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冬季風暴行動,曼施坦因為何延遲20天才發動進攻?等米下鍋

2020-12-09 島主說事

1942年11月19日,史達林格勒戰役中的「天王星行動」正式打響。面對蘇軍排山倒海般的攻勢,11月20日,德軍統帥部命令在列寧格勒戰場的曼施坦因第11集團軍,南下到頓河防區組建頓河集團軍群,希特勒要求他在較短時間內將圍困史達林格勒地區的保盧斯第6集團軍30萬人馬營救出來,同時還要確保南線A集團軍群的側翼安全。這次營救行動代號是「冬季風暴」,可曼施坦因到12月12日才正式打響,這是為什麼呢?

01曼施坦因臨危受命,德軍統帥部也是矬子裡面拔大個

人們認識曼施坦因,是從他指揮的幾場戰役中獲得了感觀,而他的戰爭回憶錄又從側面反映了他的指揮藝術。所以,當德軍第6集團軍在史達林格勒戰役深陷泥潭快半年時,希特勒才想到了他這個指揮大師,也是想用他來拯救快要崩潰的東線戰場。

這之前,曼施坦因剛從南線克裡米亞回到北線列寧格勒,對於德軍閃擊蘇聯的北中南三大戰場,就中線他還沒有涉獵,這次重回南線機會難得,何況還是升了職,成了集團軍群級的指揮官。對他來說,南線是他的一塊福地,不僅在克裡米亞一戰成名,攻城掠地授勳封帥,而且在史達林格勒主戰場想到了他,說明他是希特勒心中的一張王牌。

但曼施坦因的美好心情似乎隨著飛機降落到南線機場就煙消雲散了,他眼前呈現的卻是一大堆麻煩和頭痛的難題。首先就是兵力不足的問題。雖然德軍統帥部名義上是將第4裝甲集團軍、第6集團軍和羅馬尼亞第3第4兩個集團軍劃歸給了他,加上他帶來的第11集團軍指揮機關。但在前期與蘇軍作戰中,大部分部隊都是有編無兵,第4裝甲集團軍的一些裝甲師戰鬥力明顯打了折扣,而處在包圍圈中的第6集團軍兩個裝甲師完全處於休眠狀態,缺油少彈,幾乎不起作用。

其次是在包圍圈外圍的兩支羅馬尼亞軍隊,正遭到朱可夫的「天王星行動」反擊,根本無法抵抗蘇軍的進攻。冬季風暴行動有個關鍵點,那就是在北面使用第4裝甲集團軍的第48裝甲軍,在南讓A集團軍群的第57裝甲軍北上增援,兩支裝甲部隊形成南北夾擊態勢。可是,「天王星行動」展開後,這兩支部隊都不同程度受到堵截,由於進攻受阻一時還趕不到集結地域,曼施坦因不得不逐個師逐個指揮機關的去協調,看看到底出現了哪些困難。

當然,還有讓曼施坦因最頭痛的事是,在B集團軍群和A集團軍群高加索的連續部,還出現了一個幾百公裡的缺口,一旦蘇軍封鎖了這裡,南線德軍就會遭受滅頂之災。

從這個層面講,曼施坦因既要迅速將兩支裝甲軍集結到位形成南北夾擊態勢,還要迅速把南線側翼的缺口堵上,這個頓河集群群長也是不好當的。

02包圍圈越縮越小,曼施坦因卻在等米下鍋

原本,曼施坦因11月20日接到命令,他應該三兩天就能接手頓河集群的防務,可是由於協調與羅馬尼亞幾個軍的事務,又到前線跑了一圈,直到27日才把指揮部建立起來,等到他把一大堆事務理順時,12月1日正式下達「冬季風暴」行動命令,可是意外又發生了。

當曼施坦因從列寧格勒戰場南下時,蘇軍統帥部和朱可夫就密切注視著他的行蹤,當得知德軍要建立頓河集群實施營救保盧斯後,蘇軍迅速集結了一支力量,派第五坦克集團軍迅速堵截了德軍第48裝甲軍的去路,為了同時圍殲羅馬尼亞兩個集團軍,蘇軍就地又組建了一支第5突擊集團軍,這樣,曼施坦因想用南北兩支裝甲主力夾擊的希望破滅了。

