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不是一個好人,但絕對是一名好將軍,也是一個迷失在現代社會的浪漫戰士。
人們常常在眾多角色中分身不暇,最後疲憊不堪。
而他從始至終貫徹自己的原則於一個目標,無悔更無怨。
他就是二戰期間讓納粹聞風喪膽、作戰兇猛彪悍的美國四星上將喬治·巴頓。
這是一個關於戰爭狂的故事,講的是巴頓這個人希望在20世紀用劍殺死敵方將領,讓所有熱血的人們多崇拜他、敬仰他,最後擦乾劍上的血來一首14行詩,同時心裡琢磨著我要是死在抗擊千萬敵軍入侵的沙場上豈不是更讓人稱讚。
為了這個夢想,他使用一切手段甚至不顧基層士兵的死活來滿足他嗜血的欲望,然而,他最終成為政治的犧牲品並且在和平年代退而求其次,死在了和動物搏鬥的沙場上。
電影《巴頓將軍》通過戰場上一系列鏡頭和生活中的為人處世,再加之真實的劇情,將巴頓這位馳騁於二戰戰場上的悍將刻畫得淋漓盡致。
恢弘場面還原經典戰役
從歐洲到亞洲,從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後有61個國家和地區、20億以上的人口被捲入二戰,作戰區域面積達2200萬平方千米。
據不完全統計,戰爭中軍民共傷亡9000餘萬人,4萬多億美元付諸流水。
電影《巴頓將軍》還原了英美盟軍遭到「沙漠之狐」——隆美爾元帥率領的德軍反擊而展開的一場大規模的戰役。
影片一開始,透過幾個描寫戈壁的空鏡頭,戰場的失意感便浸透了影片每一個角落。
美國士兵的手忙腳亂,當地居民的流離失所,均在為巴頓的出現埋下伏筆。
這時候的戰士們就仿佛沙漠中一群饑渴無比的旅行者,在錯誤的領導下如無頭蒼蠅般屢屢碰壁。
巴頓的到來就像這片沙漠中迎來一大片的綠洲。
與上一任長官對比,巴頓的「新官上任三把火」再次彰顯出這位戰爭巨人獨特的軍事指揮能力。
在他雷厲風行的嚴密整頓之下,軍容風紀開始變得截然不同。
士兵們就像一個個由鋼鐵打造的戰士,在巴頓的領導下充分表現出其無可匹敵的戰鬥能力,一掃之前的沮喪懊惱。
而這次戰爭,毋庸置疑地大獲全勝。
這場戰役同時也展現了一場巴頓與隆美爾之間的決鬥。
正如片中的施泰格所說:巴頓是活在二十世紀的十六世紀騎士。
這也許正是他的悲哀。
無論是將手指做成手槍樣子威脅別人,還是扇耳光,都讓人感到一種「瘋」勁。
但是,我相信每一個有血性的人都能理解巴頓。
他可以一邊幻想歷史上那些偉大會戰,一邊寫下詩句,一邊指揮生死攸關的大戰。
他的灑脫,又豈是那些成天戰戰兢兢的政客們能比得上的。
驍勇善戰重塑將軍雄風
巴頓所痛恨的是懦夫和弱者,因為他的字典裡從未有過這兩個詞。
流著血的士兵從他的汽車旁路過,他無動於衷,因為這是戰爭中必不可少的損傷,心軟和同情拯救不了任何人,能救士兵性命的只有他們自己;隨手殺死普通農戶的騾馬,因為前進才是他唯一的目標;優秀的軍官死去令他心痛,但也只是感慨天將降大任於斯人又何以憐其英年早逝;只有在軍隊的醫院裡,他才能自然而然地表現出硬漢的柔情,將勳章掛在傷患的枕上,用復仇成功的話安慰受傷的將士。
巴頓用詩的悲哀徵服了生的悲哀,而懦夫,總是不配英雄談吐。
這種豪爽、粗暴,可以說是巴頓將軍獨特的個人特徵,也可以說是他的個人魅力。
