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傑: 一個策展人眼中的成都美術館「進化論」

2020-12-12 網易新聞

(原標題:李傑: 一個策展人眼中的成都美術館「進化論」)

場記

美術館,城市歸宿感之一

A4美術館新館位於麓湖生態城藝展中心,是美國大地建築之父Antoine Predock設計的,融合了傳統西南羌寨的高塔設計與紅砂巖自然風貌,是天府新區凝聚生態與藝術創想的標誌性建築。美術館的內部由美國知名建築設計團隊DesignARC主導,氣質樸實簡約,功能性與空間美感平衡,展場內外空間相互呼應延伸,堪稱完美。

4月中旬,新的場館開啟首次展覽,這僅僅是開始。A4美術館會在2018年落成兒童藝術中心、圖書館、社區中心和咖啡廳等空間,2019年將建成750座的多功能劇場。這是以當代藝術為主題的複合型文化生活空間,現在主展廳的面積和公共教育空間是1 1,加上同樣由A4運營的生態藝術館和報告廳及其他生活配套,大家可以在裡面玩上好幾天。

任何一件看似美好的事,背後都有不為人知的麻煩。新館籌建一年多,李傑真是忙成狗。在最初的構想中,A4美術館近萬平方米並橫跨天府大道,但天府大道改建,只能在有限的空間擠出一個美術館,於是重新規劃設計。一開始這個建築還有很多奇怪的結構設計,畢竟對建築設計師來說,做美術館項目都是雄心勃勃,要展示自己的最高水準。但美術館也是一個專業的功能與服務空間,李傑要參與討論更多的設計細節。

李傑說:「建築並非美術館真正意義上的主體,重點仍舊是展覽及展覽呈現的藝術作品。大家又不是沒事就去看建築,美術館是藝術生產的空間,需要很強的軟體系統,除了展覽,藝術家文獻庫的建立、專業和學術研究機制的建立、藝術的普及和教育,是要一點點積累的。成都確實在向中心城市邁進,我們希望能成為與之匹配的具有國際視野和專業能力的美術館。」

城市的現代化進程中,讓人產生城市歸宿感的要素,第一波清單就該有博物館和美術館。很明顯成都的藝術空間不斷增加,像成都博物館就做得非常好,但當代藝術在成都近兩年呈下滑趨勢,雙年展停了,部分老牌畫廊和獨立藝術館相繼關門,很多美術館無法持續提供高品質的展覽。所以,在籌建A4美術館的一年多時間,李傑總把公共美術館的概念掛在嘴邊。

從當藝術家到做美術館

以前說成都是藝術第四城,在李傑看來,這有點尷尬。成都不乏優秀藝術家,但大部分藝術家在成都生活,獲得滋養,發展重心則在北京或上海,甚至成都媒體對藝術的關注以及對公眾的影響力都比相關機構做得好。所以,改變成都當代藝術的生態是A4美術館的目標。

A4做了9年,最開始是A4畫廊,進而是A4當代藝術中心,確立非盈利性質,現在是A4美術館。「美術館本身不存在進化論,但就A4而言確實有這樣一個進化過程。整個美術館的發展軌跡也體現了當下民營藝術機構發展的路徑。最開始想用商業模式運作藝術空間,逐漸發現問題和阻力,慢慢轉向學術研究和平臺搭建,然後越做越自信,加上有好的資金支持,持續推動非盈利藝術項目。」A4美術館現已正式註冊為民營非盈利機構,對李傑來說這也像是他生活新的起點。

「新館開館像是給我打了雞血,就像有人贊助你修了個理想的 院子 ,請來園林大師打造,然後匹配了好的內容,呈現了真正尊重藝術、尊重藝術家、尊重藝術作品的展覽,然後就該請人來喝茶分享……雖然回過頭看,如果我當初堅持當個藝術家,也不會差。當然這是後話。」