曼施坦因顯然發現了蘇軍的意圖,他一方面需要迅速變更部署,命令第57裝甲軍迅速從高加索北上,一方面命令第48裝甲軍奮力反擊,企圖打破蘇軍的圍堵。雖然在12月7日這天,北線第48裝甲軍有所突破,蘇軍第五坦克集團軍遭受重創,但隨之而來的蘇軍第5突擊集團又將其阻隔。這也是資料上經常提到,德軍裝甲打擊力量離保盧斯僅有幾十公裡的原因。到12月10日,南線德軍第57裝甲軍倉促趕到集結地域,曼施坦因不得不將南北鉗形攻勢變成了第57裝甲軍獨家表演。

但曼施坦因面臨的困難遠不止這些,當他全力關注兩個裝甲軍前來集結時,朱可夫又展開對保盧斯第6集團軍的進攻。此時,曼施坦因極力要求希特勒允許保盧斯突圍,同時他也要求保盧斯儘量向外發起突圍攻勢。但讓他沒想到的是,希特勒似乎看到德軍還有優勢,答應增派援兵,讓曼施坦因迅速發起冬季風暴行動,同時又不允許保盧斯突圍。

保盧斯更是以執行統帥部命令為由不突圍,又以燃油和補給缺乏不配合曼施坦因要他突圍的命令。這樣,當曼施坦因12月12日單方面發起冬季風暴行動時,顯然有些力不從心了,幾乎只有他在單打獨鬥,從上到下都不配合。

從這個層面講,冬季風暴行動本來就是倉促發起的,由於缺乏足夠的兵力支援,又有那麼多的制約因素,曼施坦因這是硬著頭皮去做,失敗是避免不了的。

03希特勒想三戰全勝,曼施坦因盼手上多支援兵

實際上,當從高加索趕來增援的第57裝甲軍剛到集結地時,蘇軍的圍堵部隊就到了跟前,按曼施坦因回憶錄所說,德軍還在下火車時,蘇軍就開始進攻了。從這個角度看,冬季風暴行動從一開始就失去了進攻的突然性和必要性。

那麼,曼施坦因當初設想挺好的冬季風暴行動,為何最終夭折了呢?一方面,第4裝甲集團軍名義是一個集團,實際上並無多少裝甲可用,僅靠第48裝甲軍來撐門面。就東線當時的裝甲力量來說,史達林格勒戰役打響後,德軍前期裝甲消耗太大了,主要是巷戰和與蘇軍拼損耗損失太多。到1942年11月底,德軍在東線的坦克基本上能用的也就1300多輛而已,而且還分布在高加索、勒熱夫和史達林格勒三個戰場,加上燃油不足和維修不及時,基本處於打一輛少一輛的狀態。

另一方面,即使史達林格勒戰役打得火熱,德軍仍在分散裝甲打擊力量。這與當時德軍所處的不利環境有關。在北非,隆美爾正遭到英軍的反擊,他手上的兩個裝甲師基本打光了,可希特勒並不想北非戰場那麼快的結束,所以仍然要從東線往那裡抽調坦克;而東線戰場,除了中線和南線三個戰場都在戰鬥外,黨衛軍卻在中間插一腳,一些精銳的裝甲被單獨利用起來組建了黨衛軍裝甲師和預備部隊,客觀上,這也為本來捉襟見肘的裝甲打擊力量釜底抽了薪。

而與德軍不斷減少的裝甲相比,蘇軍從1942年開始不斷增加坦克集團軍的數量,到史達林格勒戰役結束,蘇軍在戰場的裝甲數量幾乎是德軍的兩倍。曼施坦因本來想用一個裝甲集團軍來完成營救任務,結果卻只來了第57裝甲軍,希特勒到最後才鬆口從西線調派幾個黨衛裝甲師,但等他們趕到東線時,史達林格勒戰役已經結束了。

總結:史達林格勒戰役,希特勒把希望寄托在曼施坦因的冬季風暴行動上,可又不給他實施行動的條件;而曼施坦因雖然看到這次行動存在的風險,卻把希望寄托在德軍的增援上結果只能是裝甲越打越少,要不是他中途主動撤出戰場堵住了南線缺口,蘇德戰爭可能就會提前結束。

更多資訊請關注島主說事,喜歡本文的讀者請點讚、收藏和分享一下吧!

