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中旬,第27屆中國中西醫結合骨傷科學術年會暨佛山骨科高峰論壇在佛山舉行。數名骨科界中國工程院院士、眾多國內骨傷科學著名專家學者、全國各地醫院骨傷科領域的領軍人物近800人齊聚嶺南。
自東晉時期醫藥學家、道教學家葛洪在南海丹灶煉丹伊始,佛山這片大地就被烙下岐黃良醫的基因。在傳承與創新中,佛山湧現出一大批名醫國手,鑄就了無數不朽的經典傳奇。佛山中醫藥已成為佛山城市文明的亮麗名片,為守護佛山人民的健康平安、推動城市的繁榮昌盛作出不可磨滅的歷史貢獻。
連日來,佛山日報記者深入採訪佛山中醫藥歷史文化研究學者、知名中醫傳承人和親歷者,探尋蘊藏在佛山中醫藥發展中的名醫精神內核和時代底色。
救死扶傷 佛山湧現出一大批名醫國手回望歷史,佛山中醫藥文化長河群星璀璨,湧現出一大批名醫國手。中醫藥的繁榮發展,吸引了眾多醫人群體集聚佛山,「儒醫」「僧醫」「道醫」「祝由醫」「俠醫」「女醫」,都曾在佛山留下足跡。
「佛山中醫藥在嶺南本土醫學中是較早形成發展規模、產生較大影響的,文化特色鮮明,極具代表性。」浙江中醫藥大學教授、《佛山中醫藥文化》主編鄭洪說。
史料記載,宋、元時期,隨著嶺南地區的開發,中原醫學得以傳入,嶺南醫藥業獲得逐步發展。南海人陳昭遇可以說是嶺南第一位名醫,北宋初期,他擔任御醫,參與了《開寶本草》《太平聖惠方》重要醫藥著作的編撰。
到了明清時期,佛山發展成商賈雲集、工商業發達的嶺南重鎮,陶瓷、紡織、鑄造、醫藥四大行業鼎盛南國。「鑄造冶鐵、陶瓷燒窯這些都採用重器,加上佛山當時武館林立,跌打損傷難免,為中醫術發展提供了發展空間。特別是當時醫、武不分家,很多武人慕名而來,這些都成為促進佛山中醫藥發展的客觀因素。」鄭洪說。
市民到馮了性參觀。
歷經數百年積聚淬鍊,眾多佛山名醫名藥得到市場認可。著名醫藥師馮了性潛心研究,改進如意藥酒的原有配方,研製出馮了性風溼跌打藥酒,行銷數百年,至今仍是佛山的龍頭產品;梁仲弘始創了專治小兒腹痛、吐奶的「梁仲弘抱龍丸」,至今備受認可;跌打名醫梁財信創辦梁財信醫館,持續經營150年,是經久不衰的百年老字號;武術名師黃飛鴻更是一位骨傷跌打名家,他醫武兼修,以武輔醫,創辦寶芝林,留下許多救死扶傷的故事。
佛山武術名師黃飛鴻也是一位骨傷跌打名家。圖為黃飛鴻紀念館內的寶芝林醫館復原場景。佛山日報記者王澍攝
四百多年來,南海、順德等地還出現不少醫家著作,如《醫碥》《醫書》《醫方》《脈略》《傷寒論》等,在溫病、婦科、內科等領域先後誕生了劉赤選、羅元愷、梁乃津等近現代嶺南醫學名家。
敢為人先 「睜眼看世界」探索中西醫結合鴉片戰爭後,佛山成為近代較早接受西方醫學影響的地區之一。1881年英國傳教士醫師查爾斯·雲仁在永興街福音堂創辦了廣濟醫局,這就是佛山市第一人民醫院的前身。由此,佛山開始出現中、西醫並存的局面。佛山中醫也緊跟時代步伐進行革新。
南海人邱熺曾在澳門謀生,被東印度公司聘為買辦。在牛痘接種術傳入中國之時,他受洋行之託前去學習,其著作《引痘略》讓牛痘接種術被世人認可。邱熺從事種痘事業近半個世紀,是我國傳播推廣牛痘接種術的先驅。
南海籍名醫朱沛文被稱為「中西匯通四大家」之一。他高度關注西方醫學,曾拜訪西醫並體驗解剖,其著作《華洋髒象約篆》代表了當時「睜眼看世界」的中醫對中西醫學比較的最新認識。
