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搬一張小板凳,與家人圍桌而坐,同吃一盆盆滿缽滿的大盆菜。望著那碗熱氣騰騰的大盆菜,聽著長輩們講述那代人拼搏進取的人文故事,思緒可以回到數百年前。
薈萃百味的盆菜,是兒時的母親手藝的味道,幾乎承載著一代又一代龍崗人的童年記憶。它們在風雨的磨礪中,記錄下龍崗的歷史和時代的變遷。
百年滄桑、歲月蹉跎,柴火大灶燒出來的那個味道,已在都市生活中漸行漸遠。但它融匯百味、共冶一爐的精神卻得到了延續——
如今,「大盆菜」從龍崗人記憶裡的佳餚,衍生出「居民點菜,政府買單」的民生實事,以另一種形式出現在龍崗人的「餐桌」上,為新一代龍崗人留下時代最真實的記憶。
豐富新鮮的食材、湯汁濃鬱、層層疊進,鮮味馥鬱渾然一體,盛放在一個三十多公分高的木盆裡……這道美味佳餚,距今已有七百多年歷史,是刻在龍崗客家人骨子裡對團圓的執念。
時至今日,這個味道依然是打開龍崗孩童記憶匣子的鑰匙,依舊能勾起無數客家人濃濃的鄉愁。
「過去,家裡有喜慶事,便在空曠的地方,配以木臺木凳,以木炭加熱,大家圍著熱烘烘的盆菜,一邊品嘗,一邊慶祝。」30多年前,梁進娣從惠東嫁到橫崗西坑,憑藉著植根於心底的客家基因,做出的大盆菜,在彼時極具盛名。
「人們喜歡逢年過節時吃盆菜,盆菜就有了喜慶團聚的意義。」梁進娣介紹,大盆菜裡有山珍海味,也有蘿蔔青菜,能最大限度滿足眾人需求。
這種用「一盆多味」解決「眾口難調」問題的方法,為日後龍崗區解決民生難題提供了有益的啟示。
2014年,龍崗區落實民生服務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還存在民生實事項目與群眾訴求和願望對接有差距的問題,「政府買了單、群眾不買帳」現象時有發生。
究其原因在於,民生項目篩選、實施、督辦基本上由上級政府主導進行,群眾表達訴求渠道較少,往往只能被動接受。
「我們把民生實事比喻為『大盆菜』,『菜』怎麼點、怎麼做、怎麼吃?完全由社區居民自我決定,真正讓基層群眾滿意。」龍崗區相關負責人介紹。
如今,在新一代龍崗人眼中,大盆菜不僅是一道美味佳餚,更是與自身利益密切相關的民生大事。它正以一種為群眾所喜聞樂見的形式,出現在龍崗人眼前。
客家的釀豆腐、武漢的熱乾麵、湖南的口味蝦、江西的瓦罐湯……中午時分,在一個風景秀麗的回龍埔社區裡,誘人的香味撲鼻而來,家家戶戶忙碌著做私房菜,將純天然食材變成盤中珍饈端上飯桌,相互分享。
讓人想不到的是,這些和睦友好的鄰居,半年前還是素不相識的陌生人。原來,回龍埔社區是一個典型的村改居社區,外來文化與本土文化的差異,導致社區鄰裡之間關係較為淡漠。
改變,源於與「民生大盆菜」項目的邂逅。2015年,回龍埔社區正式成立「舌尖上的回龍埔」項目,每月一次私房廚藝交流,每周一場西點烘焙課程,讓美食成為睦鄰友好合作的紐帶,共建溫馨和諧的城市社區。
這只是數千個「社區民生大盆菜」項目中的其中一個。2015年,龍崗推出首批「社區民生大盆菜」416個項目,堅持「自上而下」與「自由下而上」相結合的基層協商治理,完善民生徵集辦理機制。回龍埔社區並非特例。怡錦社區更是在「民生大盆菜」的幫助下,解決困擾數十年的燃氣改造問題。
位於怡錦社區的康樂花園小區,一直使用瓶裝天然氣,不僅生活成本高,更存在安全隱患。十幾年來,小區業主都在期盼著燃氣改造,苦於管理和資金等問題難以實現。
大盆菜項目在小區推出後,387位居民聯名提出改造燃氣管道的需求,項目獲得居民議事會全票通過。經專家評審後,龍崗區財政局在15個工作日內完成50萬元公共管道建設撥款。居民們也打消了疑慮,在10天內自籌了近300萬元,用於自家管道的改造項目從居民提出需求後到施工完成,前後只花了75天。
「大盆菜項目體現了基層公共治理和公共服務供給模式的創新,體現了公共服務的供給更好地實現群眾需求的導向。」時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社會發展研究部巡視員林家彬認為。
值得注意的是,在這一過程中,龍崗區在申請流程和財政審批上作了優化,開通了綠色通道。「感謝政府!我們終於用上管道燃氣了!多年的願望得以實現。」一位小區居民發自內心的地感慨。
居民「點菜」,街道「定菜」,政府「買單」。高效的資金撥付綠色通道和全程公開、監督、評估原則,最大限度保證了「大盆菜」項目的高效、透明,隨之而來的是群眾紛紛「點讚」和更多參與。
「社區民生大盆菜,改革項目人人愛。政府花錢來埋單,居民自己做主張。」自民生大盆菜項目在龍崗全區推廣後,南坑社區李大娘為「大盆菜」自編了打油詩。
心繫群眾解民憂,做群眾的「貼心人」,龍崗社區民生大盆菜項目取得顯著成效,獲得了不少榮譽:2016年被國家民政部評為中國「社區治理十大創新成果」;2017年獲評最具群眾獲得感的基層改革十大案例;2019年被廣東省民政廳和南方日報聯合評選為「廣東省城鄉社區治理創新經驗」項目。
日月如梭、光陰荏苒,經過幾年的發展,龍崗「社區民生大盆菜」從最初那年的416個發展到1.09萬個,投入資金也從最初的4億元升級為13.9億元。
與民生大盆菜一樣,在歲月的長河中,龍崗民生服務水平也有了巨大的提高:一項項接地氣、惠民生的改革實招接續落地,一個個優質民生項目「落地生根」,一件件困擾居民的難題得到解決。
「我們家門口正在新建幼兒園,以後孩子讀書就不愁了。」「90%的普通疾病,社康都能解決。」「全流程網上辦理,迅速拿到救助金,太感謝了。」龍崗市民對未來生活的美好期盼不絕於耳,他們微微上揚的嘴角,或許是龍崗最溫暖、最幸福的的民生答卷。
【統籌】崔璨
【撰文】黃詩妤
【作者】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