響水澗流淌著千年不斷的溪水

2020-10-19 上海旭日東升

澗,指的是山間流水的溝,或者小溪。位於蘇州吳中洞庭東山古鎮西街的響水澗,是因山勢而自然形成的一條山澗,因其天然音響而得名。它的歷史十分悠久,與東山古鎮「同齡」。


查閱資料,有這樣一段迷人的記載:(東山)響水澗,上承莫釐峰和山茅峰之水,由法海塢沿山南下,折而東去,沿途匯人支流之水,故愈往下,水勢愈急。澗長五裡,猶如『一條素練,飄然而去』。每當雨後,山水奔湧直下,層石如齒,如漱王液;飛珠濺沫,蔚然壯觀。澗中多石塊砂礫,水流雖然湍急,但清澈如鏡。澗水自高處來,曲折繚繞,穿村過戶,為東山古鎮增添了無窮的色彩。枯水季節,澗水細流輕聲,顯得嫵媚、秀麗、溫柔。響水澗兩岸草木茂盛,果樹密密層層。澗上築有拱橋和平橋。石橋與碧波清流渾然一體,水景橋景,相得益彰。


走進響水澗,猶如走進時光隧道,懷舊氣息讓人心曠神怡!在這裡,你可以放慢腳步欣賞古老的建築。粉牆黛瓦的黑白世界是江南特有的膚色,溪水潺潺,徽派建築村落倒映在河流中,格外寧靜悠遠。


溪邊有不少河埠,是居民洗汰東西的地方。跨澗而立的民居,遠遠望去,宛如藏頭露尾的畫肪,江南水鄉的清秀景致盡在眼前。


據古鎮上的老人稱,在他們小時候,每年夏季山洪洩來時,在家裡都能聽到它如萬馬奔騰、嘶響鳴天之聲,很是壯觀。


逆著走向響水澗的上遊,溪水潺潺,青石小巷,古老的庭院,說不出的清幽,心曠神怡。


溪水時而轉入人家屋下,時而經過門前,時而又不見了……我們繞過街道,走進小弄,繼續尋找澗水的蹤跡。咦,又見澗水了。澗水在不斷流淌著……




據說響水澗水流的由來是「二十四灣」,出自明朝劉伯溫斬玉龍,二十四隻金釘訂住龍身,曲折成二十四灣山道,大雨滂沱,血流成河,山洪爆發,而成。


小巷裡有一口古井,看青石井欄圈上成年累月使用的井繩拉痕明顯。


一座二層樓的老宅,應該是清代的建築。


拋開城市的喧鬧,來到「響水澗」,沒有瀰漫的商業氣息,沒有湧動的人潮車流。去感受這份難得的寧靜與美好。




諸公井亭位於東山鎮西街。井亭建於清代。東山舊俗中,以正月上旬出「猛將會」最為熱鬧。東山人稱猛將神為「會」,非常信奉。神因能驅蝗,且載在《大清會典》列為祭典,故代代相傳,被民間供奉為「益民之神」。抬過街西梢諸公井時,抬者將神像置井圈上,略作小憩,再抬卻重不能移,知神意在此受享,即就供奉諸公井上祭祀。這尊神像第一個在東山受祀,故被東山人稱為「諸公井(猛將)老大」,即建亭於此。亭面闊一間3.35米,進深三間7.56米,前間和當中井間為敞開式,兩側有石坐欄供人歇息。水井在亭的正中,施八角形青石井圈。後間正面用柵與前面「中間」分隔,正中闢雙扇木柵門,室內供劉猛將像。井亭結合的諸公井亭是一處集宗教、民俗、消防多功能的明清建築。

響水澗一帶還保留了原來石板街的風貌,只有響水澗附近一段還看得出原來東山石板街的風姿。都是一水的花崗巖大石板鋪設,石板下面是下水道。古時東山老街雨後石板上水就洩乾淨了,老話說:「東山石板街,雨後好穿繡花鞋。」


古樸典雅的西街,聽著踩在青石板上發出清脆的聲音,感受雨後可走繡花鞋的巷中廊棚,溪水潺湲中尋覓歷史留下的顯赫蹤跡。響水澗如素練一條,飄然而去,不禁讓人想起「赤橙黃綠青藍紫,誰持彩練當空舞」的優美詩句。

