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圖》對河流的描繪佔整個畫卷的比例較大,河上約二十八艘船是畫家所著力表現的對象。今人陳守成的《宋朝汴河船—〈清明上河圖〉船舶解構》是研究這些船舶的專著,對《清明上河圖》的研究很有貢獻。作者將這些船分為三類:漕船、客船、貨船。儘管筆者對於這類有關『貨船』的描述十分贊同,但認為其書中所指的『貨船』其實應該是河上具有引導作用的引導船。
宋 張擇端 清明上河圖(局部) 528.7cm×24.8cm 故宮博物院藏
其一,這些貨船形制不同,但都在船的前後兩端加建『大櫓』,船舵被拆除。這樣的船共有三艘,自卷右起,前兩艘分別被樹和橋遮擋,較難分辨,但情況應該類似。第一艘被樹遮擋,但依然可以看出它的簡陋,只有很短的一段船篷;第二艘被虹橋遮擋,有船篷,船頭有船錨;第三艘如陳守成所言:『這艘在航行的貨船,一眼看去就知道是由漕船改造的。』兩頭加建『大櫓』,則不用調頭就可以繼續航行,在順水時搖櫓即可控制平衡與方向,在逆水(上水)時更是非常有利。船舵被拆除,則說明此船靠大櫓即可航行,拆除只是為了使船體更加輕便。因為船舵是用來操縱和控制航向的重要構件,一般位於船尾。特別在順水飄流時,船舵的平衡作用尤其不可缺少。而據畫中兩處拉縴的狀況看,行駛的船均為逆水行舟。相比其他船隻,這三條貨船其實是最適合在這個水域航行的。
清明上河圖 局部 被拉縴的大客船、引導船(河工船)
其二,這三艘貨船未見載重,搖櫓者卻不少,船的動力也較大。第一艘船尾有八人搖櫓,船頭被樹木所遮,只露出兩人,透過從樹梢露出的船的中部可以看出此船並無什麼載重;第二艘船被虹橋遮得只露出船頭與船尾的大櫓,船頭有六人,第三艘船船首有六人,船尾有搖櫓者六人。第一艘船在幾乎沒有載重的情況下設有多位搖櫓者,是頗值得注意的。
其三,從沒有被遮擋的第三艘貨船來看,此類船摘掉了人字桅杆,但卻帶著極長的纜繩。人字桅杆具有纜風作用,如果是長途載貨、載客的船,桅杆自是不能少,畫中那些停泊著的船就都是有桅杆的。船摘去桅杆,正是說明它不須遠行,去掉只是為了減輕重量。既無船舵,也無桅杆,那麼這三艘船似乎也只能在這個水域運行了。畫中被拉縴的船,一為客船,一為大漕船,都是用桅杆系拉縴的纜繩,而把桅杆卸掉就不再便於拉縴,但它依然帶著長長的纜繩,由此可以說明這些船依然有拉縴作業的功能。
宋張擇端《清明上河圖》中被拉縴的漕船、引導船(河工船)
第三艘貨船總是出現在需要幫助的船周圍。第一艘貨船後面跟著一艘正被拉縴的大客船;第二艘貨船被虹橋遮得只露出船頭與船尾,後面跟著正欲駛出虹橋卻出了亂子的大客船;第三艘船在一艘正被拉縴拖往河流遠處的大漕船之斜後方,船尾的河工正奮力搖櫓,似乎正在積極幫助大漕船,兩船之間正有大的浪花湧向漕船,如同通過自己的船激起水流來推動大漕船。同向並行的兩船之間的水流速度會變大,對船身產生的壓強會變小,而兩條船外側的水流速度則相對較慢,水流對船身的壓強較大,在外側水壓強大於兩船之間水壓強的情況下,會迅速靠近並發生碰撞。
畫中小的河工船僅有一半與大漕船相併,且它的船尾有六人搖櫓,動力較大,正好能對逆行的大漕船有推動作用。而被虹橋遮得只露出船頭與船尾的那艘貨船正在下錨停船。虹橋下是交通要衝,不能隨便停泊,由此可以確定哪些人不是在準備起錨航行。但那艘船為什麼要在交通要衝下錨停船呢?原因或許正是它所引導的那艘大客船出現麻煩,使得它也不得不下錨停船。
綜上,筆者認為這三艘貨船其實是這一水域的引導船,而船上的搖櫓者、岸上的拉縴者和虹橋上下的拋繩者,應該都屬於同一團隊,即河工,所以,這種引導船或許也可以稱作河工船。
內容整編自:黃杰《『上河』即『上汴河』———《清明上河圖》之『上河』命意考》《榮寶齋》2019年9月刊,感謝作者及雜誌提供資料,如有問題私信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