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克復刻一戰德軍「塹壕匕首」忠於歷史原貌 索林根刀具再出新品

2021-01-09 hawk26講武堂

德國博克刀具公司(Boker Knives)復刻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德軍裝備的Grabendolch匕首。

Grabendolch的意思是「塹壕匕首」,屬於戰鬥刀,其特徵是採用直刀身雙刃設計,這樣便於穿刺,刀身通常有突出的中脊(以增加刀身強度)。這種刀具通常還包括大小不一的十字形護手,會有表面開槽便於握持的刀柄。

1914年秋,戰爭已經爆發了兩個月,德國總參謀部清楚地意識到,獲勝的希望全部寄托在六個星期之內擊敗法國軍隊,然後集中力量打擊沙皇俄國。在英國遠徵軍的幫助下,法國在西線戰場成功阻止了德軍在第一次馬恩河戰役(9月5~12日)向巴黎以東的攻勢。這是兩張德軍士兵佩戴塹壕匕首的照片,左側士兵的匕首上沒有任何裝飾,而右側士兵的匕首上卻有「刺刀結(Bayonet Knot)」。

德軍無法快速向前推進,因為沙俄軍隊的集結速度比德國總參謀部預想的要快得多,所以不得不分兵到東普魯士,以阻擊兩支進攻的沙俄軍隊。西線戰場因此陷入僵局,塹壕戰於是開始,其恐怖和艱苦程度超過所有士兵的想像。一名德軍士兵擺著姿勢拍下出徵前的紀念照片,他將塹壕匕首插入靴子中。

德軍士兵們在躲過敵人致命的機槍、步槍射擊後,幸運地突破前沿陣地,進入敵方塹壕時,會發現自己不得不進行血腥殘酷的近距離格鬥,或者在狹窄的環境中艱難行動。在這種環境中,生與死之間的差別就是敏捷性。無論是德國毛瑟98步槍,英國李恩菲爾德No1 MkIII(SMLE)步槍,法國勒貝爾(Lebel)1886步槍,在按照規定都要安裝好刺刀之後才能投入前沿戰鬥,原本已經很長的標準步槍在裝好刺刀後更難在塹壕中使用。此外,就算成功刺倒一個敵人後,一旦刺刀卡在對手的肋骨之間,就很難拔出來,這樣士兵就立刻失去武器,沒有了任何反抗力量。圖為塹壕匕首與德軍步槍刺刀的對比,刀身較短的匕首在塹壕戰中的作用,反而比樣子更加威武的刺刀要大。

經驗豐富的德國老兵會在戰場上收集另一把刺刀,然後將其截短,把他們塞進腰帶作為防身武器,這種武器就是戰鬥刀(Kampfmesser)的雛形。如果他們沒有機會得到第二把刺刀,他們會用鏟子或挖壕工具,打擊敵人下巴(不受鋼盔保護)等重要部位,這是一種比刺刀更可怕的武器。還有部分老兵會使用金屬指環和中世紀的狼牙棒,就算沒有通知,即將開赴前線的士兵也會從家中帶走各種匕首和刀具,這些都是用於狩獵或手工業的工具。較短的刀身更適合塹壕戰,成為在可怕的肉搏戰中求生存的寶貴武器。塹壕匕首通過一枚鋁製鉚釘連接皮帶,將其固定在刀鞘內。

開戰幾個月之後,在德軍高級指揮官的壓力下,德國戰爭部下達了第2067313A2號命令,規定德軍戰鬥條令,並以此向各家工廠提出採購匕首的需求。命令提到每個步兵連除了現在已經配發的10把短刺刀、5支手槍之外,還將配發6支手槍和6把匕首。正是根據實戰的需要,德國戰爭部才決定向士兵配發用於近距離戰鬥的匕首。在隨後的官方文件中,這種塹壕匕首,也被稱為「近戰匕首(Nahkampfdolch)」,「匕首刀(Dolchmesser)」或「匕首形的刀(DolchrtigeMesser)」。最早配備這種塹壕匕首的是部隊的偵察兵,他們經常滲透到敵方陣地執行任務。隨著塹壕匕首配發數量的逐漸增加,已經達到了前線部隊的需要,1917年每個德軍步兵連配備了40把塹壕匕首。木製刀柄上有傾斜的開槽,用來增加握持力,更好控制刀身。