「從朱沛文、邱熺就可以看出,務實、開明、守正、通變八個字的佛山名中醫風範。」鄭洪表示,所謂務實,是整個嶺南醫學的特點,相比北方地區,佛山等嶺南地區醫生更注重實效、注重臨床應用,理論研究相對少一些;開明,主要是因為嶺南處在中西醫交匯的前沿,佛山也有很多醫生去到港澳探索中西醫結合;守正,是指堅持中醫的基本理論和基本思維方式,並在此基礎上吸收、傳承和發展;通變,是指佛山醫生結合本地的氣候、地理、草藥和民眾體質情況,形成嶺南醫學特色。
1929年,時屬南京國民政府時期,國民政府衛生部中央衛生委員會通過「廢止舊醫」的決議案,全國中醫團體紛紛通電抗爭,佛山中醫也發出自己的聲音。
時任廣東中醫公會編輯部主任的佛山名醫梁慕周,受公會之託撰寫《廣東中醫公會、醫學衛生社會全體同仁為中央衛委餘巖議廢中醫中藥案宣言》以及《中醫藥關於全國存亡生死之宣言書》,這兩份檄文是當時中醫界抗爭的最強音,贏得社會人士的廣泛支持。當年3月17日,佛山名醫陳任枚率領廣東代表前往上海,參加全國醫藥團體聯合總會向政府請願。此後,面對一些西醫和社會人士認為中醫「不科學」的說法,佛山名醫譚次仲提倡「中醫科學化」,其著作《中醫與科學》風行一時。
心懷家國 抗疫救災救國衝鋒在前佛山名醫在懸壺濟世、守正創新中,始終堅守一份醫者仁心、濟世為懷。
清代光緒年間,佛山鎮城西大風颳後繼以火災,傷科名醫管鎮乾三度搶險赴救,治癒外傷、燒傷患者無數,聲名大噪。
1894年前後,廣州地區鼠疫大流行,數十萬人喪命,四處人心惶惶。曾被聘往大英國皇家北般島(現在馬來西亞北婆羅洲)擔任醫生的梁龍章日夜推敲,創立了「易數運氣方論」和「避諱驅毒飲」,受聘在各大善堂行醫,歷年存活不下十萬之多。被列入廣東的「傷寒四大金剛」的佛山名醫黎庇留、譚星緣等巧用醫聖張仲景《金匱要略》裡的經方升麻鱉甲湯為治療主方,廣贈世人、活人無數。
抗戰期間,廣東淪陷。當時佛山「骨傷科聖手」、李氏骨傷科流派宗師李廣海因醫術高明、醫德高尚,聞名省港澳。他在佛山柵下正平橋開設中醫館,很多受槍傷、炸傷的病人來求醫,他熱心相待,精心治療,遇上貧苦病人便贈醫施藥,分文不取。李廣海還冒著生命危險,經常為廣州市區遊擊隊第二支隊的傷員治病,並特地在市郊找屋安置重傷員,每天前往診治。
佛山市中醫院骨傷科豎立著李廣海雕像。佛山日報記者周春攝
「那時候,對開放性損傷病人,別人都不敢治療,比如槍炮傷、燒傷、刀傷。沒有X光片,診斷、接骨全靠手。」年過八旬的陳渭良自18歲就師從李廣海,他說,1949年前後東莞、增城、中山、小欖、黃埔等地都有人划著船送傷者找李廣海治療。在處理槍傷時,李廣海會找人定做純銀的探針幫助子彈排出,再外服用酒泡過的藥物。
新中國成立後,李廣海全身心投入佛山市中醫院的組織建設,他還創辦學校、捐贈文物、捐獻祖屋。
1959年,一位在原江門北街糖廠工作的波蘭專家肩關節脫臼,兩天未能復位,痛苦異常,特請李廣海前往醫治。李廣海叫助手固定傷者的身子,自己作觀察、檢查的姿勢。在傷者毫不緊張的狀態下,突然施展復位手術。傷者剛一皺眉,李廣海就高興地對他說:「你的肩關節已經復位,現在給你包紮,暫時不要多活動。」傷者試著擺動手臂,已經完全自如,也沒有什麼痛感,連聲說:「神醫!神醫!」
傳承不息 中醫醫院水平聞名海內外近年來,佛山積極貫徹實施「健康中國」戰略,以建設中醫名院、名科、名醫為抓手,推進中醫藥科研創新,大力發展中醫藥事業,積極打造中醫藥強市,建設衛生強市和健康佛山。
佛山市中醫院骨科中心副主任、中西醫結合主任醫師陳遜文在為患者把脈就診。佛山日報記者周春攝
