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改革開放已經走過了風風雨雨的40年,經過這40年的發展,我國經濟取得了飛速的發展,由一個貧窮落後的發展中國家,成為了今天的中等收入國家水平。而農村的老百姓,也由過去的吃不飽穿不暖貧困日子,變為今天豐衣足食的可喜局面,真正是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那當年設立的4個經濟特區,如今近40年過去了,發展的又如何呢?
上面就是我國四大經濟特區17年的經濟數據以及城市基本情況。首先看看深圳,當年一位老人在海邊畫了一個圈,正是這個圈圈,圈出了一片福地,讓一個小漁村變成了今天的國際大都市。深圳,在國家特殊經濟政策和特殊管理體制的支持下,經過30多年的高速發展,今天的深圳已經成為了我國僅次於上海、北京的第三大城市,將眾多老牌上市遠遠甩在身後,真可謂是一步登天。而被稱為改革開放前沿陣地的深圳地巨大成功,正是我國改革開放道路正確的具體體現!今天的深圳,不僅僅我國的四大一線城市之一,還是我國的科技創新中心,著名的國際大都市。
再看看福建省的廈門市。廈門市是80年我國設立的四大經濟特區之一,一座美麗的濱海小城,與寶島臺灣隔海相望,地理位置十分優越。廈門成為經濟特區之後,不僅工業取得了飛速發展,而且在旅遊服務業方面更是大放異彩,美麗的鼓浪嶼不僅已經是廈門的地理標誌之一,還是中外聞名的旅遊目的地。今天的廈門,雖然不如深圳那樣耀眼,但也是福建市僅次於泉州和廈門的第三大城市,全國百強城市排名第46位,雖然說比上不足,可比下有餘!
接著看看廣東的珠海市。珠海市,我國四大經濟特區之一,與澳門毗鄰,有著花園城市之城,被國家授予「生態園林城市」、「森林城市」等榮譽稱號。珠海確實是一座美麗的濱海城市,而且環境特產好,非常宜居;但是話說回來,作為一個享受著國家特殊經濟政策和特殊管理制度的經濟特區,經過近40年的發展,但是經濟實力並不怎麼樣,有點白瞎了國家當年給的政策,殊為可惜!
最後再看看四大經濟特區中的最後一個城市——汕頭。汕頭,是四大經濟特區中除深圳以外,我去過的第二個城市,而汕頭就給我印象最深的有兩個方面:一是獨特的潮汕文化,包括別具一格的潮汕話、潮汕飲食,讓人記憶猶新;第二個方面則是高昂的物價,汕頭的物價在很多方面比深圳都要高很多,然而它的經濟體量才深圳的十分之一。我們看看汕頭17年的經濟數據,GDP為2350億,人均GDP僅41916元,名義增速為12.99%,這一系列數據可以反應出,汕頭其實和內地一個普通地級市差不多。而作為當初我國設立的四大經濟特區之一,汕頭的發展,無疑是失敗的!
再回頭看看,這四大經濟特區,深圳的強勢崛起,也不是不無原因的,而它最大的優勢就是與世界自由港毗鄰,在特區的政策和自由的管理體制,以及香港豐富的資金和強大的項目、技術、人才撞擊下,終於結出了深圳的這一個碩果!正是由於深圳在經濟上的成功,所以才有了後來自貿區等一系列政策的疊加,讓深圳百丈竿頭更進一步!而廈門、珠海、汕頭則沒有深圳的這些天然優勢,所以後面對資金流、政策、項目的吸引能力和深圳完全不能相提並論,在最終國家的政策紅利消失後,發展速度日漸放緩,最終泯然眾人!
運營者:紅葉文化傳媒,版權所有,轉載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