李傑說自己有藝術潔癖,他不願為商業創作,不想去畫那些流行的東西,這種性格會讓自己的生活不能穩定。他從川美畢業,進而在川大讀研,留校當老師,其間接受藝術家熊宇建議,接手做川大美術館。

「在學校美術館工作,沒有工資、沒有項目經費,很多展覽館長自己貼錢,或者帶著學生一起分攤費用,大家一起辦展覽,做刊物,一起做有趣的事就很開心,做得久了,覺得責任感和勇氣是並存的,和當藝術家相比,如何帶動更多的人、更大的力量給藝術注入活力讓我更有興趣。」就像川大美術館存在了10年,學校終於有了專項經費支持,場館也得以翻新,這都是堅持做一件事產生的結果。

改變成都當代藝術的生態

A4畫廊和北京尤倫斯藝術中心幾乎是同期創建的,李傑在A4畫廊時期曾通過獨立策展與藝術家的多重身份參與其中。和單純做藝術家相比,做策展人更讓他興奮。成都有好的藝術家,但展覽質量很不穩定。「我想與其獨善其身,做好自己的藝術創作,不如加入一個機構,通過團體力量,改變成都當代藝術的生態。」2011年A4正式確立為非盈利當代藝術中心時,李傑加入並組建起展覽學術部。

李傑剛剛進入A4時,寫過一個長長的計劃:青年藝術家的實驗項目、駐留計劃、個案研究等,一晃3年過去,這才一點一點實現。李傑策展的第一個項目——青年藝術家實驗季平行展,展覽現場在藝術中心每一層不同的空間完成不同藝術家的平行個展,一開始計劃3個月做3場,一共呈現了15組藝術家個展,這是當時很多畫廊1年多的工作量。「從和青年藝術家商討創作到布展完成,事無巨細,你想有多難,當時有多崩潰哈哈哈。」

對李傑來說,身份轉變是巨大問題,策展人要具備的能力不僅是藝術品位,藝術家資源、學術性主題,還包括團隊管理、溝通媒體、外事機構、基金會、學界、社群的能力,以及布展的執行,甚至包括財務和預算,現場接待、導覽和主持等,「以前,根本不屑於這些瑣事。」

以前在川大美術館,李傑更強調自己藝術家的身份,此外是教學的身份。後來到A4的早期他是獨立策展人。現在新館落成,李傑更願意說自己是駐館策展人。和獨立策展人相比,駐館策展人服務於一個機構,能更好地專注研究和積累資源,建立體系,持續做學術展覽並持續了解觀眾對展覽以及項目的反饋。

A4當代藝術中心成立展覽學術部後,建制越來越完善,到新館落成,展覽學術部、品牌發展部、公共教育部和行政後勤部構架得以完善。這一切越來越符合李傑最初的理想,「最好的一點是,當初的團隊中,很多人留了下來,大家一起堅持合作到現在。」

美術館事業是藝術品本身

李傑現在的工作比以前更忙,也更繁雜,新館建設,一個螺絲釘、一個電源的位置都要操心。「過去我是藝術家,現在和建築師、工程師打交道,學習了不少專業以外的能力,同時也逐漸學會將策展的想法通過一個具體美術館空間的設計來實現。」所謂策展,不僅和藝術相關。

新館採用的地板是冷熱地面,恆溫恆溼,還把地面做成軟的地膠,既環保又有溫度,讓穿高跟鞋的女士看展不至於太累,讓光腳的舞者不至於太冷……這些設計和細節,都是團隊和各方專業人士溝通的結果。

這些溝通花掉了很多時間,但李傑在空間項目的管理等多方面比以前懂得更多。目前A4美術館的國際事務也越來越多,李傑需要與更多的同行合作國際項目,日常因為還要和很多國家的藝術家打交道,加上時差,他經常半夜兩三點還在回郵件。

