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10 19:3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樹上溢彩流金,樹下落葉滿地。初冬,古北黃金城道又迎來了一年最美的時節。而在剛剛啟用的融·古北驛站裡,一場「黃金城道街區主題展覽」帶你認識這條街區的「前世今生」~
「作為新上海人,這裡是我的家。」
「我愛黃金城道,希望她永遠閃亮」
「我是中國臺灣人,也是上海人,古北就是我的家!」
「堅持就是勝利」……
這些溫暖而真摯的心語,來自「融·我們在一起」黃金城道街區主題展覽。
展覽通過「我們從未離開過這裡·記憶古北」、「我們的黃金城道·日常鏡頭」和「我們與街區的故事·融情街區」等三個板塊,回顧古北國際社區和黃金城道步行街的歷史,呈現生活、工作在這個街區的那些人和那些故事,讓每一位熟悉或者陌生的朋友都能感受到這個街區的溫度與溫情。
現在
小編就來帶你回顧黃金城道街區的前世今生~
規劃
1984年,上海第一個大型高標準國際居住區古北新區開始規劃。西起虹許路,東至姚虹東路,北起延安西路(高架)與虹橋路,南至古羊路。
1979年航拍的古北地區,遍布農田村舍
古北新區建成後的俯瞰圖
1986年10月,由國務院批准的《上海市城市總體規劃》確定古北新區是以海外人士、外國專家、港澳臺同胞等為主要居住對象的涉外社區。
1986年12月13日《文匯報》頭版刊出「本市將闢建古北涉外新區」的報導
建設
1986年,作為虹橋開發區建設配套項目的古北新區建設緊隨其後。新區開發建設以古北南路、伊犁南路為界,分3個區段、24個街坊。一區為高層公寓、辦公綜合樓、展覽廳組成的綜合建築區;二區為住宅群和部分辦公設施建築群;三區為別墅、高層公寓和多層公寓綜合樓區。
古北新區規劃街坊圖
古北新區——上海第一批外銷房
經過統一規劃設計、統一開發建設、統一管理服務,佔地136.6公頃的古北新區成為城市綜合開發的典範,經過30餘年的開發建設,逐步形成了歐陸風格和北歐風情為基調的大型國際化涉外街區,也是上海改革開放的地標和名片。
而作為橫貫古北國際社區主幹道的一根「玉帶」,黃金城道步行街於2005年12月開工建設,2008年正式對外開放。
黃金城道步行街西起古北路,橫穿銀珠路、瑪瑙路,東至伊犁南路,道路全長670米,寬46米至80米不等,道路面積39000平方米。步行街主打「體驗式消費」,個性化餐飲、娛樂、生活商鋪處處彰顯異域風情,為公眾提供了一個獨特的開放空間和一個遠離喧囂的避風港。
社區
1996年,針對古北新區(一期)外籍居民多的現狀,虹橋街道建立了全國第一家涉外居民委員會「榮華居委會」。
2007年,為更好地服務古北國際社區的居民,榮華居委會建立了古北市民中心。
2013年9月29日古北市民中心遷至富貴東道99號。市民中心作為社會管理創新的綜合性為民服務平臺,集事務受理、生活服務、文化融合、社區共治四大功能版塊,被譽為便利、溫馨、精彩、融合的國際社區「市民之家」。
2014年5月,作為全國首個國際社區中設立的黨組織,榮華居民區黨總支成立了「古北市民議事廳」。逐步探索出一套以「自主提事、按需議事、約請參事、民主評事、跟蹤監事」為特色的議事廳運作規則。
古北市民中心各項服務內容指示
古北市民中心打造便利、溫馨的市民之家
2016年6月,古北市民中心發布了2016版的《「融」——榮華國際社區工作法》。工作法由禮儀公關法、服務推進法、契約管理法、民主參與法、協同共治法、文化交融法六個部分組成,凸顯一個國際社區治理的融合之道。2018年,《「融」——榮華國際社區工作法》被評為全國十大優秀工作法。
如今在古北居住的3.2萬餘中外居民中,有50%以上的境外人士,以日韓兩國人士居多,還有來自新加坡、印度、土耳其、英國等國的外籍人士。外籍人士多、華僑華裔多、留學歸國人員多、新社會階層人士多的特點,使古北成為了匯聚中外友人的「小小聯合國」,地球在這裡變小了,而開放包容之心卻是海納百川之大。
共治
2019年,由虹橋街道牽頭,黃金城道成立了完全由居民、沿街商戶、物業、駐區單位居委會等組成黃金城道共治委員會,著重對公共設施維護、垃圾分類投放、非機動車通行、文明養寵、公共活動秩序等五大社區治理難點制定街坊管理規約,提升社區一體化治理水平。
猜你喜歡
「天山路一條街」移入這個為老服務中心?背後的原因太暖心了!長寧區召開「十四五」規劃《綱要》徵求意見座談會想問武夷路未來變成什麼樣?專家說,一定是最適合武夷路自己的樣子……華陽寶貝好快樂!這些「兒童之家」,家家有特色!今天下午,區委區政府召開專題會議,研究生態環境專項治理記者:朱文軒
原標題:《黃金城道鋪滿了這些「金子」般的回憶!》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