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11月19日,史達林格勒戰役中的「天王星行動」正式打響。面對蘇軍排山倒海般的攻勢,11月20日,德軍統帥部命令在列寧格勒戰場的曼施坦因第11集團軍,南下到頓河防區組建頓河集團軍群,希特勒要求他在較短時間內將圍困史達林格勒地區的保盧斯第6集團軍30萬人馬營救出來,同時還要確保南線A集團軍群的側翼安全。這次營救行動代號是「冬季風暴」,可曼施坦因到12月12日才正式打響,這是為什麼呢?
01曼施坦因臨危受命,德軍統帥部也是矬子裡面拔大個
人們認識曼施坦因,是從他指揮的幾場戰役中獲得了感觀,而他的戰爭回憶錄又從側面反映了他的指揮藝術。所以,當德軍第6集團軍在史達林格勒戰役深陷泥潭快半年時,希特勒才想到了他這個指揮大師,也是想用他來拯救快要崩潰的東線戰場。
這之前,曼施坦因剛從南線克裡米亞回到北線列寧格勒,對於德軍閃擊蘇聯的北中南三大戰場,就中線他還沒有涉獵,這次重回南線機會難得,何況還是升了職,成了集團軍群級的指揮官。對他來說,南線是他的一塊福地,不僅在克裡米亞一戰成名,攻城掠地授勳封帥,而且在史達林格勒主戰場想到了他,說明他是希特勒心中的一張王牌。
但曼施坦因的美好心情似乎隨著飛機降落到南線機場就煙消雲散了,他眼前呈現的卻是一大堆麻煩和頭痛的難題。首先就是兵力不足的問題。雖然德軍統帥部名義上是將第4裝甲集團軍、第6集團軍和羅馬尼亞第3第4兩個集團軍劃歸給了他,加上他帶來的第11集團軍指揮機關。但在前期與蘇軍作戰中,大部分部隊都是有編無兵,第4裝甲集團軍的一些裝甲師戰鬥力明顯打了折扣,而處在包圍圈中的第6集團軍兩個裝甲師完全處於休眠狀態,缺油少彈,幾乎不起作用。
其次是在包圍圈外圍的兩支羅馬尼亞軍隊,正遭到朱可夫的「天王星行動」反擊,根本無法抵抗蘇軍的進攻。冬季風暴行動有個關鍵點,那就是在北面使用第4裝甲集團軍的第48裝甲軍,在南讓A集團軍群的第57裝甲軍北上增援,兩支裝甲部隊形成南北夾擊態勢。可是,「天王星行動」展開後,這兩支部隊都不同程度受到堵截,由於進攻受阻一時還趕不到集結地域,曼施坦因不得不逐個師逐個指揮機關的去協調,看看到底出現了哪些困難。
當然,還有讓曼施坦因最頭痛的事是,在B集團軍群和A集團軍群高加索的連續部,還出現了一個幾百公裡的缺口,一旦蘇軍封鎖了這裡,南線德軍就會遭受滅頂之災。
從這個層面講,曼施坦因既要迅速將兩支裝甲軍集結到位形成南北夾擊態勢,還要迅速把南線側翼的缺口堵上,這個頓河集群群長也是不好當的。
02包圍圈越縮越小,曼施坦因卻在等米下鍋
原本,曼施坦因11月20日接到命令,他應該三兩天就能接手頓河集群的防務,可是由於協調與羅馬尼亞幾個軍的事務,又到前線跑了一圈,直到27日才把指揮部建立起來,等到他把一大堆事務理順時,12月1日正式下達「冬季風暴」行動命令,可是意外又發生了。
當曼施坦因從列寧格勒戰場南下時,蘇軍統帥部和朱可夫就密切注視著他的行蹤,當得知德軍要建立頓河集群實施營救保盧斯後,蘇軍迅速集結了一支力量,派第五坦克集團軍迅速堵截了德軍第48裝甲軍的去路,為了同時圍殲羅馬尼亞兩個集團軍,蘇軍就地又組建了一支第5突擊集團軍,這樣,曼施坦因想用南北兩支裝甲主力夾擊的希望破滅了。