截至2019年,佛山共有中醫(中西醫結合)醫院12家、床位5318張,全市中醫類別執(助理)醫師3225人,全市98%的綜合醫院和專科醫院設有中醫科,共有省級及以上中醫類重點專科和特色專科48個,國家臨床重點專科2個,覆蓋骨傷科、肺病科、婦產科、糖尿病、腦病科等多領域。「我們擁有三級甲等中醫醫院、三級甲等中西醫結合醫院3家,二級甲等中醫醫院2家,這在全國地級市中都是不多見的。」佛山市衛生健康局中醫藥科科長程禮才說。
其間,佛山有力強化中醫名醫培養。2014年,佛山評出10名「佛山市名中醫」和10名「佛山市優秀中醫工作者」;2019年認定首批佛山名醫30名,其中10名為中醫類別名醫。
佛山市中醫院。佛山日報記者周春攝
經過60多年薪火相傳,以李氏骨傷科流派建設的佛山市中醫院骨傷科,至今已有五代傳人。「我們的專科建設核心是打造名專科、名醫、名藥。」佛山市中醫院骨傷科中心副主任吳峰主任中醫師說,該科共有國家級名老中醫專家4名、省名中醫4名;設立2個國家級老中醫藥專家傳承工作室,其領頭羊正是陳渭良、鍾廣玲師徒,通過傳統的中醫教學模式進行傳幫帶,完整系統地傳承了佛山傷科正骨技術,培育了大批優秀骨幹。
目前,該院骨傷科多項骨科技術達到國內及國際先進水平,患者輻射範圍遠及港澳地區、東南亞乃至歐美國家。骨傷科共研製出13個劑型共64個療效顯著的系列內服外敷骨傷科製劑,其中有些製劑已由國家、省、市立項作為新藥研製開發,其中傷科黃水、陳渭良傷科油在坊間被譽為「佛山神水」「佛山神油」。近年來,骨傷科在發揚中醫骨傷傳統的基礎上,大膽引進西醫先進的科學技術,建成全國首批骨科機器人遠程手術中心創建單位。
高水平的中醫服務吸引眾多患者慕名而來。2019年,佛山市中醫總診療人次1933.62萬、出院人次19.65萬,分別佔全市總量的22.45%、14.14%。
今年7月,佛山召開全市中醫藥大會,市委書記魯毅提出要深入實施「健康佛山」戰略,重點突出服務體系建設、中醫藥人才培養、產業現代化、預防保健、開放發展「五大領域」,打造「五大高地」,大力發展中醫藥衛生事業,加快建設全國中醫藥強市。在中醫藥上升為國家戰略之時,佛山開啟謀求中醫藥高質量發展的新路。
佛山歷代名醫代表陳昭遇(宋代)
參與《開寶本草》《太平聖惠方》重要醫藥著作的編撰
何夢瑤(清代)
嶺南最有影響的古代醫家之一
朱沛文(清代)
「中西匯通四大家」之一
邱熺(清代)
我國傳播推廣牛痘接種術的先驅
陳任枚(1870~1945)
近代溫病學家、中醫學教育家,曾任中醫藥專門學校校長
蕭步丹(民國)
著有嶺南生草藥重要專著《嶺南採藥錄》
何竹林(1882~1972)
廣東傷科五大名家之一
李廣海(1894~1972)
廣東省著名骨傷科專家、李氏骨傷科流派宗師
劉赤選(1897~1979)
近代溫病學家、中醫教育家
羅元愷(1914~1995)
全國著名中醫學家、中國第一位中醫教授、全國首批中醫博士生導師
梁乃津(1915~1998)
廣東省中醫院原院長
現今,佛山共有20名「廣東省名中醫」,6名「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
註:以上資料來源於《佛山歷史文化叢書》之《佛山中醫藥文化》
【來源:佛山日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