開心的是,通過一個平臺改變成都當代藝術的生態,李傑最初的理想正在實現。「雖然很艱難,但想想泰特現代美術館,紐約MOMA前10年的發展同樣艱難,堅持高品質、學術性與公共性,口碑一代代傳遞,一個美術館會成為一個城市的精神標誌。那時你才會明白自己這些年究竟做了些什麼。」

講這麼多,到底什麼是美術館呢?美術館就像教堂或是廟宇,用很多心思,營造一種儀式感的沉浸體驗空間,無論窗花、壁畫還是雕塑都精心設計。美術館事業是藝術品本身,大家在這裡能更新對藝術的認知和理解,獲得更寬廣的文化視角,它是一個人最全面獲得感知體驗的場所。過去李傑專注於此,未來更是。

唯一的遺憾在於,自己創作的時間越來越少了。「但我發現,做好一件事不用三頭六臂,而是要專注。」在這個注意力被隨時轉移和打斷的年代,稀缺的恰恰是專注。為籌備新館的首次展覽,李傑已幾天沒回家了。「我都有職業病了,連和老友聚會,總是忍不住聊美術館,朋友都不耐煩了,咦,今天不是說好好吃頓火鍋的嗎,幹嘛又聊藝術?」

背景

4月15日,麓湖·A4美術館的首展《創造空間》正式啟幕,由館長孫莉和獨立策展人李振華擔當藝術總監,策展人Richard Castelli、李傑、蔡麗媛共同策劃完成,邀請了來自中國、荷蘭、法國、挪威、澳大利亞等國家及地區的13位(組)藝術家,帶來了多種形態及語言的藝術作品,展覽開啟了6個空間維度的對話與探索:詩性空間、運動空間、聲響空間、超視像空間、擴延空間、內在經驗空間……

A4美術館關注正在發生的藝術,關注聲音、身體體驗、表演和交流的項目,關注當代教育模式下多樣的公共教育項目,志在未來推動成都藝術生態更多元、更有機。

A4美術館駐館策展人李傑覺得,和當藝術家相比,如何帶動更多的人、更大的力量給藝術注入活力,這讓他更有興趣。

手記

捲髮、眼鏡、身高、顏值加上健談,應該是很多人對李傑的第一印象。他生在藝術和教育世家,畢業於川美,在川大獲碩士學位,曾是川大美術館的策展人,2011年加入A4當代藝術中心至今,對成都當代藝術及美術館的發展,李傑有些感受心得。

從加入A4,成為駐館策展人,李傑大大小小操持了40多場展覽及項目,相關活動數百場,合作150餘位藝術家,與此同時,他出現在各類公眾場合,講空間、講藝術,不計其數。現在A4當代藝術中心「升級」為A4美術館,李傑是駐館策展人。

從青年藝術家到兩個孩子的父親,9年,李傑的生活有些變化又像毫無變化,他始終堅持同一件事並將永遠做下去。實際上和李傑相處久了你會發現,他真像藝術家,不僅因為外表和言辭,還有與生俱來的孩子氣。多年前他的口頭禪是「好崩潰呀」,每次說這句話,他手舞足蹈歡天喜地,像有好事正在發生。

本報記者 孟蔚紅/文 齊飛翔/供圖

(原標題:李傑: 一個策展人眼中的成都美術館「進化論」)