與其他軍隊不同的是,德軍的塹壕匕首是經過實際設計完成的,以德國傳統的狩獵匕首為基礎研製的。柏林方面向各州發布了塹壕匕首的設計規格,但實際上,各個製造塹壕匕首的廠家生產的樣式各不相同,尤其是刀身、刀柄、護手、刀鞘等的形狀(吐槽一句,就是說所有地方都不一樣)。以至於研究者為其創建了多個子類別:普魯士型、巴伐利亞型等,並確定了每個型號的標準和示例。這種匕首刀身長度為130~140mm,製造工藝出色,尖端通常有鋒利的假刃。實際上,採用雙刃刀身的型號似乎是更昂貴的初期生產型,隨後德國企業改用單刃刀身,這樣生產成本更低。出於戰時保密的原因,刀身上沒有製造商的名稱,只有代碼標記。

刀身或護手上的標記表明經過軍事委員會的批准,該委員會負責檢驗各種私營公司生產的匕首質量。其中最著名的是Ernst Butsch、Union Zella、Gottielb Hammesfahr、Lefoldof Geffrees和Bker。在現存的塹壕匕首上,不乏刻有戰役或戰鬥的紀念文字。刀柄上有九個斜槽,斜槽的方向各型號之間有所差別。根據規定,刀柄必須是牛角或鋼製,但實際上大多數塹壕匕首都採用胡桃木刀柄。當然,橡木由於很少開裂,因此通常首選材料是橡木,木製刀柄通過兩個或三個鉚釘固定在刀根上。

另外,刀柄長度也有所不同,尤其是普魯士型塹壕匕首,特別強調了適應不同手型的士兵的需求。但是所有型號的刀柄都較短,表明採用「錘式握持」,即將拇指放到刀柄尾部以增強握持力。反向握持有利於從上到下對敵人的致命部位(如脖子)進行攻擊,這些部位同時不受到頭盔的保護。護手樣式更多,通常為S形,但也有直線形。刀鞘通常是鋼製黑色(普魯士型),但也能找到皮革刀鞘。使用皮革或帆布帶將匕首的刀柄固定,這樣塹壕匕首就不會從刀鞘中掉出。

索林根的海因裡希·博克·鮑姆韋克(Heinrich Bker Baumwerk)復刻了這款一戰時期的塹壕匕首,並將序列號刻在護手前的刀身上。這個序列號延續了二戰結束後,博克停產的最後一種塹壕匕首的編號。是的,二戰期間塹壕匕首同樣是德軍的標準裝備。

博克此次復刻的塹壕匕採用單刃刀身,刀身長140mm,S形護手,115mm長的刀柄比較短,會讓不少人感覺不習慣。皮革刀鞘尖端有金屬加固部分,可以在使用中提供像更常見的金屬刀鞘一樣的耐用性。這樣一把塹壕匕首,售價為200歐元,約合人民幣1586元。索林根位於北萊茵-威斯伐倫州,真正的「德國刀匠之鄉」,這裡生產的刀具質量可以說在全球名列前茅,除了價格之外沒有缺點。

當然,延續了博克換個材料就出珍藏版,價格翻番的老傳統。博克肯定不會放過塹壕匕首這樣好的題材,這是更換了雨滴大馬士革鋼的塹壕匕首,售價為375歐元,約合約合人民幣2973元。

