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國:5道美味的小吃,我最喜歡泉州面線糊,你呢?

2020-12-21 牛大男

1、板板橋油炸粑:板板橋油炸粑是四川省內江市的著名地方特色小吃,該品外酥內軟,油而不膩,咀嚼有味,口齒生香。油炸粑出自清道光年間,距今約有180年歷史。椑木鎮有位趙姓的大戶人家,每到秋收季節,家裡就會僱傭很多長工和短工下地勞動。有一年秋收季節,趙家讓一個放牛娃臨時負責熬煮綠豆湯,讓勞工們解暑、止渴。不料,沒有經驗的放牛娃放了太多的綠豆,結果成為一鍋粥。他擔心會被主人責罵,於是就"瀝"出大量已煮爛的綠豆,用它和糯米混在一起蒸成了粑兒。主人就拿給勞工們吃,大家從沒見過這種食品,吃後覺得雖然順口,卻感到還欠缺點什麼。於是有人建議,把粑兒放入油鍋裡炸一下試試,放牛娃照此下鍋油炸,再拿出來品嘗,大家對其讚不絕口,並給它取名"油炸粑"。其後,這家主人又拿了一點到茶館請大家品嘗,人們又對它的配料提了一些建議,獨具特色的油炸粑逐漸盛開定型並傳入民間。當時,椑木鎮屬於沱江內江境內重鎮,船運發達,也是成都與重慶陸路交通的必經之地,每天人來客往,非常熱鬧。幾年後,已安家的放牛娃在平日客流量大,時用三塊大木板鑲拼成的"板板橋"(現在經營油炸粑的位置)邊搭了一個茅草棚,架起鍋灶,經營油炸粑。因為它攜帶方便,也利於行人匆匆趕路,生意逐漸紅火,人們就稱它為"板板橋油炸粑"。

2、紫薯餅:紫薯餅營養價值豐富。主要食材有紫薯、糯米粉、麵粉,輔料有白芝麻,紅豆沙或其它。把紫薯煮熟壓成泥後,與糯米粉混合揉成麵團,再把麵團小劑子壓扁包入輔料,最後用鍋煎熟即可。其富含蛋白質、澱粉、果膠、纖維素、胺基酸、維生素及多種礦物質,同時還富含硒元素和花青素。紫薯營養豐富具特殊保健功能,其中的蛋白質胺基酸都是極易被人體消化和吸收的。其中富含的維生素A可以改善視力和皮膚的黏膜上皮細胞,維生素C 可使膠元蛋白正常合成, 防治壞血病的發生, 花青素是天然強效自由基清除劑。具有普通紅薯的營養成分外,還富含硒元素、鐵元素和花青素 。在日本國家蔬菜癌症研究中心公布的抗癌蔬菜中名列榜首。另外,紫薯還可去皮烘乾粉碎後加工成粉,色澤美觀,營養豐富,是極好的食品加工原料,可作為各種糕點的主料或配料。同時紫紅薯還將成為花青素的主要原料之一。紫薯從莖尖嫩葉到薯塊,均具有一定保健功能,是當前無公害、綠色、有機食品中的食品。做法:1、紫薯洗淨切片隔水蒸熟。2、用勺子把蒸熟的紫薯壓成紫薯泥,加入糯米粉,麵粉揉成麵團。3、把和好的紫薯麵團分成小劑子,紅豆沙餡搓成球備用,再把麵團小劑子壓扁後包入紅豆沙餡.包好後壓成圓餅。4、圓餅滾上白芝麻。5、平底鍋倒入適量油,待油稍微熱後放入做好的紫薯餅,轉小火慢慢煎,煎一小會兒,翻面繼續煎再翻面煎至兩面金黃即可!

