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亮劍》的朋友,除了對李雲龍等幾個主角非常熟悉以外,對李雲龍的老首長也一定有很深的印象,他應該是整部劇中唯一能夠拿住李雲龍的人,而這個人自然也是大有來頭,他就是陳庚。
陳賡是我國的開國大將之一,雖然他是開國大將「之一」,但論戰鬥能力,陳賡絕對是當時公認的最強,多次被蔣介石各種拉攏,當時陳賡所領導的第四縱隊在解放戰爭中多次獨挑大梁,不僅能獨當一面,兵力也最為雄造。
在當時的建制中,一般的縱隊下轄都是三個旅左右的兵力,可唯獨陳賡手下的第四縱隊,下轄兵力直接達到了五個旅,編制規模非常的龐大,而隨著戰爭的進行,陳賡手下的五位旅長也先後有了各自的發展,甚至有人還成為了軍長。
陳賡的王牌部隊
說起陳賡的第四縱隊,肯定要先說找第四縱隊的王牌軍第十旅了,這個由當年的三八六旅改編而成的第十旅,是陳賡手中的最強戰鬥力,而他們的旅長也是陳賡的愛將周希漢。
有意思的是,在當年還是三八六旅的時候,三八六旅還有一個「三子」的稱呼。
當時的陳賡因為腿腳不好,被稱為瘸子,政委王新亭因為眼睛近視,被稱為瞎子,周希漢因為身材精瘦,被稱為瘦子,所三八六旅又被稱為「三子」旅,可見周希漢是跟隨陳賡從386旅打出來的嫡系部隊了。
除了第十旅,第十三旅也是當時相當厲害的部隊,這是從太嶽軍區發展起來的部隊,戰鬥力同樣非常強悍。
這兩個旅在第二野戰軍成立的時候,最後被整編為第十三軍,而當時擔任軍長的就是周希漢,周希漢也因為在戰爭中的絕佳表現,最後被授予開國中將的榮耀。
接下來就是第十一旅了,第十一旅是由山西地區的決死第一旅最後整編而成的部隊,他們的旅長是李成芳。
李成芳同樣也是紅四方面軍打出來的將領,他帶領的第十一旅作戰風格十分彪悍,是陳賡首先戰鬥力最強的衝鋒部隊。
這三支旅隊是最早跟隨陳賡建立第四縱隊的,所以這三個旅也被稱之為第四縱隊的老三旅,是第四縱隊一開始的標準建制,可是隨著解放戰爭形勢的擴大,三個旅的兵力顯然是不夠的,所以陳賡決定,第四縱隊也必須不斷的擴大,隨後便有了另外兩支旅隊的加入。
新成員的強勢加入
在戰略反攻開始階段,來自太嶽軍區的第二十二旅,也從第八縱隊的隊伍中整合到第四縱隊,由陳賡直接領導,而當時的第二十二旅旅長叫做查玉升,這個人可不簡單,在第二野戰軍成立之時,同樣是紅四方面軍的將領,早期也是三八六旅中一路走上來的團長。
隨後第二野戰軍成立,當時的第十一旅和第二十二旅,再加上一部分的起義部隊,三者合成了著名的第十四軍,而李成芳就是第十四軍的首任軍長,同樣的,李成芳最後也被授予了開國中將的榮譽。
最後一個旅就是第十二旅了,這支由太嶽軍區發展出來的部隊,當時的旅長是劉金軒,劉金軒是湖南人,作戰經驗豐富,是中央紅軍第三軍團的將領,在抗日時期,去過385旅任職,和陳賡等人也非常熟悉。
後來因為作戰任務特殊,劉金軒統領第十二旅選擇單獨作戰,擯棄給開闢了陝西根據地,當時成更還髮長文進行稱讚,在陝西地區,第十二旅後來發展成第十九軍,劉金軒也是擔任軍長,最後被授予開國中將的榮譽。
