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博克刀具公司(Boker Knives)復刻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德軍裝備的Grabendolch匕首。
Grabendolch的意思是「塹壕匕首」,屬於戰鬥刀,其特徵是採用直刀身雙刃設計,這樣便於穿刺,刀身通常有突出的中脊(以增加刀身強度)。這種刀具通常還包括大小不一的十字形護手,會有表面開槽便於握持的刀柄。
1914年秋,戰爭已經爆發了兩個月,德國總參謀部清楚地意識到,獲勝的希望全部寄托在六個星期之內擊敗法國軍隊,然後集中力量打擊沙皇俄國。在英國遠徵軍的幫助下,法國在西線戰場成功阻止了德軍在第一次馬恩河戰役(9月5~12日)向巴黎以東的攻勢。這是兩張德軍士兵佩戴塹壕匕首的照片,左側士兵的匕首上沒有任何裝飾,而右側士兵的匕首上卻有「刺刀結(Bayonet Knot)」。
德軍無法快速向前推進,因為沙俄軍隊的集結速度比德國總參謀部預想的要快得多,所以不得不分兵到東普魯士,以阻擊兩支進攻的沙俄軍隊。西線戰場因此陷入僵局,塹壕戰於是開始,其恐怖和艱苦程度超過所有士兵的想像。一名德軍士兵擺著姿勢拍下出徵前的紀念照片,他將塹壕匕首插入靴子中。
德軍士兵們在躲過敵人致命的機槍、步槍射擊後,幸運地突破前沿陣地,進入敵方塹壕時,會發現自己不得不進行血腥殘酷的近距離格鬥,或者在狹窄的環境中艱難行動。在這種環境中,生與死之間的差別就是敏捷性。無論是德國毛瑟98步槍,英國李恩菲爾德No1 MkIII(SMLE)步槍,法國勒貝爾(Lebel)1886步槍,在按照規定都要安裝好刺刀之後才能投入前沿戰鬥,原本已經很長的標準步槍在裝好刺刀後更難在塹壕中使用。此外,就算成功刺倒一個敵人後,一旦刺刀卡在對手的肋骨之間,就很難拔出來,這樣士兵就立刻失去武器,沒有了任何反抗力量。圖為塹壕匕首與德軍步槍刺刀的對比,刀身較短的匕首在塹壕戰中的作用,反而比樣子更加威武的刺刀要大。
經驗豐富的德國老兵會在戰場上收集另一把刺刀,然後將其截短,把他們塞進腰帶作為防身武器,這種武器就是戰鬥刀(Kampfmesser)的雛形。如果他們沒有機會得到第二把刺刀,他們會用鏟子或挖壕工具,打擊敵人下巴(不受鋼盔保護)等重要部位,這是一種比刺刀更可怕的武器。還有部分老兵會使用金屬指環和中世紀的狼牙棒,就算沒有通知,即將開赴前線的士兵也會從家中帶走各種匕首和刀具,這些都是用於狩獵或手工業的工具。較短的刀身更適合塹壕戰,成為在可怕的肉搏戰中求生存的寶貴武器。塹壕匕首通過一枚鋁製鉚釘連接皮帶,將其固定在刀鞘內。
開戰幾個月之後,在德軍高級指揮官的壓力下,德國戰爭部下達了第2067313A2號命令,規定德軍戰鬥條令,並以此向各家工廠提出採購匕首的需求。命令提到每個步兵連除了現在已經配發的10把短刺刀、5支手槍之外,還將配發6支手槍和6把匕首。正是根據實戰的需要,德國戰爭部才決定向士兵配發用於近距離戰鬥的匕首。在隨後的官方文件中,這種塹壕匕首,也被稱為「近戰匕首(Nahkampfdolch)」,「匕首刀(Dolchmesser)」或「匕首形的刀(DolchrtigeMesser)」。最早配備這種塹壕匕首的是部隊的偵察兵,他們經常滲透到敵方陣地執行任務。隨著塹壕匕首配發數量的逐漸增加,已經達到了前線部隊的需要,1917年每個德軍步兵連配備了40把塹壕匕首。木製刀柄上有傾斜的開槽,用來增加握持力,更好控制刀身。
與其他軍隊不同的是,德軍的塹壕匕首是經過實際設計完成的,以德國傳統的狩獵匕首為基礎研製的。柏林方面向各州發布了塹壕匕首的設計規格,但實際上,各個製造塹壕匕首的廠家生產的樣式各不相同,尤其是刀身、刀柄、護手、刀鞘等的形狀(吐槽一句,就是說所有地方都不一樣)。以至於研究者為其創建了多個子類別:普魯士型、巴伐利亞型等,並確定了每個型號的標準和示例。這種匕首刀身長度為130~140mm,製造工藝出色,尖端通常有鋒利的假刃。實際上,採用雙刃刀身的型號似乎是更昂貴的初期生產型,隨後德國企業改用單刃刀身,這樣生產成本更低。出於戰時保密的原因,刀身上沒有製造商的名稱,只有代碼標記。
刀身或護手上的標記表明經過軍事委員會的批准,該委員會負責檢驗各種私營公司生產的匕首質量。其中最著名的是Ernst Butsch、Union Zella、Gottielb Hammesfahr、Lefoldof Geffrees和Bker。在現存的塹壕匕首上,不乏刻有戰役或戰鬥的紀念文字。刀柄上有九個斜槽,斜槽的方向各型號之間有所差別。根據規定,刀柄必須是牛角或鋼製,但實際上大多數塹壕匕首都採用胡桃木刀柄。當然,橡木由於很少開裂,因此通常首選材料是橡木,木製刀柄通過兩個或三個鉚釘固定在刀根上。
另外,刀柄長度也有所不同,尤其是普魯士型塹壕匕首,特別強調了適應不同手型的士兵的需求。但是所有型號的刀柄都較短,表明採用「錘式握持」,即將拇指放到刀柄尾部以增強握持力。反向握持有利於從上到下對敵人的致命部位(如脖子)進行攻擊,這些部位同時不受到頭盔的保護。護手樣式更多,通常為S形,但也有直線形。刀鞘通常是鋼製黑色(普魯士型),但也能找到皮革刀鞘。使用皮革或帆布帶將匕首的刀柄固定,這樣塹壕匕首就不會從刀鞘中掉出。
索林根的海因裡希·博克·鮑姆韋克(Heinrich Bker Baumwerk)復刻了這款一戰時期的塹壕匕首,並將序列號刻在護手前的刀身上。這個序列號延續了二戰結束後,博克停產的最後一種塹壕匕首的編號。是的,二戰期間塹壕匕首同樣是德軍的標準裝備。
博克此次復刻的塹壕匕採用單刃刀身,刀身長140mm,S形護手,115mm長的刀柄比較短,會讓不少人感覺不習慣。皮革刀鞘尖端有金屬加固部分,可以在使用中提供像更常見的金屬刀鞘一樣的耐用性。這樣一把塹壕匕首,售價為200歐元,約合人民幣1586元。索林根位於北萊茵-威斯伐倫州,真正的「德國刀匠之鄉」,這裡生產的刀具質量可以說在全球名列前茅,除了價格之外沒有缺點。
當然,延續了博克換個材料就出珍藏版,價格翻番的老傳統。博克肯定不會放過塹壕匕首這樣好的題材,這是更換了雨滴大馬士革鋼的塹壕匕首,售價為375歐元,約合約合人民幣2973元。
這款塹壕匕首看上去很不錯,而且還有一戰情懷的加持,不過細一想,小三千塊錢就買把攮子,真是腦袋進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