盒子炮的塹壕版,一戰中德軍的毛瑟C96卡賓槍

2021-01-09 瘋狗的輕武

藉由今天寫的兩篇文章推薦閱讀量感人...深感吃不飽飯的狗子連夜再寫一篇塹壕版盒子炮的故事。

關於盒子炮大家不陌生,這裡也不多贅述,但這裡先起個引子。這批槍其實當年並不怎麼受待見,原因主要是貴,比方1934年國民兵工署採購手槍,一系列擼子基本都在30多塊,就是盒子炮得賣80。而且盒子炮比較大,作為手槍而言攜帶不便,導致地位很尷尬,除我國外,幾乎沒有國家將其作為制式手槍列裝(包括德國自己)。

時間轉到第一次世界大戰,早期的作戰模式都很沒營養,大致就是先大量火炮朝對面陣地一波炸,感覺炸的差不多以後,步兵一波衝鋒。但由於一戰時期的土木工事理論已經相當完備,在掩體中未被炸毀的機槍往往能收割大量無腦衝的步兵。結果就導致了誰先衝誰先死的局,兩邊都不願意進攻就只能蹲在塹壕裡打冷槍以及問候對方長輩。

但仗這樣打肯定不行,1915年春天,德國人尋思這樣耗下去不行,自己一方面是兩面作戰,二方面不像法國英國有殖民地能輸血,必須要採取行動,突破這種塹壕戰模式。於是卡索爾上校組建了第一支小規模、以滲透、突擊、強火力為主的Stotruppen(風暴突擊隊)

他們往往戴鋼盔(甚至鋼甲),持較短的卡賓槍或者手槍,匍匐接近敵方陣地之後,一波手雷過去炸的對面七葷八素(因為德國柄型雷是高爆裝藥的進攻型),然後直接衝入敵方塹壕廝殺,破開口子之後方便後方吃瓜步兵擴大戰果。

然後問題來了,栓動的卡賓槍在塹壕裡依舊火力不足,手槍雖然能半自動,但彈容量好不到哪兒去,而且當時德軍主要裝備的魯格08價格昂貴。刺刀和掄工兵鏟倒是看起來霸氣,但還是得需要一種適合近距離作戰,彈容量大,起碼能半自動,價格還得合理的武器來重新武裝風暴突擊隊。

同年,德軍的輕武器審計委員會Gewehr-Prüfungskommission,簡稱GPK開始招標,毛瑟公司尋思自家C96之前被人嫌棄太大,那麼作卡賓槍倒是沒問題。因此選用9mm帕彈,將5.5寸槍管加長至11寸,並在根部加了方便左手扶持的護木,彈容也提升到40發雙排。

這批武器在1917年投產,然而德國軍方並沒有採購。這一方面是因為魯格P08手槍為了解決彈容量不足的問題,設計了蝸型32發彈鼓,甚至還有專門的長槍管卡賓型(魯格P08炮兵型),對於軍方而言,零件一致的武器無疑對後勤有好處。

另一方面則是到1918年,可以通用魯格32發彈鼓的MP18衝鋒鎗問世,這種自由槍機、開膛待擊的新式武器結構更簡單,更便宜,散熱更好,還能全自動,更適合於滲透突擊,所以C96卡賓款就這麼涼了,但現代倒成了收藏家眼裡的搶手貨,34500美元起拍。