本文來源:成都日報 責任編輯:王曉易_NE0011

相關焦點

  • 李傑: 一個策展人眼中的成都美術館「進化論」
    (原標題:李傑: 一個策展人眼中的成都美術館「進化論」) 場記
  • 不能只從藝術視角思考問題——專訪麓湖·A4美術館機構策展人李傑
    16世紀,作為近代博物館原型的義大利弗洛倫薩的烏菲齊美術館向公眾開放,至今已有四百年歷史。隨著時代的變遷,現代美術館的定位與功能發生了巨大變化。在成都天府新區華陽街道麓湖國際社區,就坐落著一個湖畔邊的城市級博物館——麓湖·A4美術館。
  • 不能只從藝術視角思考問題——專訪麓湖·A4美術館機構策展人李傑
    16世紀,作為近代博物館原型的義大利弗洛倫薩的烏菲齊美術館向公眾開放,至今已有四百年歷史。隨著時代的變遷,現代美術館的定位與功能發生了巨大變化。在成都天府新區華陽街道麓湖國際社區,就坐落著一個湖畔邊的城市級博物館——麓湖·A4美術館。
  • 展覽開幕,空間上新,我們問了A4策展人25個問題
    過去,我們總是站在藝術前端,通過解讀作品、訪談藝術家,了解一場展覽,而這一次,我們不妨走入幕後,在A4美術館駐館策展人李傑、蔡麗媛的帶領下,與他們聊了聊2020夏季雙個展背後的故事。(Q1-25:小都提問,L&C:李傑&蔡麗媛)Q14:站在藝術家、藝術館、作品及觀眾之間,策展人扮演著怎樣的角色?
  • 王璜生:中國美術館中的策展人制度非常平乏
    策展人做什麼?   看展覽不是一項活動,而更像一次旅行或探險。進入展覽空間就如同進入了一個全新的國度,觀眾通過不同的作品發現和了解完全不同於以往的認知。策展人就像故事的講述者,或者電影的導演,運用自己的方式將信息整合串聯起來,形成一種完整的思想表達展現在觀眾面前。
  • 當孩子成為策展人---四川日報電子版
    麓湖·A4美術館策展人李傑解釋,這次展覽由孩子們自發組織,進行社會調研、提問、分工以及協同創造,讓孩子由被動的參展者,變為主動的藝術展會策劃者、設計者以及推動者。  為什麼要讓孩子成為策展人?李傑說,希望藝術展能回歸兒童視角,賦予兒童更多表達權利,通過他們的視角反思成人世界。B從爭吵到協作﹃烏鴉喝水﹄項目一度擱淺  回歸兒童視角,卻意外碰撞出關於教育的深刻洞見。
  • 美術館和策展人的關係
    一直以來,中國主要的美術館大都是官方美術館,鮮有所謂策展人的說法,策展制度跟美術館產生關聯,到上世紀90年代末才有比較明顯的表現,那麼美術館跟策展人的關係到底是什麼樣,在美術館裡面如何去理解策展人這樣一種制度?日前,在第二屆CAFAM雙年展相關論壇上,業界人士就此進行了全面深入的探討。
  • 展覽開幕,空間上新,我們問了A4策展人25個問題
    過去,我們總是站在藝術前端,通過解讀作品、訪談藝術家,了解一場展覽,而這一次,我們不妨走入幕後,在A4美術館駐館策展人李傑、蔡麗媛的帶領下,與他們聊了聊2020夏季雙個展背後的故事。(Q1-25:小都提問,L&C:李傑&蔡麗媛)Q14:站在藝術家、藝術館、作品及觀眾之間,策展人扮演著怎樣的角色?
  • 如何當上美術館策展人?
    看看各項數據為了找出這一方法,我們對全美32個州69家美術館共100位當代藝術領域的策展人進行了教育背景的調查,從中我們發現儘管在與我們的交談中,很多專業人士表示他們很清楚什麼樣的教育對於成為策展人是最有幫助的,但其實成為策展人的途徑有很多。
  • 文化和旅遊部開展2020年全國美術館青年策展人扶持計劃
    【來源:新華網】文化和旅遊部辦公廳近日發布關於開展2020年全國美術館青年策展人扶持計劃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通知表明,2020年文化和旅遊部將繼續實施「全國美術館青年策展人扶持計劃」,申報截止時間為2020年3月29日。 通知指出,候選人須提交1份完整的展覽策劃方案。
