯豫野戰軍麾下,司令員則換成了楊勇,後來晉冀魯豫野戰軍又改為中原野戰軍,1949年2月四大野戰軍統一整編時,第一縱隊將下轄的第1旅,第2旅以及豫皖蘇軍區獨立旅組成了一個軍也就是16軍,而剩下的第20旅則單獨與豫皖蘇軍區部隊組成了一個軍也就是18軍。
  • 賀龍元帥解放大西南,統帥5個軍,軍長都是誰?後來授予什麼軍銜
    渡江戰役之後,胡宗南和白崇禧率領剩下部隊,以西南地區為依託,作著最後的掙扎,1949年在黨中央的命令下,劉鄧二人和賀老總以夾擊的形勢進軍西南,而解放大西南的重點便是解放四川,1949年9月劉鄧率領第二野戰軍從湘西進川,而賀老總則是從陝入川,率領華北野戰軍第十八兵團和兩個軍及第七軍和第十九軍,一共是5個軍的兵力
  • 抗戰時期,129師除了兩個主力旅,還有七個新編旅,你知道旅長都是誰嗎?
    一二九師自1937年8月正式組建之後,在其戰鬥序列之下,擁有正式作戰番號的有第385旅和第386旅兩個主力旅。但是,由於抗日戰爭的深入和戰場局勢的不斷發展,一二九師在兵力人數上也有了極大的擴充。 1940年上半年,一二九師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整軍,在兩個主力旅之外,又改編形成了七個新編旅。那麼,這七個新編旅是由什麼部隊發展而來的呢?當時的旅長都是誰呢?
  • 抗戰勝利時,新四軍第四師有四個旅,旅長都是誰?
    新四軍軍部組建於1937年底,葉挺任軍長,全軍於1938年三四月間整編完成,共有四個支隊,總兵力約1.03萬人。新四軍成立後活動於長江兩岸,1941年1月國民黨製造「皖南事變」,1月下旬新四軍軍部於江蘇鹽城重建,原有新四軍部隊及隴海路以南的八路軍整編為七個師又一個獨立旅,其中新四軍第四師就為八路軍第四縱隊改編而來。
  • 386旅的旅長是陳賡,那副旅長是誰呢?
    在八路軍最初的六大旅中,最著名的是哪個?有人說了,打平型關伏擊戰的那個。平型關大捷是115師的傑作,115師的兩個旅都參加了。但是這兩個旅的番號是多少,您知道嗎? 很多人未必記得住。是的。雖然115師的旅是主力,但是大家最能記住的恐怕還是129師的386旅。386旅的名氣才是最大的。那麼,386旅的旅長是誰呢?
  • 1949年7月,陳賡兵團為何被劃歸第四野戰軍指揮?看看局勢就知道
    渡江戰役勝利結束後,解放戰爭的形勢在1949年5月發生了重大變化。第二野戰軍、第三野戰軍和第四野戰軍在渡江南作戰,根據戰場形勢發展的需要,在這三個階段都有明確的作戰任務。正是在這種背景下,1949年7月間,第二和第四野戰軍進行了一次整編,即第二野戰軍第四兵團被劃歸第四野戰軍指揮,參與執行白崇禧軍事集團的大迂迴大包抄。二野第四兵團成立於1949年2月,全兵團共轄第13、14、15軍,兵力約八萬餘人。
  • 陳賡指揮的386旅,下轄兩個團,團長都是誰?最後怎麼樣了?
    之前咱們分析過,八路軍最牛的一個旅就是陳賡指揮的386旅,在抗日戰爭中屢建奇功,讓鬼子痛恨不已,為洩憤或者激勵士兵,他們在裝甲車上印上「專打386旅」的口號,那麼386旅下面的兩個團,他們的團長是誰,最後怎麼樣了呢?