相關焦點

  • 中國安徽那些好玩又好看的景點:石潭村,唐模村,東石筍,響水澗
    響水澗在安徽蕪湖市三山區峨橋鎮浮山的東麓有一條山澗,裡面水量充沛,溪水潺潺,匯成瀑布,特別是雨季,更為壯觀,下雨天水聲與眾不同,發出「咚咚鏘鏘」的聲音,像金鑼金鼓在一齊敲打,響聲清亮,山鳴谷應,有著馳魂攝魄的魅力,故名「響水澗」。
  • 張家界,重巒疊嶂溪水流淌,峽谷美景令人嘆為觀止
    我們沿著道路一直向前走,不一會兒我們就來到了小溪流盤古,這些溪水是從山頂上留下來的,溪水十分清澈。從水中望去,還能看見水底的石子了。我們又往前走了一會兒,就看見水中有幾條小魚,這些正在水中嬉戲,十分有趣。這條小溪流就在湖中靜靜地流淌著,就像是一條碧綠的的寶石一樣鑲嵌在山巒之中。
  • 青稞炒制劈叭響 溪水潺潺糌粑香
    作為一種流傳千年的生產工具,它節能、環保、建設標準低而易於大量普及。直至今日,水磨在藏族人民的生活中仍然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
  • 衢州傳媒網丨悠悠溪水,千年古鎮
    如何讓古鎮與溪水融為一體呢?採用了生態改造方式,降低廿八都溪中堰壩的落差,在堤腳上增加綠植,既疏浚了溪水,綠化了兩岸,又改善了生態,美化了環境。魚兒歡唱,溪水流淌。古鎮、溪水在他們的筆下熠熠生輝。浮蓋山峽谷漂流更是以廿八都溪為依託,利用得天獨厚的水利、地勢,每年吸引著無數遊客前來體驗,讓身心在廿八都溪得到鬆弛、休養。
  • 蕪湖響水澗千畝油菜花+鳩茲古鎮純玩一日遊 全包價88元
    響水澗油菜花+鳩茲古鎮純玩一日遊
  • 清明·江南詩畫版 || 4月5-9日自駕揚州·敬亭山·桃花潭·采石磯·響水澗·查濟古鎮5日遊,尋蹤李白,詩遊江南、挑戰皖南天路!
    花開響水澗,夢裡水鄉花海江南  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這裡有一條山澗,裡面水量充沛,溪水潺潺,特別是雨季,更為壯觀,下雨天水聲與眾不同,發出「咚咚鏘鏘」的聲音,像金鑼金鼓在一齊敲打,響聲清亮,故名「響水澗」。響水澗附近一片油菜花地,有10萬畝之多。
  • 唐代女詩人薛濤,她的詩與成都浣花溪水一樣,流淌千年,驚豔時光
    薛濤決定改良一下寫詩的紙張,她汲取浣花溪水,並在不斷地摸索中,發明出了新奇的染色技法,能染出深紅、粉紅、明黃等十種顏色。  由此,一種精美小巧的便於攜帶、便於抄寫詩歌的小詩箋應運而生。    浣花溪水中迴響著動聽的旋律,薛濤箋上一行行飄逸的文字和一首首薛濤的詩歌就和浣花溪水一樣流淌了千年,驚豔了時光。
  • 黃檀溪水汩汩流
    黃檀溪水汩汩流融媒體記者 何澤宇趙家的故事,要從黃檀溪說起。據《諸暨鎮鄉建設志》記載:趙家鎮,原名檀溪鄉。從丫溪口流經趙家鎮至楓橋的溪流上遊兩岸,種有黃檀樹,故名黃檀溪,鄉以溪名。1985年,撤鄉設鎮,改名趙家鎮。
  • 千年流淌的運河水 終歸向大海
    以黃河為載體造就了輝煌的文明,致使四鄰少數民族逐鹿中原,然後被中原文明同化,使華夏民族的版圖不斷擴大。由於不同民族和文化的融合,黃河流域的黃土文明早已突破固有的形態,發展成為一種包容的文明。溝通南北的大運河就是將文明向南向東延續的重要脈絡。
  • 每一頁盛名,都流淌在我心中
    莆田,每一頁盛名,都流淌在我心中而在縱橫交錯的溝溪畔,承載著莆陽燦爛的文化,千年荔枝樹,蘊含著多少甜美的往事。我們的祖先不是進士、就是舉人,我們身上流淌著四書五經的書香,我們的骨骼裡鐫刻著線裝書的綿長與深厚。
  • 七夕,那些流淌數千年,關於愛的告白