3、泉州面線糊:面線糊是福建省泉州市的著名特色小吃。呈糊狀,是由細面線,番薯粉,和水製作成。味道鮮美,清甜爽滑,具有閩南地方風味。面線糊系以蝦、蠔、蟶、淡菜等味美質鮮的海產品熬湯,與面線煮成糊。先以紗布包好蝦糠,放入清水中煮半個鐘頭,撈起蝦糠,湯汁過濾待用。把魚乾的肉撕成絲,鍋置旺火上,倒入豬骨湯和用蝦糠煮過的湯汁一併燒沸,再將精製的面線稍捻碎後放入沸湯鍋中,加入精鹽、味精等調好味,澱粉調水後徐徐舀入鍋中,並不停打至面線浮起、鍋中湯汁成糊狀。煮時要掌握好火候,達到糊而不爛、糊得清楚。面線糊除以海鮮作配料外,還可加鴨腸或豬血或以一大串豬大腸放人面線糊中,使油脂融入其中。食用時可與油條搭配,並以炸蔥花、胡椒粉調味,氣味更濃烈可口。小麥麵粉富含蛋白質、碳水化合物、維生素和鈣、鐵、磷、鉀、鎂等礦物質,有養心益腎、健睥厚腸、除熱止渴的功效,主治髒躁、煩熱、消渴、洩痢、癰腫、外傷出血及燙傷等。做法:1、將蝦糠包紮於紗布中放入1000克清水鍋中,用中火煮半小時,撈起蝦糠後,湯汁過濾待用。把熟魚肉撕成絲。2、鍋置旺火上,倒入豬骨湯和用蝦糠煮過的湯汁,澆沸。將精製面線稍捻碎放入沸湯鍋中,加入精鹽、味精調準味。澱粉調水徐徐舀入鍋中,並不停推勺至面線浮起,鍋中湯汁成糊狀即可。3、用餐前可根據各人的口味,加入滷大腸、小腸以及各種熟食品和油條,食用面線糊時撒上胡椒粉、芹菜末、白酒以及滷汁,味道更美。

4、番薯粥:番薯粥是廣東潮汕地區傳統粥類小吃之一,一般為潮汕人所喜愛,一般是早餐吃的。配上一些自家泡的鹹菜(酸菜)或者來一碟黑橄欖,風味無窮。該粥方適用於便血、便秘、產後缺乳、夜盲症等疾病的治療或預防,此方選自《粥譜》。 新鮮紅薯半斤,粳米2~3兩,白糖適量。 健脾養胃,益氣通乳。適用於維生素A缺乏症,夜盲有關番薯粥雜圖 症,大便帶血、便秘、溼熱黃疸。 將紅薯(以紅紫皮黃心者為最好)洗淨,連皮切成小塊,加水與粳米同煮稀粥,待粥將成時,加入白糖適量,再煮二、三沸即可。 紅薯俗名山芋,又叫甜薯,番薯,甘薯,我國各地均有栽培,民間中多有用新鮮紅薯煮粥食用的習慣,紅薯是我國勞動人民的主食之一,它不僅營養豐富,還有一定的醫療價值。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載:"補虛乏,益氣力,健脾胃,強腎陰。"趙學敏《本草綱目拾遺》中說:"補中和血暖胃,肥五臟。白皮白肉者,益肺氣,生用。"《金薯傳習錄》還記載:"紅薯又治"痢疾下血,酒積熱瀉,溼熱黃疸,遺精淋濁,血虛經亂,小兒疳積。"紅薯的組成成份包括碳水化合物、粗纖維、鈣、磷、維生素A和C,它所含的蛋白質比大米和白面還多。此外,還含少量的脂肪、胡蘿蔔素、核黃素等。同粳米煮粥。更能增強健脾胃,補中氣的效果。《粥譜》稱:"紅薯粥。益氣厚腸胃耐用飢。"由於紅薯粥香甜可口,因此,老幼鹹宜。 由於紅薯粥含多量糖份,所以患糖尿病的人,不宜選用。另外,在煮紅薯粥時,一定要趁熱服食,冷了後吃或吃後受涼,都容易引起泛酸,醋心。對於一些平素不能吃甜菜食的胃病患者,不宜多食。

5、香港雲吞麵:雲吞麵是香港特色美食之一,也是香港飲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份。 雲吞就是餛飩,最早雲吞以全豬肉制,所以稱做"淨肉雲吞"。古代雲吞很講究,要肥三瘦七,弄成肉糜,正宗的且先切後剁。現今我們平常吃的雲吞麵多數是以鮮蝦雲吞製成,雲吞材料有雲吞皮、鮮蝦、豬肉雲吞麵起源於廣州,五十年代在香港蓬勃興起,至今雲吞麵依然甚得人心。據說,此食品在唐宋時即已傳入廣東。據《群居解頤》一書記載:"嶺南地暖……又其俗,入冬好食餛飩,往往稍喧,食須用扇"。