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年尾,對於小編這樣的上班狗而言,能夠調動上班積極性的,除了過年放假之外,也就是年終獎了。對於有年終獎的朋友,最歡喜的大概就是老闆說今年的紅包會比去年大很多,而沒有年終獎的朋友看到此刻估計就想鑽回被窩哭了。說到年終獎,不少人都以為這是現代產物,其實,在我國年終獎制度由來已久。
在東漢時期,我國首次出現類似年終獎的制度,每到年終,東漢的皇帝就會為文武百官開始準備年終福利,那時的人們將把這種福利稱之為臘賜,即臘月賞賜之意。那麼,那時的皇帝喜歡把哪些東西作為年終賞賜呢?據考證,臘賜的物品也是五花八門的,有現金、牛肉、大米、麵粉等等。據說,東漢的年終獎非常豐厚,那時的三公和大將軍等高級官員,領一回的年終獎就相當於一整年的工資了。
而在宋代,官員的俸祿普遍都比較高,相比之下,他們的年終獎略顯單薄。他們挑選冬至這一天發放年終福利,每人五隻羊、五擔面、五擔米、還有一些黃金。但是這些福利一般只有高級別官員才會享有,有點像我們父輩那代人在單位做了小領導,而單位為了彰顯自己的企業文化,在年終的時候給員工發放物質獎勵,一些米麵糧油,甚至臘肉水果等。
到了清代,可以說生產力方面都進一步提高了,但是在清代是沒有年終獎的,只有類似年終福利這種制度。清代和以往朝代都不同,每到年終,皇帝就會給一些高級別的官員發放荷包,這個荷包有點像我們現在的福袋,非常的講究,有分大中小三種。皇帝會在荷包裡面裝玉石、金子、銀子等錢財珠寶,根據官員的等級地位下發。
看了以上的年終獎制度,我們可以發現大部分都只顧及到高級官員,而小官小吏似乎與之無緣。而其實,底層官員們雖然沒有得到上級特賜的年終獎,但是也會趁年終的時候發一筆小財。
秦漢魏晉時期,官員們交流的公文都是寫在竹簡上的,在公文傳送的過程中需要保密,因此那時人們會用口袋將公文裝起來,再糊上泥膠,蓋上公章。另外一個部門收到公文,需要剝掉泥膠將竹簡取出,這時裝公文的口袋就成了廢品了。那時的官員,一年下來能攢不少口袋,而這些口袋有皮製的、有絲織的,也有麻布的,這些拿到街上都是可以賣錢的。小官們通常在年底整理出來,變現之後將這筆錢作為過年的小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