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傳差異對阿爾茨海默病的診斷非常重要

2020-12-21 澎湃新聞

原創 Karolinska 阿爾茨海默病

如果兩種用於檢測阿爾茨海默病澱粉樣蛋白病理的方法(腦脊液分析和PET成像)都沒有給出明確的結果,那麼就存在不正確或延遲護理幹預的風險。

卡洛琳斯卡學院官網12月11日消息

現在,瑞典卡羅林斯卡學院(Karolinska Institutet)的研究人員發現了這種差異的基因解釋。這項研究發表在《自然》(Nature)子刊《分子精神病學》(Molecular Psychiatry)雜誌上,可能對更多的個體診斷和未來藥物的發展很重要。

研究於12月11日發表在《Molecular Psychiatry》(最新影響因子:12.384)雜誌上

阿爾茨海默病是最常見的痴呆症,會導致逐漸喪失記憶和過早死亡。瑞典大約有12萬人患有阿爾茨海默病,而全世界大約有5000萬人患有阿爾茨海默病。據Hjärnfonden說,這一數字將在50年內增加70%,部分原因是我們的壽命越來越長。

阿爾茨海默病的最早症狀之一是澱粉樣蛋白在大腦中形成的不溶性沉積物,也稱為斑塊的病理性積累。這一過程可以持續多年,不會明顯影響患者的認知能力。

澱粉樣斑塊從阿爾茨海默病的早期就存在於大腦中,早在輕度認知障礙(MCI)之前就存在了。同時,早期診斷對於可能抑制疾病進程的護理幹預很重要。

卡洛琳斯卡學院

利用PET成像技術對澱粉樣蛋白斑塊進行腦成像,對脊髓腦脊液進行腦脊液分析,是目前公認的檢測澱粉樣蛋白病理積累的方法。

但在高達20%的病例中,尤其是在疾病的早期階段,這些方法顯示出不同的結果。這些差異可能會對患者的早期診斷和治療產生影響。

現在,卡羅林斯卡學院和米蘭的聖拉斐爾生命健康大學(Vita-Salute San Raffaele University)的研究人員已經確定了阿爾茨海默病澱粉樣蛋白病理發展的兩條替代途徑。

該結果是基於對867名參與者的PET成像和腦脊液分析得出的,這些參與者包括輕度認知障礙(MCI)患者、阿爾茨海默患者和健康對照者。兩年來,通過PET成像和腦脊液分析記錄了近300名參與者中澱粉樣蛋白的積累。

結果顯示,一些個體的病理變化首先是通過PET成像在大腦中檢測到的,而另一些個體首先是通過腦脊液分析發現的。研究人員還發現,與前者相比,後者患阿爾茨海默病的機率更高,澱粉樣斑塊在大腦中的積累也更快。

研究人員表示,研究結果揭示了兩組不同的患者,他們有著不同的基因和不同的澱粉樣斑塊在大腦中的積累速度。

這一結果可能是重要的,因為澱粉樣蛋白生物標誌物在臨床診斷的早期診斷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如今腦脊液分析和PET被認為是確定澱粉樣蛋白積聚程度的等效方法,但研究表明,這兩種方法應該被視為相互補充,」 第一作者Arianna Sala說,她目前是比利時列日大學(University of Liège)和德國慕尼黑工業大學(Technical University of Munich)的博士後研究員。

「大腦和腦脊液中生物標誌物的結果差異提供了獨特的生物學信息,並為將來更早和更個性化的診斷和治療阿爾茨海默病提供了機會。該結果對於設計針對大腦澱粉樣蛋白積聚的新藥的臨床試驗設計也很重要。」卡羅林斯卡學院神經生物學、關懷科學與社會學系的高級研究員、論文通信作者Elena Rodriguez-Vieitez說。

參考文獻

Source:Karolinska Institutet

Genetic differences important for Alzheimer's diagnosis

Reference:

