擺手堂、舍巴日……潘光旦在這裡最早發現土家族原生態的擺手舞

2020-12-24 鄂西故事

《恩施古村寨紀遊》連載之三十六:

走近舍米湖

早春三月,春風不緊不慢地拂面而來,時而包裹著幾分寒冷,時而又殷勤般地送來幾許暖意,我又一次走進著名的土家擺手舞之鄉——舍米湖村。

舍米湖,位於來鳳縣百福司鎮酉水河東。吊腳樓群依山而立,石徑小道在村中蜿蜒,山巒疊翠中雖有幾處殘垣斷壁,但它默默細數著日升月落的土家風景。

武陵山區有擺手堂的地方不少。我曾騎摩託車考察過湘西永順的老司城,同治年間的貢生彭施鐸曾如此吟唱:「福石城中錦作窩,土王宮畔水生波;紅燈萬點人千疊,一片纏綿擺手歌。」這是對當時土家族祭祀祖先和慶祝豐收時歌舞盛況的真實寫照。當我一個人無語呆望沉寂的老司城時,那場景早就無聲無息地消隱了。城牆改造成了梯田,眼前只有為我引路的老人和一群望著我好奇的孩子。

如果你要看到歷史遺存下來的稍微完整的擺手堂,還是應該去百福司鎮的舍米湖。

舍米湖村農民在百年擺手堂前跳擺手舞。

舍米湖擺手堂,始建於清順治八年(1651年),佔地500餘平方米,呈長方形,周圍石牆環護,大門形似牌坊狀。大門與神堂之間有一條石鋪通道,道旁有高大古柏。神堂的牆壁是石塊砌成,屋面覆蓋人字坡狀的黑色灰瓦,雕梁畫棟和鬥拱飛簷,顯得古樸凝重。神堂中,供奉著土家先祖彭公爵主、向老官人和田好漢的塑像。堂前現存古碑,記述該古蹟清道光二十七年同治二年修建維修。

說起這些,我們不能忘記一批為傳承和挖掘土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發揮作用的人,1957年,著名人類學與民族學專家潘光旦,在舍米湖最早發現了土家族原生態的擺手舞。擺手舞,土家語叫「舍巴」,被土家人視為生命的狂歡,與反映古代土家族人自給自足、恬靜安逸的田園生活圖景的擺手歌相配套。舍米湖的擺手舞瀟灑大方,粗獷有力,其動作摹仿各種農事活動,人稱「東方迪斯科」。 其中,人稱「土家舞蹈家」的彭昌松,就是舍米湖擺手舞的傳承人。

舍米湖村民間藝術大師、土家族擺手舞傳人彭昌松。

彭昌松,1933年出生於舍米湖村一個貧苦農民家庭,從未進過學堂門。1953年春,曾參加湖南龍山桂塘腰帶山抓捕國民黨空降特務的戰鬥;1964年擔任舍米湖大隊民兵連長。由於工作踏實,成績顯著,1975年與1977年,他先後當選為第四屆、第五屆全國人大代表,受到李先念等黨和國家領導人接見。將民間擺手舞進行系統的整理與傳承,是彭昌松老人最為傑出的貢獻。

舍米湖村土家人的祭祖活動。

據河東文化幹事陸訓忠講述,舍米湖的土家擺手舞經歷過兩次傳播高潮。第一次是1957年在恩施地區和省城參演後,湖南、重慶及省內鄰近來鳳的縣市、文藝團體,紛紛來舍米湖學跳擺手舞。第二次是1980年5月來鳳縣土家族自治縣成立後,鄂西、川東等土家族聚居區也相繼成立自治縣,這時,各縣市再次派人到舍米湖學跳擺手舞。以彭昌松為代表的舍米湖人,不僅熱情接待兄弟縣市客人,而且將擺手舞技藝傾囊相授。舞蹈中那順拐、屈膝、抖動、下沉的基本動作。其中有砍火渣、挖土、燒灰、積肥、種包穀、種棉花、薅草、插秧、割谷、打穀、織布等擺手舞的基本套路。於是,現在看到的各地土家擺手舞幾乎是一個版本,從單擺、雙擺、撒種、比腳、磨鷹展翅等9個動作演變而來。歷次傳播活動中,彭昌松均起到領頭作用。

土家人家。

2009年5月,來鳳舉辦中國土家擺手舞文化旅遊節。在擁擠的人群中,在新建的擺手堂,我總是企盼著舍米湖的「東方迪斯科」方隊。環顧新建的擺手堂,我依然懷念舍米湖古樸木質結構的擺手堂,懷念那個土家族用於祭祀祖先和跳擺手舞的「廊場」。雖然在城中心修建起來的擺手堂富麗堂皇,但怎麼也比不上舍米湖給我留下的深刻印象。