相關焦點

  • 槍管延長一倍,彈匣擴容20發,安裝固定槍託,盒子炮還能當卡賓槍突...
    毛瑟C96手槍,國內又被稱作盒子炮、二十響、鏡面匣子、快慢機等等,基本上每一部抗日劇裡都少不了它的身影。不過很多人不知道的是,盒子炮不僅是一支手槍,它還有許多衍生型號,比如說加長槍管的卡賓槍版本。
  • 別人家的毛瑟,二戰德軍少量裝備的G33/40步槍 比98K還短一截
    前兩天有個小夥伴問我上邊這張照片中的德軍拿的是什麼步槍,看上去很像98K,但明顯比98K要短一截。而印象中德軍在二戰中似乎也沒裝備過比毛瑟還短的卡賓槍,所以這篇狗子和大家聊聊它。這把槍在德軍中被命名為Gewehr33/40,但這貨早先並不是德國貨,而是隔壁斯洛伐克的Vz.33步槍。咱們想,一戰那會捷克斯洛伐克還是奧匈帝國的一部分,也是奧匈最重要的軍工重鎮。當時布爾諾軍工廠主要還是給奧匈生產曼利夏1895步槍,然而曼利夏這類直拉栓動武器在一戰的塹壕泥潭裡很容易出可靠性問題。
  • 博克復刻一戰德軍「塹壕匕首」忠於歷史原貌 索林根刀具再出新品
    一名德軍士兵擺著姿勢拍下出徵前的紀念照片,他將塹壕匕首插入靴子中。德軍士兵們在躲過敵人致命的機槍、步槍射擊後,幸運地突破前沿陣地,進入敵方塹壕時,會發現自己不得不進行血腥殘酷的近距離格鬥,或者在狹窄的環境中艱難行動。在這種環境中,生與死之間的差別就是敏捷性。
  • 如何分解毛瑟C96手槍 著名的盒子炮只用一枚子彈就能拆成零件
    這是一位美籍日本人展示自己的槍械收藏,他的這個收藏非常有意思是早期型毛瑟C96手槍。該槍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製造的,所以與我們通常見到的毛瑟手槍有些區別,比如握把上面的方形切削區域就沒有毛瑟商標。這是因為當時毛瑟還沒有申請註冊商標的緣故,我們熟悉的毛瑟商標是一戰結束後才註冊的。擊錘形狀也很特別,很像變色龍的眼睛,這也是早期毛瑟手槍的重要標誌。對於毛瑟C96手槍,這位收藏家有著很複雜的情感。這是他收藏的日本《槍械》雜誌1979年3月號,其封面就是早期型C96手槍。
  • 二戰時毛瑟C-96手槍曾部分裝備德國黨衛軍
    毛瑟C-96軍用手槍,發射7.63X25mm彈丸,空槍重約1.25公斤,採用10發彈倉供彈方式,只能單發射擊,由於槍口初速有每秒420餘米,因此,射程遠、殺傷威力大,國內將其稱為「駁殼槍」。其實,不存在德軍看不上此槍的說法,畢竟在一戰時期,就採購了15萬把毛瑟C-96手槍,百度百科知識記載大概交付了13.5萬把,那場戰爭就結束了。因此,對於毛瑟兵工廠來說,生產的毛瑟C-96手槍,大部分被出口到了中國,東方大國是其最主要的買家,前端至少訂購了數十萬把。
  • 一戰塹壕戰中很少被提及的一款近戰武器,外觀簡單醜陋卻很實用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交戰雙方都使出全力向對方進攻,德軍在戰爭初期實力略勝一籌,但是德軍攻勢在法國巴黎地區被英法聯軍所遏制,並向德軍發起反攻,德軍不得不後撤併建立防線進行防守。手拿塹壕棒的一戰士兵但是殘酷的戰爭不可能永遠僵持下去,在長期的塹壕戰中有一種武器應運而生,它就是塹壕棒。
  • 一戰德軍老照片:德軍很帥,貴族範十足,難得一見
    一戰的爆發讓1914年到1918年的世界動蕩不安,尤其是歐洲這個一戰的主戰場更是鮮血淋漓,從歐洲西部的法國、比利時到東歐的俄國、塞爾維亞等地,到處都是硝煙四起的火光和泥土飛濺的戰場。德國作為一戰的主要參戰國,在西線、東線長期兩線作戰,不僅沒有被打垮反而展開了一波又一波針對協約國的攻擊,這些老照片成為了那個時代德軍的真實寫照。不得不承認的是即便德國最終戰敗,但這些老照片中的德軍士兵卻依舊很帥,難得一見。
  • 俄羅斯2013版《史達林格勒》電影中出現的武器