  • 「葉茂中畫展」在上海龍美術館盛大開幕 劉益謙擔任策展人
    新華網北京10月18日電(袁思陶、邢賀揚)10月17日,「葉茂中畫展」在上海龍美術館盛大開幕。本次展覽是葉茂中在美術館舉辦的首次大型個展,由龍美術館創始人劉益謙策劃。「葉茂中畫展」開幕式上,從左至右依次為鋼琴家孔祥東,龍美術館創始人、本次展覽策展人劉益謙,著名篆刻家、書法家童衍方,龍美術館館長王薇。
  • 誰都能當策展人?
    另外據他了解,大部分的年輕策展人並未如此頻繁地策展,「沒有那麼誇張。」「沒做多少個展覽,今年就做了三個。有的還倒搭錢呢。」也許是正在機場焦急地等待身份證,接到成都商報記者電話的策展人付曉東對於策展費這個問題出人意料地有些坦誠。
  • 全國美術館策展人培訓中國美術館開班
    2012年11月5日上午9時30分,2012年全國美術館策展人培訓班在中國美術館學術報告廳開班,開班儀式由全國美術館專業委員會秘書長錢林祥主持,文化部藝術司副司長諸迪,全國美術館專業委員會主任、中國美術館館長範迪安,中國美術館副館長梁江,文化部藝術司文學美術處處長安遠遠等領導出席了開班儀式。
  • 成功開了一家網紅美術館後,他又有了一個策展人夢
    埃利亞松展覽現場每一個熱愛藝術的人都有一個藝術家夢,很多美術館館長都有策展人夢,閆士傑也不例外。「2020+」展覽現場尹秀珍作品如果說之前的閆士傑更多是以館長身份介入紅磚美術館的藝術實踐,摸著石頭策展,直到2019年推出五周年館藏展「千手觀音」之時,他已經成為一個遊刃有餘的策展人了。
  • 全國美術館高級管理人員(策展人)培訓班開班
    本報訊 (記者朱永安)11月5日,由文化部藝術司和人事司主辦,全國美術館專業委員會、中國美術館承辦的2012年全國美術館高級管理人員(策展人)培訓班在京開班,來自中國美術館、廣東美術館、常熟美術館等共36名美術館管理和策展人員
  • 文化和旅遊部辦公廳關於公布2020年全國美術館青年策展人扶持計劃...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文化和旅遊廳(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文化體育廣電和旅遊局,中央軍委政治工作部宣傳局,中國美術館、中國國家畫院:2020年全國美術館青年策展人扶持計劃評選工作已經順利完成。經過專家小組初評和複評,並經文化和旅遊部審核,共評選出10個入選項目。現將入選項目名單予以公布,文化和旅遊部對每個入選項目給予10萬元經費補貼。
  • 成都味道「進化論」
    飲食文化是一個城市重要的文化個性和標誌之一,早已融入這座城市的氣質和靈魂之中。有這樣一座城市,光小吃就有500多種,帶上5個胃,在這裡吃上三天三夜也不夠。隨著國際直飛航線的密集開行,越來越多的海鮮、牛排等生鮮食材24小時內就能從歐美等原產地到達成都。這為善於創新又樂於接受新鮮事物的成都人在美食領域又創造了新的發揮空間。成都味道也從口味到食材,從傳統到創新不斷進化。「食美尋香,各美其美,美美與共」,5月15日至22日,作為在北京舉辦的亞洲文明對話大會配套活動——成都熊貓亞洲美食節為全球奉上色香味俱全的盛宴。
  • 展評|何採柔與李傑:日常假設
    左:何採柔,《點燃》,2016年,繪畫於布面書本,投影、木製長椅烤漆,右:何採柔,《陷落中的光》,2015年,電線、燈泡、枕頭、玻璃纖維、烤漆何採柔與李傑
  • 人民藝術|「幻」中求真 知美術館呈現陳福善回顧展
    // 「幻」中求真 //知美術館以新方法論解謎陳福善。學術發布由知美術館藝術總監王從卉女士主持。、藝術家魏立剛,及成都本地的藝術家們進一步在陳福善的欣賞體驗及東方美學現代性及當代性的話題進行深入的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