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爾茲海默病會不會遺傳?如何自測? 很多人憂慮的問題這位專家給出...

2020-12-15 大眾網

  東方網記者解敏12月10日報導:阿爾茨海默病是最常見的老年疾病之一,堪稱慢性「絕症」,患病後記憶和認知功能會逐漸衰退,甚至憂鬱、暴躁、喪失基本生活能力,給社會和家庭帶來沉重的負擔。目前,中國阿爾茨海默病患者已超過1000萬,按照目前26.9%的就診率和21.3%的規範治療率來算,未來至少有500萬家庭暴露在疾病的高風險之下。

  如何正確認識阿爾茨海默病?如何坦然接受它?如何在患病後依舊能夠對生活充滿希望?今天,由上海市科協、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聯合主辦的「上海科壇·我只認識你——阿爾茨海默病科普分享會」在科學會堂舉行。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老年科主任醫師李霞圍繞阿爾茨海默症相關問題進行講解。

  活動現場,市科協黨組書記、副主席馬興發出席活動並為李霞頒發「上海科壇講座專家聘書」。市精神衛生中心副書記蔡軍出席活動並為社區代表贈送《幫我記住這世界》科普書籍。

  早期篩查是重點

  阿爾茨海默病的治療是一項世界難題,人類至今無法攻克,只能一定程度上緩解症狀,還無法治癒。迄今為止,FDA只批准了兩類、4款阿爾茨海默藥,雖然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症狀,譬如改善認知功能,但這些藥物的平均藥效不超過半年。

  但這並不意味著人類對阿爾茨海默病就束手無策。李霞認為,關鍵在於早期篩查。首先,人們對這一疾病的觀念要改變。老年痴呆症中,除了阿爾茨海默病,還有神經逆轉、缺乏維生素導致痴呆、老年抑鬱導致的假性痴呆等情況,這些痴呆症是完全可以逆轉、甚至治癒的。有研究顯示,如果全球阿爾茨海默病病人發病時間能夠延緩5年,那麼病人數將會減少一半。

  自2003年研究生畢業起就在上海精神衛生中心老年科的李霞坦言:「以前很多醫生同學在選擇研究方向時,很少人會選擇老年科,因為老年患者往往是最『麻煩』的。」但經過這些年和老人的相處,她覺得「越來越有意思,也非常有成就感」。「大家都年輕過,但沒有人老過,無法切身理解老人的心理。」李霞說,這也導致老年人的心理和記憶問題,常常被家人、社會、甚至他們自己忽略。但實際上,由阿爾茨海默病帶來的老年人的心理和健康問題,刻不容緩。

  阿爾茲海默病會不會遺傳?如何自測?

  家中有老人患了阿爾茨海默病,很多家屬也擔心自己老了是否也會患同樣的病。阿爾茨海默病真的會遺傳嗎?李霞表示,阿爾茨海默病的遺傳不是絕對的,但是相較於普通人,患者的子女患病的風險確實會增大。如果子女擔心遺傳的可能性,可以選擇在40歲以後,針對該病進行精準診斷,通過CT、腦脊液等的檢測,可以提早15-20年進行精確的診斷。

  相較於擔心遺傳,更重要的是管理好自己的生活方式。李霞建議,記憶力衰退是阿爾茨海默病的典型症狀,可以通過每年做相關的自測題來驗證自己的記憶力,根據得分變化作出初步判斷。「如果每年得分大幅下降,那就要注意了。除了自測,對生活細節的觀察也非常重要。這種疾病75歲以上的患者佔比超過75%,年紀越大得這種病的機率越高。如果發現老人記性變差、做飯經常放錯調料、說話做事變得古怪,那麼就得警惕了。」

  「但即使是老人病情已經入重症階段,也完全沒必要絕望。雖然老人已經不記得很多事情,但在接受專業治療和護理的情況下,可以避免焦慮、緊張等負面情緒,保障好病人的生活質量。」李霞認為。

