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香道裡有個很有意思的概念,叫做「聽香」。
感受一縷幽香,不說聞香、嗅香、品香,而用「聽」來表現。
古代的文人,也喜歡將焚香雅事,稱為聽香。
清代的畫家張問陶,就做過一首詩:「早聽時務晚聽香,鎮日茶瓜習送迎。」
蘇州的獅子林裡,有「讀畫」、「聽香」等題額。
過去的文人雅士們給自己的書房雅室起別名時,會用「聽香室」、「聽香齋」等。
從字面意思上看,聞香和聽香之間,大有不同。
聞香,需要人主動的湊上去感受,將香味吸進肺中。
而「聽」則是耳朵無選擇的接受來自四方的聲音,用在捕捉香氣上時,香氣呈現是以主動的姿態,芬芳襲人。
可見,聽香是種自然而然的狀態,任芬芳自來,無影而散。
喝茶品嘗時,嫋嫋清新動人的茶香,是好茶的靈魂所在。
不過我們在喝茶的過程中,該要怎麼聞香呢?
《2》
傳統的六大茶類裡,無論是任何一種茶,都很在意茶香的表現。
龍井綠茶的清香、炒豆香;
正山小種紅茶的松煙香,桂圓乾香;
白茶裡的白毫銀針,以毫香和花香為典型;
烏龍茶裡的武夷肉桂,桂皮香,花香,焦糖香,蜜桃香,分外多嬌……
那麼,飲茶的過程中,該如何感受一款好茶的美妙香氣呢?
客觀來看,可以從多方面的聞香方式,感受繽紛襲人的茶香。
以常見的蓋碗泡茶為例,聞香的形式,大致可分出五種。
分別是聞幹茶,蓋香,掛壁香,落水香,葉底等,這幾種基礎的聞香法子,在茶圈當中通行適用。
第一,聞茶葉的幹香。
聞幹茶香,要在茶葉衝泡之前進行。
用蓋碗泡茶前,要先用熱水將茶具燙過一遍,將生水殘留下來的氣味去除後,再投茶入內。
蓋碗被燙洗過後,內部能保留一定的溫度,能為茶香的釋放提供助力。
不過在聞幹茶香時,要留意不能直接打開蓋子去聞香氣。
而是像打開貝殼那樣,將蓋碗的蓋子稍微傾斜 ,留出30-40度左右角湊近聞香即可。
個別茶友聞幹茶香是直接揭開蓋碗,湊近裝著茶葉的蓋碗去聞。這樣的手法,不太妥。
將蓋子全部揭開和打開後,茶香就容易跑散了 ,能聞到的氣味自然會變弱。
第二,蓋碗衝泡出湯後,聞蓋上的香氣。
聞蓋香時,有不少要點。
首先,在茶湯倒出後的第一時間,要及時聞香。
趁熱去聞,感受到的茶香越高揚,越全面。
其次在揭蓋熱聞茶香時,不要搖晃蓋碗。以免讓附著在蓋子上的香氣受到震蕩,茶香表現不完整。
最後,聞蓋香的示範要點,將蓋子持近鼻端下方時,屏住呼吸,避免說話,以免人體口鼻中呼出來的氣味,幹擾和汙染蓋香。
然後深深從蓋子的中間,吸入三下空氣,以確保蓋上的茶香類型,不被遺漏。
第三,聞掛壁香,指湯水滑動過茶具壁面時,留下來的香氣。
雁過留聲,茶過留掛壁香。
過去在喝功夫茶時,茶桌上會備有專門的「聞香杯」,它是個窄口的杯子,細且高。
倒入適量的茶湯後,稍微用手搓動聞香杯,便能感受到上揚的清新茶香。
不過在現在的飲茶過程中,聞香杯和品茗杯,大多合二為一。
用容量小巧,杯口別太敞的茶杯喝茶,也能起到聚香的效果,方便感受茶香。
和幾位客人一起喝茶時,為了飲茶衛生起見,在聞掛壁香時不宜用公道杯聞香。
畢竟,公道杯最主要的目的,是盛放茶湯和分湯。
要是在座喝茶的人,輪流用公道杯聞了個遍,未免太不衛生,不符合飲茶的雅致風範。
第四,感受茶湯中的落水香。
品質上好,內在物質豐沛的好茶,因芳香物質充足的緣故,可以形成落水香。
將茶湯倒入杯中後,輕輕搖晃湯水,茶湯表面泛起了漣漪,暗香搖動,茶香四起。
然而,近距離感受好茶的落水香,除了要聞,更要仔細品嘗。
小口的啜入一口茶,用「啜」、「吸」的方式,讓茶湯在口腔內激蕩迴旋,讓湯水均勻的散布在整個口腔當中,從而便於完整的體驗湯水裡的香氣。
第五,衝泡後及時聞葉底。
聞葉底,是喝茶聞香的重要一步。
尤其是對一款底細了解不明,品質拿捏不準的茶葉時,用沸水衝泡出湯後,更是要及時的去聞葉底。
聞葉底時,可以參考聞幹茶的做法,將蓋子揭開30度左右的縫,認真細聞。
此時,萬一茶葉內出現任何的雜味異味,都能及時被捕捉。
為了檢驗一款茶葉的品質,可不能錯過這樣的法子。
至於品質出色的茶葉,葉底能釋放出清爽天然的香氣,沒有半點不自然的痕跡。
《3》
蓋碗泡茶,聞茶香的過程,可以分為五部曲。
不過在外面喝茶時,常能聽到這樣的茶香介紹。
「***茶的蓋香前調,梔子花香好足。」
「這款老叢的尾調裡,粽葉香、竹葉香更明顯。」
……
咦,奇怪了,茶香也像香水那樣,會分出前調、中調、尾調嗎?
