澗,指的是山間流水的溝,或者小溪。位於蘇州吳中洞庭東山古鎮西街的響水澗,是因山勢而自然形成的一條山澗,因其天然音響而得名。它的歷史十分悠久,與東山古鎮「同齡」。
查閱資料,有這樣一段迷人的記載:(東山)響水澗,上承莫釐峰和山茅峰之水,由法海塢沿山南下,折而東去,沿途匯人支流之水,故愈往下,水勢愈急。澗長五裡,猶如『一條素練,飄然而去』。每當雨後,山水奔湧直下,層石如齒,如漱王液;飛珠濺沫,蔚然壯觀。澗中多石塊砂礫,水流雖然湍急,但清澈如鏡。澗水自高處來,曲折繚繞,穿村過戶,為東山古鎮增添了無窮的色彩。枯水季節,澗水細流輕聲,顯得嫵媚、秀麗、溫柔。響水澗兩岸草木茂盛,果樹密密層層。澗上築有拱橋和平橋。石橋與碧波清流渾然一體,水景橋景,相得益彰。
走進響水澗,猶如走進時光隧道,懷舊氣息讓人心曠神怡!在這裡,你可以放慢腳步欣賞古老的建築。粉牆黛瓦的黑白世界是江南特有的膚色,溪水潺潺,徽派建築村落倒映在河流中,格外寧靜悠遠。
溪邊有不少河埠,是居民洗汰東西的地方。跨澗而立的民居,遠遠望去,宛如藏頭露尾的畫肪,江南水鄉的清秀景致盡在眼前。
據古鎮上的老人稱,在他們小時候,每年夏季山洪洩來時,在家裡都能聽到它如萬馬奔騰、嘶響鳴天之聲,很是壯觀。
逆著走向響水澗的上遊,溪水潺潺,青石小巷,古老的庭院,說不出的清幽,心曠神怡。
溪水時而轉入人家屋下,時而經過門前,時而又不見了……我們繞過街道,走進小弄,繼續尋找澗水的蹤跡。咦,又見澗水了。澗水在不斷流淌著……
據說響水澗水流的由來是「二十四灣」,出自明朝劉伯溫斬玉龍,二十四隻金釘訂住龍身,曲折成二十四灣山道,大雨滂沱,血流成河,山洪爆發,而成。
小巷裡有一口古井,看青石井欄圈上成年累月使用的井繩拉痕明顯。
一座二層樓的老宅,應該是清代的建築。
拋開城市的喧鬧,來到「響水澗」,沒有瀰漫的商業氣息,沒有湧動的人潮車流。去感受這份難得的寧靜與美好。
諸公井亭位於東山鎮西街。井亭建於清代。東山舊俗中,以正月上旬出「猛將會」最為熱鬧。東山人稱猛將神為「會」,非常信奉。神因能驅蝗,且載在《大清會典》列為祭典,故代代相傳,被民間供奉為「益民之神」。抬過街西梢諸公井時,抬者將神像置井圈上,略作小憩,再抬卻重不能移,知神意在此受享,即就供奉諸公井上祭祀。這尊神像第一個在東山受祀,故被東山人稱為「諸公井(猛將)老大」,即建亭於此。亭面闊一間3.35米,進深三間7.56米,前間和當中井間為敞開式,兩側有石坐欄供人歇息。水井在亭的正中,施八角形青石井圈。後間正面用柵與前面「中間」分隔,正中闢雙扇木柵門,室內供劉猛將像。井亭結合的諸公井亭是一處集宗教、民俗、消防多功能的明清建築。
響水澗一帶還保留了原來石板街的風貌,只有響水澗附近一段還看得出原來東山石板街的風姿。都是一水的花崗巖大石板鋪設,石板下面是下水道。古時東山老街雨後石板上水就洩乾淨了,老話說:「東山石板街,雨後好穿繡花鞋。」
古樸典雅的西街,聽著踩在青石板上發出清脆的聲音,感受雨後可走繡花鞋的巷中廊棚,溪水潺湲中尋覓歷史留下的顯赫蹤跡。響水澗如素練一條,飄然而去,不禁讓人想起「赤橙黃綠青藍紫,誰持彩練當空舞」的優美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