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11月27日,一個令全體中國人振奮的消息傳來——中國第一艘萬噸遠洋貨輪「躍進號」在大連造船廠下水。
大連造船廠的前身,是清廷耗資139.35萬兩白銀興建的旅順船廠。旅順船廠於1890年建成,是當時中國北方最大的軍工廠,有大、小船塢各1座,其中大船塢號稱「東亞第1大塢」。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大連造船廠致力於打造中國北方造船工業基地,並為此進行了一系列的技術改造,具備了建造大型船舶的能力。1958年9月,由蘇聯專家幫助設計的新中國第一艘萬噸遠洋貨輪「躍進」號由大連造船廠負責建造。為了填補新中國沒有萬噸巨輪的空白,大連造船廠集中了所有精銳力量,日以繼夜地工作,只用了短短58天時間,就建成了「躍進」號貨輪。
消息傳來,全國各大新聞媒體紛紛載文,慶祝「我國第一艘萬噸遠洋貨輪下水」。
在「躍進號」貨輪下水後,大連造船廠製作了一枚銅質鍍金、紅色琺瑯的紀念章,予以隆重紀念。這枚紀念章通徑3.2釐米,上方副章上鑄有「第一艘萬噸遠洋輪紀念」主題文字,主章中間為「躍進」號遠洋貨輪的側面形象。紀念章背面鑄有「大連造船廠1958年贈」銘文。
不僅如此,1960年12月15日,當時的郵電部通過北京郵票廠印製、發行了一種特種郵票「中國製造的第一艘萬噸遠洋貨輪」,票面是「躍進」號貨輪在大海中航行的颯爽英姿,面值為8分。
「躍進」號貨輪全長169.9米,載貨量達15930噸,排水量為22100噸,滿載時吃水深度9.7米,馬力13000匹,每小時航行18.5海裡,能夠續航12000海裡。這就意味著,「躍進」號貨輪可以在不上岸補充燃料的情況下,抵達世界上任何一個主要港口。「躍進」號貨輪上裝有機械化、自動化、電氣化設備,並有破冰設備,能夠在封凍的區域破冰航行。
在經過一段時間的測試後,1963年4月30日,「躍進」號貨輪開始了它的第一次航行。當日15時58分,「躍進」號貨輪從青島港外錨地啟航,前往這次航行的目的地——日本名古屋西港,開闢一條中日航線。在「躍進」號貨輪上,裝載著近1萬噸玉米,已經3600多噸礦產品和其他雜貨。
然而,5月1日中午,「躍進號」貨輪在位於江蘇南通和上海崇明島以東約150海裡的海域意外沉沒。
就在這天,日本「全亞細亞廣播電臺」搶先向全世界發布了了一條消息:「中國國產的第一艘萬噸級遠洋貨輪『躍進號』在赴日本途中因腹部命中三發魚雷而沉沒。」
然而,中國方面沒有接受這一說法,而是實事求是地開展了調查。海軍某艦隊、上海交通部門抽調了7艘艦艇和船隻,加上上海市的3艘潛水作業船和打撈救生船,組建了一支海上編隊,共計10艘艦船1097人,於1963年5月18日上午9時從上海吳淞碼頭出發,奔赴「躍進號」貨輪沉沒的地點蘇巖礁。
到了「躍進號」貨輪沉沒的地點,海上編隊派出潛水員,找到了「躍進號」貨輪,並了解到船體破損的情況。同時,對蘇巖礁進行了4天18次的摸索,在它的西南角發現一塊長約3.5米、寬不到1米的平坦巖礁;巖礁上有遭受觸撞的顯著痕跡,在被撞處的周圍有許多巖石碎塊(已取回8塊),潛水員在水下見到部分礁石上有紫紅色漆皮存在。
通過反覆潛水探摸,海上編隊查清了「躍進號」貨輪沉沒的真實原因,是因為計算錯誤,導致撞上了蘇巖礁,引發了這一海難事故。
由於「躍進號」貨輪沉沒的區域情況複雜,不利於打撈工作,再加上「躍進號」貨輪購買了某國際保險公司的保險,這家公司願意賠償足以購買兩條「躍進號」貨輪的保險金,因此中國方面放棄了打撈「躍進號」貨輪的計劃。1963年6月2日,海上編隊將「躍進」號航向記錄本、國旗和有關數據取出來後,撤離了這一區域。
1963年6月3日,新華社發表聲明:中國交通部為了進一步查明「躍進」號沉沒的真實原因而派出的調查作業區船隊和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協助調查的艦艇,在蘇巖礁周圍海域,經過15天的調查作業,在北緯32'6、東經125'11'42」處發現沉沒了的「躍進」號船體,經過周密調查,已經證實「躍進」號是因觸礁而沉沒的。
「躍進號」貨輪沉沒的事件,就此告一段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