至於廣東何時用"雲吞"二字取代餛飩之稱,則無從考證。雲吞麵不僅深受港人的喜愛,就連許多香港的影視歌壇紅星對雲吞麵都情有獨鍾,如:周潤發、譚詠麟、成龍、周星馳、羅嘉良等眾多明星,翻開他們的個人資料你會發現他們的最愛都是雲吞麵。發哥稱:因為工作沒有辦法,出埠前往加拿大拍西片,一去便數個月,唔知(為什麼)點解出埠一久就好想食香港的魚蛋粉與雲吞麵"。羅嘉良在一次拍片現場憨厚地說:"我完全不懂煮菜,但是我真的很喜歡吃雲吞麵,一周要吃五六次"。雲吞麵是在五十年代香港經濟最低潮時興起的,至今天,車仔面和雲吞麵依然甚得人心,而價格方面則有貴有平。不過這些小販式經營己成為歷史陳跡。車仔面再沒有車仔,這也是香港的轉變的一部份。而香港的雲吞,是香港獨特的蝦肉餃子,只有香港才可以吃到,或到中國一些鋪子,放湯或油炸,再配合油菜或炸魚皮,真的是一流的享受。香港很多做街坊生意的食肆都有車仔面和雲吞麵售賣,如果想品嘗一下車仔面和雲吞麵的美味,香港的大街小巷可是隨處。

相關焦點

  • 面線糊等泉州小吃有望亮相《舌尖上的中國2》
    泉州小吃有望亮相《舌尖上的中國2》 包括面線糊、潤餅、牛肉羹等本周五晚CCTV-1、CCTV-9開播 經過一年多的拍攝製作,《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以下簡稱《舌尖》第二季)將於本周五晚開播。與第一季相比,第二季將呈現更多地域的美食,其中包括攝製組來泉拍攝的面線糊、潤餅、牛肉羹等泉州名小吃。據透露,泉州名小吃等元素有望在第二季的第一集和第七集中得以呈現。
  • 泉州小吃大全:《舌尖3》的四果湯,最正宗的面線糊,都在鯉城區
    在真正的吃貨心中,最好吃的、最常吃的絕不是那種價格昂貴的大飯店或者高檔餐館,而是那些散布在街頭巷尾的小吃。雖然不起眼,卻總是讓我們唧吧唧吧地吃個不停,這就是小吃的魅力了。遊品探店番外篇,走出瀰漫著火鍋香氣的山城,這次,遊品來到了福建泉州鯉城區,帶你看看那些最有名的小吃吧!
  • 泉州面線糊,天下第一!
    有了這些代代相傳,泉州小吃也因此多到數不清,隨便挑個街都能吃撐了出來。不過在這裡面,最讓泉州人醉生夢死的,還是面線糊。>  ■這家店面線糊貌不驚人,卻是上過《舌尖上的中國》的呢!  ■40年歷史,實打實的老字號 老闆14歲開始賣面線糊,時間沉澱下來的美味,是泉州好吃不貴的典範!
  • 教你如何做美味泉州面線糊 泉州最好吃麵線糊店推薦
    教你如何做美味泉州面線糊 泉州最好吃麵線糊店推薦  面線糊系以蝦、蠔、蟶、淡菜等味美質鮮的海產品熬湯,與面線煮成糊。先以紗布包好蝦糠,放入清水中煮半個鐘頭,撈起蝦糠,湯汁過濾待用。把魚乾的肉撕成絲,鍋置旺火上,倒入豬骨湯和用蝦糠煮過的湯汁一併燒沸,再將精製的面線稍捻碎後放入沸湯鍋中,加入精鹽、味精等調好味,澱粉調水後徐徐舀入鍋中,並不停打至面線浮起、鍋中湯汁成糊狀。煮時要掌握好火候,達到糊而不爛、糊得清楚。面線糊除以海鮮作配料外,還可加鴨腸或豬血或以一大串豬大腸放人面線糊中,使油脂融入其中。食用時可與油條搭配,並以炸蔥花、胡椒粉調味,氣味更濃烈可口。
  • 石花膏、土筍凍、面線糊等亮相《舌尖上的中國》
    「這是我第六次來泉州了!每次都要吃麵線糊、石花膏、薑母鴨和海蠣煎。不同店的面線糊,味道也不一樣,我已經找到自己最喜歡的那一家了。」來自武漢的朱小姐帶著父母到泉州過年。她說,自己對泉州豐富的宗教文化著迷,更喜歡泉州便宜又美味的小吃。  在中山路的一家知名小吃店裡,來自河南開封的遊客王先生正在品嘗海蠣煎。「前晚看了《舌尖上的中國》,立馬問了酒店前臺哪裡有海蠣煎吃。
  • 覺得面線糊難吃?那是你沒吃過泉州面線糊!