參考資料:《二戰全史》《曼施坦因:失去的勝利》《史達林格勒戰役》

精彩推薦:二戰蘇德戰爭,蘇軍第16集團軍為何3次換防?戰況太激烈

二戰蘇德戰爭,蘇軍在明斯克戰役首戰失利,雞蛋裝在了一個籃子裡

二戰蘇德戰爭爆發後,南線蘇軍為何沒有擋住德軍進攻?兵力太集中

二戰颱風行動,史達林為何不提前調朱可夫守莫斯科?北線也吃緊

相關焦點

  • 二戰史達林格勒戰役,曼施坦因冬季風暴行動失利,計劃沒有變化快
    蘇德戰爭冬季風暴行動,是二戰史達林格勒戰役中德軍發起的一次營救行動。但圍繞這個行動計劃的失利,很多人都把關注點放在曼施坦因缺乏足夠兵力和裝甲支援上,卻忽視了一個很關鍵的因素,就是「冬季風暴」計劃本身有沒有缺陷?曼施坦因採取捨近求遠的主攻方案有沒有更改的必要?
  • 二戰史達林格勒戰役,保盧斯與曼施坦因匯合就能打贏嗎?於事無補
    史達林格勒戰役是二戰蘇德戰爭的分水嶺,由於曼施坦因頓河集團救援失利,使保盧斯第6集團軍最終被蘇軍圍殲。一些人就此將保盧斯沒有突圍與曼施坦因匯合作為德軍失敗的重要原因。那麼,如果保盧斯與救援部隊匯合,德軍就能贏得史達林格勒戰役的勝利嗎?
  • 二戰史達林格勒戰役,頓河集群為何救援不成?喀拉蚩包圍圈難突破
    二戰蘇德戰爭,圍繞曼施坦因冬季風暴救援失利的問題說法各一,其中,以保盧斯第6集團軍沒有向西突圍的原因評論最多。那麼,蘇軍對保盧斯第6集團軍的包圍圈早在1942年11月23日就收攏了,而曼施坦因頓河集群的救援行動12月12日才正式展開,這期間蘇德雙方都做了些什麼?德軍統帥部為什麼要曼施坦因臨陣救急呢?
  • 二戰期間三大軍事天才,隆美爾第一,曼施坦因墊底!
    二戰時的戰爭面前可謂之大,從歐洲到亞洲,從大西洋到太平洋前後61個國家參與戰爭,全球近20億人口捲入戰場,因此給人們帶來的傷害是無法估計的。二戰期間三大軍事天才,隆美爾第一,曼施坦因墊底!大家都知道,亂世出英雄這個道理,所以在二戰這個亂世時期也出現了很多著名的將軍,當然也不缺乏軍事天才,拋開立場不談,單就軍事藝術的角度,今天我們就來講講二戰時期的三大軍事天才。隆美爾第一,曼施坦因墊底。第三位,曼施坦因。
  • 二戰莫斯科和史達林格勒保衛戰,蘇軍把握戰場特點,最終反敗為勝
    而史達林格勒戰役中,曼施坦因「冬季風暴」救援行動同樣在戰鬥打響後半個月就撤出了戰場,從而為蘇軍發動「指環行動」圍殲保盧斯第6集團軍創造了條件。從這個層面講,勝負往往就在一線之間。德軍是先等不得後狠不得,蘇軍是先犧牲局部利益誘敵深入後使用戰略預備隊反攻取勝。02德軍為何在兩場戰役中都會前功盡棄?
  • 二戰列寧格勒戰役,蘇軍為何在同一戰場犯同樣錯誤,缺乏創新打法
    1941年冬季,德軍在取得基輔戰役勝利以後,於9月30號發動了莫斯科戰役。此時,由於北線的裝甲打擊力量多數被派到中線,蘇軍沃爾霍夫方面軍就想趁莫斯科戰役即將勝利的機會,在北線發動一次反攻。但是,蘇軍統帥部及情報部門發現,德軍曼施坦因第11集團軍在克裡米亞取得大勝後,在南線基本上看不到他們的蹤跡,又經過梳理發現,德軍很可能在列寧格勒戰場要發動一場新的攻勢,而這個方向就是蘇軍在拉多湖上的生命線。