一針見血式的思維,讓那些在人類文明虛禮中浸淫許久的人,體會到他們一生也許都難以感受得到的震撼。
還有他激進式的戰略思維,也讓人的荷爾蒙全部被激發......但這依舊是人類文明社會,人們難以容忍赤裸的真相,所以巴頓將軍總會因為他的一次次實話,在軍職生涯中受挫,這讓他萬分懊惱,畢竟在他看來,一個優秀軍人就是打好仗,而不是去應付那些官場上的繁文禮節。
巴頓將軍在戰場上,簡直就是無情,他為自己的無情找了很多理由,但還是不可否認,並不是戰爭讓他變得無情,而是他本身就是個無情的人,他熱愛戰爭,喜歡打打殺殺。
布雷德利將軍就曾指責他:「我打仗是因為他們訓練我打仗,而你打仗是因為你愛打仗。」
嚴格來說,巴頓將軍是個不愛好和平的人,他打勝仗是因為軍人的自尊心,而不是為了結束戰爭。
他的這一個特徵,甚至連敵人都了解,希特勒的手下在戰敗撤退時就說道:「我們戰敗了,巴頓也活不長了。」
因為和平對巴頓來說甚至如同墳墓。
一遇到戰時,巴頓就像打了雞血一樣亢奮,他總是下達非常苛刻的軍令,讓士兵們不堪重負,而對待敵人,則更是暴露他兇悍的本性。
這一切都使他成為一個優秀的軍人,卻難以判定他是不是個好人。
鐵血軍紀凸顯將帥之風
在巴頓手下成長的士兵可以兩天不吃飯不睡覺持續行軍之後立刻作戰,相信這些士兵會咬牙切齒地想槍斃巴頓,但當他們的將軍同樣在雪地裡和士兵們一同行走時,相信他們內心要比舒舒服服躺在日頭下捉蝨子驕傲得多。
電影《巴頓將軍》從巴頓在軍中生活的多個角度還原了一位受人敬仰的將軍形象,更是高度還原了戰爭全貌的殘酷、政局的波譎雲詭以及普通民眾的生活百態,詩性與暴力的美學毫無違和地出現在這部影片中。
巴頓將軍不是在用士兵的命賭一場名譽戰爭,而是將死亡的可能性放大到無數倍後,教給他們活下去的能力。
作為一個鐵骨錚錚的男子漢,可以被毀滅,但絕不可以被打敗。
一個骨子裡流淌著詩意的軍人永遠無法接受未來科技統治的世界,戰爭本是熱血男兒保家衛國伸張正義的領域,豈是沒有思想的機器所能取代的疆土?
巴頓將軍對政治的不屑是他徵戰生涯的最大敵人,面對權貴他竭力隱藏自己的輕視與不屑,然而所有的表情都清楚地寫在他的臉上,自以為在別人看不到的地方放鬆下來,表達對交際的不滿,實際不知道被多少雙眼睛緊盯著找錯。
抽打士兵和在公開場合言語有失成為他軍事生涯兩塊最大的絆腳石,前者讓一向自詡民主和堅守人權的美國政府被迫雪藏了他三個半月,後者成為他日後被暗殺的直接原因。
歷史上的巴頓將軍曾說要揭露政界的黑幕,而受此連累的政客不在少數,他們就像懦弱的士兵一樣期待著把槍口抵在巴頓的鼻子上。
他的榮耀已隨古羅馬的將領一起隨風而逝,不知他又會投生於哪一朝的亂世,在徵戮中尋求光明。
他在戰場上作戰彪悍、永不防守,卻在政治中連連敗退;他是活在上個世紀的傳奇,一個尷尬的從中世紀穿越而來的文藝將軍,和成長太快的世界無法接軌是他晚年的尷尬,跪地祈禱的同時滿口髒話;他純粹到讓人忍俊不禁,從未見過如此心口合一之人。
但如果我是一名士兵,我希望碰到這樣的將軍,不是為了流血殺人的狂熱,而是為了身為軍人的榮耀,更重要的是,只有他可以最快地結束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