俗話說的好,強將手下無弱兵,陳賡當年第四縱隊下的五個旅長,後來都當了軍長,很多人都說第四縱隊出奇才,從這些旅長的履歷也可以看得出來,他們的確是非常厲害,有經驗,有作戰能力,有帶隊能力,最重要的是,他們都付出了很多能量,最後成為軍長自然也是應得的。
不過也有很多人有疑問,為什麼陳賡手下就能走出這麼多的軍長呢?難道別的將領手下就沒有人才嗎?其實不是,在那個年代,永遠不缺少厲害的人物,而陳賡手下的這些旅長最後能成為軍長,和陳賡的作戰風格有很大關係。
陳賡的獨特作戰風格
很多人都說陳賡不僅是一個大將軍,更是一個英雄,而這一點也代表了陳賡的作戰風格,陳賡是一個喜歡用英雄部隊打主攻的人,這樣的做法給了更多人建功立業的機會,而從結果來看,陳賡也從來沒有讓人失望過。
電視劇《亮劍》中李雲龍的戰鬥風格實際便是來源於陳賡,陳賡可不僅僅是逢敵必亮劍。
陳賡曾說過,對待敵人,一定要在第一時間拿出最優秀的部隊,只要打開敵人的突破口,士氣就上來了,他這樣的戰術幾乎貫穿了他的一生
1948年,解放戰爭進行到了淮海戰役,也就是最後的總決戰時期,我軍和國軍的戰鬥也進行到了白熱化的狀態,雖然當時的解放軍士氣高漲,但裝備落後,物資匱乏等也是可觀的事實,於是在12月12日,陳賡帶著手下的第四縱隊來到了戰場。
在最後的總決戰,陳賡手下的將士戰鬥欲望十分強烈,雖然大家都知道這次作戰危險係數很大,敵人也很強,尤其是裝備對比差距很大,但搶著要打主攻,搶著要打硬仗的戰士比比皆是,比如說當時的三十二團就不斷的請命要去打主攻。
雖然這隻部隊在上一次戰鬥中傷亡慘重,甚至還犧牲了營長,但是戰士們明確表示減員已經補充,沒有任何問題,而對於自己的部隊,陳賡也非常的了解。
這是他手下典型的英雄部隊,即使人全部打光,也不會給別人打主攻的機會,而陳賡也明白,如果這一次拒絕,戰士們的情緒會嚴重受挫,所以最後決定,就讓他們打主攻。
第二天下午,陳賡先是選擇硬攻與敵人打消耗戰,隨後又在深夜行動,用挖溝的方式不斷前進,一夜之間,壕溝就來到了敵人的面前。
最後時刻,擔任主攻的三十二團立馬全速前進,一個猛衝殺入了敵人的陣地,這場戰鬥最後以守敵被全殲的結果結束,而當時的三團團長也把旗幟直接插在了敵人的陣地上。
陳賡對打仗的理解極其簡單,那就是好鋼要用在刀刃上,打硬仗就要上最厲害的部隊,坦白來說,這樣的確會有傷亡,但卻能讓更多有軍事才能的人有了表現的機會。
在陳賡的部隊中,只要你有能力,永遠不會缺少軍功,恰巧陳賡又是一個十分護犢子的人,為了自己的戰士,陳賡也沒有什麼不敢幹的事情,先打仗後處罰是陳賡的一貫作風。
結語:
陳賡的第四縱隊能被稱為最強,主要原因是因為陳賡本身就是一個英雄,英雄的身邊自然也少不了英雄,有了英雄帶領,大家自然也沒有任何擔心的事情。當然了,陳賡並不是一個莽夫,他打仗厲害有厲害的道理,這一點在《亮劍》中有過多次描寫。
比如上文提到的把壕溝挖到敵人面前,電視劇中著重訓練士兵扔手榴彈的能力,這都是陳賡的傑作,在這樣的理念下,陳賡的第四縱隊戰鬥力何止驚人,簡直就是趕著敵人跑,憑著各項軍工,陳賡手下的將領自然有更高的職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