Sala, A., Nordberg, A., Rodriguez-Vieitez, E. et al. Longitudinal pathways of cerebrospinal fluid and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biomarkers of amyloid-β positivity. Mol Psychiatry (2020). https://doi.org/10.1038/s41380-020-00950-w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阿爾茲海默病會不會遺傳?如何自測? 很多人憂慮的問題這位專家給出...
    目前,中國阿爾茨海默病患者已超過1000萬,按照目前26.9%的就診率和21.3%的規範治療率來算,未來至少有500萬家庭暴露在疾病的高風險之下。  如何正確認識阿爾茨海默病?如何坦然接受它?如何在患病後依舊能夠對生活充滿希望?今天,由上海市科協、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聯合主辦的「上海科壇·我只認識你——阿爾茨海默病科普分享會」在科學會堂舉行。
  • 財新|水平面下的阿爾茨海默病
    隱藏的病患 令人不安的是,這些驚人的數字並不是全部阿爾茨海默病患者人數。如同水平面下看不到的冰山,更多的患者並未去醫院就診,甚至尚未意識到自己已患此病。 在中國,阿爾茨海默病受診人數遠遠低於實際病患數量,農村尤為明顯。
  • 禮來新型tau蛋白血液檢測研究發表JAMA,阿爾茨海默病有望實現高...
    7月28日,禮來(Eli Lilly and Company)公司一項新的血液檢測P-tau217診斷阿爾茨海默病(AD)的一項大型國際研究結果發表在《美國醫學會雜誌》(JAMA)上。
  • 迄今最大規模阿爾茨海默病蛋白組學數據!《自然-醫學》發表重要...
    ▎藥明康德內容團隊編輯 權威學術期刊《自然-醫學》最新上線一篇有關阿爾茨海默病(AD)的重要論文。科學家們展開了迄今為止最大規模的AD蛋白質組學研究,以確定在這種疾病中起作用的蛋白質和生物學過程。
  • 普通哮喘藥可以治療阿爾茨海默病
    > 原創 Annie Lennon 阿爾茨海默病英國蘭卡斯特大學(Lancaster University)的研究人員發現,常用於治療哮喘的沙丁胺醇可能也能治療阿爾茨海默病。
  • 新的檢測方法可以在症狀出現之前發現阿爾茨海默病的早期變化
    《ScienceDaily》12月1日消息在痴呆症和阿爾茨海默病的發病率和社會成本持續上升之際,這項突破是非常及時的,因為它能夠比目前的方法更早地發現這種疾病。這些發現對於測試治療這種毀滅性疾病的方法也很重要。阿爾茨海默病以腦組織的兩種病理變化為特徵。一種是tau蛋白,另一種是β-澱粉樣蛋白肽。
  • 阿爾茨海默病的若干個問號探秘 生離苦於...
    而最難對付的就是發病人數最大的阿爾茨海默病。50歲左右發病常和遺傳有關65歲後發病多因後天因素阿爾茨海默病患者中不到1%的人,發病與遺傳有關,被稱為「早老型阿爾茨海默病」或「早髮型痴呆」。近年來,無論國內外,老齡化社會的進程非常明顯,患阿爾茨海默病的老人逐年增多,社會大眾對阿爾茨海默病的認識越來越深刻,普通老百姓對這個疾病也更關注了。這也意味著,攻克阿爾茨海默病迫在眉睫。但這一路走來,宋偉宏也時常感覺到非常無助。「在攻克阿爾茨海默病的進程中,我認為最大的困難,是找到阿爾茨海默病的早期診斷指標。」
  • 衛材株式會社介紹阿爾茨海默病治療的最新趨勢
    ,包括口服β-澱粉樣蛋白裂解酶(BACE)抑制劑Elenbecestat*來治療阿爾茨海默病(AD)的研究數據。與安慰劑組相比,在18個月時,使用臨床痴呆評分總和量表(CDR-SB)和阿爾茨海默病綜合評分(ADCOMS)的臨床評估結果顯示,Elenbecestat 50mg劑量組的整體惡化程度較小。研究202中,Elenbecestat的耐受性可接受。
  • 母親與阿爾茨海默病的15年
    目前中國有阿爾茨海默病患者1000多萬人,是患者數量最多的一個國家,幾乎每10個老人中就有1個。 2001年,作家聶曉華的母親患上阿爾茨海默症的時候,中國還很少有人得這種病。
  • 渝北仙桃街道開展阿爾茨海默病預防與幹預宣傳
    近日,以「積極預防幹預,守護愛的記憶」為主題,渝北仙桃街道開展阿爾茨海默病(老年痴呆症)預防與幹預宣傳活動。街道將「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和阿爾茨海默病預防(老年痴呆症)與幹預核心信息宣傳活動相結合,街道機關支部全體黨員主動參與,義務向轄區居民講解、宣傳阿爾茨海默病預防與幹預知識,增強居民對疾病的預防意識。現場,重慶醫科大學附三院還為轄區群眾開展了免費體檢和免費診斷服務。同時,作為「敬老月」系列活動之一,街道還組織工作人員對20戶老年痴呆症患者家庭上門慰問。