  • 二戰藍色方案,為何說是巴巴羅薩計劃的補充?閃擊戰打不下去了
    因此,德軍將藍色方案分成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在哈爾科夫和克裡米亞展開進攻,力爭在1942年春季獲得勝利;第二階段是,以南線進攻為重點,在佔領高加索的同時向史達林格勒發動進攻,同時,在中線和北線展開牽製作戰,以防止蘇軍救援兵力南下;第三階段,等德軍完成第二階段任務後,南線德軍向北與勒熱夫的莫德爾集團形成夾擊態勢
  • 二戰列寧格勒戰役,北方集團軍群3次增兵攻城,為何都半途而廢?
    一方面,史達林在德軍增兵的同時,也加強了對西北方面軍的支援,命令朱可夫組建列寧格勒方面軍強力阻擊,打退了德軍的進攻;另一方面,朱可夫依託拉多加湖找到了一條生路,這既是德軍的疏忽也是蘇軍及時捕捉到了戰機。還有關鍵的一方面,德軍對莫斯科的進攻因氣候原因已經等不及了,因此,這第一次增兵本該有希望拿下列寧格勒的戰鬥,因德軍全力發動莫斯科戰役而草草收場。
  • 大規模的冬季攻勢,卻被曼施坦因輕易打破。災難性的刻赤反擊戰
    在史達林的指揮下,他發動了一場橫跨蘇聯南北的巨大反擊——冬季攻勢,企圖將德軍趕回白俄羅斯和烏克蘭西部。蘇軍的行動計劃是先在刻赤半島登陸建立橋頭堡,然後擴大登陸場,將後續部隊派往刻赤市,再收復刻赤半島。進一步擴大戰果,進攻克裡米亞內部,從而將德軍徹底趕出克裡米亞。
  • 德國元首弗裡茨 埃裡希 馮 曼施坦因的人生
    20年代初,曼施坦因和林茨的一位軍人世家的女兒結婚,他的長子於1922年出生。20年代後期,曼施坦因訪問了一些歐洲國家的裝甲部隊,從中得到了很多經驗和信息。1932年,曼施坦因升為中校,1933年升為上校,同時,以希特勒為首的納粹逐漸掌握了德國的政局,並開始擴軍備戰。1935年,曼施坦因被轉到德國陸軍總參謀部工作。
  • 扎波羅熱之戰:二戰蘇軍規模最大的夜間進攻戰役!
    第聶伯河戰役並非一次戰役,而是由梅利託波爾戰役、扎波羅熱戰役、頓巴斯戰役、茲納緬卡攻勢等多個戰役組成,其中,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扎波羅熱戰役,這是蘇軍在二戰期間實施的規模最大的一次夜間進攻戰役。至此,馬利諾夫斯基用於進攻扎波羅熱的總兵力已經達到15萬人,大約是德國守軍的4倍多。10月1日,蘇軍發動第二次進攻,最初取得一定勝利,但當德軍的「費迪南德」和「虎」反撲時,蘇軍多輛坦克和自行火炮被摧毀,步兵扔下一地屍體後,退回出發點。
  • 二戰前:曼施坦因手筆,48小時吞併鄰國
    曼施坦因作為一戰中拼殺出來的年輕軍官,得到了重點培養,他從德國軍校和世界各國的先進軍事技術和思想中汲取養分,他甚至第一個提出了把大炮放到裝甲車上組成殲擊車(反坦克炮),這一武器後來在二戰中成為坦克殺手。 30年代初,曼施坦因見過蘇聯軍事天才圖哈切夫斯基等人,讓他受益匪淺。
  • 二戰蘇德戰爭,刻赤半島和哈爾科夫之戰,為史達林格勒戰役打基礎
    發生於1942年6月28日的史達林格勒戰役,是二戰蘇德戰爭的重要轉折點。但是,德軍為什麼要打這樣一場戰役,戰場重心又為何從中線重新轉移到南線?本來,蘇德雙方都在為1942年春季第二次莫斯科會戰做充分準備,為什麼戰鬥最終卻在史達林格勒發生了呢?