曼施坦因顯然發現了蘇軍的意圖,他一方面需要迅速變更部署,命令第57裝甲軍迅速從高加索北上,一方面命令第48裝甲軍奮力反擊,企圖打破蘇軍的圍堵。雖然在12月7日這天,北線第48裝甲軍有所突破,蘇軍第五坦克集團軍遭受重創,但隨之而來的蘇軍第5突擊集團又將其阻隔。這也是資料上經常提到,德軍裝甲打擊力量離保盧斯僅有幾十公裡的原因。到12月10日,南線德軍第57裝甲軍倉促趕到集結地域,曼施坦因不得不將南北鉗形攻勢變成了第57裝甲軍獨家表演。
但曼施坦因面臨的困難遠不止這些,當他全力關注兩個裝甲軍前來集結時,朱可夫又展開對保盧斯第6集團軍的進攻。此時,曼施坦因極力要求希特勒允許保盧斯突圍,同時他也要求保盧斯儘量向外發起突圍攻勢。但讓他沒想到的是,希特勒似乎看到德軍還有優勢,答應增派援兵,讓曼施坦因迅速發起冬季風暴行動,同時又不允許保盧斯突圍。
而保盧斯更是以執行統帥部命令為由不突圍,又以燃油和補給缺乏不配合曼施坦因要他突圍的命令。這樣,當曼施坦因12月12日單方面發起冬季風暴行動時,顯然有些力不從心了,幾乎只有他在單打獨鬥,從上到下都不配合。
從這個層面講,冬季風暴行動本來就是倉促發起的,由於缺乏足夠的兵力支援,又有那麼多的制約因素,曼施坦因這是硬著頭皮去做,失敗是避免不了的。
03希特勒想三戰全勝,曼施坦因盼手上多支援兵
實際上,當從高加索趕來增援的第57裝甲軍剛到集結地時,蘇軍的圍堵部隊就到了跟前,按曼施坦因回憶錄所說,德軍還在下火車時,蘇軍就開始進攻了。從這個角度看,冬季風暴行動從一開始就失去了進攻的突然性和必要性。
那麼,曼施坦因當初設想挺好的冬季風暴行動,為何最終夭折了呢?一方面,第4裝甲集團軍名義是一個集團,實際上並無多少裝甲可用,僅靠第48裝甲軍來撐門面。就東線當時的裝甲力量來說,史達林格勒戰役打響後,德軍前期裝甲消耗太大了,主要是巷戰和與蘇軍拼損耗損失太多。到1942年11月底,德軍在東線的坦克基本上能用的也就1300多輛而已,而且還分布在高加索、勒熱夫和史達林格勒三個戰場,加上燃油不足和維修不及時,基本處於打一輛少一輛的狀態。
另一方面,即使史達林格勒戰役打得火熱,德軍仍在分散裝甲打擊力量。這與當時德軍所處的不利環境有關。在北非,隆美爾正遭到英軍的反擊,他手上的兩個裝甲師基本打光了,可希特勒並不想北非戰場那麼快的結束,所以仍然要從東線往那裡抽調坦克;而東線戰場,除了中線和南線三個戰場都在戰鬥外,黨衛軍卻在中間插一腳,一些精銳的裝甲被單獨利用起來組建了黨衛軍裝甲師和預備部隊,客觀上,這也為本來捉襟見肘的裝甲打擊力量釜底抽了薪。
而與德軍不斷減少的裝甲相比,蘇軍從1942年開始不斷增加坦克集團軍的數量,到史達林格勒戰役結束,蘇軍在戰場的裝甲數量幾乎是德軍的兩倍。曼施坦因本來想用一個裝甲集團軍來完成營救任務,結果卻只來了第57裝甲軍,希特勒到最後才鬆口從西線調派幾個黨衛裝甲師,但等他們趕到東線時,史達林格勒戰役已經結束了。
總結:史達林格勒戰役,希特勒把希望寄托在曼施坦因的冬季風暴行動上,可又不給他實施行動的條件;而曼施坦因雖然看到這次行動存在的風險,卻把希望寄托在德軍的增援上。結果只能是裝甲越打越少,要不是他中途主動撤出戰場堵住了南線缺口,蘇德戰爭可能就會提前結束。
更多資訊請關注島主說事,喜歡本文的讀者請點讚、收藏和分享一下吧!
參考資料:《二戰全史》《曼施坦因:失去的勝利》《史達林格勒戰役》
精彩推薦:二戰蘇德戰爭,蘇軍第16集團軍為何3次換防?戰況太激烈
二戰蘇德戰爭,蘇軍在明斯克戰役首戰失利,雞蛋裝在了一個籃子裡
二戰蘇德戰爭爆發後,南線蘇軍為何沒有擋住德軍進攻?兵力太集中
二戰颱風行動,史達林為何不提前調朱可夫守莫斯科?北線也吃緊