  • 《細胞》:阿爾茨海默病研究獲突破
    原創 奇點糕 奇點網 收錄於話題#阿爾茨海默病相關52#結構生物學1施一公課題組在阿爾茨海默病領域又取得重要進展。近日,國際著名學術期刊《細胞》在線發表了清華大學生命學院施一公課題組研究論文。
  • 加拿大健康科學院院士宋偉宏:攻克阿爾茨海默病是畢生宏願
    受訪者供圖乍看之下,針對「一老一小」病症的研究似乎並無關聯,但在宋偉宏看來,它們都是攻克阿爾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的關鍵。阿爾茨海默病俗稱老年痴呆症,主要表現為漸進性記憶障礙、認知功能障礙、人格改變及語言障礙等症狀。
  • 日本開發阿爾茨海默病新藥或率先落地中國
    阿爾茨海默病是最常見的認知障礙症類型。 7日,NeSA合同會社醫藥開發諮詢顧問、東京大學研究生院農學生命科學研究科研究指導顧問西野武士,鳥取大學醫學部附屬醫院診療教授、神經病理診斷科科長加藤信介,北京大學第三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醫師肖衛忠等中日醫學專家在京召開座談會,就阿爾茨海默病防治、新藥研發、中日醫學界交流體系構建等進行了探討。
  • 阿爾茨海默病相關的突變會導致神經元阻塞
    原創 Ian Le Guillou 阿爾茨海默病目前對阿爾茨海默病有效治療方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β-澱粉樣蛋白肽的聚集物上,這是阿爾茨海默病的標誌。然而,抑制β-澱粉樣蛋白的一種叫做BACE1(β-分泌酶)的努力已經導致了幾個3期臨床試驗失敗了。
  • 「過年離家爺爺哭著送我,再回家已經不認識」阿爾茨海默病老人的...
    在所有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的背後,疾病猶如橡皮擦一樣,殘忍地一點點擦掉患者對這個世界的記憶和念想。他們需要被關注,也需要為愛被尋找。而如今,這類老人的用藥,也面臨非常嚴峻的問題。資料圖片。李蔚海攝我最害怕的是:「過年時他還好好的,等再回去他不認識我了。」
  • 9月21日「世界阿爾茨海默病日」 ——從容面對,不再迴避!
    紹興市第七人民醫院聯同省預防醫學會舉行「世界預防老年痴呆日」大型義診活動   在「世界阿爾茨海默病日」到來之際,9月11日下午紹興市第七人民醫院聯合浙江省預防醫學會精神衛生專業委員會在院內門診大廳舉行了
  • 為什麼阿爾茨海默病患者似乎迷失了時間和地點?①
    原創 Teresa Carr 阿爾茨海默病祖父和他的一個女兒住在堪薩斯州,在那裡他被診斷出患有阿爾茨海默病。他仍能生動地講述自己的童年和二戰期間的服役經歷,但在現實中他越來越迷失。他無法記住一天、甚至是一年內發生了什麼。他在去附近公園的路上會迷路。他記不住自己的孩子和孫子的名字,所以他就叫我們大家親愛的。阿爾茨海默病會導致海馬體的退化,海馬體是大腦中對空間導航和定位以及新記憶的形成至關重要的區域。
  • 大腦葡萄糖代謝異常或影響阿爾茨海默病症狀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證據提示阿爾茨海默病與2型糖尿病可能源於相同的代謝失調,因為它們有共同的根源如胰島素及葡萄糖代謝方面的問題。一項最新研究表明,腦葡萄糖代謝障礙與早期阿爾茨海默病症狀之間存在相關性。研究者美國老年研究所(NIA)的Madhav Thambisetty等人對巴爾的摩老齡化縱向研究(BLSA)中有明顯阿爾茨海默病症狀且屍檢確定存在澱粉樣斑塊及神經元纖維纏繞的患者、無症狀但屍檢顯示有澱粉樣斑塊及神經元纖維纏繞者以及無阿爾茨海默病症狀及屍檢表現的對照者進行了屍檢腦組織樣本分析,並測量了大腦中易於發生阿爾茨海默病的不同區域(如額葉及顳葉)的葡萄糖代謝及腦葡萄糖水平。
  • 每20位65歲以上老人就有1位患「阿爾茨海默病」 專家:早期幹預可...
    南山區舉行「世界阿爾茨海默病主題日」宣傳活動。見圳客戶端·深圳新聞網2020年9月21日訊(記者 劉夢婷 通訊員 羅先芳 金永芳)9月21日,為加強南山區居民對「阿爾茨海默病」的認識,在南山區衛健局指導下,區慢病院精神衛生科在海德廣場舉辦「世界阿爾茨海默病主題日」宣傳活動。活動特邀深圳市康寧醫院臨床精神病學研究室主任王永軍、睡眠障礙科主任梁煒等多位專家現場義診,吸引不少老年朋友前往參與。
  • 記憶力好、學歷高、宅男宅女易得阿爾茨海默病?最疼愛你的那個人...
    「有研究認為,阿爾茨海默病患者腦內的乙醯膽鹼遞質水平下降,如果通過藥物手段抑制乙醯膽鹼酯酶對乙醯膽鹼的降解,大腦中留存的乙醯膽鹼遞質水平增多了,能改善痴呆患者的認知功能,並一定程度上延緩疾病的進展速度。當時,這類藥一問世,非常振奮人心。」羅本燕提到,小部分患者使用膽鹼酯酶抑制劑時可能會有一些諸如胃腸道反應、心率減慢等副作用,可以從小劑量開始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