藉由今天寫的兩篇文章推薦閱讀量感人...深感吃不飽飯的狗子連夜再寫一篇塹壕版盒子炮的故事。
關於盒子炮大家不陌生,這裡也不多贅述,但這裡先起個引子。這批槍其實當年並不怎麼受待見,原因主要是貴,比方1934年國民兵工署採購手槍,一系列擼子基本都在30多塊,就是盒子炮得賣80。而且盒子炮比較大,作為手槍而言攜帶不便,導致地位很尷尬,除我國外,幾乎沒有國家將其作為制式手槍列裝(包括德國自己)。
時間轉到第一次世界大戰,早期的作戰模式都很沒營養,大致就是先大量火炮朝對面陣地一波炸,感覺炸的差不多以後,步兵一波衝鋒。但由於一戰時期的土木工事理論已經相當完備,在掩體中未被炸毀的機槍往往能收割大量無腦衝的步兵。結果就導致了誰先衝誰先死的局,兩邊都不願意進攻就只能蹲在塹壕裡打冷槍以及問候對方長輩。
但仗這樣打肯定不行,1915年春天,德國人尋思這樣耗下去不行,自己一方面是兩面作戰,二方面不像法國英國有殖民地能輸血,必須要採取行動,突破這種塹壕戰模式。於是卡索爾上校組建了第一支小規模、以滲透、突擊、強火力為主的Stotruppen(風暴突擊隊)
他們往往戴鋼盔(甚至鋼甲),持較短的卡賓槍或者手槍,匍匐接近敵方陣地之後,一波手雷過去炸的對面七葷八素(因為德國柄型雷是高爆裝藥的進攻型),然後直接衝入敵方塹壕廝殺,破開口子之後方便後方吃瓜步兵擴大戰果。
然後問題來了,栓動的卡賓槍在塹壕裡依舊火力不足,手槍雖然能半自動,但彈容量好不到哪兒去,而且當時德軍主要裝備的魯格08價格昂貴。刺刀和掄工兵鏟倒是看起來霸氣,但還是得需要一種適合近距離作戰,彈容量大,起碼能半自動,價格還得合理的武器來重新武裝風暴突擊隊。
同年,德軍的輕武器審計委員會Gewehr-Prüfungskommission,簡稱GPK開始招標,毛瑟公司尋思自家C96之前被人嫌棄太大,那麼作卡賓槍倒是沒問題。因此選用9mm帕彈,將5.5寸槍管加長至11寸,並在根部加了方便左手扶持的護木,彈容也提升到40發雙排。
這批武器在1917年投產,然而德國軍方並沒有採購。這一方面是因為魯格P08手槍為了解決彈容量不足的問題,設計了蝸型32發彈鼓,甚至還有專門的長槍管卡賓型(魯格P08炮兵型),對於軍方而言,零件一致的武器無疑對後勤有好處。
另一方面則是到1918年,可以通用魯格32發彈鼓的MP18衝鋒鎗問世,這種自由槍機、開膛待擊的新式武器結構更簡單,更便宜,散熱更好,還能全自動,更適合於滲透突擊,所以C96卡賓款就這麼涼了,但現代倒成了收藏家眼裡的搶手貨,34500美元起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