相關焦點

  • 京小倉時光膠囊正式上線,阿爾茲海默病患者及家屬可免費存一年
    9月21日是第27個「世界阿爾茲海默病日」,京東物流旗下專門為個人和企業提供專業存儲服務的京小倉正式上線「時光膠囊」產品,並宣布推出「阿爾茲海默病患者及家屬免費存」活動,幫助那些需要的人留住美好的時光。
  • |阿爾茨海默病|中醫|阿爾茲海默
    因為當今有越來越多的人,要麼是自己,要麼是有家人正在深受此病的折磨,卻又無可奈何!因此,一旦患上這個病,那就只有等待身體器官逐漸衰竭,直至死亡。自從1906年阿爾茲海默博士發現AD以來,全世界的科研人員針對阿爾茲海默病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研究。
  • 如何自測是否有魚鱗病 魚鱗病需注意這樣護理
    原標題:如何自測是否有魚鱗病 魚鱗病需注意這樣護理   魚鱗病是一種遺傳性角化障礙性皮膚病。溫暖溼潤季節緩解。好治而容易復發,那麼,魚鱗病日常要注意哪些?對此,小編我對魚鱗病保健做出了如下介紹。
  • 精神病會不會遺傳下一代?我們又該如何正確治療?
    最近有網友問我說:「戚醫生精神病會不會遺傳下一代?」今天我就給大家詳細的講解一下,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精神疾病中,就拿最常見與危害最大的精神分裂症來說,一直以來有很多人認為這種疾病是「遺傳性」非常之大的,根據專家調查研究顯示,患有精神分裂症的人,其家屬的患病率會比一般正常的群體要高7-8倍,這也就明確表明了家族直、旁系中患病人數越多,和患者的血緣關係越近,具備遺傳患病的機率就相對越大。
  • 了解你不知道的帕金森病的秘密,關愛身邊的老人
    導語:帕金森病,也被稱為「老年人的殺手」,是僅次於心血管疾病和腫瘤的一大疾病,但很多人對帕金森病卻並不了解。據統計,65歲以上人群帕金森病的發病率大約在1.8%左右,70歲以上發病率高達3%-6%,而且發病人數呈現逐年遞增的趨勢。
  • 抑鬱症也是病,如何判斷自己是否抑鬱?
    有人說是因為想太多,有人說是因為太敏感,有人說就是閒出來的……實際上,抑鬱症不但與性格有關,與遺傳、環境、生物化學因素都有一定的關係。性格因素:研究表明,自卑、悲觀、敏感、偏執等性格的人更容易患抑鬱症,這些性格的人一般都不善表達,把壓力和負面情緒長期積壓在心裡,長期以往就會陷入嚴重的焦慮和絕望中。
  • 女性身上會有異味,或許與這5大因素有關,自測一下你是否也有?
    每個人身上都有不同的氣味,人們的寵物狗鼻子非常靈敏,就是通過分辨人身上的氣味來判斷是不是主人。雖然而人們每天面臨的都是吃喝拉撒睡等日常生活問題,又加上每個人的體質不一樣,其皮膚分泌物的氣味也是不一樣的。
  • 「自拍成癮」是不是一種病?醫生:自測表不靠譜
    以前愛自拍的朋友如今要麼轉了興趣,要麼轉而用「部分好友可見」或者據說「1億人開啟」的3天可見功能了,如今還在朋友圈狂發照片的那是「鐵粉」。  這樣看來,愛自拍,是不是「癮」?時間成了最大的「海選」專家。當潮流轉向,大部分非「鐵粉」產生了漂移,用不著上手段,自然而然地「戒了癮」。  那麼,那些在熱潮退去仍舊愛自拍、愛修圖、愛上傳的人是不是就真成癮了呢?
  • 狐臭自測的方法分享
    日常生活中,很多小夥伴由於存在著一定程度的恐狐心理,老是懷疑自己身上有狐臭。那麼,我們怎樣確定自己是不是狐臭呢?今天,為大家分享幾個日常狐臭自測的方法,教大家怎樣確定自己是不是狐臭,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 登錄「大專家.COM」平臺 足不出戶就有專家幫診