    不過在這裡面,最讓泉州人醉生夢死的,還是面線糊。泉州人真的太能吃麵線糊了,能把它從早餐吃到夜宵,簡直就是拿命在吃。特別是在外工作上學的人,吃不到面線糊,每天都恨不得撒丫子趕回來,給自己灌上一碗,才能凝神定氣。說面線糊普通的話,倒還能理解。
  • 面線糊:泉州著名特色小吃之一,清甜爽滑,獨特的閩南風味!
    面線糊:泉州著名特色小吃之一,清甜爽滑,獨特的閩南風味!泉州歷史悠久,在700多年前就被馬可波羅稱之為「光明之城」,在中世紀有著400多年的輝煌。在很多地方依舊能夠看到一些千古遺風,即古樸清雅又精緻婉約。
  • 石花膏面線糊等上《舌尖上的中國》 刷屏泉州人朋友圈
    ­當清晨的第一縷陽光,照射到東西塔尖時,點一碗麵線糊,一天的生活由此開始;  ­當夜幕降臨,天后宮門前的夜燈亮起時,來一份石花膏,清涼、透亮的石花膏入口,讓一天勞累的身心得到放鬆。  ­面線糊、石花膏,這兩個泉州特色小吃,前晚在央視《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簡稱「舌尖3」)播放,更是給這個春節增添了年味、韻味。
  • 泉州美食亮相《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 吃貨街頭尋味
    「這是我第六次來泉州了!每次都要吃麵線糊、石花膏、薑母鴨和海蠣煎。不同店的面線糊,味道也不一樣,我已經找到自己最喜歡的那一家了。」來自武漢的朱小姐帶著父母到泉州過年。她說,自己對泉州豐富的宗教文化著迷,更喜歡泉州便宜又美味的小吃。  在中山路的一家知名小吃店裡,來自河南開封的遊客王先生正在品嘗海蠣煎。「前晚看了《舌尖上的中國》,立馬問了酒店前臺哪裡有海蠣煎吃。
  • 泉州美食不可錯過——面線糊
    ­  到不同地方,品嘗一個地方的特色小吃,是人生一大趣事。自從來到泉州,我除了學校食堂,也很少去其他地方。大抵都是福建人,口味相差不遠,每日去食堂也沒發現家鄉與閩南地區在口味上的差異,只是整日惦記著沙縣的小吃。  ­  也許離家遠了,有種思鄉情懷,對沙縣小吃情有獨鍾,便認為其他小吃都比不上它。
  • 泉州這些美食上了《舌尖上的中國3》
    對於能吃愛吃懂吃的泉州人來說,這麼美味的紀錄片裡,怎能少了泉州美食的蹤影?繼蘿蔔飯登上《舌尖2》後,在昨晚播出的《舌尖3》第二集中,泉州人熟悉的再不能熟悉的兩大小吃,石花膏和面線糊再一次讓全國人民流下口水。
  • 石花膏、海蠣煎、土筍凍、面線糊亮相《舌尖上的中國》
    石花膏、海蠣煎、土筍凍、面線糊亮相《舌尖上的中國》 一大撥吃貨泉州尋美味前晚,泉州人的朋友圈被《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第二集裡的泉州片段刷屏了。片段剛剛播完 遊客連夜尋泉州味道「你們店還在營業嗎?」前晚,《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第二集剛剛播完,就有來泉過年的遊客打電話到丁秉正的店裡,想要吃上一份清涼可口的石花膏。
  • 泉州面線糊榮登「99種必嘗美食」第三 面線糊怎麼製作
    作為泉州人最喜愛的小吃之一,面線糊近日榮登福建省「2013年市長帶你遊」活動之「99種必嘗美食」排行榜第三,如此美味的泉州面線糊是怎麼做成的呢?  經營面線糊生意30多年的謝錫國介紹,想要煮出美味的面線糊,首先要熬煮出一鍋鮮美的高湯。
  • 曾兩度登上央視《舌尖》,火爆閩南街頭面線糊,你有吃過嗎?