  • 盤點二戰時期4大戰略家,曼施坦因排第二,石原莞爾排第四
    TOP、2 曼施坦因其實在本人的內心中,曼施坦因在戰略上的造詣是比不了朱可夫的,但是曼施坦因是個絕對的天才啊,不僅戰略上修為極高,而且戰術上表現也頗為不俗,關鍵是如今名氣太大了,每每有關於二戰的文章,都是高呼曼帥第一……
  • 復盤克裡米亞戰役,曼施坦因少有攻堅戰,看曼帥如何一戰成名 下
    反攻刻赤半島:曼施坦因面對三倍於己的蘇軍,採用戰術欺騙,出其不意進攻蘇聯南部防區,切斷蘇聯後路,完成對蘇軍17萬人的大殲滅 戰場上出現了難得的平靜,但是這預示著一場更大的風暴的來臨。蘇聯也派出了大量的援軍,僅在刻赤半島兵力就增加到了3個集團軍將近17萬人。
  • 二戰蘇德戰爭,為何閃擊戰對莫斯科戰役無效?戰術與戰場環境脫節
    單單說說閃擊戰對於德國發動二戰的推波助瀾和對戰場環境的要求。實際上,德軍發動閃擊戰真正發揮作用是分成幾個階段來認識的。第一階段是閃擊戰成為德軍的進攻法寶階段。由於第三帝國的崛起,閃擊戰與其擴張野心不謀而合,達到了快速而急於求成的目的。這是閃擊戰能夠生存和前景以及市場需求決定的。
  • 二戰中,隆美爾全權指揮進攻蘇聯,是否有成功的勝算?
    德國在二戰中被蘇聯擊敗,主要是因為蘇聯的戰爭潛力強大,綜合國力比德國更強。 在蘇德戰場上,曼施坦因的指揮能力絲毫不亞於隆美爾,然而曼斯坦因仍然沒能改變德國一敗塗地的結局。在蘇德雙方巨大的綜合國力差距下,德國在二戰後期的失敗已經無法挽回,並不是一個隆美爾所能改變的。
  • 二戰蘇軍解放華沙紀念日,為何成為今日媒體焦點,歷史不能忘記
    由於三次瓜分行動中,沙俄帝國得利最多,佔到波蘭領土的62%,這成為波蘭心中永遠抹不去的傷痛。直到1918年一戰結束,波蘭重新復國,雖然波蘭還想按照1772年以前的疆界劃分國界,但《凡爾賽條約》卻沒有滿足他所有的願望,導致波蘭發動了向前蘇聯討要領土的戰爭--蘇波戰爭。
  • 二戰德軍在東線最後一次戰略進攻——「藍色方案」始末
    在二戰初期,德國是最早認識到機械化部隊重要性的國家之一,在他的軍隊中包含了大量的機械化部隊,諸如摩託化師和坦克師,還有用來運輸補給的汽車運輸營。 在蘇軍的冬季攻勢中,德軍不僅損失了1/3的前線兵力,還損失了將近90%的坦克,直到1942年夏季攻勢開始之前,德軍也沒辦法讓其部隊的機動化水平回升到1941年6月份的狀態,好在中央集群與北方集群將幾乎全部非戰鬥車輛都加強給南方集群,這才使得南方集團軍群有發動大規模進攻戰役的能力。
  • 二戰後期德國神將絕妙計劃本可逆轉乾坤,但是卻被希特勒否決
    ——雨果二戰時期納粹德國的陸軍號稱天下無敵,然而,在兩線作戰和蘇聯惡劣天氣之下,德國陸軍在1943年已經是強弩之末,經歷了史達林格勒戰役的慘敗,德國已經基本喪失了對蘇聯發動大規模進攻的能力。可以說,面對盟軍和蘇聯的雙線夾擊,納粹德國的失敗至此已經只是時間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