    這位患者能夠在哈密得到自治區優秀專家的診療,都得益於一款「大專家.COM」APP。2月23日,該患者因有發燒症狀被送入醫院,他是哈密本地人,沒有去過外省,排除了患新冠肺炎的可能。辦理住院後多器官待查,該患者肝包蟲術後6年,現在肝臟和腹腔發現佔位性的病變,市第二人民醫院腫瘤內科副主任萬圓圓就考慮是不是肝蟲病復發。
  • 經常喝酒的人,如何自測酒癮?4個症狀不妨過一遍
    一些長期喝酒的人,很可能會出現酒精依賴症,該如何去判斷自己是否患有酒精依賴症呢?建議長期喝酒的人都來做這個測試,我們接著往下看文章。 經常喝酒的人,如何自測是否有酒精依賴症?
  • 懷疑自己有抑鬱症如何自測?患上這種疾病多久能恢復正常?
    抑鬱症不是洪水猛獸,也從不會給他人造成傷害,但當我們嘲笑「網抑雲」、拒絕理解抑鬱症,甚至忙不迭要與他們進行切割的時候,或許正說明了一種不接受負面情緒、不接受「非正常人」的傲慢。相信我們所有人都聽說過抑鬱症。
  • 1分鐘自測筋骨柔韌性!專家公布「武功秘籍...
    屈肘,使勁敲打幾下手肘,再平抬手,你會發現自己觸摸不到牆壁了。稍微拉伸一下,又能夠摸到牆壁。方法二:彎腰垂手,看雙手能觸及到腿的什麼位置。然後將腳踩在臺階上,拉伸大腿後側的筋,再次彎腰垂手,可以發現雙手觸及的位置會更下去一點。所以,我們的筋也是可以通過鍛鍊改善的。
  • 兩個成年人就有一個易得,比癌症還可怕的病,正在威脅1.3億人
    這位陳副院長已經和糖尿病打了27年的持久戰。 曾經一位35歲的準媽媽,也是糖尿病患者,有三次懷孕史,兩次流產史,一次死胎,第四次懷孕時血糖高居不下,陳副院長組織多方專家會診,最終迎來新生命的誕生。
  • 身體不舒服,上網一查差點立遺囑,這些疾病自測只是自己嚇自己
    西醫更多地採用儀器進行輔助,也就是做檢查,不管是B超、內腔鏡、CT或者是磁共振以及驗血等等,為的就是發現身體裡有沒有一些病變,因為很多時候從表面上是看不出來的。不管是中醫還是西醫,如果你去看病,醫生隨便看了你兩眼就說你沒什麼事情或者是你的病情很嚴重,那肯定會覺得這個人是庸醫,純屬瞎掰,而我們疾病自測也是一樣的道理。
  • 溼氣重的人,身體哪些部位會「鼓起來」?自測一下,有沒有中招
    也存在一些人根本不清楚,自己到底是不是溼氣重,而耽誤了比較好的治療緩解時機,不妨透過身體看看,自測一下,如果有些部位出現了「鼓起來」的異常,或許暗示溼氣找上了身,那麼哪些部位要引起注意呢?在看中醫的時候,很多中醫會讓人張開嘴巴,伸出舌頭,看看舌頭的變化,根據舌頭的異常情況,大體上就能夠判斷身體好壞了,如果發現舌頭變大,這個異常或暗示身體溼氣較大,此時的舌頭會無比的胖大,屬於溼氣重的表現,相比平時,會發現舌頭會膨脹起來。
  • 《國家畜禽遺傳資源目錄》專家解讀⑥丨《目錄》將產生深遠影響
    《國家畜禽遺傳資源目錄》專家解讀⑥丨《目錄》將產生深遠影響 2020-06-18 05:2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四川最怪異的「矮人村」,最高身高不超1米6,專家:不是侏儒症
    說到矮這個話題,有些身高比較矮小的人都為自己的身高而煩惱,很憂慮自己因身高問題找不到媳婦,憂慮自己的身高不能進入自己想進的單位。確實,有很多事業單位在挑選人才時也考慮到身高因素,在當今社會,身高太低的話,自己可能錯失找份好工作和好老婆的條件。
  • 室間隔缺損是什麼病?會遺傳嗎?心血管醫生告訴你
    為了具體的了解室間隔缺損,我們來學習以下幾個方面:1、室間隔缺損具體是什麼病?2、室間隔缺損有什麼危害?3、室間隔缺損會遺傳嗎?雙心室同歸於盡:比較小的是間隔缺損,由於分流量相對比較少,所以有些是間隔缺損可能到老年都不會出現心力衰竭。而有一些比較大型的室間隔缺損,有可能在青少年時期就出現雙側心力衰竭,也叫全心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