在舍米湖,據說每年新春佳節或農曆二月初七,被土家人稱為「舍巴日」。在「舍巴日」裡,土家男女老幼都要集中在「擺手堂」。

金絲楠木古樹。

晚風宜人之際,月光皎潔之時,古老的擺手堂內,龍鳳大旗迎風招展,燈籠火把如火龍翻騰夜空,牛角號、嗩吶聲凝重嘹亮。在震耳欲聾的鞭炮聲中,人們身披「西蘭卡普(花被面)」,捧著貼有「福」字的酒罐,擔著五穀,抬著牛頭刀頭(大塊熟肉),端著粑粑,手持短棍與神刀等,浩浩蕩蕩來到擺手堂。莊嚴肅穆的氣氛中,人們首先面向神位叩拜,表達對先祖恩德和功績的懷念和頌揚。緊接著,一支長長的隊伍踏著鼓樂節拍而至,圍繞桂花樹與熊熊燃燒的篝火翩翩起舞。男子穿藏青色長布衫,頭上盤黑色絲帕,女子穿對襟短衫,披著彩色紗巾。他們「男女相攜,翩躚進退」,時而擺手,時而跺腳,時而側身,時而挺腰,那動作輕盈而剛健,柔美而嫻熟。在鑼鼓與竹管樂器「咚咚奎」的伴奏下,立刻產生一種歌樂相諧的和聲效果。隨著舞蹈,在人們的歡笑聲中,器樂聲、鑼鼓聲節奏鏗鏘,通宵達旦!

舍米湖,永遠駐足在我的心裡!

(文/鄧祿化 圖/孫成純)

小貼士:從來鳳縣城,有公交車從西客車站發車到百福司鎮。縣城至百福司鎮約45公裡,百福司到舍米湖10公裡,道路很好,自駕遊更方便。從舍米湖村再往前走5公裡就是河東,這裡離湖南龍山桂塘壩鎮只有6公裡。沿途農家樂很多,全是土家特色菜,角角魚野生的較貴。在來鳳說到卯洞也是指百福司,其實真正的卯洞洞口離百福司鎮還有7公裡。

(圖文來源:《恩施古村寨紀遊》一書,武漢出版社)

