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古村寨紀遊》連載之三十六:
走近舍米湖
早春三月,春風不緊不慢地拂面而來,時而包裹著幾分寒冷,時而又殷勤般地送來幾許暖意,我又一次走進著名的土家擺手舞之鄉——舍米湖村。
舍米湖,位於來鳳縣百福司鎮酉水河東。吊腳樓群依山而立,石徑小道在村中蜿蜒,山巒疊翠中雖有幾處殘垣斷壁,但它默默細數著日升月落的土家風景。
武陵山區有擺手堂的地方不少。我曾騎摩託車考察過湘西永順的老司城,同治年間的貢生彭施鐸曾如此吟唱:「福石城中錦作窩,土王宮畔水生波;紅燈萬點人千疊,一片纏綿擺手歌。」這是對當時土家族祭祀祖先和慶祝豐收時歌舞盛況的真實寫照。當我一個人無語呆望沉寂的老司城時,那場景早就無聲無息地消隱了。城牆改造成了梯田,眼前只有為我引路的老人和一群望著我好奇的孩子。
如果你要看到歷史遺存下來的稍微完整的擺手堂,還是應該去百福司鎮的舍米湖。
舍米湖村農民在百年擺手堂前跳擺手舞。
舍米湖擺手堂,始建於清順治八年(1651年),佔地500餘平方米,呈長方形,周圍石牆環護,大門形似牌坊狀。大門與神堂之間有一條石鋪通道,道旁有高大古柏。神堂的牆壁是石塊砌成,屋面覆蓋人字坡狀的黑色灰瓦,雕梁畫棟和鬥拱飛簷,顯得古樸凝重。神堂中,供奉著土家先祖彭公爵主、向老官人和田好漢的塑像。堂前現存古碑,記述該古蹟清道光二十七年同治二年修建維修。
說起這些,我們不能忘記一批為傳承和挖掘土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發揮作用的人,1957年,著名人類學與民族學專家潘光旦,在舍米湖最早發現了土家族原生態的擺手舞。擺手舞,土家語叫「舍巴」,被土家人視為生命的狂歡,與反映古代土家族人自給自足、恬靜安逸的田園生活圖景的擺手歌相配套。舍米湖的擺手舞瀟灑大方,粗獷有力,其動作摹仿各種農事活動,人稱「東方迪斯科」。 其中,人稱「土家舞蹈家」的彭昌松,就是舍米湖擺手舞的傳承人。
舍米湖村民間藝術大師、土家族擺手舞傳人彭昌松。
彭昌松,1933年出生於舍米湖村一個貧苦農民家庭,從未進過學堂門。1953年春,曾參加湖南龍山桂塘腰帶山抓捕國民黨空降特務的戰鬥;1964年擔任舍米湖大隊民兵連長。由於工作踏實,成績顯著,1975年與1977年,他先後當選為第四屆、第五屆全國人大代表,受到李先念等黨和國家領導人接見。將民間擺手舞進行系統的整理與傳承,是彭昌松老人最為傑出的貢獻。
舍米湖村土家人的祭祖活動。
據河東文化幹事陸訓忠講述,舍米湖的土家擺手舞經歷過兩次傳播高潮。第一次是1957年在恩施地區和省城參演後,湖南、重慶及省內鄰近來鳳的縣市、文藝團體,紛紛來舍米湖學跳擺手舞。第二次是1980年5月來鳳縣土家族自治縣成立後,鄂西、川東等土家族聚居區也相繼成立自治縣,這時,各縣市再次派人到舍米湖學跳擺手舞。以彭昌松為代表的舍米湖人,不僅熱情接待兄弟縣市客人,而且將擺手舞技藝傾囊相授。舞蹈中那順拐、屈膝、抖動、下沉的基本動作。其中有砍火渣、挖土、燒灰、積肥、種包穀、種棉花、薅草、插秧、割谷、打穀、織布等擺手舞的基本套路。於是,現在看到的各地土家擺手舞幾乎是一個版本,從單擺、雙擺、撒種、比腳、磨鷹展翅等9個動作演變而來。歷次傳播活動中,彭昌松均起到領頭作用。
土家人家。
2009年5月,來鳳舉辦中國土家擺手舞文化旅遊節。在擁擠的人群中,在新建的擺手堂,我總是企盼著舍米湖的「東方迪斯科」方隊。環顧新建的擺手堂,我依然懷念舍米湖古樸木質結構的擺手堂,懷念那個土家族用於祭祀祖先和跳擺手舞的「廊場」。雖然在城中心修建起來的擺手堂富麗堂皇,但怎麼也比不上舍米湖給我留下的深刻印象。
在舍米湖,據說每年新春佳節或農曆二月初七,被土家人稱為「舍巴日」。在「舍巴日」裡,土家男女老幼都要集中在「擺手堂」。
金絲楠木古樹。
晚風宜人之際,月光皎潔之時,古老的擺手堂內,龍鳳大旗迎風招展,燈籠火把如火龍翻騰夜空,牛角號、嗩吶聲凝重嘹亮。在震耳欲聾的鞭炮聲中,人們身披「西蘭卡普(花被面)」,捧著貼有「福」字的酒罐,擔著五穀,抬著牛頭刀頭(大塊熟肉),端著粑粑,手持短棍與神刀等,浩浩蕩蕩來到擺手堂。莊嚴肅穆的氣氛中,人們首先面向神位叩拜,表達對先祖恩德和功績的懷念和頌揚。緊接著,一支長長的隊伍踏著鼓樂節拍而至,圍繞桂花樹與熊熊燃燒的篝火翩翩起舞。男子穿藏青色長布衫,頭上盤黑色絲帕,女子穿對襟短衫,披著彩色紗巾。他們「男女相攜,翩躚進退」,時而擺手,時而跺腳,時而側身,時而挺腰,那動作輕盈而剛健,柔美而嫻熟。在鑼鼓與竹管樂器「咚咚奎」的伴奏下,立刻產生一種歌樂相諧的和聲效果。隨著舞蹈,在人們的歡笑聲中,器樂聲、鑼鼓聲節奏鏗鏘,通宵達旦!
舍米湖,永遠駐足在我的心裡!
(文/鄧祿化 圖/孫成純)
小貼士:從來鳳縣城,有公交車從西客車站發車到百福司鎮。縣城至百福司鎮約45公裡,百福司到舍米湖10公裡,道路很好,自駕遊更方便。從舍米湖村再往前走5公裡就是河東,這裡離湖南龍山桂塘壩鎮只有6公裡。沿途農家樂很多,全是土家特色菜,角角魚野生的較貴。在來鳳說到卯洞也是指百福司,其實真正的卯洞洞口離百福司鎮還有7公裡。
(圖文來源:《恩施古村寨紀遊》一書,武漢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