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蠔烙:蠔烙(潮汕話為o lua,潮汕話屬閩南語方言,o對應的字是"蚵",所以潮汕也沿用了這個字)是廣東省潮汕地方特色小食,臺灣地區稱為蚵仔煎,外地人來潮汕總要嘗一嘗這-美食。在潮汕城市鄉村小市集,常有這種小店或擺攤小販。這種蠔烙,是用地瓜粉溶於水,拌蔥珠,在一個平底的鐵鍋上煎,加上海蠣,再下蛋花,取起蘸魚露吃。牡蠣,又稱蠔、生蠔(粵語地區)、蚵仔(閩南語系地區),別稱海蠣子、蠣黃、蠔白、青蚵、牡蛤、蠣蛤、硴等,屬軟體動物門雙殼綱。在中醫藥方中的"牡蠣",指的是牡蠣殼。牡蠣產於海水或鹹淡水交界處,以食浮遊生物為生。蠔烙的傳統做法是,先熱鼎落油,放下蔥花炒出香味,再把生粉水均勻地倒下,煎成圓餅形,約有一公分厚,至生粉水剛熟成形,即把蛋漿均勻淋上,再在上面放蠔(用粉水上漿)、臘肉丁等,略煎,用鍋鏟切成四角,從鼎邊再落朥,翻過來繼續煎至外香脆,內嫩滑。"蠔烙"的醬碟是沙茶加魚露。
2、糖油粑粑:糖油粑粑是湖南長沙市的漢族傳統名吃,糖油粑粑造價便宜,主要原料是糯米粉和糖,但其製造工藝精細講究,有特殊的製造過程。它雖不能登大雅之堂,更不能與山珍海味、魚翅熊掌相媲美,但正是因其廉價的身份,它能出入平常百姓家,受到民眾的厚愛,成為民間長吃不厭的小吃。在長沙,不管人的俊美醜惡、身份地位,也不管男女老少,凡是熱愛生活、懂得享受吃的樂趣之人,都有吃糖油粑粑的美妙感受,都對那三毛錢一個的糖油粑粑有特殊感情。早上三個糖油粑粑下肚,可飽一天精神,充沛體力,下午三個糖油粑粑打牙祭,提神飽肚,精神旺盛,糖油粑粑的滋味和作用在長沙人眼裡都是奇妙無窮的。一位長沙人大病一場,在生病的日子裡,他飲食無味,吃什麼吐什麼,家人想盡辦法,都無法讓他有食慾。最後,家人問他想吃什麼,他說就想吃糖油粑粑。當一碗黃嫩嫩、香噴噴的糖油粑粑端到他面前時,他果然就來了胃口,三下五除二就把糖油粑粑吃了個底朝天。以後,他天天堅持不懈的要吃三個糖油粑粑。做法:1、油鍋燒熱,糯米粉搓成餅狀下鍋。 油要多放些。因為又要搓麵團又要煎給粑粑翻身,手忙腳亂,火可以稍小,否則不好掌控。2、翻煎粑粑。注意,不要煎到太老,否則容易爆破。3、待粑粑兩面都呈淺金黃色,將調好的糖汁倒入。糖水和油迅速融合,冒泡。 這一過程要反覆翻拌,讓每個粑粑都均勻沾到糖汁。 粑粑漸漸變軟,著色,油光發亮,看看差不多了,起鍋盛盤。
3、生煎包:生煎包是流行於上海、浙江,江蘇及廣東的一種特色傳統小吃,簡稱為生煎,由於上海人習慣稱"包子"為"饅頭",因此在上海生煎包稱生煎饅頭。特點:皮酥、汁濃、肉香、精巧。輕咬一口,肉香、油香、蔥香、芝麻香全部的美味在口中久久不散。原為茶樓、老虎灶(開水店)兼營品種。餡心以鮮豬肉加皮凍為主,20世紀30年代後,上海飲食業有了生煎饅頭的專業店,餡心花色也增加了雞肉、蝦仁等多種品種。上海生煎包外皮底部煎得金黃色,上半部撒了一些芝麻、香蔥。聞起來香香的,咬一口滿嘴湯汁,頗受上海人喜愛。成品面白,軟而松,肉餡鮮嫩,中有滷汁,咬嚼時有芝麻及蔥香味,以出鍋熱吃為佳。對它的評價是:"皮薄不破又不焦,二分酵頭靠烘烤,鮮餡湯汁滿口來,底厚焦枯是敗品。"不僅介紹了生煎饅頭的優點,也提醒食客,凡是"底厚焦枯"的可以不買,其至"罷吃"。100多年前,上海的茶館在供應茶水之餘,兼營生煎饅頭。後來,人們在不品茶的時候,也想以"茶點心"作為快餐,代替正餐。順應人們的飲食需求,生煎包子走出茶館,成了"街頭小吃"。隨著需求越來越旺,生煎饅頭的個頭也越來越大,以至由傳統的"一兩四個"變成"一兩一個"。生煎的皮大,餡也大,還包進了滾燙的鮮湯。功夫不到家,不可能煎得滴湯不漏;不會吃或心急的人,一口咬下去,很容易被"生煎"裡的湯燙著。