  • 八路軍6個旅旅長的後人,現在怎麼樣了?陳賡大將的3個兒子是少將
    八路軍下轄3個師,每個師2個主力旅,共有6大主力旅。這6個旅的旅長都是鼎鼎大名的英雄人物,為抗戰的勝利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俗話說虎父無犬子,那麼這6個旅旅長的後人,現在怎麼樣了?1927年8月參加南昌起義,隨陳賡負責政治保衛工作,保證了起義的順利進行和新秩序的建立。抗戰時期,擔任八路軍第120師358旅旅長(未到職),1939年被派到蘇聯入伏龍芝軍事學院學習。1945年9月回國,任松江軍區副司令員。同年12月14日在哈爾濱殉職。由於他犧牲較早,子女信息不詳。
  • 第43軍成立時,洪學智任軍長,下轄4個師的師長是誰?後來什麼軍銜
    第43軍由洪學智任軍長,賴傳珠任政治委員,楊國夫、李作鵬任副軍長,劉其人任副政委,雷震任參謀長,鄧飛任政治部主任。第43軍下轄4個步兵師和一個炮兵團。這4個步兵師分別是第127師、第128師、第129師、第156師。那麼,這4個師的師長分別是誰?後來什麼軍銜?我們往下看:第127師師長李作鵬。李作鵬是江西吉安人。
  • 八路軍三師六旅的首任正副旅長最終都被授予了什麼軍銜,最低是上將
    抗戰爆發之後,國共兩黨再次攜手一直抵抗外來侵略,於是在陝北的紅軍被改編為八路軍,按照當時的合作聲明八路軍下轄三師六旅,共三萬多人,正是這三萬多人最後發展成為百萬大軍,三個師的首任正副師長除了120師的蕭克是上將,其他的都是元帥,那麼三師六旅的首任正副旅長最終被授予了什麼軍銜呢 ?
  • 八路軍386旅首任旅長是陳賡,首任政委是誰?一生成就如何?
    八路軍386旅是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129師主力之一。1937年8月,遵照中央軍委命令,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第31軍第91、第93師改編為八路軍第129師第386旅,陳賡任旅長。我們知道陳賡是386旅的首任旅長,那麼386旅的首任政委是誰呢?他叫王新亭,下面我們詳細介紹:王新亭出生於1908年,湖北孝感人。1926年,18歲的王新亭在孝感縣參加工人運動和農民運動。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王新亭先後在紅一軍、紅四軍參加革命工作,並隨紅四方面軍主力長徵。
  • 國軍的「天下第一軍,天下第一師和天下第一旅」,軍師旅長是誰?
    也有很多部隊靠打仗一戰成名,其中國軍的「天下第一軍、第一師和第一旅」在抗戰和解放時期很出名。那麼這三個部隊的軍師旅的長官都是誰?他們的結局怎樣?標題所說的部隊也就是國軍非常著名的「天下第一軍」、「天下第一師」和「天下第一旅」,不管是吹牛還是實力非常強,部隊能夠被稱為「天下第一」的,也有相當有作戰實力的。
  • 八路軍六個旅旅長都有誰?誰軍銜最高?誰成就最大?
    八路軍六個旅旅長都有誰?誰軍銜最高?誰成就最大?大家都知道,1937年是比較特殊的時間,從此之後,我國全面抗戰開始。在1937年8月22日,根據決議,中國工農紅軍第一、第二、第四方面軍和西北紅軍等改編為第八路軍,下轄三師六旅。
  • 八路軍386旅,最初的四個負責人是誰?解放戰爭曾擔任什麼職務?
    在抗日戰爭時期,由紅四方面軍第31軍改編而成的八路軍第386旅,可以說是八路軍六個主力旅之中戰功最為突出的一個旅,在敵後戰場上為抗擊日本侵略者作出了突出的貢獻,甚至被日本侵略者貼上了「專打」的標籤。那麼,在八路軍第386旅組建之後,最初的4個負責人都是誰呢?
  • 1938年8月,第129師成立一個獨立旅,旅長是誰?後來是什麼軍銜?
    就拿八路軍第129師來說,最初戰鬥序列之下一共有兩個旅,分別是大家耳熟能詳的第385旅和第386旅。不過,隨著抗日戰爭的持續深入進行,到了1938年8月,八路軍第129師根據戰場形勢的需要,又組建了一個獨立旅,從而形成了三個旅的規模。
  • 軍長、師長、旅長先後犧牲後來團長成了軍長,抗戰中最悲壯的一仗
    日軍為了撕開一個進攻口,不斷向此地增兵,而郝軍長認為,必須收復南化小高地,才能鞏固主陣地,下令其下轄第五旅去完成這個任務。日軍借地勢居高臨下,集中火力,第五旅連續三次衝鋒始終沒有進展,第進行第四次衝鋒之後,負責進攻的兩個營只剩下不到兩百人,旅長更是親自上前線指揮,但不幸被流彈擊中右眼,搶救無效,為國身死。
  • 陳賡的386旅,經歷三任旅長後,就不存在了,部隊都去了哪裡?
    1937年8月,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後,總共有三個師,大家都是知道的,分別是八路軍一一五師、一二0師和一二九師。三個師,下轄兩個旅。總共有六個旅。這六個旅,有兩個非常出名,一個就是一二0師的三五九旅,他們的出名之處,不在處打仗,而是在延安開展的著名的南泥灣生產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