答案是肯定的。
品質出色,內在芳香物質含量豐沛的好茶,茶香的層次表現豐富。
泡茶出湯後,在蓋香和葉底上,能感受到不同的香氣變化。
眾多的芳香分子們,你方唱罷我登場,香得層次繽紛,與眾不同。
這究竟,明明是同一款茶,為什麼能分出前、中、尾調的不同呢?
原因在於,好茶內部的眾多芳香物質們,擁有不同的釋放沸點。現是階段經研究發現的茶葉芳香物質,有近七百多種,它們通過不同的組合方式,形成了個性迥異的茶香。
有的茶香,釋放沸點較高,呈現出高揚奔放的狀態。
用沸水泡茶,倒出茶湯後,及時趁熱揭蓋聞香。此時從蓋上聞到的茶香,屬於這款茶的前調香氣。
伴隨蓋碗內的溫度自然下降,用手去摸蓋碗的外壁感覺不到燙手時,再打開蓋碗聞香。
這時,中沸點的香型才開始呈現。認真去聞蓋子中間附著的香氣,最是清晰明了。
等到最後,蓋碗內的溫度明顯下降,用手摸外壁感受不到熱量時,就到了低沸點香型登場的時機。
姍姍來遲的低沸點香型,屬於慢性子,細幽而內斂。
細聞之下,能感受到極為沉穩、沉著的茶香變化,與眾不同。
可見,茶葉的香氣釋放,對溫度的變化極為敏感。
為了完整感受茶香的變化,及時聞香,抓緊時機聞香,才不易錯過一泡好茶的香氣層次變化。
比如,下午剛喝了一泡今年的2020高級白牡丹(白茶裡的一種)。
蓋碗泡茶 ,沸水衝泡,快速出湯。
等到了第二次衝泡時,剛出湯完畢後,趁熱揭蓋聞到的是野草那般純正剛勁的毫香,像是春天草木萌發時,一片鬱鬱蔥蔥的爽朗氣息。
到了蓋香的中調,則是一股子清新脫俗的花香,細緻溫婉,像是茉莉、緬因花瓣,嬌俏靈動的天然花香。
等到聞尾調上的香型時,聞到了一股花香混著草藥香的清鬱香氣,仿佛是在空山新雨後,野花野草般的爽朗氣韻。
還沒等到喝茶,光是聞著茶香,記錄和感受著它們的香型變化。
不知不覺之間,便已讓人沉醉了。
《4》
學會品茶,聞香是一門技巧和學問。
當我們介紹一款茶葉的香氣時,不能單是停留在淺表層的香型介紹上。
六大茶類裡,不同的茶,有著不同的香型。
有分花香、毫香、粽葉香、藥香、果香等,不盡相同。
但為了更好的感受這些香型,學會解讀一款茶的香,那可少不了方法和策略。
同樣的茶,幹茶發散出來的香可能與蓋香的表現,有所出入。
有的茶光從幹茶和蓋子上,聞起來特別香,但喝起來卻落水香平淡。
那這樣的茶,香氣不豐沛,茶香不落水,並非好茶的表現。
然而,同樣是蓋香,前調和尾調卻大不一樣。
趁熱揭蓋一聞,茶香高揚,但過一會兒後茶香變淡,香氣一點也不持久,說明茶葉的芳香物質積累有限。
聞香,識茶,可以看出不少端倪。
用蓋碗泡茶時,既要從縱橫的面去聞香,聞幹茶、蓋香、葉底等等,一覽無餘。
也要從深度的角度去感受前調、中調、味道的香氣變化。
聽一縷香,離不開閒適的狀態。
感官清明,自然能獲得不一樣的聞香境界!
• end •每天一篇白茶原創小知識
讓您更懂白茶!
可以購買《白茶品鑑手記》……
↓長按二維碼,關注白茶大課堂↓
2020一級春壽眉《花弄影》,溫柔花香裡的牡丹之影
點擊閱讀原文,參與搶購2020高山一級春壽眉《花弄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