    七夕,那些流淌數千年,關於愛的告白;七夕,閱讀古人筆下,美麗的愛情1七夕自古以來就是一個戀人抒發感情的節日,從古至今,這一天裡文人從來就沒有消停過。但也是這樣一個節日,誕生了大量膾炙人口的優秀作品。而關於這個節日的話題,也是不斷刷新的愛情話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愛情觀,也都在給自己的愛情一個美好的表達。當七夕來臨,仰望天空時,不妨靜靜聆聽自己內心關於愛的訴說,或許能夠聽到,那些流淌數千年的,關於愛的告白。肅竹2020.8.25.16:09於勉縣(原創作品,嚴禁侵權)
  • 米倉山之山澗,植被下的溪水世界
    夏季休閒避暑度假的不錯地方,米倉山麓處處有溪流比較緩慢,明淨如鏡子,兩旁的植被茂盛,鬱鬱蔥蔥,溪水表面在陽光下波光粼粼,清澈見底曲徑通幽處,溪水靜靜地流淌,蜿蜒穿過山澗,一個小提壩比較整齊,溪水平緩而過
  • 這是流淌千年的中國治水智慧
    天寶陂、龍首渠引洛古灌區、白沙溪三十六堰、桑園圍成功入選2020年度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我國再添四項世界灌溉工程遺產——這是流淌千年的中國治水智慧光明日報記者 陳晨  12月8日晚,國際灌排委員會第71
  • 溫庭筠很有情趣的哲理詩,伴溪水同行三日不舍離去
    山林中翠鳥啼鳴,溪水潺潺流動,佳木清秀而繁盛,野花芬芳迷人。若是漫步在這清幽的山澗中享受大自然賜予的美好,怎不叫人羨慕呢?很多的人曾經漫步山間清泉溪流中享受這份恬靜與詩意。溫庭筠一首很有情趣的哲理詩,伴溪水同行三日不舍離去。溪水無情似有情,入山三日得同行。嶺頭便是分頭處,惜別潺湲一夜聲。「溪水無情似有情」,溪水奔流不息,看上去無情,實際上卻是有情。
  • 八柱臺村登鶴伴山,雨後九潭溪水漫九潭
    雨後的山林,溪水潺潺,從右側攀援而上,沿著一條山間小路上山。水譁譁的在路面流淌,鞋子也溼透了。沿途山上流淌下的水流不斷加入,溪水越來越大。
  • 楓鄉全域旅遊|大石湖 老邊溝:雨後山澗呈美景,溪水潺潺入畫來
    連日來的降雨讓大石湖老邊溝景區內的大小河流水量豐沛,叮咚的溪水沿著溝壑潺潺流淌,清爽悅目,遇有陡坡急彎,飛流成瀑,甚是壯觀,吸引了大批遊客。走進大石湖老邊溝景區,山澗、溝壑溪水潺潺,清澈見底,巨大的山體落差,讓奔流急下的溪水水花四濺,發出陣陣響聲,氣勢滂沱。
  • 梁化林場:溪水清涼好避暑
    尋找一個樹木蔥鬱,溪水長流之地,看看水從滑石上流淌,從高處跌落,從樹根之間穿流,是無比清涼愜意。在惠東縣梁化鎮,就有這麼一個地方——梁化林場。 飛機橋瀑布落差達52米 說起惠州市國營梁化林場(下簡稱梁化林場),惠州市民都很熟悉。這裡,被稱之為「梁化梅園」。冬日,梅園內梅花盛開,白雪般梅花讓人心醉,迎來萬千賞花人。
  • 太行山深處的古老村落,千年銀杏樹下有一眼清泉,常年流水不斷
    位於衛輝市獅豹頭鄉太行山深處的羅圈村,古老的金泉寺旁,千年銀杏樹下,有一泉清泓日夜不息,鳴唱著歡快的輕歌,她就是金泉。不知是寺因泉而建,還是泉因寺得名,絡繹不絕的香客,慕名而至的遊人源源而來。羅圈村雖說屬於衛輝市,卻與林州有割捨不斷的情緣,因為這個村子出了一個名人,名叫楊貴。楊貴1936年出生於羅圈村,8歲開始在本村讀私塾,15歲汲縣解放後任本村抗日救國會副主席,同年任村支部書記。1954年任林縣縣委書記,從此和林縣結下了不解之緣,並領導全縣人民修建了著名的水利工程--紅旗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