    哈嘍小夥伴們大家好,我是喵星萌看世界,一個喜歡待在廚房裡研究美食的姑娘。閩南人歷來講究飲食,形成「鮮、香、淡」的 獨特風味,在色香味上獨樹一幟。隨著人們生活條件的提高,如今閩南各 地大街小巷,雲集著各種各樣小吃,同時也吸引了大量海 外僑胞、臺胞及遊人前往品嘗。今天小編和大家聊一聊閩南比較古老的一道小吃,曾兩度登上央視《舌尖》,火爆閩南街頭面線糊,你有吃過嗎?在泉州,還有一種世代流傳的傳統小吃,那就是登上《舌尖》的面線糊。這道紅遍街頭的面線糊,使閩南人心頭愛。
  • 泉州面線糊讓你回味無窮
    到不同地方品嘗特色小吃,是人生一大趣事。對泉州人來說,面線糊不僅是小時候不能抹去的味覺記憶,也是閩南深厚文化底蘊的寄託。泉州的面線糊家喻戶曉,「若沒有吃麵線糊,等於沒來過泉州」。你問一個泉州人早上吃啥?大多數的回答都是面線糊!
  • 泉州這些美食上了《舌尖上的中國3》,你都吃過嗎?
    要說泉州的街邊小吃,那真是多的要數大半天,每一種幾乎都讓人愛不釋手。《舌尖》挑選的石花膏和面線糊,可謂泉州最具代表的兩種街邊美食。面線糊上場了,作為泉州人的早餐美食之一,面線糊小店在泉州,幾乎可以用「遍地都是」來形容,如果要讓big哥推薦一家,一時還真的是挑不出來,因為每家店都各有各的特色,都非常的好吃。
  • 閩南著名特色小吃——面線糊
    面線糊是閩南地區著名的特色小吃。來到閩南地區,特別是泉州,到處都可以看到面線糊的餐館,這裡的人,每一天的早餐從面線糊開始;每一天的晚上,也從面線糊結束。面線糊在福建省99種必嘗美食中排名第3。泉州面線糊在福建省內已經具有很高的知名度,現在已經形成一種意識,像到北京不吃烤鴨等於白去一樣,來泉州不吃一碗地道的面線糊,等於沒來過泉州。面線糊呈糊狀,由細面線,番薯粉(地瓜粉),加入其它輔料,如糖醋肉,豬大腸,調味料等煮製而成,味道鮮美,清甜爽滑,具有濃厚的閩南地方風味。
  • 泉州面線糊,味道鮮美,清甜爽滑,是具有濃厚的閩南地方風味小吃
    在福建泉州,大街小巷裡隨處可以看到「面線糊」,成為泉州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線,你隨意漫步到哪一條街道,只要感到肚子餓了,就可以停下來,吃一碗「面線糊」,補充能量,繼續上路。面線糊是福建省泉州市的著名特色小吃,呈糊狀,是由細面線、番薯粉和水製作而成的,味道鮮美,清甜爽滑,具有濃厚的閩南地方風味。面線是一種又細又長的麵條,如龍鬚麵般,直徑不過一毫米,加鹽拉制曬乾而成的,加鹽是為了使面更勁道。這種面在泉州被稱為「面幹」。泉州小吃有很多,隨便挑個街都能吃撐了出來。不過在這裡面,最讓泉州人念念不忘的,還是面線糊。深秋的泉州,深藍的天空映襯著碧藍的大海。
  • 泉州的老味道,從一碗麵線糊開始,一直沒有改變
    泉州的小食自古就十分有名,在唐代的時候泉州港已經是我國四大商港之一了,人員和文化的交流更加促進了泉州的美食文化,這次來到了泉州,我怎麼能不探一探泉州的美食呢,接下來,就來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在泉州吃到的一些特色美食吧。
  • 亞海面線糊上《舌尖3》 節後開門生意挺火爆
    店老闆黃雙海忙個不停,將面線糊盛入碗中,根據顧客的需求再將大腸、瘦肉或滷蛋等配料剪碎加入碗中,最後撒上蔥花和胡椒粉調味,一碗熱騰騰又美味的面線糊就送到了顧客面前。  記者算了一下,黃雙海動作很嫻熟,盛好一碗麵線糊需要約15秒。可這一碗剛盛好,又有新的顧客來了,以致門口一直排著三五個人的隊伍,長達一個多鐘頭。  「今天剛營業,人太多,完全忙不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