相關焦點

  • 千人團「圓」大擺手——龍山隆重慶祝土家族社巴節
    主船置一大「福」字,另外八艘為迎神船,分別供置了8幀土家族民族遠祖「八部大王」畫像。船至親水碼頭,鼓號隊、擺手隊隆重相迎,船隊依序迎神下船,由「福」字走頭,至擺手堂掛好8幀畫像,陳列供品,燃香點燭,彭繼龍唱《梯瑪歌》中的安神辭,祭畢,至堂前踩八卦,土家人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 恩施旅韻:中國特色村寨—來鳳舍米湖
    來鳳縣舍米湖村地處湘鄂渝三省交界的群山中,全村170戶600多人都是土家族人,其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姓彭。據村裡老人講,他們都是唐朝末年遷居此地的彭姓先祖彭相龍的後代。村裡人世代事農,民風淳樸,不沾賭、不沾毒,唯好擺手舞。
  • 遊記:土家族戲樓
    15:02:01每天上、下午各有一場原生態土家族歌舞表演,下午是15點開始。據說演出是今年(2019)4月15日剛恢復的,我們有幸(今天是5月30日)趕上升級版的演出,演出服裝、道具、音響都是升級版的。15:02:10看臺是榫卯相接的茶廊。
  • 打卡芙蓉鎮丨「行進式」演出,帶你走進土家族的故事
    還原原生態的土家文化。紅網時刻5月9日訊(記者 龍騰)哭嫁、神秘的「梯瑪」、狂野的茅古斯戰舞……「五一」假期,在「網紅」景區芙蓉鎮裡,《花開芙蓉·畢茲卡的狂歡》全新上演。演出採用沉浸式山水實景演藝的「行進式」觀演模式,顛覆傳統舞臺:擺手堂-銅柱廣場-土王橋-翼南廣場演藝劇場,以土家族厚重燦爛的歷史文化底蘊為背景,以芙蓉鎮為天然的演出舞臺,展現了原汁原味的土家婚喪嫁娶風俗,和土司王朝歷史激蕩與人文風情,還有原生態的土家文化與現代時尚的表演方式相互融合,是一場全新的複合情景體驗。
  • 錯過了土家族「舍巴日」精彩,趕快看這裡!
    土家族毛古斯《借日》注釋:裡耶歷史悠久,據這裡發現的舊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址來看,早在人類初期,這裡就有古人類活動。他們在這裡漁獵採擷,刀耕火種,開啟了畢茲卡的山地農耕歷史。「土家族銅鈴舞」便是傳承在梯瑪歌中的一種祈福性舞蹈,保留了梯瑪踩八卦、挽手結等舞蹈語彙和抑惡揚善的文化情懷。土家族銅鈴舞《墨日裡日》取材於梯瑪歌中的「創世紀」,《墨日裡日》是土家語,翻譯成漢語是開天闢地的意思。
  • 600多年的最美土家山寨,譽為重慶「灕江山水」,土家族發源搖籃
    酉水河是土家族的母親河,在酉水河鎮的三悟山下有一個河面寬闊的大轉彎。這裡的河灣山寨始建於1370年,至今已有600多年歷史,全寨9成以上都是土家族,被稱為土家族發源搖籃。整個山寨就靠這些青石步道相連,形成層層疊疊參差錯落,疏密有致的中國最大原生態吊腳樓群。
  • 11月7日,2020年湘西(龍山)土家族舍巴日將在裡耶鎮舉行
    關於裡耶:裡耶歷史悠久,據這裡發現的舊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及商周時期等文化遺址來看,這裡早在人類初期就有古人類活動和以稻作文化為標誌的早期文明。以田祀為主旨的土家族舍巴日與裡耶秦筒中「祝先農」的筒文記載一脈相承,都表現了土家族人民祈求國泰民安、風調雨順的美好願景。
  • 「土家族原生態文化遺產博物館」——裡耶
    紅網時刻湘西7月22日訊(記者 歐陽琴芳 實習生 龍壽兵 張文翔)7月22日,龍山縣全域旅遊正式啟動,該縣裡耶、惹巴拉、烏龍山、太平山、茨巖塘五大景區蓄勢齊開。其中,裡耶擁有厚重的歷史文化、奇特的自然風光、濃鬱的民族風情、良好的農牧業生態,具有旅遊資源品位高、特色濃、內容豐富、稟賦優良、品牌響亮的優勢,堪稱「土家族原生態文化遺產博物館」。裡耶古城。裡耶古城遺址公園。裡耶秦簡。歷史文化厚重。
  • 恩施土家族有些什麼民族文化?
    女兒會是恩施州土家族具有代表性的區域性民族傳統節日之一,是一種獨特而新奇的節俗文化。起源於恩施市紅土鄉石灰窯、大山頂一帶,如今已發展成全州性的民族節日。擺手舞是土家族古老的傳統舞蹈,主要流傳在鄂、湘、渝、黔交界的酉水河和烏江流域,以重慶市秀山縣、酉陽縣、貴州沿河土家族自治縣、湖北恩施自治州的來鳳、湖南湘西自治州的龍山、永順為主要傳承地,共有四節。
  • 走近湘西土家族文化:獨具魅力的民俗文化
    土家族民間非常重視傳統節日,可以說是月月有節,社八節、牛王節、跳馬節、酉水龍舟節……在眾多節日中,以「過趕年」最具特色(比漢族提前一天過年)。每進臘月,殺年豬、做煻糝、推豆腐、打粑粑、貼對聯等,這些為過年做準備的活動在土家族聚居區籌備得紅紅火火,直到正月十五日堂屋中撤下祭祀圍帳,擺手鑼鼓收場,整個年事活動才告落幕。土家族人能歌善舞,而且源遠流長。
  • 「人物」民國大家之潘光旦
    潘光旦(1899年8月13日-1967年6月10日),男,生於江蘇省寶山縣羅店鎮(今屬上海市)。字仲昂,原名光亶(後以亶字筆畫多,取其下半改為光旦),又名保同,筆名光旦(見1929《新月》),西名Quentin pan。社會學家,優生學家,民族學家。
  • 048 五峰土家族自治縣灣潭鎮民間廣場舞隊
    五峰土家族自治縣灣潭鎮民間廣場舞隊劇照   申報單位:五峰文化體育局  團隊名稱:五峰土家族自治縣灣潭鎮民間廣場舞隊   團隊活動地址:灣潭鎮文化活動廣場  團隊負責人:馬 丹   聯繫電話:159xxxx1037  節目名稱:五峰土家茶鄉擺手舞
  • 大巴山生態康養之旅第3站:巴山大峽谷渡口巴人風情小鎮
    擁有「歌的山鄉、舞的海洋」「巴人錢棍舞」「巴人風情篝火晚會」三大品牌,境內有「大象洞」「涼橋河」「魚泉河」等自然景觀,「水霧秀」「玻璃棧道」「風雨廊橋」「渡口風情街」等旅遊景點和「泉水漂流」「低空飛行」「巴人錢棍舞」等體驗項目,《夢回巴國》劇場即將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