4、棺材板:棺材板,前身是用西式酥盒加上雞肝等中式配料做成的。一開始不稱棺材板,而為雞肝板。據說在三四十年前,臺灣有一位姓許的師傅,他品嘗了一種名叫"雞肝板"的點心後,覺得口味很特別,於是回家研究改良,終於製成了一種令他更加滿意的點心。但如何給這種點心取個新的名字呢?他想來想去沒想出來。有一天,他忽然發現新的點心怎麼看怎麼像棺材,於是就決定命名為"棺材板"。或許由於製作特別、口味特殊,加上名稱的"怪"與"邪",最後這種點心受歡迎的程度,遠遠超過了"雞肝板",成為臺南至今盛行的獨特小吃。棺材板是臺南市有名的小吃之一。由名喚許六一的先生發明的。有些店家為求吉利,將其改稱為官財板。棺材板的前身是用西式酥盒加上雞肝等中式配料做成的。一開始不稱棺材板,而為雞肝板。據聞某日,臺灣大學考古隊來到這家點心店品嘗雞肝板。在茶餘飯後,考古隊與許六一先生閒聊之際,一位教授忽然說:"這雞肝板外形很像我們正在挖掘的石板棺呢!"。而生性樂觀開朗的許六一先生聽完後,便爽朗地回答:"那從此我的雞肝板就命名為棺材板吧!"。因此,這個有點聳人聽聞的名號"棺材板"便取代了雞肝板的稱號。而由於形狀和偏甜的口味都很特殊,使得棺材板一炮而紅,遂成臺南著名小吃之一,在沙卡裡巴或赤崁樓附近皆有攤販。但事實上棺材板口味較油膩,銷售以觀光客為大宗,本地人不常食用。
5、土家醬香餅:土家醬香餅,又稱土家香醬餅、湖北醬香餅、恩施醬香餅、武漢醬香餅,簡稱醬香餅或香醬餅,是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一種特有的小吃,又號稱"中國披薩"。製作材料有麵粉、甜麵醬、郫縣豆瓣醬等土家醬香餅以香、甜、辣、脆為主要特點,它香中有香,甜中帶綿,辣而不燥,外脆裡軟。2009年春在湖北開始流行,現已普及全國各大中小城市。此餅以香、甜、辣、脆為主要特點,它辣而不辛,鹹香鬆脆。在遠古時,每逢豐收過節早才能吃得上,據當地人說:"此餅是清朝康熙年間,一位受洗後在武當山出家的法號為德福仁波切的僧人,他用多年自製的齋菜及多種藥材和香料秘制而成",凡上武當山的香客品嘗後都回味無窮,讚不絕口,後來此技術不慎流傳,幾百年來以他獨特的口感與風味傳承於土鄉人間,今天它掀開了面紗走出了大山,走進了都市,已成為都市生活不可多得的集色、香、味於一體的獨特的香醬餅大眾口味食品,在很短的時間內暢銷熱賣於全國大中小城市。醬香餅是一種與千層餅外貌相似,但口感和味道有天壤之別的一種新餅,剛推出市場的時候,相當火爆,數十人排隊等候成為一道城市的風景線,其實這是一項陽光工程,主要是考慮到下崗工人和待業青年,以及低收入人群,這種投資小,風險小,回報快,已經讓很多人發財致富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