這款塹壕匕首看上去很不錯,而且還有一戰情懷的加持,不過細一想,小三千塊錢就買把攮子,真是腦袋進水了……

相關焦點

  • 盒子炮的塹壕版,一戰中德軍的毛瑟C96卡賓槍
    藉由今天寫的兩篇文章推薦閱讀量感人...深感吃不飽飯的狗子連夜再寫一篇塹壕版盒子炮的故事。關於盒子炮大家不陌生,這裡也不多贅述,但這裡先起個引子。這批槍其實當年並不怎麼受待見,原因主要是貴,比方1934年國民兵工署採購手槍,一系列擼子基本都在30多塊,就是盒子炮得賣80。
  • 一戰德軍老照片:德軍很帥,貴族範十足,難得一見
    一戰的爆發讓1914年到1918年的世界動蕩不安,尤其是歐洲這個一戰的主戰場更是鮮血淋漓,從歐洲西部的法國、比利時到東歐的俄國、塞爾維亞等地,到處都是硝煙四起的火光和泥土飛濺的戰場。德國作為一戰的主要參戰國,在西線、東線長期兩線作戰,不僅沒有被打垮反而展開了一波又一波針對協約國的攻擊,這些老照片成為了那個時代德軍的真實寫照。不得不承認的是即便德國最終戰敗,但這些老照片中的德軍士兵卻依舊很帥,難得一見。
  • 一戰塹壕戰中很少被提及的一款近戰武器,外觀簡單醜陋卻很實用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交戰雙方都使出全力向對方進攻,德軍在戰爭初期實力略勝一籌,但是德軍攻勢在法國巴黎地區被英法聯軍所遏制,並向德軍發起反攻,德軍不得不後撤併建立防線進行防守。一戰時期德軍塹壕交戰雙方向戰場投入了大量先進武器,包括新式機槍、坦克、大炮、衝鋒鎗等,這些都是能夠對士兵造成大規模殺傷的威力強大的武器,所以為了有效減少己方士兵的傷亡,交戰雙方不約而同的都在深挖塹壕
  • 德軍最具代表性的普魯士軍官,守舊司令費多爾馮博克
    這位軍人的名字叫做馮博克,如果覺得他名字比起其他德軍將領要短很多,可以在他名字前再加上費多爾三個字,對,費多爾-馮-博克就是他的全名。1880年,在奧得河畔科斯琴,那是一個美麗而古老的地方,依畔著奧得河的此地有山有水有故事。在這一年的隆冬,馮博克呱呱墜地。馮博克的家庭比起很多普魯士貴族家庭來說不算太富裕,應該算是一個沒落的貴族家庭。
  • 一戰時流行的塹壕戰,究竟是怎麼打的,為什麼被稱為「人間地獄」
    一戰時流行的塹壕戰,究竟是怎麼打的,為什麼被稱為「人間地獄」爆發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第一次世界大戰,成為了歐洲史上破壞性最強的戰爭之一,戰爭主要過程是同盟國和協約國之間的戰鬥。說起第一次世界大戰最主要得軍事特點就是塹壕戰。一戰爆發後不久便從機動戰轉為了陣地戰,西線形成了400多英裡長的築壘塹壕系統。整個戰爭期間,每一次交戰都是一場可怕的屠殺和巨大的消耗。協約國和同盟國數百萬的士兵手持步槍蹲在狹小潮溼的戰壕裡,每天忍受著炮彈的轟擊或者毒氣的襲擊,這種被動的打法十分考驗士兵們的心理,不少士兵的家信中都稱之為「人間地獄」!
  • 炮兵裝錯標尺,誤射一發炮彈擊中德軍彈藥庫,無意間改變了歷史
    二戰爆發後,德軍的裝甲部隊繞過馬奇諾防線,從比利時境內襲擊法國,開戰僅一月便佔領了巴黎。人們驚異於德軍恐怖的戰鬥力,卻不知道這是德軍用血的教訓換來的,為了這場戰役,德軍整整準備了20年。20年前,德軍險些開進巴黎,卻被一發突如其來的炮彈打亂了計劃。
  • 波特蘭如何成為美國刀具之都?與德國索林根、日本關市、英國...
    但是,如果你看看這座城市滲出的另類文化,你會發現,波特蘭是美國無可爭議的刀具之都。 在過去的75年,波特蘭地區出現了很多重要的刀具創新和刀具設計。 波特蘭是如何在世界的刀具之都中佔據一席之地?
  • 初中生買匕首防身刺傷同學 店主售管制刀具被查
    初中生買匕首防身刺傷同學 店主售管制刀具被查   學生打架,「小李飛刀」牽出「黑刀窩」  上千把鎖刀、彈簧刀等管制刀具驚現五愛小商品城  初中生小李因為受到同學的欺負,想買一把匕首防身。
  • 一戰時對戰中的英德兩軍突然休戰,不但交換禮物還踢了幾場足球賽
    其實,在這之後,歷史曾經給了世界一個避免大戰的機會。當時,德國皇帝威廉二世曾經於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宣戰當日給自己的表兄俄國沙皇尼古拉二世發了一封電報,希望進行調解。但是尼古拉二世接到電報時,俄國已經進行了針對奧匈帝國的軍事動員。7月29日,威廉二世與尼古拉二世見面,並向其解讀奧匈帝國對塞爾維亞的最後通牒,認為戰爭範圍會僅限於奧地利與塞爾維亞兩國。