    史達林格勒戰前幾十萬人口,仗打完了剩幾千口吧,就是百中存一。跑了的也就罷了,沒跑脫的其實就是被德軍一視同仁了,德軍如果不是瘋癲完全沒有必要從中專門挑兩個猶太人出來在前線燒給蘇軍看。 所以這就是一個國家的傳統文化和價值觀失敗並且被全面否定後,試圖以外來價值觀解構自己的歷史英雄時出現的窘境。
  • 俄羅斯2013版《史達林格勒》電影中出現的武器第一部分
    1993年版之後剛好二十年,俄羅斯又推出了一部以史達林格勒為名的電影。俄羅斯2013版《史達林格勒》海報一這部片子在當年是俄羅斯票房最高的影片,據說也是所有以史達林格勒為片名的電影中最高的一部,但是在評論上好壞參半。因為投資有限,本片實際上在大戰役的背景下說了個小故事。
  • 《戰地1》槍械盤點,看一戰最強輕武器(一)
    官方表示,《戰地1》多人遊戲中會有一些FPS歷史上規模宏大,充滿變化的戰鬥。遊戲中包含武器的自定義,各種地面,空中載具以及海上載具可供駕駛,如戰鬥機,坦克,飛艇,戰列艦等 。高射炮,反坦克炮等固定武器也可供使用。除此之外,《戰地1》近戰也內容頗多,加入了鐵鏟,釘頭錘,塹壕棒等。
  • 80後軍迷童年夢想的盒子炮,這款「德式」武器曾經風靡中國戰場
    在諸多的武器裝備中有一款德國生產的武器,說它是衝鋒鎗,其射程並不遠,精度也不高,說它是手槍,又因為體型碩大,射速較快。所以作為一款定位不明不白的槍械,在西方並不受軍隊的歡迎,而異常的冷門。但是該槍被卻有幸漂洋過海後被中國選定,同時在中國戰場上大發光彩,落地生根在中國得以大量的仿製生產。
  • 二戰時期,國軍訂購的毛瑟98k步槍,與德軍手裡的原版有何不同?
    「德械師」,用德軍標準來打造精銳部隊。 德械師的制式步槍分為兩種,一是中正式步騎槍,根據德國毛瑟標準型步槍仿製而成,由國內的兵工廠製造;二是毛瑟98k步槍,數量較少,屬於從德國進口的原廠貨。
  • 盒子炮一缺點西方棄之不用!我國是咋克服的呢,八路:動動腦筋裡事兒!
    盒子炮,在中國的俗稱叫駁殼槍,它的正式名稱是毛瑟軍用手槍,它的槍套類似於木盒狀,在我國也統稱匣子槍,如果是配備20顆子彈被稱作大肚匣子,而且又有全自動的功能,故有快慢機一說,毛瑟手槍是世界上最早的自動手槍之一。
  • 一戰時流行的塹壕戰,究竟是怎麼打的,為什麼被稱為「人間地獄」
    一戰時流行的塹壕戰,究竟是怎麼打的,為什麼被稱為「人間地獄」爆發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第一次世界大戰,成為了歐洲史上破壞性最強的戰爭之一,戰爭主要過程是同盟國和協約國之間的戰鬥。說起第一次世界大戰最主要得軍事特點就是塹壕戰。一戰爆發後不久便從機動戰轉為了陣地戰,西線形成了400多英裡長的築壘塹壕系統。整個戰爭期間,每一次交戰都是一場可怕的屠殺和巨大的消耗。協約國和同盟國數百萬的士兵手持步槍蹲在狹小潮溼的戰壕裡,每天忍受著炮彈的轟擊或者毒氣的襲擊,這種被動的打法十分考驗士兵們的心理,不少士兵的家信中都稱之為「人間地獄」!
  • 20發彈匣的盒子炮火力猛能吊打8發子彈的王八盒子
    抗戰時期,無論是南部十四式手槍,抗戰軍民將其稱為「王八盒子」,還是德國毛瑟C-96手槍,10發彈倉供彈的民間稱「駁殼槍」,20發彈匣供彈的改進型毛瑟C-96手槍,則稱為「盒子炮」、「20響」、「快慢機」、「大肚匣子」等,這兩把手槍都是戰時著名的手槍。
  • 極為罕見的德國卡賓槍,希特勒妥協後的產物,標尺射程1200米,還挺好看
    Mkb42(G)卡賓槍,它就是二戰期間被埋沒的德國武器之一,定位是卡賓槍。這個名字看上去有點奇怪,但其實可以拆分成三個部分,Mkb是德語Maschinen Karabiner(相當於英語中的Machine Carbine,機關卡賓槍)的縮寫,42代表1942年,而(G)代表它的設計者是Gustloff(古斯洛夫)兵工廠。 1942年6月,在德國高層的一次會議上,Mkb42(G)正式立項,不過這其中的過程並不順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