  • 雙立人:8800元一套的刀具
    在刀具領域,人們對品牌並不那麼敏感,但雙立人做到了。現在,中國是雙立人全球第三大市場、第一大製造中心,平均單店銷售額位列榜首,擁有除德國本土外的惟一海外研發中心。10年時間,中國讓擁有276年歷史的雙立人見證了一次傳奇。從索林根到上海從德國萊茵河畔的小鎮索林根,到東方的大都市上海,雙立人用兩個半世紀完成了這一跨越。
  • 為何法國會在德軍進攻下不堪一擊?
    再加上二戰期間的西班牙弗朗哥政權雖然中立但總體親德,根本不足以作為法國的後方,所以一旦法國北部淪陷,等待法國的就是一敗塗地的結局。而法國發達的交通網,更加速了德國的侵略步伐。相比之下,蘇聯西部聊勝於無的交通條件,讓奔馳在麥田的德軍步伐一度遲滯。
  • 別人家的毛瑟,二戰德軍少量裝備的G33/40步槍 比98K還短一截
    前兩天有個小夥伴問我上邊這張照片中的德軍拿的是什麼步槍,看上去很像98K,但明顯比98K要短一截。而印象中德軍在二戰中似乎也沒裝備過比毛瑟還短的卡賓槍,所以這篇狗子和大家聊聊它。這把槍在德軍中被命名為Gewehr33/40,但這貨早先並不是德國貨,而是隔壁斯洛伐克的Vz.33步槍。咱們想,一戰那會捷克斯洛伐克還是奧匈帝國的一部分,也是奧匈最重要的軍工重鎮。當時布爾諾軍工廠主要還是給奧匈生產曼利夏1895步槍,然而曼利夏這類直拉栓動武器在一戰的塹壕泥潭裡很容易出可靠性問題。
  • 一戰奇觀??英德軍隊士兵聖誕節爬出戰壕互相交換禮品
    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世界歷史上最血腥的戰爭之一,然而,在充滿著殺戮和恐怖的戰爭前線,卻出現過令人難以置信的一幕:敵對的英德軍隊自發地休戰,攜手在歡樂中度過了1914年的聖誕節,這不能不說是人類戰爭史上的奇觀。
  • 碧藍航線光榮復刻活動攻略 光榮的一戰復刻攻略大全
    《碧藍航線》馬上就要迎來光榮的一戰復刻活動了,上次沒趕上的朋友這回可不要錯過,今天就為大家帶來了碧藍航線光榮復刻活動攻略,包括推圖攻略及圖紙收集等,非常全面的內容,想了解的朋友快跟我一起來學習下吧。
  • 一戰王牌飛行員,你就只知道「紅色男爵」嗎?其實英、法也產王牌
    一戰時期的德軍飛機一戰初期的飛機還沒有配備武器,所以不會有空戰發生,飛機的飛行速度也非常緩慢,如法國和英國所生產的飛機,每小時平均飛行只有88千米,最快的牽引式飛機每小時也只能飛出但隨著戰爭的規模日益擴大,人員傷亡日益慘重,為了減少損失,對於敵方塹壕後方陣地的兵力部署情況,就成為了各國在進攻前都想知道的情報。所以搜集情報的工作對任何一個國家的空軍來講,都成了重中之重,因此空軍飛機的技術也日漸成熟。
  • 百年劇場蘭心大戲院開啟修繕工程,復刻1930年代建築原貌
    擁有90年歷史的上海傳奇劇場蘭心大戲院即將迎來大修。7月28日,蘭心大戲院修繕工程開工儀式在滬舉行,這座上海開埠至今歷史最悠久、目前仍在使用的的劇場,將會暫別觀眾一年。新古典主義建築風格的蘭心大戲院位於上海市中心的茂名南路長樂路口,百年前,曾是這座城市最摩登的劇場。
  • 掘壕據守:細看蘇德戰場上的德軍野戰防禦工事
    二戰德軍的野戰防禦工事都是基於一戰時期的實戰經驗來構築的,幾乎每一個參加過一戰塹壕戰的德軍士兵都是野戰防禦工事的建造專家。雖然時間過去了20多年,而且各種武器也有了日新月異的變化,但是一戰時期的野戰工事建造方法並沒有落伍,落伍的只是防禦戰術。在二戰的各個戰場,最能體現出德軍野戰防禦工事的就是蘇德戰場。
  • 頂級「刀具聯盟」的戰術直刀
    有朋友就提出疑問了,說國內根本沒見過這個品牌,更不要說具體刀具了,不會是某某生產的吧。今天,咱們就來扒一扒MKM的那些故事,頗具傳奇色彩。之前說過,MKM是Maniago Knife Makers的意思,那麼到底是怎麼來的,咱們就要從Maniago這個城市說起。Maniago是一座位於義大利威尼斯東北部的小城,背靠阿爾卑斯山脈。
  • 450噸炸藥埋進地道,2萬名德軍一秒喪命,看看英國的地道戰有多殘忍
    (伊普爾地區的形勢圖) 因為這一次,在一戰的伊普爾戰場。英國人要引爆的,是一共擁有21個炸點,將近500噸的炸藥。 (梅西訥主陣地的鳥瞰圖) 其實地道戰並不是只在抗日戰爭時期大規模發揮過作用,在一戰中,因為地面進攻死傷慘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